楊忠萍(東莞市清溪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東東莞523660)
?
東莞地區(qū)東部孕產婦哨點篩查結果分析
楊忠萍
(東莞市清溪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東東莞523660)
摘要:目的了解孕產婦感染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的現(xiàn)狀,以便對孕前優(yōu)生咨詢提供依據(jù)。方法統(tǒng)計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清溪社衛(wèi)中心做乙肝兩對半、丙肝、梅毒、艾滋病檢測的孕產婦1203例。結果1203例孕產婦中感染乙肝的有134例,占11.14%;梅毒抗-TP陽性有9例,占0.748%;丙肝(抗-HCV)陽性的有2例,占0.166%;艾滋?。?HIV)檢測陽性者1例,占0.083%。孕產婦組與對照組的乙肝感染陽性率比較,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孕產婦組與對照組的梅毒、丙肝和艾滋病抗體陽性率比較,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在孕產婦中做好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的篩查,對預防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的母嬰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孕產婦;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是嚴重威脅人類的四大傳染病,如果孕產婦攜帶了這四種病原體,就有可能在懷孕、分娩和母乳喂養(yǎng)過程中將病原體傳染給胎兒或嬰兒,造成死胎、流產、早產或新生兒死亡,并且孕產婦本身的病程可能因為妊娠而加劇[1,2]。
通過血液檢驗篩查上述傳染病,對于預防母嬰傳播、提高新生人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1標本來源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清溪社衛(wèi)中心做乙肝兩對半、丙肝、梅毒、艾滋病檢測的孕產婦1203例。同期選取做相同項目的628名普通青年女性人群作為對照組。
1.2儀器與試劑儀器:科華ST-360酶標儀,深圳匯松洗板機。試劑:乙肝兩對半、丙肝、梅毒均采用上海科華生物有限公司的酶聯(lián)免疫試劑,艾滋?。?HIV)采用北京萬泰的酶聯(lián)免疫試劑,梅毒TPPA由日本賽樂迪亞的凝集法試劑。
1.3方法抽取靜脈血,進行乙肝兩對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丙肝(抗-HCV)、梅毒(抗-TP)、艾滋?。?HIV)的檢測。其中梅毒(抗-TP)陽性時,須再用梅毒TPPA凝集法檢測為陽性時確認為感染梅毒。艾滋?。?HIV)陽性時,須上送東莞市疾控中心進行確認實驗。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操作,并做好室內質控,乙肝兩對半、抗-HCV、抗-TP的室內質控品均由北京康徹思坦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抗-HIV室內質控品由東莞市疾控中心提供。
1.4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乙肝感染陽性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兩組梅毒抗體陽性率比較采用校正卡方檢驗;兩組丙肝與艾滋病抗體陽性率比較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生物安全所有標本的采集、運送、儲存及后處理,均嚴格按照國家衛(wèi)生行業(yè)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生物安全操作。
1203例孕產婦感染乙肝的例數(shù)為134例,占總例數(shù)11.14%,梅毒抗-TP陽性有9例,占0.748%;丙肝陽性的有2例,占0.166%;艾滋病抗體檢測陽性者有1例,占0.083%。628例對照組中感染乙肝的有22例。按照兩獨立樣本率(構成比)比較的統(tǒng)計學方法,對孕婦組與對照組每個項目陽性率分別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孕產婦組與對照組的乙肝感染陽性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孕產婦組與對照組的梅毒、丙肝和艾滋病抗體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共檢出乙肝兩對半模式有9種,見表2。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通過血液與體液傳播,具有慢性攜帶狀態(tài)的傳染病,本病在我國廣為流行,感染率高,已有HBsAg攜帶者1.3億余人,陽性率占總人口的9.7%左右[3,4]。孕婦中HBsAg攜帶率為5%~10%,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發(fā)病率為0.025%~1.6%。HBV主要經唾液、陰道分泌物、精液等體液排出體外,并通過注射及非注射途徑進入易感者體內[5]。非注射途徑包括母嬰傳播、密切的生活接觸、手術和血液、性接觸等。母嬰傳播所引起的HBV感染約占我國嬰幼兒HBV感染的1/3,是人群中HBV攜帶者形成的主要原因,該階段很容易出現(xiàn)病情加重[6]。
表1 孕產婦組和對照組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情況[n(%)]
表2 乙肝兩對半檢測模式
HBV母嬰傳播有3種方式:⑴宮內感染HB-sAg陽性孕婦引產胎兒的宮內感染率血清學檢查為20%,胎肝組織HBV-DNA檢測達44.4%,活產新生兒的宮內感染率為9.1%~36.7%,所以宮內感染是母嬰傳播中重要的途徑;⑵產時傳播包括胎兒通過產道時接觸或吞咽含HBV的母血、羊水、陰道分泌物、糞便,或分娩時子宮收縮使胎盤絨毛血管破裂,少量母血滲漏入胎兒血循環(huán)。母血滲漏與產程長短密切相關;⑶產后傳播母血HBsAg、HBeAg、HBcAb均陽性時母乳HBV-DNA出現(xiàn)率為100%,單項HBsAg陽性時母乳HBV-DNA的出現(xiàn)率也達46%左右,故HBV通過母乳傳播乙型肝炎的危險性不可低估[7]。
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HCV,通過體液與血液傳播。世界范圍內HCV感染率0.5%~2%,國內流行病學調查流行率2.2%,提示我國是HCV高發(fā)地區(qū)。HCV母嬰傳播的機制有待闡明,可能與宮內感染、分娩過程中感染,也可能發(fā)生于產后母乳喂養(yǎng)過程中。目前可用來源安全可靠的丙種球蛋白對抗-HCV陽性母親的嬰兒在1歲前進行被動免疫[8]。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傳染性且危害性極大的性傳播疾病。95%是通過性傳播,妊娠對梅毒的病程無影響。但對妊娠的危害卻很嚴重。梅毒螺旋體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引起流產、早產、死胎或分娩先天性梅毒兒,死亡率極高[9]。
艾滋病,即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感染母親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或分娩時經產道或產后乳汁傳給新生兒[10]。
通過本次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本地區(qū)孕產婦乙肝陽性率為11.14%,高于全國孕產婦乙肝陽性率5% ~10%、丙肝陽性率0.166%、梅毒(抗-TP)占0.748%、孕產婦感染艾滋病的為0.083%。在《中國預防與控制梅毒規(guī)范(2012-202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guī)范》規(guī)定的梅毒、乙肝控制目標,檢測出陽性孕婦后,通過追蹤隨訪和規(guī)范化治療,可以有效地阻斷梅毒和乙肝的母嬰傳播。感染丙肝母親的嬰兒也應在1歲前進行被動免疫。對艾滋病的檢測也可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防止二代病例的發(fā)生[11]。
因此孕產婦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的篩查可以有效地阻斷和預防這四類傳染病的母嬰傳播,對優(yōu)生做出科學的指導,保護婦女兒童健康。
參考文獻
[1]張展,姚梅玲.2011-2013年河南省孕產婦感染梅毒、乙肝現(xiàn)狀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12(12):156.
[2]劉敏,鐘清華,鐘水嬌.乙肝攜帶孕婦與新生兒乙肝標志物的表達形式及其胎兒宮內感染率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2,30 (5):515-517.
[3]李衛(wèi)國,張金良,王合群.不同乙肝病毒感染狀態(tài)的孕婦經被動免疫后所生嬰兒乙肝病毒感染情況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4):633-634.
[4]陳志英,王麗芳,張永茂,等.乙肝疫苗聯(lián)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HBV母嬰傳播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3,35(9):1326-1327.
[5]劉素英,劉飛,郭曉林.乙肝病毒感染三抗體陽性檢測HBV-DNA的臨床意義[J].當代醫(yī)學,2013,19(21):90-91.
[6]Ferezin RI,Bertolini DA,Demarchi IG.Prevalence of positive sorology for HIV,hepatitis B,toxoplasmosis and rubella in pregnant women from the northwestem region of the state of parana[J].Rev Bras Ginecol Obstet,2013,35(2):66-70.
[7]李金明,張瑞.常用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學標志物檢測結果報告解釋及臨床應用[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5(4):296-300.
[8]張東城.婦產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432-1433.
[9]王孝芹,張炳俊,孫燕娟,等.2248名無受血史的孕婦梅毒檢測情況分析[J].齊魯醫(yī)學檢驗,2003,14(4):63-64.
[10]黃文婷,魏菊英,程東明,等.宜昌市2010-2011年孕產婦艾滋病哨點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2012,28(3):298-299.
[11]Lin K,Vickery J.Screening for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pregnant women:evidence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affirmation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J].Ann Intern Med,2009,150(12):874-876.
·調查報告·
(收稿日期2015-09-14;修回日期2016-01-11)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6.01.038
中圖分類號:R446.62,R512.6,R512.9,R75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29(2016)01-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