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小明
(四川外國語大學 《外國語文》編輯部 ,重慶 400031)
?
學術期刊編輯如何發(fā)掘優(yōu)質論文*
路小明
(四川外國語大學 《外國語文》編輯部 ,重慶 400031)
摘要:編輯實踐過程中,如何遴選出優(yōu)質文稿是編輯業(yè)務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工作重點。在學術期刊實行同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度的前提之下,專職編輯如何準確高效地評審稿件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論題。根據(jù)已有的編輯經(jīng)驗,經(jīng)過分析研究認為,抓住審稿重點,充分利用采編平臺、加強與作者溝通等措施有益于促進編輯人員發(fā)現(xiàn)優(yōu)質論文。
關鍵詞:編創(chuàng)關系;審稿;學術期刊;編輯;專家審稿
作為一名學術期刊的編輯,如何發(fā)掘優(yōu)質論文,淘汰劣質論文,鑒別平庸論文,這是學術“把關人”的職責與使命[1]。自孔子編纂《春秋》以來,對于文獻傳播的鑒別與把關功能從來都沒有被去除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國家政治權力對于文化傳播的公然侵入,但實質上也是對于文獻或智識的取舍[2]。隨后包括西漢司馬遷的傳記通史《史記》的編撰,及至清代乾隆主持纂修的《四庫全書》無一不是對文獻的篩選與利用[3]。
自從世界范圍內近代第一家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于1815年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以來,中文報刊就開始以西方模式傳播知識與信息[4]。在傳播過程中,對于內容的組織與篩選便成為報刊人的主要職責。1917年陳獨秀所辦的《新青年》成為文化論爭的首要陣地,使得它成為自由的北大的知識大本營[5]。從這些簡要的歷史線索中我們不難看出,編輯人員在文獻篩選與利用方面的所起的作用之巨大;尤其在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爆炸時代,自媒體強烈地沖擊著傳統(tǒng)的出版秩序。但是,人類對于文獻利用的規(guī)律表明,沒有經(jīng)過篩選和組織的信息碎片處于混雜狀態(tài)是無法被有效發(fā)現(xiàn)和利用的。因此,編輯的篩選與把關功能在數(shù)字化與網(wǎng)絡化時代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有增強之勢。
那么,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人員,如何遴選出優(yōu)質論文,這是業(yè)界所應當持久關注的課題。
一、學術期刊專業(yè)編輯審稿與外設專家審稿的區(qū)別
學術期刊編輯專業(yè)人員是指專職從事期刊編輯工作的人員,學術期刊則指刊載學術論文的定期連續(xù)出版物,為論述方便,本文將它的外延涵括了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所主辦的學報。就我國目前期刊界占半壁河山的高校學報而言,一般都設立了獨立的學報編輯部,由于機制的改革,現(xiàn)多數(shù)升格為期刊社或出版中心等,至此,多數(shù)此類出版機構已經(jīng)升級為學校的院部處一級建制平級的出版機構。盡管如此,由于受國際學術規(guī)范的規(guī)制,以及受到國家教育部指導性規(guī)范的引導,高校主辦學術期刊多實行了專家匿名審稿制,因此,專職編輯人員實際上退至“文字編輯”或者“初審編輯”的位置,而非過去“大包大攬”的編輯模式。新的問題油然而出:在現(xiàn)有的出版機制之下,學術期刊的專業(yè)編輯如何轉向,以適應同專家審稿制的匹配問題。在此環(huán)境之下,我們正確定位專業(yè)編輯與專家審稿的區(qū)別,將有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編輯工作。
(一)專家審稿重在從學科的角度評判文稿的內容質量
專家審稿制是指外設于期刊出版機構之處的學科專業(yè)人員接受編輯部的委托,對稿件的政治與學術質量進行學科意義上的評判,提出是否推薦刊用的意見或建議[6]。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對于學術成果的評價標準主要有“創(chuàng)新程度”、“論證的完備程度”、“社會價值”、“難易程度”等方面[7]。而各刊的審稿單則將上述各項細化為諸多項目。如《重慶電子工程技術學院學報》的專家審稿單包括如下審閱項目:第一是政治法紀標準類,這些標準有提倡與禁止兩個方面,包括: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維護國家統(tǒng)一;3.擁護憲法和法律;4.不泄漏國家秘密、不危害國家安全、不損害國家利益;5.正確執(zhí)行國家宗教政策;6.維護民族團結; 7.不宣傳兇殺、淫穢色情或教唆犯罪;8.不宣傳陰暗落后、封建迷信思想;9.維護黨和國家領導人形象;10.不誹謗或侮辱他人;11.維護司法部門公正審案;12.無法律禁止刊載的內容;13.是否適合公開發(fā)表。第二是學術理論標準類,包括:1.填補該學科空白;2.反映該學科熱點;3.反映該學科的研究前沿;4.促進該學科的發(fā)展;5.有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6.為決策部門提供參考。第三是編輯出版標準類:1.論點明確;2.論據(jù)充分;3.概念準確;4.邏輯嚴密;5.自圓其說;6.摘要規(guī)范;7.語言精練; 8.層次標題、圖表清晰;9.寫作規(guī)范;10.引文、注處正確。
上面所列的三大類標準,其中與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的“評價標準”重合之處主要在于學術理論標準類。而政治法紀標準與編輯出版標準沒有被列于該中心的“評價標準”。這一方面是由于該中心是二次文獻出版,除學術標準外的其他標準之前已由首發(fā)媒體進行了把關,而該中心的宗旨在于從學術角度篩選出質量相對較高的論文。首發(fā)期刊設立專家審稿制度的目的,也正是在于按照國際慣例,充分發(fā)揮小同行專家的智庫資源,實現(xiàn)學術公平、公正,準確地評價論文學術質量。學術質量以外的標準盡管屬于專家審稿的視域,但并非特長,因而也非重點。
(二)專職編輯審稿重在綜合評價稿件質量
專職編輯與近些年來新近設立的外設審稿專家不同,多數(shù)期刊的專職編輯除主編外,并不具有學科頂級學者的頭銜,按照老、中、青的順序,可能分別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但總體而言,編輯隊伍的學位與職稱相對于教師和研究人員來說,普遍較低。而且由于受到“編輯無學”及編輯事務繁雜的影響,編輯人員普遍眼高手低,甚至有些人已經(jīng)把自己“非學者化”了,混同于一般行政輔助崗位的人員。盡管近年來對編輯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但對于具有較高的教學與研究能力的人來說,有可能基于專業(yè)化、學者化及種種現(xiàn)實考慮,徑直跳槽到教學研究隊伍中去了,難以穩(wěn)定地待在編輯隊伍中。不少人認為,對具有較高學術能力的人來說,成天幫別人修改文字和標點符號,是一種人才“浪費”。
然而,既然編輯與人類文化傳播有著不可分割的特征,且通過實證已經(jīng)表明,編輯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那么,這種合理性就是指編輯區(qū)別于其他形態(tài)的傳播參與者。尤其是現(xiàn)實條件下,與審稿專家有明顯區(qū)別。也許,負責初審的編輯人員的學位職稱方面不如審稿專家高,但是編輯精于文字表達和學術規(guī)范,文字功底深厚;同時,對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宣傳紀律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別是在人文社科領域,政治思潮與網(wǎng)絡輿情異常復雜,學術期刊既是學術傳播平臺,又是宣傳輿論陣地,因此,編輯出版過程中尤其需要把好政治關,而并非所有審稿專家都精于此業(yè)。比如,對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涉及的諸多問題,包括黨史、國史和對領袖人物的評價等,都需要嚴格執(zhí)行決議的規(guī)定和精神[8],這也是“政治家辦刊”的時代要求。
此外,由于編輯人員長期從事文字刪削、斧正、潤色及圖表、公式、數(shù)字、標點符號的加工訂正工作,對于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十分熟悉,尤其是對于文句的表達能力,以及在語法學、語用學、語義學、文章學、訓詁學、版本學、校對學等方面具有學科專家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這些學問盡管通常在加工修改決定刊用的稿件時才真正派得上用場,但在初審階段,通過這些能力與知識,可以排除那些語法不通、邏輯混亂、表述蕪雜、行文不暢的稿件。
也就是說,通過運用政治法紀和編輯出版標準,對稿件的綜合質量進行評判,是初審編輯的重要職責。當然,初審編輯也需要對稿件的學術質量進行預判,但這種評價只是初步的,并非精確和嚴格的,這一任務將會交由專家完成。
二、學術期刊編輯審稿的重點
專職編輯對稿件的取舍需要衡量綜合質量,因此,就必須要有一個工作的側重點。筆者在編輯實踐中總結出如下方面:
(一)把好政治質量關
政治質量就是稿件與政治法紀標準的符合程度。堅持、執(zhí)行、維護國家的方針、政治、法律和政治紀律的論文,就是政治質量合格的論文。政治質量的評價是“做減法”,即凡是出現(xiàn)具有政治差錯的內容,既視為質量低下。其具體程度要結合政治差錯的性質與程度確定,輕微、中度、嚴重的政治差錯對稿件的篩選具有不同的作用??梢哉f,除輕微的政治差錯可以通過返修加以改正外,具有中度和嚴重政治差錯的稿件,無論作者有多大名氣,“學術水平”有多高,皆應當直接退稿。如發(fā)表嚴重違反國家方針、政策甚至攻擊黨和國家、嚴重違背宗教和民族政策、分裂祖國、泄漏國家機密等文章,應當將稿件封存,不得以任何形式傳播,并視情況可以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將情況通報作者所在工作單位。
在編輯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社科期刊來稿中,最容易出現(xiàn)政治偏差的便是涉及祖國統(tǒng)一的表述,“祖國大陸”與“我國臺灣”是正確的提法,但一些作者容易在表述上出現(xiàn)違背國家統(tǒng)一的語句。此外,也有一些文章會出現(xiàn)一些過激的觀點,如主張“性解放”“全盤西化”“多黨制”,或者主張無限制的“新聞自由”“網(wǎng)絡自由”及“出版登記制”等文章,有些文章表面上只是描述一些事實,實際上是受到西方反華勢力的支持,以“有色眼鏡”觀察當代中國社會,比如,將鄉(xiāng)村開發(fā)中政府的作用說成是危害村民利益等。
(二)把好學術質量關
專家審稿不能代替編輯初審。一則,不可能把所有來稿都送專家評審。如果這樣,編輯部將難以承受巨額的審稿費;二則,來稿中的相當一部分能夠通過簡單的評判就可以剔除。如學術論文篇幅過于短小,不足5000字的稿件(有些期刊要求3000字以上即可),或者沒有參考文獻或參考文獻嚴重不符合規(guī)范的稿件,或者內容上過于淺顯、單薄的稿件,對于這些稿件,如果再送專家審,無異于浪費專家的寶貴時間;三則,僅僅是從專家的視角評判稿件質量,有可能因門戶之見和學者義氣之爭而影響審稿公正評審。編輯初審一方面可代替專家完成一些初級工作,減輕專家審稿壓力,同時,也能夠緩沖可能存在的學者間因觀點、學派、人際關系等引發(fā)的沖突。專職編輯一般都具有本專業(yè)碩士或博士學位,因此,基本能夠從學術角度正確評價稿件質量,當然,這種專業(yè)只是一種粗疏的劃分,不會精準到三級學科;同時,一些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編輯配備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只分文理科,就文科來說,政治、法律、經(jīng)濟、管理、文學、語言等的編輯只有一個大致的分工,如負責政治與法律的編輯可能就是同一人,因此,編輯人員有可能要處理相鄰專業(yè)的稿件,但這基本上不會影響到對稿件的公正評價,畢竟這種分工還是相對有專業(yè)領域的。
編輯在進行學術評價時,主要看選題的價值與論證的縝密程度,論點正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合理的稿件便符合刊發(fā)的一般要求。
(三)把好編輯質量關
編輯質量在審稿階段而言,主要是文字質量,即文字表達質量。通常的說法叫作文從字順,或稱為“語言精練”。實際上“語言精練”只是文字表達質量的主要要求之一?!吨貞c市期刊綜合質量考核表》(社科類)對于“編輯出版質量”有所規(guī)定,其中的“編校質量”規(guī)定,要考核“語言文字、標號符號、計量單位、公式等使用”,以及“行文規(guī)范等”的“編、校質量”。但這一規(guī)定顯然有些不夠明確。相比之下,江蘇省新聞出版局根據(jù)《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2005年)、《五大類科技期刊質量要求及其評估標準》(1994)及《江蘇省科技期刊審讀實施細則》(2003年)制定的《江蘇省2006年審讀細則》規(guī)定的編輯質量要求文字加工需符合如下標準:“遣詞造句準確、流暢、表述清晰,名詞術語規(guī)范、統(tǒng)一。”后者對于文字質量提出明確要求,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及思路都提出了要求[9]。
不過,我們要注意到,上述標準是針對文字的合符規(guī)范性設定的,而編輯在選稿過程中,不僅要選擇出合符規(guī)范的稿件,而且要盡量發(fā)現(xiàn)論證嚴密、充分,表達準確、流暢、清晰,并且具有科學與學術審美價值的高水平稿件。要做到這一點,編輯人員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與鑒賞能力,同時要有敏銳和獨到的學術眼光,再次還要有寬廣的知識底蘊,只有這樣才能夠慧眼識珠、沙里淘金。
三、充分利用采編平臺高效準確地篩選稿件
除了充分發(fā)揮職業(yè)編輯的特長與抓住重點審稿外,快速準確地發(fā)現(xiàn)優(yōu)質稿件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的辦公條件提升工作質量。具體講,可以利用現(xiàn)有采編平臺中的審稿輔助工具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
(一)快速識別學術不端
目前最主流的采編平臺是中國知網(wǎng)的“期刊協(xié)同采編系統(tǒng)”,該平臺開放以來,眾多高校的學術期刊簽約采用。該平臺所附帶的輔助工具能夠快速檢閱相關內容。首先是能夠直觀地發(fā)現(xiàn)涉嫌學術不端的稿件。系統(tǒng)會自動查重,并且將結果顯示在審稿欄中,如果文字復制比為0%,就會顯示綠色;超過1%,系統(tǒng)圖標就會顯示為黃色;如果超過50%就會顯示紅色警報。各刊對于文字復制比的允許度不同。有些期刊控制在10%,有些控制在15%,編輯要留意顯示為黃色的文章,對比圖標能夠看到具體的復制比,超過本刊復制比的稿件,原則上不能進入下一審,可以退修或退稿。
(二)查看作者的學術履歷
將期刊協(xié)同采編系統(tǒng)中設計為“作者發(fā)文檢索”。通過查閱作者的發(fā)文記錄,可以了解作者過去的發(fā)文情況,如果該作者曾在高水平期刊上發(fā)表過文章,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該作者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提示編輯在稿件處理時多加注意。當然,我們也不能以人取文,這一指標只是提供一個大致的參考。
(三)利用好創(chuàng)新性檢測
將該系統(tǒng)設置為“作者自述”,包括創(chuàng)新點名稱、內容和關聯(lián)文獻,盡管多數(shù)文章作者沒有填寫此內容,但仍有部分文章可以檢出這部分內容,編輯人員不妨一用。
(四)利用好“稿件研究內容趨勢分析”
該項與CNKI學術趨勢相鏈接。可以查閱本論文關鍵詞相關文章的兩項指標,即學術關注度和用戶關注度,前者指全年份相關熱門文章被引頻次,而后者指一年來用戶下載頻次,都以走勢圖的形式展現(xiàn)。編輯人員可以方便地觀察研究內容趨勢,必要時可以打開相關熱門文章進行閱讀。此外,該系統(tǒng)的“參考文獻關聯(lián)”和“相似文獻推薦”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編輯人員獲取相關信息,利用其快速準確地處理稿件。
四、加強與作者溝通
做編輯不能如同君主般等著作者貢奉稿件,而是要樹立積極為作者服務的理念,同時,要加強與作者溝通,在編創(chuàng)互動之中擴大稿源,培育高質量而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按照本意來說,編輯挑選稿件,是從作者投稿到編輯部開始的,但從廣義上講,要組織到優(yōu)質稿源,該項工作應當提前到與作者的互動之中,同時,在接到作者投稿后,編輯若認為需要返修,還可以在《退稿通知》或《初審退修單》中提出初審修改意見。長期以來,一些期刊編輯人員由于圖省事、害怕得罪人以及自身學術水平不達等原因,在退稿時理由常常語焉不詳,往往只說明“未通過本刊評審”,甚至在作者追問時,以審稿意見不公開為由搪塞,明顯缺乏誠意。這樣令作者也一頭霧水,沒有努力改正提高的方向。不過,還是有一些高水平期刊給出了詳細的評審意見。中國知網(wǎng)的期刊協(xié)同采編平臺也給出了審稿意見的模板,如需退稿時,寫明:“本文研究內容缺乏科學依據(jù),結論有捏造的嫌疑” ,或“本文研究內容,論據(jù)較少,對文章中的觀點支持不足。”盡管這樣一來,有可能引起作者的不滿,甚至據(jù)論與編輯論爭。但只要意見是中肯的,就不怕別人提出相反意見,同時,既然如此認定,就應當允許別人爭辯,這也是開放式辦刊的題中之意,是學術民主精神的體現(xiàn)。在退稿或退修時如果發(fā)現(xiàn)有潛力的作者,編輯應當做的不是一退了之,而是應當對稿件如何提高質量和修改給出指導性意見。這對編輯來說,并非難事,但對于年輕作者來說,則如春風雨露。比如,在編輯實踐中,我們就遇到年輕作者在閱讀了修改意見后給編輯寫道:“讀罷您修改的內容深感其畫龍點睛之功用,感動且感激。學生深知自己功力尚淺,將繼續(xù)努力”。或“編輯老師,以后請您多多指教!很敬佩您!我的文字不簡潔,比較啰唆,您的修改讓我豁然開朗”。我深信,這些出自年輕作者的文字絕非源于阿諛奉承,而是內心的真實體驗和心聲表達。
當編輯營造出一種良性的編創(chuàng)環(huán)境之后,對作者的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樣,對于組織、發(fā)現(xiàn)、挑選優(yōu)質論文有百益而無一害。
[參考文獻]
[1] 周作新.論期刊文稿的編輯學術把關[J].編輯學報,2003(3):178-180
[2] 從“焚書坑儒”窺探秦始皇對史學的重視[J].教科文衛(wèi)(上旬刊),2011(7):88.
[3] 喬治.《四庫全書》中科技文獻與科技史料研究[D].遼寧大學,2013:2.
[4] 程麗紅.論《察世俗每月統(tǒng)紀傳》對中國近代報業(yè)和近代社會的影響[J].史學集刊,2000(3):38.
[5] 杜波.《新青年》與“五四”新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2004:2.
[6] 李意清.論學術期刊編輯工作中的專家審稿[J].公安大學學報,2001,90(2):123.
[7]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書報資料中心.2014年度《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學術論文排名指數(shù)》[N].新聞出版報,2015-03-31(6)
[8] 陳東林.鄧小平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11(4):38.
[9] 顧明珠.新媒體時代教育報刊審讀的變革——以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報刊審讀制度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4(10):80.
(責任編校:朱德東)
How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s Unearth Excellent Papers
LU Xiao-ming
(EditorialOfficeofForeignLanguage,Sichua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practice of an editor, how to select excellent papers is the central link and important work in editor business. Under the premise of double-direction anonymous examination on manuscripts by the academic experts in the same field, how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s accurately and high-efficiently examine the manuscripts is a hot topic. According to existed editing experience and aft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excellent papers can helpfully be unearthed for the editors by such measures as grasping the important link in the manuscript examination, sufficiently using collecting and editing platform, consolidat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uthors and so on.
Key words: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 and editor; manuscript examination;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 manuscript examination by expert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 0598(2016)01- 0094- 05
[作者簡介]路小明,女;四川外國語大學《外國語文》編輯部編審,主要從事編輯理論與實踐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7
doi:12.3969/j.issn.1672- 0598.2016.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