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際化視野下的高校德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

    2016-03-23 12:27:20邊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3期
    關鍵詞:國際化

    邊超

    摘 要:創(chuàng)新大學生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提高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yǎng)國際化視野人才的題中之意。本文以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校際交流項目為例,分析總結建立海外黨小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以期為促進高校大學生校際交流項目的實踐推廣和探索國際化視野下的德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際化;德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校際交流;海外黨小組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文化多樣化發(fā)展趨勢在不斷加強,我國對外交往活動也日益增多。作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和潮流,國際化已經成為現(xiàn)代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毋庸置疑也成為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模式探索必須直面的當代視野。21世紀初,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十分依賴于自身的開放程度,國際交流與合作既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動力。[1]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種包含多項具體活動的發(fā)展趨勢,旨在提供一種融入全球化意識環(huán)境中的教育體驗,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2]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包含學生、教師、課程及研究四個維度,其中學生國際交流的程度最為重要,是高校國際化的重要標志,反映出學校國際化的規(guī)模和程度。通過國際合作、聯(lián)合項目等方式培養(yǎng)新一代優(yōu)秀人才,已成為高校教育國際化的新嘗試。

    國際化視野下高校德育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選擇

    面對國際化給高校德育人才培養(yǎng)帶來的挑戰(zhàn),高校德育需要在指導思想、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與方法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創(chuàng)新。

    1.在指導思想上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3]

    越是面臨紛繁復雜的情況,越是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在國際化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紛紛登場,各自展開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爭奪,而大學生正是各種社會思潮爭奪的重點群體。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目的在于掌握正確的理論和思想武器,善于從錯綜復雜的現(xiàn)象中分辨是非真?zhèn)?。這不僅是教育內容的問題,更是價值立場、思維方式和方法戰(zhàn)略的問題,必須貫穿于德育的全過程。

    2.在德育目標上著眼于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

    國際化人才是指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層次人才。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七種素質: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yè)的國際化知識;熟悉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于喪失中華民族的人格和國格。[4]

    3.在德育內容上加強跨文化教育[5]

    所謂跨文化教育,是指對呈現(xiàn)某一文化的人類群體的受教育者進行相關于其他人類群體的文化教育活動,以引導這些受教育者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yǎng)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tài)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從而通過教育層面的努力,消解跨文化沖突,建構和諧的跨文化社會,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200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系統(tǒng)總結了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準則框架、具體目標和作用,以及實施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則措施。這一指南的發(fā)布,標志著在新世紀跨文化教育將成為熱點前沿問題之一,為各國實施跨文化教育制定了參考框架,也為高校德育培養(yǎng)人才提供了重要參考。

    4.在德育途徑與方法上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6]

    鑒于國際化人才素質的綜合性、實踐性、前沿性特點,在德育途徑和方法上,要打破高校原來的封閉式德育模式,加強對外交流,走合作培養(yǎng)之路。一是加強高校與企業(yè)的聯(lián)系與合作。通過與企業(yè)(包括國外企業(yè))的聯(lián)系與合作,使學生在實踐中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檢驗,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加強對社會的認識。二是加強與國內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共同培養(yǎng)等方式,擴大校際交流,探索人才培養(yǎng)的多種模式。三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互派留學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等方式,開展國際交流,增進相互了解,擴大文化認同。

    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探索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中國外國語類高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搖籃”。學校德語系建立于1950年3月,已有60多年的歷史,擁有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授予權,2001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德語語言文學重點學科點。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探索中,學校德語系堅持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復合型德語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以“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為深化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在加強和完善基礎教學的前提下,不斷試用并完善新設的20多門課程(高年級和碩士研究生教學),積極開拓與德語國家地區(qū)的校際交流項目,探索出了一條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

    1.學校德語系校際交流項目

    近年來,學校德語系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交流項目,不斷探索推進多種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國外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項目和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有力推動了德語系國際化建設步伐。目前,學校德語系已同德國的3所高校哥廷根大學、海德堡大學、帕紹大學建立了4個校際交流項目。其中,包括一個聯(lián)合人才培養(yǎng)項目,即“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學碩士研究生雙學位課程”項目。

    自2006年起,根據學校與德國哥廷根大學簽署的校際交流協(xié)議關于互派學生條款規(guī)定,兩校每年可派遣本校10名本科生到對方大學學習一學年。該互換項目已經成功實施9年,互派學生也由每年10名增加到了每年15名。

    學校與德國帕紹大學于2013年4月簽署了校際諒解備忘錄,就進行學生、教師互換以及聯(lián)合科研等項目達成初步共識。2014 年9月,雙方在肯定了既有合作的基礎上,決定拓展新的交換生項目—讓德語系本科生在帕紹大學交換一年,全面提高語言文化交際能力,并學習專業(yè)知識。該項目已于2015年9月正式啟動。

    北京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與德國哥廷根大學聯(lián)合開發(fā)的“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學碩士研究生雙學位課程”自2006年開始,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的重視和資助; 2014年又被獲準“創(chuàng)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yǎng)項目”(留金美[2014]7025號)。選拔為“項目生”的學生將于每年10月至次年8月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公派留學,專業(yè)為跨文化交流方向,返校后繼續(xù)后兩年的學業(yè)。

    1983年,德國海德堡大學與學校正式簽署兩校學術合作交流協(xié)議,是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與學校建立合作交流關系的國外著名大學之一。從此以后,兩校之間開始了卓有成效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無論是在人才培養(yǎng),還是在學科建設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自2011年9月起,學校德語系派出經濟外交方向研究生前往海德堡大學進行交換學習,該項目已成功實施5年。

    2.全程式、即時性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一是建立海外黨小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必要性。越來越多的赴德交流機會在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動力的同時,在德國交換或者留學的學生們也越來越顯示出向黨組織靠攏的需要。他們迫切希望在國外學習期間,能夠繼續(xù)和黨組織保持密切聯(lián)系,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培養(yǎng)和管理。學校德語系每年出國交換的學生中,黨員所占比例較高,本科生的黨員比例為30%~40%,研究生為70%~80%。因此,學校德語系每年成立德語系本科生赴哥廷根大學、帕紹大學黨小組和德語系研究生赴哥廷根大學、海德堡大學黨小組,以期出國交換學生能更好地完成學業(yè),并加強其德育培養(yǎng)。

    二是不斷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工作機制。過去,學校德語系黨總支主要依托駐外黨組織進行學生的培養(yǎng)和考察,無論是黨員還是入黨積極分子,都交由我國駐外使館的教育處或文化處等單位來管理。后又采取國內外結合的“黨員負責制”,即將培養(yǎng)考察任務分給同行的黨員同學,或由國內黨員直接聯(lián)系一位在外同學的方式。隨著近些年留學比例的增加,黨總支又成立了海外黨小組,由黨員同學負責聯(lián)系、考察和管理非黨員同學,密切與黨支部之間的聯(lián)系,同步參加國內的學習、活動和支部工作等,甚至在黨員先進性教育和教學評估等重大活動中,他們都始終積極參與。以上的工作方式結合在一起,可以全面、客觀、迅速地完成教育、管理任務,便于及時溝通、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是探求適宜的教育方式,重視出國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學校德語系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導方式,運用現(xiàn)代即時通訊工具拉近距離。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通過電話、郵件、微信、QQ、微博等現(xiàn)代即時通訊工具,全方位地關心、關注在海外留學的學生們,鼓勵他們克服各種困難,適應學習和生活的變化,完成學業(yè),提高水平,同時做好黨建教育、宣傳、管理和信息統(tǒng)計等工作,尤其是考察學生的思想狀況,及時掌握其想法,疏導情緒,對其留學生活予以全方位指導。

    四是重視出國前、出國期間和回國后的培訓。在出國前,做好各項必要的培訓、安全教育等準備工作:第一,學校德語系黨總支給即將出國的交換生做出國前動員,組織他們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尤其對黨員同學提出嚴格要求。第二,學校德語系黨總支給使館等駐外黨組織開出介紹信,要求交換生積極參加活動、定期進行思想匯報等,并制定評價機制。第三,整理交換生的電子郵箱等信息,以便各黨支部與他們在出國后保持暢通的聯(lián)系。第四,德語系黨總支書記和輔導員與即將赴德的同學見面座談,成立海外黨小組。

    對交換生出國期間的學習、工作提出要求:第一,利用互聯(lián)網關注國際、國內大事,通過電子郵件傳遞愛國之情。第二,積極參與使館舉辦的活動,與使館保持密切聯(lián)系。第三,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維護祖國美好形象,展示中國當代大學生風采,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第四,保證專業(yè)學習,提高專業(yè)水平是出國學習的重要目的。

    做好回國后的學習總結,鞏固教育成果:交換生在完成國外學習回國后,黨組織及時指派專人與他們談話,詳細了解他們在國外的生活、學習等情況,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并要求他們遞交一份書面思想總結匯報,以進一步鞏固教育成果。交換生在全系學生大會上進行留學匯報,展示留學成果,指導低年級學生的留學計劃。

    五是建立海外黨小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意義。海外黨小組的建立,讓黨員學生即使身在海外也無時無刻不心系黨和祖國,讓學生們有了更強烈的歸屬感和使命感,也讓向往黨組織的學生有了更多向組織匯報思想和要求進步的機會。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深入和擴展,學校德語系預計將同更多國外大學建立校際交流項目,當前的海外黨小組將為未來海外黨小組工作的全面開展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校際交流項目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取得的成效

    目前,學校德語系校際交流項目已成功開展多年,赴德學生均反響良好,在學習和生活上獲得了很好的體驗。

    首先,校際交流項目幫助交流學生擺正了心態(tài)。在國外留學階段,學校德語系學生雖沒有太大的語言溝通難題,但在選課、租房等方面會遇到很多困難,他們通過郵件等形式,及時同國內外教師溝通,認清形勢和問題,端正態(tài)度,從而很好地解決問題并完成學業(yè)。

    其次,校際交流項目讓學生了解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習慣。德國的課堂教學更注重研討和發(fā)表,要求學生更多地自主學習,因此交換生需要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舉一反三,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力。

    最后,校際交流項目的海外黨小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加強了交換生的德育培養(yǎng)。交換生在國外學習期間,更多地是體驗當地學習和生活文化,通過海外黨小組的培養(yǎng),加強了交換生與使館和國內師生的聯(lián)系,以期及時跟進國內學校發(fā)展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國際文化認同和國際意識。

    校際交流項目是學校的一大特色,如何創(chuàng)新國際化高校德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學校德語系也是學校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要走向世界,實現(xiàn)國際化,要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給學生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和鍛煉平臺,制定出更為切實可行、有助于學生進步的一系列新措施、新機制,更好地探索國際化視野下的高校德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參考文獻:

    [1][2] 任聰靜,張紅,陳豐秋,祝京旭.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2(6):4.

    [3][5][6] 李遼寧,史君.國際化視野下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4] 國際化人才[EB/OL]. [2015-12-26]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6108.html.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

    [責任編輯:張 雯 實習編輯:陳 栓]

    猜你喜歡
    國際化
    聚焦港口國際化
    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中國外匯(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基于國際化發(fā)展趨勢下淮揚菜走向世界的思考
    從園區(qū)化到國際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風電巨頭的艱難國際化
    能源(2017年8期)2017-10-18 00:47:50
    直銷企業(yè)國際化并不難
    人民幣國際化回顧與新常態(tài)初期展望
    全球化(2015年4期)2015-08-21 08:49:14
    金風科技:執(zhí)著的國際化
    風能(2015年10期)2015-02-27 10:15:35
    陌陌唐巖:以新品提速國際化
    尋找一種力量: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
    讷河市| 固阳县| 龙游县| 南召县| 濮阳市| 台安县| 甘谷县| 万安县| 兴义市| 江都市| 永新县| 鹤岗市| 扶余县| 始兴县| 永泰县| 青龙| 沛县| 开原市| 天台县| 富锦市| 平安县| 云南省| 吴川市| 罗城| 瑞丽市| 嘉鱼县| 汝阳县| 武安市| 抚宁县| 会东县| 洮南市| 文登市| 蓝山县| 武义县| 琼结县| 博兴县| 怀远县| 巴楚县| 临漳县| 仲巴县|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