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
就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而言,我最佩服的是玄奘和鑒真,前者是文化拿來的代表,后者是文化輸出的代表。
真實的玄奘,在中國歷史上一再被遺忘被誤讀。《西游記》第一次把玄奘置于一個畏縮懦弱的不太高的地位。經過周星馳的《大話西游》對玄奘進行了更大范圍的擴大化誤讀。很多中學生看了《西游記》的電視片以后,大多誤讀了玄奘的價值?!爸刈咝手贰被顒拥闹匾饬x是對玄奘歷史地位的恢復,追尋他的本來價值,宣達作為“中國脊梁”的玄奘精神。
其實,玄奘西行求法顯示出重要的民族精神。公元627年秋,唐貞觀元年,25歲的玄奘離開長安,開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歷程。在印度取經十七年,游歷了一百多個國家,遍訪各地名僧大德,使國與國、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和平相處。玄奘回到長安,拒絕了高官而先后在長安慈恩寺和銅川玉華宮等地潛心譯經十九載。他不分晝夜譯經,留下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經譯本,廣泛影響了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其可謂文化拿來的代表性人物。
由玄奘口授,辯機和尚整理的《大唐西域記》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國際文化交流互動價值。今天,西方學者和印度學者一道,按照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印度大地上按圖索驥而發(fā)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庫什那迦、蘭毗尼等眾多佛教圣地和古跡,包括現今印度的國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頭。印度歷史學家阿里說:“如果沒有玄奘、法顯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庇鴼v史學家史密斯也說:“我們無論怎么樣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中世紀的印度歷史漆黑一片,他是唯一的亮光。”
作為佛學大師、翻譯家、中外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玄奘被魯迅稱為“中華民族的脊梁”,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表征在:舍身求法不斷前行的獻身精神,不計得失、百折不撓的探險精神,孜孜不倦、執(zhí)著求知的吐納精神,心歸大唐、一心向東的愛國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已經凝聚在民族文化神經系統(tǒng)中,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
據史料記載,出家后的玄奘潛心研習佛教大小乘教典,但是問題在于當時傳入中國的經典十分有限,而眾師解說大相徑庭異說紛紜,于是玄奘發(fā)愿為“一睹明法了義真文”,決心西行求法。然而邊關不停有騷亂而禁止出關,玄奘只好偷渡出境,開始了自己艱難的西行之路。
玄奘廣學多聞,深通佛教大小乘學說,二諦圓融,精通因明、聲明乃至婆羅門教典籍,智慧高邁。在戒日王召開的曲女城佛學辯論大會上,立“真唯識量”而無人能破,被大乘人尊為“大乘天”、小乘人尊為“解脫天”。玄奘為何西行?為何歸來?成果如何?按《西游記》的說法與玄奘實際情況相差很大。西行何止成百上萬人,取得真經歸來者大抵不多,當時有詩為證:“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時幾百歸無十,后輩安知前輩難”。很多人死在黃塵滾滾的取經途中,一些人到了印度不再回來。玄奘為什么要回來?并殫精竭慮十九年翻譯經文?
他翻譯的1335卷經文究竟有何重大意義?他所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有何價值?已故的季羨林先生曾應中華書局邀請重新注釋和翻譯《大唐西域記》,一連幾天睡不著。我問他:“你要做的事情很多,為什么獨獨對這本書如此的傾心?”他說:“很長時間,我就想把這本書好好地注釋并且翻譯。但由于人力和各個方面的原因沒有落實,這次委托我來負責,我特別激動!因為玄奘,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是我心目中的一個偶像!”
重新注釋和翻譯《大唐西域記》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化史。唐太宗為什么要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要玄奘口述讓辯機和尚記錄,其中包含著政治、軍事、文化目的。它代表了唐太宗要開疆辟國,而且想成大事的一種精神。同時,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親踐了一百一十國,聽聞了二十八國,對了解當時各國的基本狀況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交往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問題。中印文化交流有個很大的背景,關系到國家形象和南亞地緣文化戰(zhàn)略。中國西部是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文化基地,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緊密相連了上千年,然而,當今世界的麻煩在中東,中東的麻煩在阿以,阿以的麻煩在耶路撒冷??梢哉f,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插手中亞問題以后,中亞問題的惡化已經變得無法控制。與我國大西南接壤的是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印度一直在為他們歷史上佛教的衰敗而擔憂,今天,印度人已經不能說梵語了。如何把玄奘當年取回的經文送回去,從民間擴展到官方,使得中印民族文化出現和諧的新氣象,非常關鍵。
就地緣戰(zhàn)略意義而言,東亞、南亞、中亞、西亞和俄羅斯成為中國周邊地緣政治的主要方面,直接影響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不能掉以輕心。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如果充滿了仇恨,充滿了復仇,這個世界的未來就太令人悲觀了。如何避免戰(zhàn)爭,如何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只能用文化來化解,只有文化才能促使國際和平。如果西方“困龍”計劃成功,崛起的中國龍將沒有出海口。如何探討一條打開中亞的文化之路,如何讓這個世界更多文化交流而非霸權欺壓,如何在萬重困境中走出一條大愛之路——“重走玄奘之路”的意義就浮現出來了。
玄奘精神對全民端正人生道路,學會做人的基本準則,培養(yǎng)面向世界的眼光有著重要的影響。今天,玄奘的精神值得提倡,他那堅定的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仍然有著鼓勵人心的意義。不管《大話西游》如何“大話”他,都表明了妖魔的七情六欲對一個矢志不渝的高僧的誘惑沒有效果。今天人們拜倒在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和及時行樂的思想下,玄奘精神被遮蔽。有人恨不得把全世界的金錢據為己有,恨不得把天下美女據為己有。玄奘一個托缽僧,身無分文力排萬難苦行求經,無疑具有針砭時弊和療治人心之功用。
正如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認為的那樣:玄奘西行求法是世界全球化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筆,它不光是貿易的,同時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以開放胸懷吸納異域文化、傳播中華文明,造就了亞洲特別是東亞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質。這些,今天的學者當然應該在比照自我中獲得新的自我反省。
遭遇了太多無厘頭調笑的玄奘,并沒有因此而掩蓋其精神光輝。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佛學事業(yè),甚至連自己頭蓋骨都分成了7塊分給了天下著名寺院。但他所創(chuàng)立的“法相宗”與“禪宗”相比,“禪宗”更具有普及性。這說明外來文化不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最終可能漸漸只屬于專家、高僧等研究者,而不會成為全民的文化遺產。如果我們給玄奘定個位的話,他是文化拿來主義的杰出代表,他的偉大功業(yè)是到西天印度去取經;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應永留人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