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萬松
(1.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 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2.湖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論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人文性*
湯萬松1,2
(1.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 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2.湖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摘要: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人文性,就是以人文關懷的精神,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原則和方式方法,去觀照學校體育課程,探討體育課程的改革與發(fā)展,探索體育課程如何促使人的社會化、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的科學規(guī)律。它是解釋體育課程與社會的關系的基礎;是解決體育課程中沖突的需要;是改善體育課程中人際關系的基礎。合格的體育課程,需要培養(yǎng)出一種自然率真、追求自由、滿足人的崇尚自然、自由發(fā)展的“人文性”的人。
關鍵詞: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人文性;精髓
1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淵源
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產(chǎn)生,根本原因無外乎兩個。其一,它是課程改革的豐碩成果。20世紀與21世紀新舊世紀之交的第八輪課程改革風起云涌,波瀾壯闊,引進了許多外域的新觀念,也催生了許多本土的新理論,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便由此順勢而為,應運而生。其二,是學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人類科學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總是學科的分化與綜合交叉進行。綜合、分化,分化、綜合,不斷推進,生生不息。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誕生,順應了人類科學文化發(fā)展趨勢,正是人類學術發(fā)展的一大成果。
可以看出,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就是體育學、社會學、教育學及其課程論等多門科學的相關內涵綜合融匯而成的一門跨學科的嶄新理論??茖W研究方法論告訴人們,各種學科或者專業(yè)的分野,一般都以它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或者研究視角作為標志。不同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或者研究視角,往往構成性質有別、特點各異的學科或專業(yè)。先賢也說過:“科學研究的區(qū)分,就是根據(jù)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1]284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根本標志,就是社會學的介入,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原則和方式方法來研究體育課程,簡而言之,就是以社會學來觀照體育課程。
由此可見,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是一門把保存、傳遞和重構體育文化的體育課程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整體,運用社會學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研究體育課程與人的社會化的關系及與其他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用以推動體育課程同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分支學科。
那么,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精髓何在?難道說,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就是一門純粹的社會學學科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既然是跨學科研究,我們既要以社會學來觀照體育課程,又要在這種社會學的觀照中凸顯人本關懷。科學的理解、合理的闡釋應當是,以人文關懷的精神,運用社會學的原理原則和方式方法,去觀照學校體育課程,探討體育課程的改革與發(fā)展,探索體育課程如何促使人的社會化、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的科學規(guī)律。這才是這門新興學科的本質。關注與理解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人文性,才是洞察與把握這門嶄新課程理論的精髓。
2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人文屬性
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人文性,是因為體育學科性質本身蘊含深厚的人文精神。盡管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是新課改中涌現(xiàn)出來的新生事物,盡管是體育學與社會學交叉融匯而生成的邊緣學科,然而,說到底,無論是作為一門課程,還是作為一門學科,其學科最終歸屬并非社會學,而是體育學。這是不言而喻的。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具有人文性,是由體育學科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長期以來,人們對體育學科的認知存在著深深的誤解與偏差,總認為體育是一門理工類專業(yè),似乎沒有人文性。姑且不談體育學科屬于哪一類,即使屬于理工類,難道理工類學科專業(yè)就沒有人文性?問題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追根溯源,問題出于中國體育設科之始。20世紀初期,中國第一個新學制初擬,體育課程初設。當時的體育課不稱為體育課,而是“體操”課,其中重要的課程內容就是“兵式體操”,課程單獨設置伊始便被歸于“尚武非文”之列。爾后,民國初年,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在國民教育目標中提出并強調“軍國民教育”,體操課程自然成了尚武教育的工具,體操教頭也就成了“粗人”。直到1928年國民黨主政的“戊辰學制”頒行,才將“體操”課更名為“體育”課。斗轉星移,形隨勢異,人們對體育課程的認識不斷深化,學界和學者們才逐漸醒悟到體育學科的深厚內涵。時至1996年,我國把體育學列為一級學科。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聯(lián)合下發(fā)《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把體育學作為一級學科,歸入12大學科門類之一的教育學門類之下,并在體育學下設置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等4個二級學科。除了運動人體科學的自然科學特點突出以外,其他3個二級學科,無一不是人文社會科學的表征。體育人文社會學等二級學科的設置,顯示出中國的體育理論開始重視人文學科,我國的體育課程逐步彰顯原本固有的人文精神。
說得更遠一點,從近現(xiàn)代教育與文化理念而言,體育原本是西方文化,是西方人文精神的產(chǎn)物。舉世皆知的奧林匹克精神就是傳承千年、光芒四射的人文精神。西方體育在形式與理念上都與中國傳統(tǒng)運動有著很大區(qū)別,我們曾在很大程度上抗拒這種伴隨教育而來的改變,但最終是成為學校教育重要內容,既是近代西方國家殖民化、當代經(jīng)濟全球化的結果,也是體育文化觀念改變的自然進程。但“有幾千年深厚文化積累的泱泱大國,至今仍然還在潛意識地抵制體育器物層面和制度層面以上的東西?!盵2]。
“以人為本”是現(xiàn)代教育的價值訴求,反映在體育課程中就是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人格健全,與其他學科一樣,體育活動本身不僅有體能的訓練、技巧的培訓,而且要與學生的文化生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不僅體現(xiàn)了體育課程的育人本質功能,而且也表現(xiàn)出體育課程通過“體”而“育”的文化使命。體育課程的理想在于通過動作技能的協(xié)調、心理健康教育使人感受與欣賞運動的美,使人成為更為高雅的人,使人的身體與心靈達到更高、更和諧的層次。
正因為如此,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既要探索體育課程如何促使人的社會化,更要探索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3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人文功用
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人文性,是因為體育教育內容在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人文熏陶作用。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體育課程的價值沒有得到正確認識,體育課一般被看作是副課,缺少專業(yè)教師和時間、場所的保障,特別是競技體育重視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導致體育課程功利化、邊緣化。即使正確開設的體育課程也多是側重于動作技能、技巧的訓練,對體育美的欣賞、體育文化的關注相當?shù)?012年由教育部等部委聯(lián)合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在要求學校體育培養(yǎng)學生體能的基礎上,強調“增強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愛好、運動興趣和技能特長,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每個學生學會至少兩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項目,養(yǎng)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為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jù)。
“國外體育課程的社會學研究更為關注體育課堂的‘社會’建構,重視性別、種族、社會階級和文化對體育課堂建構的影響,重視體育教師在課堂‘社會’建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課堂‘社會’建構中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及雙方的互動與交流。”[3]人在體育課程中的作用和體育課程對人的文化影響是課程社會學發(fā)展的根本問題,離開人的因素和人的精神發(fā)展,體育社會學很難體現(xiàn)其“社會”價值。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人文功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是解釋體育課程與社會的關系的基礎。體育課程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下的體育課程,與社會發(fā)展程度和需要密切相關。在電視、網(wǎng)絡普及,人們閑暇時間大量增多,對生活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的時代,體育欣賞更加便捷,體育意識更加濃厚,人們對體育活動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相應的體育課程應該及時體現(xiàn)動態(tài)變化著觀念和要求,摒棄單一的體能訓練方式,更加注重體育與人的價值實現(xiàn)、體育的審美需要及熏陶功能。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只有以此為基礎,通過體育課程的社會建構和社會關注等方式,才能在推動體育與社會和諧的層面走得更遠。
二是解決體育課程中沖突的需要。體育運動中的沖突(有研究稱之為“越軌”)行為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體育課程中的沖突與體育運動的沖突有較大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皬男抡n程改革來看,學生體育運動的情感體驗雖然得到了重視,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在是滿足學生體育興趣還是發(fā)展學生體育素養(yǎng)、增強學生體質、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等兩兩問題上的左右搖擺,實際上表現(xiàn)出了學校體育目標與手段、機制與結果等方面研究的不確定性、模糊性與隨意性。”[4]體育課程的沖突暗含著社會要求與學生個體需要、集體組織與個性表現(xiàn)之間的對立,以人為本,從個人的需要出發(fā)融合不同的取向,是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應然理念。
三是改善體育課程中人際關系的基礎。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如何通過體育課程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體育課程的知識學習與活動實踐中,由于性別、遺傳、成長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對體育的愛好、興趣相差較大,如果不加以有效調整,將嚴重影響集體人際關系的和諧。從人文的視角引導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能使他們更好地協(xié)調與自我、與他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個體迅速社會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無論從何種視角審視,體育課程都充滿著審美與審美教育,這是題中應有之義。說到底,合格的體育課程,本身就需要挖掘其審美意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既促進美育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落實,也加強學校美育與體育教育的融合,從而培養(yǎng)出一種自然率真、追求自由、滿足人的崇尚自然、自由發(fā)展的“人文性”的人。這就是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人文性的生動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合訂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 姜藝.體育的人文精神[J].體育文史,2001(3):21-22.
[3] 魯長芬.西方體育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2):93-99.
[4] 徐珊珊.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師生沖突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山東體育科技,2011(6):61-63.
(責任校對朱正余)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25
收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BA200);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201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資助(TS12332)
作者簡介:湯萬松(1983-),女,湖南桃源人,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學校體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6-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