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潘慶帥
“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
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潘慶帥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微閱讀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萍歼M步的同時,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zhàn)。高校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
微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戰(zhàn) 對策
“微時代”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是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信息傳播工具達到一定水平而出現(xiàn)的。在這樣的時代,每個人可以實現(xiàn)信息的共享、情感的交流、思維的拓展,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可以真實、方便、快捷地表達情感和訴求。
1.“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沖擊
(1)在“微時代”,網上信息的傳播途徑更加多樣,傳播手段更加隱蔽,傳播內容更加豐富,這給一些西方的不良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機。西方的不良思想會對我國廣大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造成消極影響,威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
(2)在“微時代”,廣大青年學生視野更加開闊,具有世界眼光。但是一些學生對中國歷史缺乏深層次了解,忽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
2.“微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的沖擊
在“微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多元化,主體意識更加自覺,形成各種各樣的大學生圈層文化。通過信息選擇和整合,圈層文化對受教育者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可能產生正面效果和負面效果。大學生圈層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更傾向于形成負面效果。因為每一團體、每一個圈層都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和價值,其中成員更加維護和尊重圈層的規(guī)則,否則會被群體邊緣化。這就使主流價值觀對圈層和團體的影響更加艱難和復雜,使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低效。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更注重隱蔽性、靈活性、滲透性和有效性。
3.“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造成沖擊
“微時代”是一個文化快餐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信息的傳播以短、快、精、淺、泛等為特點。大學生接受這些快餐文化,與其說是腦力消耗,不如說是體力的消遣和精神的享受。這些快餐文化難以扎根學生心底。如果學生習慣和依賴于這樣的接受和接收信息方式,那么學生接受和接收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為這樣接受和接收的知識具有片面性和碎片化特點,抑制大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1.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轉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生活化、社會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開放性、動態(tài)性、科學性,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說服力、吸引力。它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是地位平等、溝通理解、雙向互動、互惠共贏的關系,加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科學性,強調更加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人,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這樣容易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達成思想共識、產生情感共鳴,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為適應時代的變化帶來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教育方法的隱蔽性、靈活性、滲透性、有效性。
高校要倡導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高校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黨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美德灌輸?shù)酱髮W生的思想中,通過教育者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質影響和感化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真正扎根學生心底。人們“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這要求相關部門在“微時代”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堅持以文化人。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管理權、控制權、描述權、解釋權。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應重視、學習、研究“微時代”信息傳播的途徑、手段和方式方法,樹立“微時代”工作思維,培養(yǎng)“微時代”教學方式和教學習慣,提高網絡操控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善于運用網絡工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容易接近、親近、融入受教育者的學習和生活中,以此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和反饋調節(jié),從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網絡監(jiān)管,進行網絡立法。法律是社會治理不可缺少的一把利器。完善的網絡法律體系是有效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參考。網絡法律體系的建立關鍵在于網民的真實信仰。高校要加強網絡法律信仰教育,提高網民的法律素養(yǎng)。
4.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是主體的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根據(jù)。自主意識和自由意識是主體意識的重要內容。
高校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事物變化的原因是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據(jù),外因是條件。大學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負責的意識和能力,能從根本上降低“微時代”對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學生具備較高的媒介素養(yǎng),能分清各種信息,明辨各種是非,能成為“微時代”信息選擇和整合的主人。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張東浩.“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之旨歸與養(yǎng)成[J].教育與職業(yè),2015
ISSN2095-6711/Z01-2016-11-0238
潘慶帥(1992—),男,漢族,山東德州人,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