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咸陽712100)
?
微時代下高校二級單位新媒體建設初探
——以“西農生命科學學院”微信平臺為例
陳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咸陽712100)
摘要: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極大地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其在高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文章以“西農生命科學學院”微信平臺為例,探究新時代下高校微信平臺的運營及管理。
關鍵詞:新媒體;團隊建設;模塊設置;運營特色
Abstract:In new media age,the thoughts and behaviour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new media,which has highly been applied into colleg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ENCET of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of NWSUAF "as an example,explores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iate TENCENT in new age.
Key words:new media;team-building;module settings;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在過去一年里,“西農生命科學學院”官方微信平臺在校黨委宣傳部與院主管領導的指導下,不斷地積極探索,積極開拓新的宣傳陣地,在新媒體領域實現了新突破,現已初步形成較為成熟的管理條例與特色欄目?,F就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發(fā)展概況
學院官方微信平臺正式成立于2015年4月,是生命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至今已經有4125余名用戶關注。本院學生關注率達到98%,信息到達率100%,平均日閱讀量1000人次,10月14日前后推送的“創(chuàng)意宿舍風采”單篇圖文頁閱讀人數達到7814,閱讀次數達到14016。最高閱讀量為1月17日前后推送的“孫大大!學生最喜愛的大學校長!”單篇圖文頁閱讀人數在兩天內達到15156,閱讀次數達到23516。
(二)平臺定位
微信平臺主要定位于服務在校學生,遵從“三貼近”原則,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師生,結合微博、QQ、易班等相關平臺輔助,實現“四網聯動”,為學生服務。應用“互聯網+”的思維,初步將學生工作放在線上,努力探索,做到寓教于樂。另外,在運營過程中,不斷向優(yōu)秀團隊學習、探索與創(chuàng)造,總結出符合平臺特色建設的“五個心引領”,即全心引領學生學業(yè)發(fā)展;貼心引領黨團活動建設;用心引領青年健康心態(tài);盡心引領畢業(yè)生就業(yè)風尚;精心引領資助育人情懷和“四種微體驗”,即以權威渠道收集素材并傳播的資訊微體驗;以四網聯動拓寬領域的互動微體驗;以榜樣力量引導正能量的價值微體驗;以特色活動滿足個性發(fā)展的夢想微體驗。致力于打造屬于生命學院的全媒體平臺,實現無“微”不至的線上服務。
(三)團隊設置
生命科學學院新媒體中心由學院黨委書記直接主管,黨委副書記指導,全院輔導員傾力合作,下另設專職指導老師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主要分工如下:
1.主管領導。由黨委書記把握新媒體宣傳大方向、提供指導與意見;黨委副書記負責審核推送內容與欄目設置。
2.總指導老師。由專職輔導員擔任,統(tǒng)籌策劃、責任編輯,制定推送大框架,負責團隊建設。
3.主任、副主任。主任由大三學生干部擔任,負責統(tǒng)計分析、工作調度;副主任由大二學生干部擔任,負責每天的網絡編輯、平面設計、活動策劃、專題采訪、活動攝影、預覽糾錯、聯絡院系等具體工作。
4.實習編輯。招募大一學生,并非只從事網絡編輯工作,同時也要參與素材收集、活動策劃等活動,采用企業(yè)“管理培訓生”制度,在進入新媒體中心前三個月進行輪崗培訓與體驗,三個月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發(fā)展,確定負責板塊。
(四)專欄設置及團隊分工
1.就業(yè)指導類。由學工秘書負責,推送畢業(yè)生就業(yè)材料、就業(yè)線上課堂、簡歷指導、面試技巧、招聘信息等。
2.黨團建設類。由團工委書記負責,結合團工委學生會相關工作、活動,以及黨團活動室的利用情況。
3.心理健康類。由學院心理專干負責,推送心靈啟迪、心理輔導類文章。
4.學業(yè)指導類。一般由大一新生輔導員負責,結合學生需求,針對新生易出現的問題,推送時間管理、學籍管理、學生經驗、各類專業(yè)講座信息等內容。
5.資助與人類。由學院專管資助工作的輔導員負責,收集并推送助學金申請通知、勵志故事等內容。
6.其他。由總指導老師負責,把握重要時間節(jié)點,進行日常推送、原創(chuàng)策劃、榜樣采訪等。
(五)團隊建設
我院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新媒體中心管理辦法》,從“成員要求”、“成員權利”、“成員義務”、“例會制度”、“培訓制度”、“考勤制度”以及“獎勵辦法”等方面對團隊的管理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范與要求。其中例會為我院團隊建設的重要部分,每周都會講上一周的圖文情況進行統(tǒng)計,根據內容與閱讀量分析總結,制定下一周的推送框架,便于成員提前收集素材。
(六)推送內容統(tǒng)計
根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15年5月1日至11月30日),“西農生命科學學院”官方微信平臺共推送333條內容,非原創(chuàng)只有45條,主要包括時政解讀、心靈雞湯與啟迪啟發(fā)類。原創(chuàng)288條,占整個推送的86.49%,其中,有線下學生活動的共計99條,占原創(chuàng)內容的34.26%。
在原創(chuàng)中最受學生歡迎與認可的內容共計9個板塊,即204篇文章,占整個原創(chuàng)內容的70.83%。此類圖文平均閱讀量在單周內可達1000次。
其中一馬黨先(優(yōu)秀黨員事跡)3篇,榜樣力量(小人物,大成就)24篇,植物范(結合專業(yè),精選有特色的植物進行科普)8篇,科創(chuàng)季(本科生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團隊)7篇、啟航計劃(暑假外出實驗體驗)6篇、秦嶺實習4篇、畢業(yè)就業(yè)86篇、迎新39篇、專業(yè)分流12篇、學生工作線上統(tǒng)計15篇。七個月以來共推送榜樣102位,校友4位,優(yōu)秀團隊7個,包括挑戰(zhàn)杯國賽二等獎團隊。
(一)打造服務新平臺
自2015年4月正式成立、認證之后,新媒體運營中心開始思考與規(guī)劃,根據平臺定位,努力做到“三注重”,一是注重學生體驗:推送素材基本來源于學生,最大程度的做到人人可參與,人人易參與。二是注重學生需求:順應時代發(fā)展,推出成績查詢、校園二手、失物招領等功能,與時俱進,強化各類服務平臺的建設。三是注重學生口碑:打造屬于生命學院的“校園微站”,建立屬于生命學院的“微刊”,另外,樹洞、留言、社區(qū)、論壇、吐槽以及一對一交流均可加大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平臺、學生與學院之間的互動,鼓勵原創(chuàng),打造學院“家文化”,提高學生的凝聚力以及對學院的歸屬感。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嘗試將瑣碎的班級統(tǒng)計事務放在線上,由以前“輔導員→班干部→學生”的工作主線通過新媒體直接變?yōu)椤拜o導員→學生”,減少班干部工作量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工作的效率。
(二)搭建育人新陣地
通過新媒體構建了“專業(yè)分流”、“知識點歸納總結”、“就業(yè)指導”、“實習實踐”、“心理健康”、“黨團建設”等多方位全面的育人平臺。希望能夠通過全院師生的努力,將“西農生命科學學院”官方微信平臺逐步打造成延伸第一課堂、強大第二課堂(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引領第三課堂(網絡)的全方位、立體式人才培養(yǎng)平臺。
(三)引領思想新風尚
網絡思想教育應順應新時代特色,為滿足學生需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媒體應保持創(chuàng)新。在不斷的探索中總結如下:
1.以圖形化展示代替?zhèn)鹘y(tǒng)化呈現。傳統(tǒng)呈現模式僅僅只是語言和文字表達。而當代青年學生需求與審美要求提高,通過有圖有真相的方式展現,如“元旦晚會剪影”、“生命致青春,畢業(yè)不散場(晚會)”等,圖文并茂,點擊量和傳播量則遠遠超過以前。
2.以藝術化表達代替單一化說教。通過音響效果,氛圍渲染,能夠讓感動直達青年學生內心?!拔鬓r,你值得95分”、“我喜歡在西農的日子,一不小心就過成了詩”等,結合校園四時美景,配上相應文字,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3.以精細化挖掘代替理論化敘述。青年學生個性張揚,直接灌輸結論容易招致反感。通過挖掘典型人物背后的閃光點,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學習路上的領跑人”、“一馬黨先,優(yōu)秀學生黨員”等,從不同視角,有針對性的尋找身邊榜樣,潛移默化的引領學生進步。
4.以視覺化沖擊代替枯燥化灌輸。音頻音效容易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覺化沖擊效果,對心靈的觸動遠勝于課堂上的說教。如“院長談專業(yè)”的微視頻、“跟隨陳老師一起彌補那些錯過的時光”的電子相冊、“畢業(yè)不散場”的微電影等,變被動接受、被迫灌輸為主動接納、自覺認同和自主吸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劉左元,李林英.大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理論導刊,2014(5).
[3]陳志勇.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化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0).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7-0167-02
作者簡介:陳悅(1991,8-),女,陜西漢中人,畢業(yè)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現任專職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