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的公眾參與——基于對話式的研究進路

    2016-03-19 19:19:02唐文娟
    理論月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專家公眾食品

    □唐文娟

    (成都大學 政治學院,四川成都 610106)

    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的公眾參與——基于對話式的研究進路

    □唐文娟

    (成都大學 政治學院,四川成都 610106)

    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的參與主體主要由專家構成,在評估過程中,往往受專業(yè)技術的過度理性、專家參與體驗實踐的有限性以及評估結果的利益代表性等因素影響,使得專家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難以獲得公眾普遍認同。因此,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實踐運行中有必要引入公眾參與制度,通過與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等行政部門的對話互動,實現(xiàn)公眾意愿對政府行政的積極回應。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公眾參與;對話互動

    [DOI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0.029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我國《食品安全法》的一項重要制度,主要涉及風險評估對象、風險評估方式、風險評估建議、風險評估結果和風險評估效力等內容,是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實施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的科學依據。然而,我國食品安全法在評估主體上僅規(guī)定了專家委員會的評估資格,即由國務院行政部門“成立由醫(yī)學、農業(yè)、食品、營養(yǎng)、生物、環(huán)境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17條規(guī)定。專家的評估雖然在評估組織的協(xié)調性、評估技術的專業(yè)性和評估程序的規(guī)范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同時受專業(yè)技術的過度理性、專家參與體驗實踐的有限性以及評估意見的利益代表性等因素影響,專家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大打折扣,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專家評估的內在局限難以克服。因此,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過程中,有必要引入公眾參與制度,通過構建公眾與政府部門之間的對話互動模式,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參與程度和參與效果。

    1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專家評估的局限性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困擾各國、各地區(qū)的社會難題,目前,世界各國通行的食品安全防范方式主要是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即通過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影響人體健康的危害進行科學評估,同時進行風險通報,使消費者對食品中的可能危害有足夠認識,進而降低致病風險。我國2009年通過的《食品安全法》首次確立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2015年修訂的 《食品安全法》進一步明確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具體情形,由此,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有了正式的立法支持。然而,由于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起步較晚,在操作層面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就評估組織而言,我國食品安全的評估主體僅限于專家,而專家受自身局限性的制約是顯而易見的。

    1.1專家評估過程受專業(yè)技術過度理性的制約

    1.2專家參與食品的體驗與實踐存在有限性

    按照國際通行做法,風險評估一般由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包含劑量-反應評估)、暴露評估和風險特征描述四個步驟組成。在遵循以上步驟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專家的地位始終是中立的,即專家是以研究者的身份介入評估過程,對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的認識往往來自于現(xiàn)有臨床、病理的數(shù)據收集,對暴露評估、風險特征描述的結論往往取決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的選擇,從而導致作出的食品與不良健康影響之間的因果關系判斷是一種研究結論或推導結論。顯然,這種結論不是基于專家參與食品的體驗和實踐過程得到的,與真正的食品體驗者相比,公眾難免會對專家評估報告的客觀性和可接受性產生懷疑。

    1.3專家評估結果可能受利益訴求的影響

    食品安全評估的結果主要為政府部門在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實施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方面提供科學依據,涉及了監(jiān)管主體、經營主體和消費主體等多方利益,換言之,專家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將直接影響評估結論。我國《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國務院衛(wèi)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包括組建專家委員會、公布評估結果等職責。從某種意義而言,這種專家屬于“官方專家”,在利益代表性上可能更傾向于政府。首先專家委員會的組建是政府行為,按照衛(wèi)生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章程》的要求,存在政治、職稱、業(yè)務水平的條件限制。其次,專家遴選機制取決于學科分布、學術影響、地區(qū)平衡等因素,政府選擇的標準更注重整體的協(xié)調與平衡。再者,專家的個人局限性容易導致對利益集團的偏袒和維護,如專家本身受雇于政府或企業(yè),難免會為政府或企業(yè)代言,作出有失公允的判斷。

    2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公眾參與的價值分析

    公眾參與是程序正當?shù)闹匾獌热?,在行政領域,按照平衡論觀點,既激勵行政主體積極行政,又激勵相對人積極參與行政。如果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界定為政府的行政行為,那么在評估過程中引入公眾參與是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

    2.1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公眾參與的理論價值

    我恨透了日本人。教會學校本來全是學英語、法語,日本人來了,非要我們學日語,教我們的老師就是日軍翻譯官,經常打我們。我一生只打過一次人。抗戰(zhàn)勝利后,我邀了三個最要好的同學,在大街上對著迎面來的一個日本兵,走上去狠狠地搧了他個耳光。

    從民主參與理論而言,公眾參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現(xiàn)了“主權在民”的民主價值。“主權在民”就是“人民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最大限度地享有民主?!保?](P119)隨著社會的進步,公眾對民主政治、政府決策、公共事務等方面的參與意識日益增強,在內容層面上主要表現(xiàn)為信息需求的滿足和利益表達的回應。一方面,公眾關注政府行為是為了獲取充分的信息,希望在參與過程中通過協(xié)商、溝通和反饋等形式,對政府決策過程有較清晰地認識;另一方面,公眾期望通過參與過程對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事務產生影響力,從而促使群體利益能夠得到充分表達和維護。食品安全關系國計民生,公眾是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允許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正是體現(xiàn)了政府對受眾自身決定權的尊重。

    從程序正義理論而言,公眾參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現(xiàn)了“決策正當”的程序價值。我國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的目的是為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進一步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因此,風險評估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在食品安全監(jiān)管方面的決策,或者說,針對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本身就是行政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決策的形成過程應充分聽取相對人的意見表達,為相對人與政府之間的平等對話提供一種可能性,也即行政決策的過程應結合專業(yè)和民意,提升政府行為的正當性,因為“法律體制的一個目標就是,不僅通過允許滿足人們的偏好來確保自治的實現(xiàn),而且更根本的是應該在偏好形成的過程中確保自治的實現(xiàn)”。[2](P189)公眾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關注不僅僅局限于衛(wèi)生行政部門對評估結果的公布,更多地可能在于關注風險評估與自身利益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過程中引入公眾參與,可以為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標準等方面的決策提供合法性基礎。

    2.2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公眾參與的實踐價值

    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過程中,專家評估模式主要通過專家掌握的系統(tǒng)化專業(yè)知識對食品風險進行判斷,具有絕對的專業(yè)技術支持優(yōu)勢,體現(xiàn)了評估的科學理性。但是,公眾對食品風險的判斷更多地是建立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對評估結果的承認與接受可能更多地是基于社會理性的評價,可以說,在對食品風險評估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的選擇上,公眾更注重社會的可接受性。因此,公眾參與食品安全評估是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的,通過對話、協(xié)商、質詢等參與形式,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專家評估的局限性,又可較好地協(xié)調科學理性與社會理性之間的矛盾,體現(xiàn)出客觀、公正、效率等實踐價值。

    首先,“公眾參與”反映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客觀性。我國食品風險安全評估制度是由政府主導的,評估工作的組織、專家委員會的成立、評估活動的實施以及評估結果的公布等一系列任務都由政府部門承擔。然而,食品安全是一個具有公共屬性的社會問題,關乎每個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如果單純依靠政府或者市場的力量是不能根本解決的。同樣,在風險評估層面,也不能僅強調政府責任,而應發(fā)揮社會多元主體的整合優(yōu)勢,引入公眾參與機制,體現(xiàn)出官方與民間合作共治的客觀統(tǒng)一性。對政府而言,食品風險安全評估的目的是為政府后續(xù)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提供科學依據,是對食品安全的“自上而下”監(jiān)督與管理;對公眾而言,對食品風險安全評估工作的關注與參與,既是對自身消費者權利的重視與維護,又是利用社會輿論的形式對食品安全的“自下而上”的干預與控制。

    其次,“公眾參與”促進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公正性。我國《食品安全法》界定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yǎng)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150條規(guī)定。我國《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的評估對象是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為此,專家評估大多建立在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的基礎上,對食品可接受風險的標準判斷基于科學證據,即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結合的方法,針對確定的或潛在的食品風險進行分析。在實踐中,定量分析需要采集大量有效的科學數(shù)據,而食品風險的不確定性使得準確獲取信息比較困難;定性分析對潛在風險的可能性分析又缺乏客觀性,面對潛在危害時難以定性。與之相反,公眾對食品風險的認知是直觀、感性的,其價值判斷往往建立于客觀事實基礎上,雖然這是一種社會價值判斷,但公眾的感受直接代表了社會公共利益,會促使政府決策能夠全面考慮各方利益主體的正當利益。[3](P172)當然,公眾參與風險評估,更多關注的不是評估結果本身,而是根據評估結果政府可能采取的監(jiān)管措施。換言之,政府部門在選擇食品風險評估結果作為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實施安全監(jiān)督管理的科學依據時,不僅要考慮專家的科學價值判斷因素,也應參考公眾的社會價值判斷因素,從而使得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更顯公正,也更易于被公眾所接受。

    再次,“公眾參與”體現(xiàn)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效率性。公眾是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受眾,在信息的提供、意見的表達、利益的訴求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積極的參與性。一般而言,政府部門應對食品風險的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風險評估、風險監(jiān)管和風險溝通。[4](P6)這三個階段是層層遞進的,即風險評估為風險監(jiān)管措施的采取提供依據,通過風險監(jiān)管,與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分別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信息的交流溝通,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對消費者的行為進行引導,從而實現(xiàn)風險控制的目的。雖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過程僅是政府部門應對食品風險的步驟之一,但風險評估關乎后續(xù)的風險監(jiān)管和風險溝通等問題。因此,在風險評估階段,引入公眾參與,通過提供信息、表達意見、合作協(xié)商等方式,可以為專家評估提供有用信息、對評估結果產生公眾影響力。這樣,既能發(fā)揮公眾對食品風險的主體治理作用,又能提高應對食品安全整體風險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實現(xiàn)風險評估、風險監(jiān)管和風險溝通的和諧統(tǒng)一。

    3 公眾參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對話互動模式

    公眾參與食品安全評估的方式應確立為一種對話互動模式,即公眾在整個評估過程中的地位應是獨立的,通過公眾與政府、公眾與專家、公眾與被評估主體等各種互動平臺的搭建,實現(xiàn)公眾對食品安全評估工作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參與。

    3.1公眾與政府的對話互動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直接影響政府在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方面的決策,公眾參與食品安全評估主要體現(xiàn)了對政府行為的兩方面要求:一是保障公眾對評估過程知情權的充分實現(xiàn),知悉與評估相關的種種信息;二是通過參與,對政府到公眾的單向信息進行回應,讓公眾意見真正發(fā)揮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近年來,隨著公眾民主意識的增強和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序正當性要求,公眾參與立法、決策、執(zhí)法等方面的活動愈來愈多。但是,從參與效果而言,公眾參與的層次性是比較低的,大部分的參與流于形式,如公眾的意見表達僅依靠“贊同”或“反對”投票方式體現(xiàn),在參與過程中只有政府信息的單向傳遞,沒有公眾反饋信息的回應途徑。由于公眾參與對政府最終決策的影響和控制很小,直接導致公眾的參與熱情降低,也致使公眾參與的實際效果不佳。食品安全風險應對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涉及公眾利益,公眾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參與最終目的在于對政府在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方面的決策有無影響,或者有多少影響的問題。因此,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引入公眾參與機制,應實現(xiàn)信息的雙向交流,保證公眾的知情權、質詢權、監(jiān)督權、協(xié)商權等權利可以通過公眾與政府的對話互動模式得以實現(xiàn)。

    在參與層次上,公眾與政府的對話互動應體現(xiàn)出多層次參與性。在食品安全評估領域,“公眾”應作廣義的解釋,包括消費者、非政府組織(NGO)、食品行業(yè)協(xié)會、消費者協(xié)會以及新聞媒體等。不同的公眾對食品安全評估的參與需求是不同的,由此會呈現(xiàn)出公眾與政府對話互動的多層次性。首先,普通消費者的參與是個體利益的體現(xiàn),主要是對政府信息公開的需求,希望可以通過比較便捷、暢通的途徑了解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情況。政府可以通過現(xiàn)代信息交流的多種平臺搭建,如政府網站建設、政府公眾號推送、社區(qū)宣傳平臺搭建等形式向公眾提供信息。當然,政府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信息的公布應體現(xiàn)出全面性和連貫性,包括評估專家公示、評估程序介紹、評估過程跟蹤和評估結果公布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其次,行業(yè)協(xié)會、消費者協(xié)會等社會組織代表的是群體利益,這類組織的參與代表了群體的社會利益,在參與層次上希望體現(xiàn)出群體與政府之間的直接對話交流。政府應尊重這種社會利益的集中表達,通過搭建一些正式的對話平臺,如聽證會、座談會、意見征求會等形式,[5](P177)充分聽取公眾意見,接受公眾代表對專家評估意見的審查與質詢,同時對公眾意見的處理進行及時反饋,包括公眾意見對政府最終決策是否產生影響等信息的回應。再次,新聞媒體既是公眾的組成部分,也是政府對外進行信息交流溝通的主要橋梁。媒體對信息的傳播以及輿論的引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就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而言,媒體應在政府與公眾的對話機制中發(fā)揮推進作用:一方面推進政府新型問政平臺的搭建,實現(xiàn) “政府傳播”——“公眾輿情反饋”的信息對接;另一方面推進公眾意見的合理表達,提升基層社情民意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

    在參與范圍上,公眾與政府的對話互動應體現(xiàn)出參與的廣泛度。在實踐中,由于《食品安全法》沒有明文要求,我國在食品安全領域很少開展公眾參與。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領域,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自2009年11月組建以來,從首次的《中國食鹽加碘和居民碘營養(yǎng)狀況的風險評估》,到2014年較具代表性的《中國白酒塑化劑風險評估》,再到2015年較特別的《中國居民膳食稀土暴露風險評估》,幾乎都沒有公眾參與。即便存在一定范圍的公眾互動,都只停留于告知層次,如白酒塑化劑事件本來出現(xiàn)在2012年,而消費者首先看到的是非權威機構出具的塑化劑超標的報告,作為權威機構的衛(wèi)生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是在2014年才對外公布了白酒產品中塑化劑風險評估結果,認為塑化劑對飲酒者的健康風險處于可接受水平。對公眾而言,這種滯后的官方回應顯然是不具有可接受性的,而在整個過程中,由于公眾缺乏意見表達的暢通途徑,也使政府行為顯得被動。食品風險關乎公眾利益,雖然目前立法沒有依據,但基于實踐需要,政府有必要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領域擴大公眾參與范圍。另外,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實現(xiàn)食品安全風險監(jiān)管、食品安全風險決策的重要前提,強調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公眾參與主要為克服當前風險評估領域專家評估模式的單一性和局限性,并不意味著在食品安全風險應對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如風險監(jiān)測環(huán)節(jié)、風險溝通環(huán)節(jié)等不考慮公眾參與,事實上,公眾參與機制在整個食品安全治理過程中都是有必要引入的。

    在參與程度上,公眾與政府的對話互動應體現(xiàn)出參與的階梯性。美國學者雪莉·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1969年提出了著名的“公眾參與階梯理論”,按照公眾參與程度的深淺和最終擁有決策權的大小,將公眾參與劃分為三個層次和八個階梯,即操縱、引導、告知、咨詢、勸解、合作、授權和公眾控制。[6](P100)其中,操縱、引導屬于階梯底層,實際是徹底的假參與,受政府意志的控制;告知、咨詢屬于階梯中層,這種參與是表面參與,信息是從政府到公眾的單向流動,公眾沒有任何反饋的渠道以及與政府談判的權利;勸解、合作、授權和公眾控制屬于階梯高層,是公眾參與的高級形式,與前面參與類型不同的是公眾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影響政府決策。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環(huán)節(jié),公眾與政府的對話互動應根據風險評估事項的可能影響范圍和特定利益群體的社會關注程度,來確定公眾的參與程度究竟是一般告知,還是需要進一步協(xié)商,或者直接合作參與決策制定。

    3.2公眾與專家的對話互動

    公眾參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主要為了克服專家評估模式的局限性,構建評估過程中公眾與專家對話互動機制,可以實現(xiàn)公眾需求與專家評估的對接,促使專家在作評估意見時,不僅僅考慮評估的科學性,也考慮一定的社會性。具體而言,在公眾與專家的對話互動中,應賦予公眾對專家的監(jiān)督權、質詢權和協(xié)商權,與之相對,專家的評估權力應受到合理的限制,專家應接受適度的社會監(jiān)督和問責。

    首先,公眾對專家評估行為享有監(jiān)督權?!瓣柟馐亲詈玫姆栏瘎保瑢<以u估行為是面對社會的科學交代,因而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是必要的。按照監(jiān)督主體的專業(yè)性和非專業(yè)性標準,可以將公眾對評估專家的監(jiān)督行為分成兩類:一是專業(yè)性監(jiān)督,主要由評估專家委員會以外的其他同行專家通過同行評審的方式進行監(jiān)督,對于風險評估是否按照專業(yè)領域公認的適當方法和標準得出科學上可靠結論的問題,可以通過同行專家專業(yè)性的判斷得出較客觀的評價;二是非專業(yè)性監(jiān)督,主要由普通公眾通過了解評估相關的信息進行監(jiān)督,雖然普通公眾不懂評估的科學技術問題,但對評估過程的公開性和適當性的需求是強烈的,信息公開是非專業(yè)性監(jiān)督的基本要求。[7](P1131)此外,依據《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主要由醫(yī)學、農業(yè)、食品、營養(yǎng)、生物、環(huán)境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在立法設計上,更傾向于將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視為單純的科學問題,而忽略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性特征。因此,在監(jiān)督領域,可以參考來自于社會學、法學等學科領域的專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性評價意見。

    其次,公眾對專家評估過程享有質詢權。如前所述,我國在大多領域的公眾參與層次是較低的,僅限于信息的告知。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領域,我國《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了向社會公告的兩種信息:一是依據21條規(guī)定的“經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不安全結論的”;二是依據22條規(guī)定的“對經綜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較高程度安全風險的食品”。顯然,這兩類信息在性質上屬于評估結果,公眾對評估過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是沒辦法質疑的。因而,公眾與專家的對話互動應體現(xiàn)在評估過程的質詢和問責上,一方面公眾有權了解專家評估結果作出的理由和依據,并且有權對專家違反評估規(guī)則或濫用評估權力的不當行為進行問責;另一方面,專家可以直接通過互動平臺了解公眾的意愿,甚至采納公眾為專家評估提供的有用信息。

    再次,公眾對專家評估結論享有協(xié)商權。協(xié)商是公眾參與的較高層次,對最終的風險評估結論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皡f(xié)商制定規(guī)則”是國外公眾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比如美國鼓勵在非正式規(guī)則制定過程中使用這一程序,即通過使用規(guī)則制定協(xié)商委員會來制定規(guī)則。協(xié)商委員會主要由受規(guī)則嚴重影響的利益主體組成,主要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談判討論,可以較集中地表達利益群體的意見。[8](P29)我國食品風險安全評估可以參照該制度,在專家評估模式中,通過協(xié)商委員會的組建,賦予公眾與專家共同協(xié)商評估事項、參與評估審查、對評估結論發(fā)表意見等方面的實質性參與權。同時,專家也可以借助協(xié)商平臺,針對評估事項的科學性和技術性等問題,向公眾進行釋明和溝通,幫助外行的公眾更好地理解專家的評估意見,提高風險評估結論的可接受性。

    3.3公眾與被評估主體的對話互動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對象是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中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因而被評估主體是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者。依據《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guī)定,食品生產經營應當符合法律、法規(guī)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對特殊食品,如“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許使用范圍”。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40條規(guī)定。顯然,在食品領域,食品經營者對其經營的食品安全承擔著直接的社會責任,除了生產經營方面有嚴格的法律責任要求,還受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限制。經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應當根據技術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及時修正,食品生產經營者也應依據制定、修訂的食品安全標準適時改進生產技術,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標準。在此過程中,經營者的行為可能來自三方面的制約:一是政府部門的行政監(jiān)管;二是經營者的行業(yè)自律;三是公眾的社會監(jiān)督。因此,在公眾監(jiān)督層面,通過對話互動模式選擇也使公眾對被評估主體的交流、質詢和督促成為可能。

    公眾與生產經營者的互動主要為避免利益相對雙方的矛盾和沖突,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過程中,應搭建公眾與生產經營者之間的交流平臺。根據公眾對生產經營者的監(jiān)督需求,兩者之間的風險溝通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前,公眾對列入風險評估的相關經營主體的信息享有知情權,以“白酒產品中塑化劑風險評估”為例,雖然本項風險評估是針對白酒產品中的塑化劑,但鑒于塑化劑也在其他食品中存在,因此評估中可能涉及的其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信息公眾也有必要知曉。第二個階段是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后,根據評估結論,國家會對相關產品的安全標準進行制定或修訂,公眾對生產經營者是否依據新標準改進生產技術、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應享有進一步的質疑和檢查權。對食品生產經營者而言,如果制定了嚴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企業(yè)標準,也可以通過與公眾的對話互動平臺,向公眾進行宣傳,以凸顯經營者的社會責任。

    4 結語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食品安全實施監(jiān)督管理的科學基礎,目前我國單一的專家評估模式存在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過程中,引入公眾參與,通過公眾與政府、專家、被評估主體等各方的對話互動,有利于調和評估的科學理性與社會理性之間的沖突,有助于彌補專家專業(yè)評估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1]朱海波.論中國行政決策程序中公眾參與的理論脈絡、憲法基礎及立法原則[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3,(02):119.

    [2]〔美〕凱斯·R·孫斯坦.設計民主:論憲法的作用,金朝武等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89.

    [3]王輝霞.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法治探析[J].商業(yè)研究,2012,(04):172.

    [4]宋懌.食品風險分析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6.

    [5]曾娜.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的公眾參與研究[A].王貴松主編.憲政與行政法治評論:第5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77.

    [6]宮文祥.當行政遇上科學:從風險評估談起—以美國法為例[J].月旦法學雜志,2008,(02):100.

    [7]趙喜鳳,蔡仲.食品安全的“可信性”—基于“公眾參與”的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08):1131.

    [8]譚志哲.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之公眾參與:借鑒與創(chuàng)新[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29.

    責任編輯朱文婷

    D922.294

    A

    1004-0544(2016)10-0160-06

    唐文娟(1975-),女,四川會理人,成都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專家公眾食品
    國外如何進行食品安全監(jiān)管
    致謝審稿專家
    計算機應用(2022年2期)2022-03-01 12:35:06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食品造假必嚴懲
    竟然被“健康食品”調戲了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請叫我專家
    專家面對面
    许昌县| 孙吴县| 都昌县| 屯昌县| 九龙城区| 筠连县| 呼图壁县| 嘉祥县| 吐鲁番市| 南通市| 吴江市| 福海县| 镇宁| 丘北县| 江北区| 吴忠市| 浦县| 萨迦县| 济宁市| 清水河县| 资源县| 稻城县| 高台县| 阳城县| 治多县| 凤庆县| 密山市| 太白县| 德阳市| 当阳市| 南木林县| 景洪市| 丰县| 白沙| 永春县| 古浪县| 社旗县| 南康市| 株洲县| 仙桃市| 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