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芳
?
論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異化現象及原因
楊芳芳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我國是否存在異化現象一直成為具有爭議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回歸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結合我國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與弊端,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異化存在的可能性及所具備的條件,并論證了在特殊國情下研究異化現象的必要性,以正確看待社會主義國家所產生的異化問題。
關鍵詞:異化;社會主義;私有制;社會分工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理論界就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國內學者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是否存在異化現象缺少統(tǒng)一定論。不少學者把異化問題上升到方法論高度理解,將異化視為不斷產生、不斷克服的永恒的過程;也有些學者認為,異化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的現象,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存在異化現象;另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當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中出現了全面普遍的異化。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否還存在異化現象?本文對此進行了深入具體的分析。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異化現象就已經出現,將其提到理論高度進行研究卻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從詞源上考察,“異化”一詞最早來源于拉丁文,具有“讓與、讓渡、轉讓、疏遠、差異”等含義,后來英語aliena-tion被翻譯成“生疏的、疏遠的”,而德語“Entfremdung”(異化)一詞,在馬克思的語境中則具有了“奪取、盜竊”的含義;后來中文翻譯成“異化”,包含對立化、主體客體化的思想。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同階級一同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tǒng)治人的社會現象。因此,“異化”作為一個抽象概念,歷史地發(fā)展著。
馬克思克服以往異化研究的片面性,提出異化勞動概念,用來表述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的重要概念。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應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然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工人的勞動被異化成為控制工人、與工人敵對的、異己的力量,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異化。在《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和闡釋。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生產的對象及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同勞動相對立,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所能占有的對象就越少,工人創(chuàng)造的產品越多,就越貧困,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tǒng)治。
第二,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它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惫と藗冎挥性趧趧又獠拍芨械阶栽诤褪鏁?,對于他們來說,這種勞動不是發(fā)自內心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
第三,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即人同自由自覺的活動及其創(chuàng)造的對象世界相異化?!叭说念惐举|,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都變成了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了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p>
第四,人同人相異化?!叭送约旱膭趧赢a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p>
從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fā),馬克思用異化勞動的概念概括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同他自己的勞動產品以及勞動本身的關系。我們探討異化勞動產生的條件與原因,必須結合馬克思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生產力以及社會分工的變化等因素。
第一,私有制的存在。私有制是異化產生的主要根源。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不斷更替,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不斷發(fā)展,造成生產資料與勞動產品有所剩余,必然導致私有財產的累積與私有制的形成,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以及雇傭勞動關系的產生。工人階級受資本家的雇傭,領取微薄的薪水,為資本家生產大量的勞動產品,創(chuàng)造巨額財富。然而,他們生產的勞動產品被資本家所利用,并擁有了更強大的控制勞動者本身的異己力量。
第二,舊有的社會分工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指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保?]在自然形成的社會中,當社會分工出現后,任何人都有自己確定的特殊活動范圍,這個范圍對于他本身而言具有強制性。社會分工的固定化是導致異化的最終根源。
總而言之,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導致異化現象的出現,異化勞動的加劇。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利用資本和工人生產的大量勞動產品,是維持基本生存的勞動者所無法購買與消耗的,從而導致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和生產力的相對過剩,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矛盾的體現。當生產力還不夠發(fā)達時,社會大眾就無法實現自由全面發(fā)展,從而也就難以突破固有的社會分工。私有制依舊存在,雇傭勞動仍然在社會生產中發(fā)揮作用,異化勞動的現象就依然無法消除。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現階段是否存在異化現象值得深究。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可能也不應當出現異化現象的,國家和政府能實現公平正義,每一個人也能實現自由全面發(fā)展。然而無法否認的是,異化現象在我國還是普遍存在著的,這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導致的?筆者認為,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存在異化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生產力水平低下。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從根本上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我國雖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從理論上來說不存在異化,但由于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下,物質財富還不夠豐富,還需要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然而,商品經濟是無法跳躍的一個階段,而市場經濟則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最高形態(tài)。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就存在著無法避免的矛盾,因此,異化現象對我們來說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具有重要地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不僅創(chuàng)造了大量就業(yè)崗位,也為國民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增添了活力。但非公有制經濟本身就是以營取利益為目的進行的雇傭勞動,擴大再生產,以便實現資本的增值。雇傭勞動關系的存在,必然無法避免異化現象的出現。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改革開放,必須納入世界經濟體系,加強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聯(lián)系,進行各種貿易往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必然會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有著緊密聯(lián)系。在資本主義國家范圍內,異化現象普遍出現,那么處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中國當然也是無法杜絕的。
第三,舊有分工的存在。在自然形成的社會之中,社會分工自發(fā)形成,“當分工一出現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過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保?]在目前的我國社會,舊有的社會分工仍然存在,每個人都有固定的職業(yè)和生活范圍,甚至終生從事同一種職業(yè),精神壓力大,很難發(fā)展自己多方面的興趣愛好與技能,生活越來越窄化,被束縛于工作與強大的社會洪流之中,逐漸發(fā)生異化。
第四,封建思想殘余。百年歷史中,中國從閉關鎖國到與世界的經濟融為一體,從封建專制到人民民主專政,逐漸擺脫落后貧困走向民主富強。然而,人們在思想上仍然存留有封建社會才具有的小農意識,默認特權甚至享受特權,甚至趨炎附勢,使社會充斥裙帶關系與貪污腐敗。
第五,主體性的喪失。隨著黑暗漫長的中世紀神學時代的結束,人們已經逐漸將目光從上帝身上轉移,費爾巴哈揭示宗教的本質就是人自身。在19世紀,尼采便宣告:“上帝死了”,意味著人類作為主體對于客體的精神依賴與依附關系已經結束;在20世紀,??掠中Q:“人死了”,意味著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已經喪失主體性。在《單向度的人》中,馬爾庫塞認為:“政治上,人們在充分享受社會物質生活的同時,卻喪失了應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他們放棄了原有的暴力反抗立場,采取溫和的合作態(tài)度,進入政治上的單面狀態(tài);經濟上,人作為主體存在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在逐步喪失,人淪為知識、技術、資本的奴隸;文化上,社會文化以華麗的外觀、流俗的內容去迎合大眾,卻日漸喪失其否定性和批判性功能,文化不僅沒有凈化主體的靈魂,反而有些不健康的文化正在日益毒化主體的心靈?!痹?1世紀,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物質條件極大提高,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之中,無法真正獲得自由。
現階段,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仍充斥著異化現象。目前,我國產生的異化現象主要表現為:
第一,勞動異化。對大多數人而言,勞動僅僅作為謀生的手段而非目的,他們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生存不得不進行勞動生產。在古代社會,手工作坊大量存在,每個勞動者必須熟悉全部工序,所有想要當師傅的都必須全盤掌握本行手藝。正因為如此,每個勞動者對本行業(yè)專業(yè)技能的熟練程度,使其產生興趣,并逐漸升華為一種藝術感。為提高生產效率,生產力水平發(fā)展,機器設備不斷升級,手工作坊逐漸被工廠手工業(yè)代替,隨后發(fā)展成為現在所熟知的現代化大工業(yè)生產。這種利用機器生產的最廣泛的分工,使工人們承擔的只是生產線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做一些細小零碎的單一勞動,使人成為勞動的機器。
第二,權力異化。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政府應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因為國家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然而,絕對的權力會導致絕對的腐敗。當權利沒有受到監(jiān)督,官員就會濫用權力為個人牟取暴利。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社會矛盾凸顯,政府官員便將權利滲透進還不完善健全的市場經濟之中。
第三,科技異化。在知識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科學技術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能極其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改善人們的生存條件,但也給我們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境與潛在的威脅,比如核武器、克隆技術等。科技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之中,卻使我們成為單向度的人。
第四,消費異化。消費異化實質就是人淪為一種工具,既能夠賺錢也能夠花錢,主要存在過度消費、虛假消費和意義消費。消費不僅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主要的是為了滿足炫耀等其他目的。在物質世界里,人們的欲望被最大限度地刺激,甚至創(chuàng)造出虛假的欲望,使人大肆購買根本不需要的物品。商品不僅是勞動產品,更成為一種符號,人們消費的不是它的功用,而是它所代表的意義。
第五,貨幣異化。在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的21世紀,人們以為擁有金錢就等于擁有了一切,也就是拜金主義。貨幣作為符號,能夠與所有商品實現等價交換,致使人們崇拜物質財富,淪為金錢的奴隸。人們以為金錢能夠代表社會地位,擁有無上權利和自由,因此“一切向錢看”。在他們的社會活動中,為獲取物質利益不擇手段,根本無視道德倫理與職業(yè)操守。
異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既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又會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消失。我們應正確看待我國社會的異化現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必然存在異化現象。然而,我國社會所出現的異化只局限于某些領域,并非社會的全面異化。并且,當生產力高度發(fā)達時,人類社會的異化現象也必然會消除,每個人都能夠實現自由全面發(fā)展。
在全面深入分析異化背后的根源之后,筆者認為,對于基于我國國情的異化問題深入研究有其必要性。研究異化問題,有利于解決我國社會面臨的勞動異化、權力異化、科技異化以及消費異化等問題;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視社會轉型時期所存在的隱患;更有利于實現人民群眾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53-54,57-58,165.
[2]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06.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25
[基金項目:華僑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計劃項目“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資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