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平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周口466300)
?
宗教的引導及其規(guī)范機制分析
——對“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幾點認識
孟憲平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周口466300)
摘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實現社會和諧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方略,它不僅是我們黨宗教政策的基本內容,也是適應我國社會現實和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決策。這項工作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必須堅持有主有次、追求和諧、維護團結的理念,在實踐中探索符合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引導方法和引導機制。
關鍵詞:社會主義;宗教;規(guī)范
馬克思認為,宗教作為人類社會自身的產物,源于人對自然界的超人力量的歪曲認識,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的宗教不是指某一具體的宗教形式,但是當遭遇異化的生產關系時,就可能出現人化的宗教。倡導“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依據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宗教發(fā)展的基本事實,其前提是弄清“誰引導誰”、“誰適應誰”、“誰來引導”的問題。
不論是在政教合一的國家中,還是在政教分離的國家中,宗教都必須與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相適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其他形式的思想文化都必須服從或服務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
(一)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由社會意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的
社會關系發(fā)生變化必然引起宗教意識的變化,“隨著每一次社會秩序的巨大歷史變革,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會發(fā)生變革,因此,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發(fā)生變革”[1]。一方面宗教置身于社會現實之中,直接受到社會理念的影響;另一方面,無論是宗教的文化內容還是實體內容都是根據社會需要調整的。宗教理論的變化和發(fā)展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著社會歷史的進步和變化,因為社會發(fā)展經常要求宗教理論者根據時代變化重新闡釋教義,無論宗教是反對或接受世俗理論,宗教的形式和內容都會因面臨挑戰(zhàn)而作出調整。
(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應對當今社會發(fā)展新變化的必然要求
宗教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在宗教與社會的互動中,社會秩序具有規(guī)范宗教形式和理論形態(tài)的功能,宗教本身的張力和社會影響也使社會不能無視宗教存在的客觀現實。經濟發(fā)展很快,國內宗教的存在環(huán)境也在變化,包括信教人數的增加、信教人員的結構層次的變化、宗教活動場所的變化、宗教徒的流遷、傳教方式多樣化和傳教技術現代化。一個總的態(tài)勢是,隨著社會的階級身份淡化,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交織更加突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問題增多,民間信仰和主流宗教的界限也在變化,不少宗教借助高科技和網絡技術進行傳教。這種情況下,照搬以前的老辦法、老經驗,或者采取行政手段對待宗教,是解決不了現實問題的。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努力建造良好的宗教文化生態(tài),在吸收中華優(yōu)秀宗教文化傳統(tǒng)和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把主導性與多元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先進性與廣泛性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中國宗教文化健康發(fā)展的新模式。另外,宗教內部存在著派別差別、教義差別等,在爭取正統(tǒng)和祖庭的過程中,一些宗教派別也主動適應社會,以便獲得更多的支持,這是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過程。
(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一個不斷解決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要求宗教必須遵守社會主義現階段的國家法律、法規(guī)及方針政策。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黨和政府要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定不移地從群眾利益出發(fā),在實踐中切實維護公民的宗教信仰權利;二是宗教界要堅定不移地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范圍內表達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開展宗教活動。在新時期,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愛國的宗教徒與愛國的不信教的群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以此而言,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僅僅是理論層面上的敘事,更是實踐中的措施,是由共同的政治基礎和基本原則所決定的。這個政治基礎是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原則是在政治上堅持團結合作、信仰上堅持相互尊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只要是有利于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能夠為和諧社會建設作出貢獻的因素,都應該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部分。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應當是一個有序的過程,存在著主動適應和被動適應問題,存在著強制適應和自愿適應問題,這里的關鍵是有關策略是否合適,有關原則是否合理。
(一)對黨和政府來說,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針對宗教的雙重表現,在團結與合作、尊重與信任中貫徹信仰自由政策和實施依法管理活動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體現和諧理念。2007年習近平在上海宗教工作專題會上指出,“各級黨和政府要認真貫徹黨的宗教工作的理論、方針、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著眼促進社會和諧,努力挖掘和弘揚宗教教義、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和健康文明的內容,鼓勵宗教界多做善行善舉,鼓勵廣大信教群眾追求良好的道德目標,努力促進信教與不信教群眾的和睦相處,維護不同宗教之間與宗教內部的團結”[2]。在思想取向上,我們講的“和諧”觀念與宗教思想中的“和合”有很多相通之處,并且以“和而不同”為主線,在承認多元的基礎上形成了“和”與“多”、“和”與“合”的互補局面,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共擔責任、共創(chuàng)和諧的局面。就社會發(fā)展而言,大多數信教群眾和大多數不信教群眾都是贊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只有“宗教極端思想打著宗教的幌子,驅使、控制、愚弄信教群眾,是境內外‘三股勢力’策劃實施暴力恐怖活動的主要手段。這些非法行徑漠視基本人權、踐踏人道正義,挑戰(zhàn)的是人類文明共同的底線,既不是民族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3]。在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實踐中,要體現“和”的精神,顯示出自覺、尊重和融洽;要體現“和”的內涵,顯示人心和善、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要體現“和”的基礎,顯示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要體現“和”的愿景,顯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二)對宗教來說,它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堅守的基本準則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
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要以愛國之心和愛黨之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使宗教活動符合法律規(guī)范;宗教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整體利益,遵守整體上和大局上的家國理念和民族關系?!跋噙m應”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適應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與宗教適應,要有主次之別;“相適應”不是唯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調和,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相適應”是宗教發(fā)展與社會主義總體目標的一致,包括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與社會主義發(fā)展相適應。表現在政治方面,要求各宗教派別和廣大宗教信徒在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范圍內活動;表現在經濟方面,要求各宗教派別和廣大宗教信徒在經濟政策的基礎上,積極獻身于社會進步事業(yè);表現在思想信仰方面,要求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一起樹立共同發(fā)展、共建和諧社會的決心和信心;表現在宗教理念和宗教行為方面,要有利于維護和諧的族際關系和人際關系;表現在文化發(fā)展方面,要有利于弘揚宗教中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鼓勵人們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理解和認識宗教。
(三)從社會主義實踐和宗教活動的關系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必須的和必然的,但不是自發(fā)的和自然的,必須通過積極的互動來推進
盡管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雙方相互配合的過程,但并不意味二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宗教要適應當下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為宗教的正常發(fā)展提供必要的空間。歷史地看,宗教自身具有再生和調節(jié)功能,每種宗教都有可變不可變的部分。一般而言,宗教的基本信仰是不變的,但對某些具體內容的解釋和闡述是可變的,宗教的表現形態(tài)和表達方式是可變的,宗教與社會的關系在不同時期是可變的,宗教的活動方式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從宗教起源看,宗教的發(fā)生是人的存在或意識出了問題,尤其是孕育宗教的社會出了問題,這不僅僅是人的認識問題,更是歷史和現實的折光。在一些人看來,“信仰的本質就是正行”,對于宗教,不能簡單地用“好”與“不好”來描述,它所折射和反映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社會狀況,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從“宗教批判”轉向“社會批判”、“政治批判”、“經濟批判”的深層原因。宗教工作不能忽視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社會關聯”,應該客觀看待宗教在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方面,營造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良性環(huán)境。
按照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解決有關問題,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方式,“做好這項復雜而艱巨的群眾工作,尤其需要貫徹落實好黨的宗教政策,發(fā)揮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3],通過科學解經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正確理解宗教教義,切實滿足信教群眾正常的宗教需求,用實際工作引領宗教為社會主義發(fā)展作貢獻。
(一)把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為“相適應”的基本保障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注重思想的繼承性;要注重原則的堅定性,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要注重方法的合理性,不能壓制正常的宗教活動。任繼愈先生曾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的三段話作為認識宗教的“三把鑰匙”,即“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4];“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盵4];“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4]。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一味地把宗教看成“人民的鴉片”和“精神上的劣質酒”,不符合客觀事實。宗教的消亡也不是馬上就能看到的景象,試想一下:當今世界的幾大宗教,哪一個沒有悠久的歷史?哪一個不是承載著眾多的心靈寄托?哪一個不是在現實社會中顯示巨大生命力?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其薪火傳承中一方面保留了原有基因,另一方面被注入了現代因素并與現代國家形式、社會關系和交往方式密切結合,形成了現代風格的表現形式。因此,對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理解和運用,要克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機械唯物主義以及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在對待宗教問題上,我們有成功的經驗,也有過走極端的時候,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宗教的形式和發(fā)展狀態(tài)也在變化,關于宗教是“鴉片”還是“文化”的討論在深化,對宗教的認識也從“批判宗教”轉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思想認識上的飛躍和升華。宗教具有長期性、群眾性和復雜性,這是我們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認識。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也是唯物主義者,我們不信仰宗教神學,但必須以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宗教現象,客觀認識宗教的歷史根源、社會根源、心理根源和思想根源,客觀認識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的事實,客觀認識宗教問題同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滲透融合狀況,這是我們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理念。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挖掘宗教教義中的積極成分,支持宗教界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反對利用宗教危害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行為。在宗教神學方面,要淡化那些與社會主義社會不適應的方面,挖掘其中的有益于社會和諧的教義,發(fā)揮宗教的倫理性、道德性和服務性,確立關注現實生活和關注現世幸福的宗教觀念,引導信教群眾自覺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鼓勵不同宗教之間和教派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建立符合社會發(fā)展潮流的新型宗教關系,幫助宗教界和廣大信教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二)把宗教界“主動適應”作為“相適應”的必要條件
宗教作為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社會發(fā)展,否則就難以生存。各種宗教發(fā)展中,經常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基督教的幾次分化和改革都是為了適應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而進行的。又如早期基督教由反對羅馬農奴制帝國到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中世紀基督教經過改革與封建制度緊密結合而發(fā)展到頂峰,又經過宗教改革使基督教進一步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影響了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又如早期佛教在中國傳播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當時有“沙門不敬王者”之說,這和儒家的綱常倫理是不一致的。后來,佛教也極力使自己和儒家文化適應,形成了具有漢地特色的佛教。儒佛爭論的結果,一方面是佛教對王者的附和及維護,另一方面是王者對佛教的支持和認可。但是,當二者觀點相去較遠時,或者說與社會要求不適應時,或者出于政治需要時,就會出現了另一種情況。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難,就是極端的例子。宗教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在外國也是這樣,美國摩門教的合法化過程就是一個例子。在我國,宗教發(fā)展必須適應社會的經濟發(fā)展,適應社會的政治要求,適應社會的文化潮流,適應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
(三)把堅持科學發(fā)展作為“相適應”的基本路徑
我們倡導“以人為本”,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民謀利,為民造福。不管是信教的還是不信教的,都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對群眾來說,信不信教那是他們自己的私事,不應干涉;但是在國家的決策層面上,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是不能依靠上帝和神靈的。要調整群眾的“興奮點”和“著眼點”,把他們的思路引領到發(fā)展建設上,把他們的精力凝聚到共同致富上,把他們的思想引導到團結進步上。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探索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怎樣使宗教政策和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變成通俗易懂的形式,這是宣傳教育中需要探索的。但是,理論上的東西可以抽象,宣傳上的內容不能過于抽象。想一想,為什么《三字經》《百家姓》能夠深入生活,以至于走街串巷、引車賣漿者也能說上幾句。再想一想,為什么一些地方的基督教傳播勢頭很盛,以至于老少牽手,涌向教堂。歷史上,佛教的傳播也曾經盛況空前,“每逢開講日,湖上少漁船”、“遠近持齋來諦聽,酒坊魚市俱無人”、“街東街西吹螺生,撞鐘擊鼓鬧宮廷”的景象反映出當時佛教之興盛。我們現在的引導工作如何做到“灼灼其華,有賁其實”,落實到群眾的生活中,深入到人心里,是需要深思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好多地下的宗教轉到地上了,種種事實表明,生活中人們的信教行為絕不能簡單地描述為“傻瓜遇到騙子”。對于宗教,只要它是愛國的、守法的,是推動社會和諧或是勸人為善的,都可以有其存在空間。在對待宗教問題上,不能一味地高喊“打倒宗教,無神論萬歲”,這種貌似革命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膚淺的、資產階級狹隘的文化主義觀點”[5]。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認識和對待當下的宗教存在,正確處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3.
[2]繆毅容.習近平要求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N].解放日報,2007-08-17(01).
[3]本報評論員.旗幟鮮明反對宗教極端思想[N].人民日報,2014-05-08(0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5]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251.
責任編輯:潘宏紋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2.017
[中圖分類號]D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16)02-0085-05
收稿日期:2016-02-10
基金項目: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2015年度資助研究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WTA026)。
作者簡介:孟憲平,男,周口師范學院特聘教授、法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