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
【摘要】當小組合作學習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成為我們課堂組織的重要形式時,教師如何介入顯得很重要。本文通過一則真實案例的闡述與反思,指出成功的合作學習,教師應當改變以往師與生的“分體”關系,轉而做學生學習的“合伙人”,放下身段,真正把自己也當成知識的探究者,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起投入學習,實現真實平等的“合伙”學習交往的關系。
【關鍵詞】小組合作“分體”到“合伙”設身處地不動聲色
近來,小組合作學習由于其獨特的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執(zhí)教者們的青睞。于是,在執(zhí)教《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這一課時,在主要環(huán)節(jié)設計中,我也主要采用了小組活動的形式,以下是課堂上兩個真實的片斷:
[片斷一]:
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巡視時的對話。
師:你驗證了什么?
生:我驗證了長方形邊的特征。
師:你是用量的辦法的吧,你就量了兩條邊嗎?(一組鄰邊)
生:是啊,長方形不是對邊相等嗎?
(哦!原來學生在驗證猜想的過程中,又反過來把要驗證的結論當成了驗證時所用的定論。其實他們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驗證?。?/p>
[片斷二]:
小組活動后大組匯報時的情況。
師:你們是用什么辦法來驗證正方形四邊相等的?
生:我是折的。
師:怎么折的呢?你能上來展示一下嗎?(生拿著紙片怯怯地走上來。)
生:我就這樣折。(他把正方形紙沿對角對折,折成了一個大三角形)
師:這樣折說明什么了呢?
生:說明它們一樣了。(他用手指著一組重合的邊)。
師:可是你這樣只證明了一組鄰邊相等,不是四邊相等,想想是否要繼續(xù)折折?
生:那我就這樣。(他把正方形展開,又沿另兩個對角對折)
師:這樣說明什么呢?
生:這兩條邊一樣。(又像剛才一樣,手指一組重合的邊)
師:(估計再往下學生也不會再推想出了,就引導學生觀察)你們看,這樣折一組鄰邊相等,這樣折,換一組鄰邊相等,就說明這些邊全相等。所以就是——(生齊答:四邊相等)
這是一個艱澀的匯報過程,因為考慮時間的關系,我在前面急出了一身汗,效果顯然不好,推算的過程估計沒多少人真正聽懂,反正學生也就糊里糊涂認定正方形就是四邊相等的了,多少讓人感覺有些無奈。課后我仔細研究了教參,發(fā)現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建議中用了若干個“引導”“充分感知”的字樣,“引導學生觀察,充分感知”“引導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引導學生適當整理”,這說明事實上學生在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時的確需要老師的扶助,小組合作學習并不等于老師完全放手。
在今天這種云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多元,教師不再擁有知識的霸權,反而和學生一樣,更多是一種學習者的身份,即使是在課堂上,也根本沒有教師最完美地掌握了知識這種說法,只是僅僅代表著你比學生早一點知道了這些知識而已。所以,課堂學習中,老師應該做學生學習的“合伙人”,放下身段,把自己也當成知識的探究者,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起投入學習。
一、 設身處地:和學生一起感知
雖說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極其熟悉,但其實他們只是整體感知,整個囫圇的感覺,認為看上去像長方形就是長方形,像正方形就是正方形。事實上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角有什么特征也只是一種模糊的表象,根本沒有具體而清晰的認識。所以小組驗證結論前的充分感知顯得特別重要。這種感知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觀察圖片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存在上,更應該有意識地和學生一起觀察它們的邊、它們的角,和學生一起用手去摸一摸,用身體去碰觸它們的邊和角,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角上來,為后續(xù)研究指明方向,思想上作好定位。
二、 不動聲色:帶學生主動探究
三年級小組活動學習其實剛成模型,活動時的指導有必要格外細膩一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有一顆敏感的心及時去接收來自于學生的信息。比如看到學生手忙腳亂,一會兒拿這個一會兒拿那個,這就說明他們思路很亂,還沒想好從哪開始,這時候就要幫助他們確立研究程序,指導他們拿出先要研究的圖形,先研究邊再研究角,想好用什么方法,誰來操作等等。比如看到學生拿著一個長方形已經用尺量好了一組鄰邊的長度,就要及時引導它們應該根據測量的數據總結得出的結論,發(fā)現不足,及時更正。而且,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但會用這種學習方法則是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通過各種實例慢慢培養(yǎng)訓練的,對孩子的能力不能過分高估。
比如在片斷一中,教師的語氣都是居高臨下的,而且只是詢問了孩子研究的情況,但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老師的幫助。后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時,也出現了這個問題,但我改變了處理方法。
師:你驗證了什么?
生:我驗證了長方形邊的特征。
師:你是用量的辦法的吧,你就量了兩條邊嗎?(一組相鄰邊)
生:是啊,長方形不是對邊相等嗎?
師:(很感興趣,拿起尺子也來體驗一下,一邊量一邊自言自語)長方形有四條邊,現在我也要用尺來量一量,驗證它們是不是對邊相等。咦?什么是對邊呢?
生:搶著指出了兩組對邊。
師:我先量一組對邊,這條邊是五厘米,再量另一條邊,也是五厘米,你們說,我這樣量對嗎?
生:對的對的,老師,還有一組呢!也要量一量的。
師:那么,剛才你們……
生:剛才我們量得不完整的,快,我們再來量一量。
課上,我把自己當成了學生,讓他們感覺老師是一個可以隨時交流的真實的個體,而我也體會理解他們的能力有限,不動聲色和他們合伙研究,無形中糾正了錯誤的驗證方法,讓他們毫無壓力地主動積極地完成了自主探究的任務。
三、 搭橋引路:助學生交流匯報
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匯報展示是一個難點,如果組織不好,則前面再成功的學習也會功虧一簣。但是三年級的孩子畢竟還小,匯報時如果只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驗證的?這就等于給了學生一個很大的筐子,他們當然只知道什么東西都往里扔,結果就是亂七八糟一鍋粥。所以問題的筐子要小一點,讓他們分類把答案投入相對應的筐子中,這筐子其實也就是“思維的筐子”,分開來頓時顯得清晰明了。所以后來的課上,我在交流匯報時設計了一張合作學習的交流匯報單,安排了這樣的三步階梯問:
1. 你們剛才是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的?(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2. 怎么量?怎么折?你這樣做是為了證明哪一點?(每種方法要求學生上臺來展示)
3. 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名稱。(大聲齊讀特征)
事實證明,這樣做效果顯著,有了匯報交流單的指引,學生對于怎么回答心中有數了,他們思路清晰,表達完整,沒有出現片斷二中的一問一答繁瑣僵化的場面,老師只做偶爾的點撥,除了在旁邊為他們表揚喝彩,更多時間和底下同學一起傾聽,然后在分享后和學生一起質疑。
有意識地從“分體”到“合伙”,是一種觀念的徹底轉變。一個有細膩情感但不一定完美的老師與一群同樣的細膩情感也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摒棄老師與學生這種冷冰冰的“分體”關系,實現真實平等的“合伙”學習交往的關系,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最大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