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兌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12-01
習題課在物理教學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高效的習題教學在幫助學生鞏固消化基礎知識,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讓習題課更高效?一直是老師們思索的問題,下面我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精選習題,典題引導。
教師在選題前,對近一階段的教學情況一定要進行客觀分析:教學目標是否落實?重難點知識是否到位?尤其是學生存在的疑難點和易混點要進行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因材施教。作為高一高二的習題課,選擇典型例題時盡量不選綜合性過強、過難的題型,因為對于平時的習題課學生對新的物理概念、規(guī)律和公式還未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新課一結(jié)束教師就迫不及待的選擇過難題型,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讓部分學生有:“聽天書”的感覺,從而喪失學好物理的信心。
我在進行帶電小球的平衡問題習題課時,選擇了該例題進行啟發(fā)引導。如圖所示,一個質(zhì)量為30g,帶電量為q=-1.7×10-8C的半徑極小的小球,用絲線懸掛在某勻強電場中,電場線水平。當小球靜止時,測得懸線與豎直方向成角30°。求該電場的場強大小,說明場強方向。
該例題是非常典型的平衡狀態(tài)受力分析類型,學生由于之前的知識儲備只要稍加分析即可得出答案。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先判斷受力,再根據(jù)帶電小球在電場中的受力特征判斷出場強方向。
二、舉一反三、鞏固知識。
在習題課中的一個很簡單的題,也可以對原題的題設、結(jié)論進行多角度的演變延伸,把題目的進行變化,這樣不僅可以得到一系列新題,還能加強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解決原有問題的同時提出新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例:在場強為E=104N/C的水平勻強電場中,有一根長為15cm的細線,一端固定在O點,另一端系一個質(zhì)量為3g,帶電荷量q=2×10-6C的小球,當細線處于水平位置時,小球從靜止開始釋放,則小球到達最低點B時的速度是多大?
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題目進行改造,得到以下變形題:
變式⒈求AB兩點電勢差是多少?
變式⒉ 求從A點到B點電勢能變化了多少?
變式⒊ 求靜電力做了多少功?
通過以上變換,可以對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反映出的對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的模糊認識加以糾正;對在分析物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疏忽、遺漏加以強調(diào);對題中的隱含或多余的條件加以挖掘或否定;對所得結(jié)果進行再探索。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解題的正確性,更能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
三、有的放矢,科學啟發(fā)。
教學中,有的教師剛展示出例題就急著啟發(fā),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還處在閱讀和理解題意中,思維尚未進入主題,有的教師在啟發(fā)時已經(jīng)將解題思路詳細的告知了學生,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空間,下一次遇到同類型的題學生還是不會做,于是乎老師就發(fā)出了“這道題已經(jīng)做了這么多遍,你們怎么還不會”的感慨。啟發(fā)還要多層次,多角度。對于一道題,教師要善于通過層層啟發(f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的方法觀察、思考、想象。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比如,講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偏轉(zhuǎn)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平拋運動的特點,再讓學生分組討論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與平拋運動有哪些相似之處?公式應該怎么來列?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知識學生會掌握的非常牢固。
四、觸類旁通、適當延伸。
例題講解完后,教師引導學生要對原題加深、拓展、在演變出一些靈活性、綜合性較強的試題,注意延伸要有梯度。比如,在講圓周運動輕繩類型題時,小球過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速度是這類題主要考查的考點,在學生掌握后可以添加這樣的思考:如果繩子在最高點斷裂,小球?qū)⒆鍪裁催\動?它在空中運動的時間由什么來決定?水平射程怎么計算?這樣通過對原題的延伸,擴大了學生的視野,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所談僅是個人對習題課的幾點看法而已,僅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