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禮記》中所見義例考*

    2016-03-17 11:50:36李文武戴海陵
    古籍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六禮孔氏儀禮

    李文武 戴海陵

    (作者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文史專論

    《禮記》中所見義例考*

    李文武 戴海陵

    《禮記》四十九篇,相傳是西漢宣帝時期由著名禮學家戴圣匯編的有關禮學資料的選集?!抖Y記》屬于今文經(jīng),東漢時期經(jīng)過鄭玄注解,《禮記》地位逐漸上升,由經(jīng)學附庸轉為正統(tǒng),特別是唐代孔穎達作《五經(jīng)正義》,更是奠定了其經(jīng)典地位*本文所引《禮記正義》原文及注解均以臺灣藝文印書館2007年印行的[唐]孔穎達《禮記正義》為主。。

    歷朝歷代有關《禮記》的研究多不勝數(shù)。南宋衛(wèi)湜撰《禮記集說》,元陳澔撰《禮記集說》。到了清代,則更是集大成,除孫希旦《禮記集解》外,顧炎武、江永、張惠言、張爾岐、秦惠田、戴震、程瑤田、金榜、金鶚、任啟運、凌廷堪、孔廣森、胡匡衷、胡培翚、孫詒讓、黃以周等人均對《禮記》深有研究,其研究成果彚總在《清經(jīng)解》和《續(xù)清經(jīng)解》中。

    禮學繁雜,它囊括了賦稅、溝洫、禮器、服制、車馬、飲食、宮室等方面,研究起來顯得非常困難?!秲x禮》十七篇,即便是大宗師韓愈亦苦其難讀。幸運的是,歷代學者對禮學提出了許多很好的研究方法。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作《儀禮經(jīng)傳通解》,開啟《禮儀》分節(jié)研究的又一個時代(盡管分節(jié)研究并不始于朱熹,東漢鄭玄、唐代賈公彥均以分節(jié)來研究“三禮”)。清中葉,秦惠田作《五禮通考》,以《周官》五禮分目,匯集古今諸儒聚訟之說,并附以歷朝史志,為之疏通駁解,使后代禮學研究者一編在手,如覽眾書,而歷代沿革也一并列于眼前。乾嘉時期,禮學大師凌廷堪作《禮經(jīng)釋例》,獨辟蹊徑,將《儀禮》剖為通例、飲食之例、賓客之例、射例、變例、祭例、器服之例、雜例等八類*[清]淩廷堪:《凌廷堪全集(一)》,安徽:黃山書社,2009年,目錄第1-15頁。。每類之下,各有細目,全書共二百四十六例,讀之頓覺“經(jīng)緯可分”“途徑可躋”,學者不再苦其難讀。清末民初,黃以周《禮書通故》、曹元弼《禮經(jīng)學》作為《五禮通考》和《禮經(jīng)釋例》之余韻,進一步推動了“三禮”學研究。

    然而,無論是凌氏、還是曹氏,其釋例均對《儀禮》而作。事實上,《禮記》作為《周禮》、《儀禮》二禮之匯編資料,初視之,內容繁雜,似無頭緒,細繹之,則不難發(fā)現(xiàn)《禮記》中有一些禮例。相較于凌氏《禮經(jīng)釋例》和曹氏《禮經(jīng)學》義例的瑣碎和細膩,《禮記》中的這些禮例顯得或大或粗,或角度不同,但終將有助于禮學研究,可以說,《禮記》中的這些義例可作為凌氏、曹氏二書的補充。

    一 事、辭、儀例

    《禮記》四十九篇,涵蓋內容相當廣泛,包含了日常禮儀、侍奉父母、事師長、世子法、祭祀、奔喪、問喪、喪服、投壺、月令、音樂等方面。這四十九篇的排列順序并無特別,但其內容大致來說可以歸為事、辭、儀三種禮例。

    (一) 事。事即某篇記載何事。禮制的設立,有其歷史環(huán)境,更有其目的性、針對性。《禮記》中每一篇均為“緣事而發(fā)”,如《王制》,“以其記先王班爵、授祿、祭祀養(yǎng)老之法度”,如《樂記》,“以其記樂之義”,再如《奔喪》,“居于他邦,聞喪奔歸之禮”。要注意的是,盡管《月令》專門記載時節(jié),《樂記》記載音樂的起源及功用,但《禮記》中并非所有篇章均如此:一章專門闡述一種禮制。有的篇章則雜記多種禮制,如《曲禮》中雜記了侍奉父母、喪事等禮制。但總的說來,《禮記》四十九篇,從大的方面來說,可粗略歸為吉、兇、軍、賓、嘉五事;從小的方面來說,有冠、昏、燕、射、喪服、祭祀、音樂、月令等事。

    (二) 禮辭。禮辭即舉行禮儀時的言辭,不同的禮儀有不同的言辭,如冠禮、昏禮的禮辭不同。同一禮儀,如昏禮,不同的時候禮辭也不同。禮辭在《儀禮》中占有相當?shù)姆至?,縱覽《儀禮》十七篇,冠、昏、士相見、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等,可以說,無辭不成禮。春秋時期,禮辭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軍事、外交等方面均顯示出其重要性,禮辭不當,輕者滅身,重者滅國,《左傳》中有不少此類記載。《禮記》中也有相當?shù)亩Y辭。如有人娶妻,如果要去祝福,當見到有司或主人后,要表明來意,其禮辭如《曲禮上》,“某子使某,聞子有客,使某羞?!庇秩纭肚Y下》,“臨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笨追f達《正義》:“此謂天子巡守,祝告神辭也。”*[唐]孔穎達:《禮記正義》, 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2007年,第79頁。這是天子巡守四方、祭告神靈時的禮辭。

    事必有辭,即每種儀式均有其相應的禮辭,如冠禮有其禮辭,昏禮則又是另外的禮辭。遍稽《禮記》,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篇章并沒有禮辭,這可理解為禮辭或在他處,或顯而易見而省略,或見于《儀禮》,或亡佚。

    此外,禮辭等級森嚴,遵循親親長長貴貴等原則。如死,《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顯示了尊尊、貴貴原則;又如《曲禮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顯示了尊尊、親親、長長原則。

    (三) 儀。儀即禮的具體儀式、程序。如昏禮具體為下達、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這在《儀禮》尤為突出,《禮記》中也有不少,如《射義》記載射禮的一些儀式,《投壺》記載諸侯舉行投壺禮的儀式,又如《內則》記載男女居室如何事父母舅姑,《曲禮》記載如何事長敬老。

    儀同禮辭一樣,也有其森嚴的等級。如娶婦嫁女,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儀式。桓公三年《左傳》:“秋,公子翚如齊逆女,……齊侯送姜氏于讙,非禮也。凡公女嫁于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于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于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國,則上大夫送之?!?[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14頁。齊國國君親送姜氏到魯國,被《春秋》譏為失禮,可見當時禮儀等級之森嚴。

    事為里,禮辭、儀式為表,三者缺一不可。有辭有儀而無事則無本,有事無辭無儀則禮不行。遍考“三禮”,事、辭、儀在《儀禮》一書中最顯而易見,《禮記》中也較為明顯,《周禮》則更多記載制度和程序,即事、儀多,禮辭略少?!洞蟠鞫Y記》的情況如同《禮記》,事、禮辭和儀也較明顯。“三禮”中有些篇章或無禮辭,或無禮儀,其原因大致可歸為或省略、或可通過類推而得到,或已亡佚。

    二 五禮、六禮例

    “五禮”之稱,見于《曲禮上》之孔穎達《正義》,其云,“案鄭《目錄》云:‘名曰《曲禮》者,以其篇記五禮之事。祭祀之說,吉禮也。喪荒去國之說,兇禮也。致貢朝會之說,賓禮也。兵車旌鴻之說,軍禮也。事長敬老、執(zhí)贄納女之說,嘉禮也。’”*③ 《禮記正義》,第11頁??资蠈ⅰ肚Y》中所涉及的禮制分為五類,并且舉例,“是以經(jīng)云‘禱祠祭祀’之說,當吉禮也。‘送喪不由徑’,‘歲兇,年穀不登’,又云‘大夫士去國’,如此之類,是喪荒去國之說,當兇禮也?!骞僦仑曉幌怼?,‘天子當寧而立曰朝’,‘相見于郤地曰會’,如此之類,是致貢朝會之說,當賓禮也?!嚥皇健坝兴?,則載青旌’,如此之類,是兵車旌鴻之說,當軍禮也。‘侍坐于長者’,‘故君子式黃發(fā)’,‘婦人之贄,椇榛棗栗’,‘納女于天子’,如此之類,是事長敬老、執(zhí)贄納女之說,當嘉禮也?!雹鄄粌H《曲禮》中的內容可歸為此五類,事實上,《禮記》中其他篇目也大致可歸入此五類中去,如《問喪》、《服問》、《奔喪》、《喪服四制》等可歸為兇禮,《祭法》、《祭義》等可歸為吉禮。

    此外,“五禮”之說也見于《周禮·大司徒》,其云,“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鄭司農注:“五禮謂吉兇軍賓嘉”,又《周禮·大宗伯》云,“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以賓禮親邦國?!?[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五)》,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345頁。鄭玄注中“五禮”之說蓋源于此。據(jù)此可見,將《禮記》分為此五類有其根基。

    除了“五禮”之外,還有“六禮”之說,其見于《禮記·王制》,其云“司徒修六禮以節(jié)民性”,孔氏《正義》“六禮謂冠一、昏二、喪三、祭四、鄉(xiāng)五、相見六”?!锻踔啤酚衷?,“六禮: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鄭玄注:“鄉(xiāng),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禮記正義》,第269頁。。據(jù)此可知,此“六禮”與“五禮”不同,“六禮”反倒是與《儀禮》篇目雷同。

    “五禮”與“六禮”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五禮”包含“六禮”,六禮是“五禮”之細化。細繹之,“六禮”是侯國之制,其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明顯通行于侯國,不通行于天子,而“五禮”則更廣泛一些,無論是天子、侯國還是庶人,上下階層均通用。

    三 逸禮、亡禮例

    典籍經(jīng)過秦火,湮沒了不少,禮制亦如此。漢初,魯高堂生發(fā)其端,禮學開始興盛,為今文禮。后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古文禮,還有所謂逸禮?!抖Y記》中也記載了一些逸禮,如《奔喪》篇,孔穎達《禮記正義》云,“案鄭《目錄》云:‘名曰《奔喪》者,以其居他國,聞喪奔歸之禮。此于《別錄》屬《喪服》之禮矣,實逸《曲禮》之正篇也。漢興后得古文,而禮家又貪其說,因合于《禮記》耳。奔喪禮屬兇禮也。’鄭云‘逸禮’者,《漢書·藝文志》云:‘漢興,始于魯淹中得古《禮》五十七篇。其十七篇與今《儀禮》正同,其余四十篇藏在秘府,謂之逸《禮》。其《投壺禮》亦此類也。’又《六藝論》云:‘漢興,高堂生得《禮》十七篇。后孔子壁中得古文《禮》五十七篇。其十七篇與前同,而字多異。’以此言之,則此《奔喪禮》十七篇外,既謂之逸,何以下文鄭注又引逸《奔喪禮》,似此《奔喪禮》外更有逸《禮》者,但此《奔喪禮》對十七篇為逸《禮》,內錄入于《記》,其不入于《記》者,又比此為逸也。故二逸不同,其實只是一篇也?!?② 《禮記正義》,第965頁。按孔疏,《儀禮》之外的四十篇稱為逸禮,入《禮記》而未入《儀禮》的稱為逸《奔喪禮》,既不入《禮記》又不入《儀禮》的稱逸逸《奔喪禮》。

    除了《奔喪禮》外,《投壺》也是逸禮中的一種,孔氏《正義》云,“案鄭《目錄》云:‘名曰《投壺》者,以其記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此于《別錄》屬《吉禮》,亦實《曲禮》之正篇?!恰锻秹亍放c射為類。此于五禮皆屬嘉禮也。或云:‘宜屬賓禮。’”②投壺不入《儀禮》十七篇,是逸禮之一種??偟恼f來,“三禮”中有不少逸禮,具體可見劉師培之《逸禮考》*錢玄同:《劉申叔遺書(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9頁。。

    除了逸禮,還有亡禮,《禮記》中有多處記載,如:《曲禮下》“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编嵶ⅲ骸爸T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夏宗依春,冬遇依秋?!队P禮》今存,朝、宗、遇禮今亡?!?《禮記正義》,第90頁。在此注解中,存世的和亡佚的禮制并列。又如《王制》:“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諸侯將出,宜乎社,造乎禰?!编嵭ⅲ骸邦悺⒁?、造,皆祭名,其禮亡?!?《禮記正義》,第235頁。這些禮,存其名,失其儀。

    逸禮和亡禮是相對于現(xiàn)世流傳下來的禮學著作而言的。按照最粗糙的分法,禮制分為存世和亡佚兩類,然后再進一步細分下去。盡管有些禮制只存其名,失其儀,但人們仍然可通過這些片言只語來管窺古代禮制之冰山一角。

    四 引語例

    《禮記》中有不少引用,形式不一,涉及的內容也不一樣。這些引語大致可分為引“舊禮”“舊語”“舊說”“舊記”“古代典籍”“君子曰”等幾種情況。

    (一) 引“舊禮”例。如《曲禮上》:“《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笨追f達《正義》云:“凡稱‘禮曰’者,皆舊禮語也。為下事難明,故引舊禮為證。案此篇之首,作記之人引舊禮而言‘《曲禮》曰’,此直言‘禮曰’,不言‘曲者’,從略可知也。”又《問喪》:“《禮》曰:‘童子不緦,唯當室緦?!资稀墩x》:“此《喪服》正經(jīng)之文,記者引之,故稱‘禮曰’?!笨资险J為,凡經(jīng)文中直書“禮曰”,則為舊禮之說。按此,則此經(jīng)文亦當為舊禮。

    (二) 引“舊語”例。如《曲禮上》,“龜為卜,筴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笨资稀墩x》云:“‘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者,引舊語以結之?!贝伺f語之例。

    (三) 引“舊說”例。如《射義》,“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于射宮。其容體比于禮,其節(jié)比于樂,而中多者,得與于祭。其容體不比于禮,其節(jié)不比于樂,而中少者,不得與于祭。數(shù)與于祭而君有慶,數(shù)不與于祭而君有讓。數(shù)有慶而益地,數(shù)有讓而削地。故曰:‘射者,射為諸侯也?!编嵶ⅲ骸皻q獻,獻國事之書,及計偕物也。三歲而貢士,舊說云:‘大國三人,次國二人,小國一人?!?/p>

    又《喪服四制》,鄭《目錄》云:“名曰《喪服四制》者,以其記喪服之制,取于仁、義、禮、知也。此于《別錄》舊說屬《喪服》?!笨资稀墩x》云,“鄭云‘舊說’,案《別錄》無‘喪服四制’之文,唯舊說稱此喪服之篇屬《喪服》”。此亦舊說之例。順便要說的是,舊禮、舊語和舊說并不一定是逸禮,它們有的在經(jīng)文中,有的不在經(jīng)文中,而逸禮是相對于《儀禮》十七篇來說的。

    (四) 引“舊記”例。如《學記》:“《記》曰:‘蛾子時術之?!笨资稀墩x》:“《記》曰:‘蛾子時術之’者,謂舊人之《記》,先有此語,記禮者引舊《記》之言,故云‘蛾子時術之’?!薄秾W記》又說“《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孔氏《正義》:“引舊記結上七事?!?/p>

    (五) 引“古代典籍”例。此處典籍包含《尚書》、《詩經(jīng)》等,也包含一些亡佚的典籍?!秾W記》:“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秲睹吩唬骸磳O務時敏,厥脩乃來?!浯酥^乎!”《正義》:“引《尚書》合結之?!贝颂幰渡袝分秲睹菲?。

    (六) 引“君子曰”例。如《學記》,“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薄墩x》:“‘君子曰’者,記者引君子之言?!庇帧抖Y器》,“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這些均為引用君子之說,所謂君子即為古代有德之人或孔子。

    這些引語,雖形式不一,然而它們記載了不少古代禮制。很多古禮已然亡佚,后世正好可以通過它們來認識古禮。

    五 別錄、三禮目錄例

    西漢劉向校理群書,作《別錄》。在此基礎上,東漢經(jīng)學大師鄭玄作《三禮目錄》,唐代陸德明作《經(jīng)典釋文》,均指明每篇之歸屬。到孔穎達作《正義》時,將《三禮目錄》散入每篇之前,既方便了讀者,也可認為是一種禮例。如《月令》篇首,孔氏《正義》引為:“按鄭《目錄》云:‘名曰《月令》者,以其記十二月政之所行也,本《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也,以禮家好事抄合之,后人因題之名曰《禮記》言周公所作,其中官名時事多不合周法。此于《別錄》屬《明堂陰陽記》?!?《禮記正義》,第278頁。它詳細說明了《月令》的來龍去脈,指明了歸屬,讓人們得以窺見古代禮制面目之一斑。

    通檢《禮記》四十九篇,《別錄》記載有關禮制的目錄有《通論》、《通錄》、《制度》、《世子法》、《子法》、《喪服》、《祭祀》、《明堂陰陽》、《樂記》、《吉事》和《吉禮》十一類。其中《通論》十五篇,《通錄》一篇,《制度》六篇,《世子法》一篇,《子法》一篇,《喪服》十一篇,《祭祀》四篇,《明堂陰陽》兩篇,《樂記》一篇,《吉事》六篇,《吉禮》一篇??肌多嵞夸洝?,《吉事》與《吉禮》或可合為《吉事》或《吉禮》,《通論》和《通錄》或可合起來。通過細致甄別,可以初步展現(xiàn)出古禮的面目。

    此外,孔氏《正義》對每篇經(jīng)文、注文均分節(jié)解釋,如《喪大記》,“君、夫人卒于路寢。大夫、世婦卒于適寢。內子未命,則死于下室,遷尸于寢。士之妻皆死于寢。”《正義》曰:“此一經(jīng)明貴賤死寢不同也。”分節(jié)注解,按照曹元弼《禮經(jīng)學》的說法,始自東漢鄭玄,唐代賈公彥繼之*曹元弼:《禮經(jīng)學》,《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7頁。。分節(jié)雖不是《禮記》本身之禮例,但它對后代“三禮”之分節(jié)研究如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吳廷華《儀禮章句》、胡培翚《儀禮正義》等起過積極作用。

    六 變禮例

    春秋時期,周天子衰微,諸侯爭霸,禮壞樂崩,變禮由此而生?!抖Y記》記載了許多變禮。變禮在《禮記》中有多種表現(xiàn),總結起來,大概有如下幾種。

    (一) “自某某始”。這種格式詳細記載了變禮的由來。如《檀弓上》,“子上之母死而不喪,……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按《喪服經(jīng)傳》齊缞杖期章“出妻之子為母”,傳曰“出妻之子為母期”*[清]胡培翚:《儀禮正義(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第39頁。,出妻之子應為出母服喪一年,而子思卻不為出母服喪,此為末世禮制之變。又如《曾子問》,“廟有二主,自桓公始也?!睆R中一鬼一主,從齊桓公開始,一鬼有二主,這也是末世變禮?!对訂枴酚终f,“子游問曰:‘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內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魯昭公少喪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喪之,有司以聞,曰:“古之禮,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書之以遺后世。無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練冠以燕居?!惫ト桃玻炀毠谝詥蚀饶?。喪慈母,自魯昭公始也?!倍Y:國君為慈母無服。自魯昭公始,為慈母服,此亦末世變禮。

    (二) “非禮、非古、古者、古也、古”。此類變例如《曾子問》,“子游問曰:‘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痹偃纭队裨濉?,“唯君有黼裘以誓省,大裘非古也?!编嵶ⅲ骸按篝?,羔裘也?!笨资稀墩x》:“大裘,天子郊服也?!庇秩纭督继厣?,“古者生無爵,死無謚。”鄭玄注:“古謂殷以前也。”此皆末世變禮。再如《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笨追f達《正義》:“古謂殷時也?!币笊逃心篃o墳。《檀弓上》接著說,“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弊谥芮安恢螇災?。殷人尚幽,墳墓均深埋。

    《周禮》、《儀禮》并沒有這些變禮,而《禮記》正好記載了這些末世失禮、變禮。此外,《春秋》三傳也記載了不少失禮、非禮的史實。這些變禮,正好是《禮記》的獨特禮例。

    七 其他例

    除上述義例之外,《禮記》中還有兩類義例,即明例和不定例*李文武,戴海陵:《〈禮記〉中虞夏商周禮、禮例及分類考》,《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第107頁。。

    (一) 明例。此義例在《禮記》中表現(xiàn)為直接記載某禮制屬于某代。如《明堂位》,“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菜拇?、器、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君臣,未嘗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贝肆x例詳細記載了有虞氏、夏后氏、殷人和周人的車制、酒器和樂舞等禮制,將四代禮制的變更增損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又如《郊特牲》,“大古冠布,齊則緇之。”鄭玄注:“唐虞以上曰太古也。”唐虞之前冠白布冠?!秵蚀笥洝芬嘣?,“大白冠,緇布之冠,皆不蕤。”鄭玄注:“大白,即太古白布冠,今喪冠也”。

    (二) 不定例?!短垂稀罚凹疚渥釉唬骸芄w祔。’”宗周之前無合葬,合葬大概自周公以來才有,但經(jīng)文對此并不十分肯定。

    同樣,這種禮例與變禮一起,是《禮記》較為獨特的禮例,它們充分展現(xiàn)了各代禮制的增損,為研究歷代禮制的沿襲與更革提供了清晰的脈絡。

    (作者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院級課題“劉師培之三禮學研究”(XYS14S24)。

    猜你喜歡
    六禮孔氏儀禮
    孔氏南宗儒風不墜,文獻淵藪集為一編
    藏書報(2022年32期)2022-11-29 06:08:52
    《孔氏南宗文獻叢書》出版
    藏書報(2021年20期)2021-05-30 10:48:04
    孔氏家學
    婚姻“六禮”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2
    從裕固族傳統(tǒng)婚俗看古代婚姻“六禮”及其當代遺存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編纂應該加入“六禮”制度
    衢州風物志
    河南太康龍曲鎮(zhèn)婚姻習俗探析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上思县| 高台县| 迭部县| 哈密市| 诸暨市| 德化县| 靖远县| 中山市| 靖江市| 龙川县| 偏关县| 临江市| 罗田县| 平和县| 台中县| 阿坝| 民乐县| 灵石县| 太保市| 卢氏县| 巨鹿县| 鹤庆县| 呈贡县| 梅河口市| 卫辉市| 南溪县| 万山特区| 三河市| 红河县| 萨嘎县| 亳州市| 大名县| 姚安县| 普兰县| 凤城市| 横山县| 河源市| 新乡县| 三门县| 日土县|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