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貨幣的形而上學性及其抽象化機制

      2016-03-17 11:17王巍
      求實 2016年3期
      關鍵詞:馬克思貨幣

      王巍

      [摘要]在《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的“貨幣章”中,馬克思不僅批判了普魯東主義改革資本主義交換體系的方案,同時也意識到了貨幣的形而上學性,即貨幣通過對商品和社會關系的抽象化機制,使自身成為具有統(tǒng)治地位的抽象觀念,并憑借其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普遍性”,遮蔽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內在矛盾。在第一重抽象即對商品的抽象中,貨幣在顛倒了普遍與特殊的關系,使自身成為主體的同時,也暴露了貨幣關系的實質,即貨幣不僅是一種物,更是一種社會關系。正是在后一維度上,貨幣又展開了第二重抽象,即對社會關系的抽象,在等價交換的假象中顛倒了生產(chǎn)與交換的關系,并以勞動價格即工資的形式遮蔽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過程。只有通過歷史性的方法才能破除貨幣抽象化機制所遮蔽的現(xiàn)象。

      [關鍵詞]貨幣;抽象化;馬克思;普魯東主義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487(2016)03-0042-09

      在許多現(xiàn)代思想家看來,貨幣是一種具有魔力的符號。齊美爾的《貨幣哲學》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貨幣對于現(xiàn)代人的心理作用,使得貨幣批判超越了一般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而躍升到了形而上學批判的高度,充分揭示了貨幣的形而上學性。如果說《貨幣哲學》是在現(xiàn)代性批判的視野中描繪和演繹貨幣是如何上升為“哲學”的話,那么,需要追問的是:貨幣何以具有形而上學性?又何以從經(jīng)濟領域中的工具演變成了現(xiàn)代社會中具有魔力的符號?

      正是在這樣的追問中,有必要重新激活馬克思的貨幣批判理論,首要的便是重溫《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的“貨幣章”。當然,這種“激活”并不是用齊美爾的理論重新構建馬克思的貨幣批判理論,而是在充分尊重馬克思原有文本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加以思想提煉,進而獲得理論啟發(fā)。馬克思在寫作“貨幣章”之前,有一個重要的規(guī)定情境,即他批判的對象是普魯東主義者達里蒙等人的銀行改革方案。在馬克思看來,普魯東主義者雖然緊緊扭住貨幣批判,并將貨幣視為現(xiàn)代社會的罪惡根源,試圖打破資本主義交換體系,但正是這種貨幣批判蒙蔽了普魯東主義者,使他們無法在貨幣和交換體系背后洞察到資本主義的內在機制——生產(chǎn)領域的內在矛盾。在馬克思看來,普魯東主義的資本主義批判實際是在不摧毀交換價值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一種諸如勞動小時券之類的交換體系,但這并沒有觸及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而只是從一種形式的奴役走向另一種形式的奴役。

      且不論對普魯東主義的批判是否合理,馬克思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以貨幣為代表的交換體系為何會遮蔽普魯東主義的批判視域,是怎樣遮蔽資本主義的深層機制的?又當如何解蔽?如果聯(lián)系到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提問方式,即物的形式何以遮蔽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毫無疑問,貨幣是一種物,但物何以具有意識形態(tài)上的魔力從而遮蔽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呢?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貨幣在資本主義社會具有形而上學性。馬克思在“貨幣章”的寫作中始終在與普魯東主義展開對話。在這種對話中,馬克思必須要揭示普魯東主義者的批判目光何以被貨幣所蒙蔽,這就意味著,馬克思勢必要深入分析貨幣所具有的形而上學性以及貨幣何以具有形而上學性等問題①。

      此外,還要注意到馬克思寫作“貨幣章”時的另一個重要背景,即馬克思試圖運用黑格爾的辯證法來演繹資本主義的內在關系和矛盾發(fā)展過程。正是在借鑒黑格爾的過程中,馬克思發(fā)現(xiàn),貨幣之所以具有形而上學性,其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于貨幣的抽象化機制。正是貨幣將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關系抽象出來,才使得這種內在關系被遮蔽起來。換言之,貨幣本身只不過是一種抽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內在關系的抽象,正是在這種抽象的基礎上,貨幣成為凌駕于商品、個體乃至社會關系之上的具有普遍性效力的存在,從而在這種抽象中遮蔽了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真實進程和深層機制,這就是貨幣的抽象化機制。如果沒有黑格爾的邏輯學,那么,馬克思便無法揭示貨幣的抽象化機制;同樣,如果沒有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克思也無法破除貨幣的抽象化機制,從而也就無法洞察到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

      一、貨幣對商品的抽象

      在馬克思看來,貨幣并非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在商品交換關系中產(chǎn)生的,因此,貨幣的第一重抽象必然是對商品的抽象。按照黑格爾的邏輯學,在討論矛盾時,一方面,矛盾和對立來自于實體內部不同屬性之間的差別,是差別產(chǎn)生出了矛盾;另一方面,矛盾意味著發(fā)展,因此矛盾也成了把握和理解具體發(fā)展過程的核心線索。貨幣與商品自然是一種矛盾關系,但更為重要的是,商品本身內在具有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這兩個維度之間也存在著矛盾關系,而商品與貨幣之間的矛盾根植于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內在矛盾,貨幣對商品的抽象化機制自然也是在這種矛盾關系之中運演展開的。

      (一)商品交換的前提——使用價值的抽象

      商品是產(chǎn)生和構成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在商品中存在一個基本的矛盾,即商品內在的自然屬性與經(jīng)濟屬性之間的差別、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差別。“商品的特殊的自然屬性同商品的一般的社會屬性之間的這個矛盾,從一開始就包含著商品的這兩個分離的存在形式不能相互轉換的可能性?!盵1](P96)

      商品兩種屬性之間的差別,意味著商品要直接表達自身會存在困難,至少會出現(xiàn)“質”上的混亂,基于這種“質”的混亂,商品與商品之間的直接比較和交換也就存在困難。這種差別所構成的矛盾,勢必推動著由商品細胞所組成的經(jīng)濟社會向前發(fā)展。

      商品之所以為商品,之所以能夠完成交換,首先就在于商品中能夠分裂出“交換價值”這一維度。從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看,“交換價值”意識的突顯是隨著原初固定的人類關系鏈條被打破而展開的。在早期的社會關系結構中,或者說,在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為主體的時代,勞動產(chǎn)品在不同所有者之間的轉換,要么是基于不同使用價值需求之間的互補而實現(xiàn)(主要是剩余物品之間的調劑),要么是受制于某些固有關系(家長制、主奴制等)約束之下的“給予”“賜予”“上貢”等動作而完成的。即使存在一些成規(guī)模的交換活動,也是在有限的地域或親緣關系內完成的。因此,在這種狹隘范圍內構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中,商品之間的交換或者真正意義上的商品,都是十分偶然的存在。

      只有當那些狹窄的關系團體被打破,產(chǎn)品的私有性被提上議程之時,才會有以最大程度的積累、再造和復制為目的的資本邏輯的擴張意圖,商品的交換才會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被需要,從而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成為商品的外化表現(xiàn),人與人的關系也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成為一種“社會關系”,人也就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成為社會性的存在:“交換手段擁有的社會力量越小,交換手段同直接的勞動產(chǎn)品的自然性質之間以及同交換者的直接需要之間的聯(lián)系越是密切,把個人互相聯(lián)結起來的共同體的力量即家長制關系、古代共同體、封建制度和行會制度的力量就必定越大?!盵1](P107)

      隨著商品交換的這種“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商品內部兩種屬性之間的矛盾也就愈發(fā)激烈。有交換就要有交換的比例,有比例就要有商品之間的比較,有比較就要求有一個同質的、可比的要素。很顯然,這種要素不可能是商品中的自然特性部分的客觀規(guī)定性(即使用價值),因為不同商品之間的自然差別,既不可比、也不可分。這樣,一旦商品進入交換的視野(或者說社會關系的視野),就必然要求將其自然存在屬性逐步抽象掉,取而代之為“交換價值”。

      (二)交換價值的進一步抽象——貨幣是交換價值脫離于商品的獨立存在形式

      交換價值是與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同的社會屬性,會隨著交換的發(fā)展,逐漸與商品本身相分離?!叭魏螘r候,在計算、記賬等等時,我們都把商品轉化為價值符號,把商品當作單純交換價值固定下來,而把商品的物質和商品的一切自然屬性抽象掉。在紙上,在頭腦中,這種形態(tài)變化是通過單純的抽象進行的;但是,在實際的交換中,必須有一種實際的中介,一種手段來實現(xiàn)這種抽象?!盵1](P91)

      交換價值首先需要具有商品之間一種同質的屬性時才能進行比較,它表明的是這個商品可以與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這種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這里的勞動時間是抽象了的勞動時間,即人類無差別的同質性勞動時間。具體商品的交換價值,象征的是其勞動時間的“一個可除部分”,“這樣一種象征是以得到公認為前提的;它只能是一種社會象征;事實上,它只表現(xiàn)一種社會關系”,同時,“這種象征,這種交換價值的物質符號,是交換本身的產(chǎn)物,而不是一種先驗地形成的觀念的實現(xiàn)”[1](P93)。

      在這里,馬克思強調商品的交換價值是一種社會關系,是在無數(shù)次交換活動的積累下提煉出的一種社會普遍范圍內的公共約定。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分析和批判思路,首先是把通常被當作歷史前提的東西還原為歷史的結果,這與他用歷史性方法分析資本主義生產(chǎn)邏輯的思路是一致的。就像資本主義社會不是既有的前提一樣,交換價值這一概念也不是天然設定的,而是在生產(chǎn)發(fā)展過程中被沉淀下來、被普遍化了的關系結構。因此,交換價值也不僅僅是一種物的規(guī)定性,而是生產(chǎn)關系在現(xiàn)實交換過程中的衍生關系,它體現(xiàn)的是個體勞動與社會總體勞動之間的矛盾關系。

      交換價值等于“物化在產(chǎn)品中的相對勞動時間”,貨幣等于“同商品實體相分離的商品的交換價值”[1](P109)。換言之,貨幣的出現(xiàn)順應了商品的交換價值急需脫離商品而獲得獨立存在的發(fā)展趨勢。因為,如果交換價值沒有獲得純粹的存在形式,沒有一個隨時隨地可以對象化的客觀標尺,那么,交換活動的便利性就會大打折扣。一方面,這是因為,如果總是兩個具體商品進行比較和交換,商品中自然屬性的那部分就會在比較過程中造成干擾;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客觀中介,兩個商品之間在多大比例上可以進行交換便達不成共識。隨著交換的不斷擴大,一個統(tǒng)一的、普遍認可的交換媒介的出現(xiàn)已是大勢所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貨幣實質上是將商品的交換價值進一步抽象、進而脫離了商品實體而存在的物質載體。

      (三)貨幣與商品的關系——貨幣與商品的顛倒

      從貨幣產(chǎn)生的過程來看,貨幣首先必須是商品,具有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這是它得以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前提。同時,貨幣是承擔了衡量商品價值功能的一般等價物,成了同一切具體商品相交換的固定的一般商品。

      于是,貨幣與商品之間呈現(xiàn)出了一種“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從概念本身來看,貨幣是特殊的商品,具有特殊性。但在實際的交換中,商品首先是通過對象化為一定額度的貨幣(或者貨幣符號)而存在的,實則是貨幣具有普遍性,而具體的商品只是貨幣的特殊存在形式。

      當然,貨幣的這種普遍性,不是真正的普遍性。貨幣在作為價值尺度時,只需要在觀念中體現(xiàn)商品的交換價值屬性,但在實際流通中,商品必須以交換價值的獨立形式表現(xiàn)為貨幣?!八枰牟粌H僅是對商品的需求,而是那種由貨幣體現(xiàn)的需求。因此,如果商品的價格不能實現(xiàn),如果商品不能轉化為貨幣,那么商品就會喪失價值,喪失價格。一旦這種變?yōu)樨泿诺奶赜械霓D化成為必要,就不得不犧牲表現(xiàn)在商品價格上的交換價值”,這就是所謂的“貨幣從商業(yè)的奴仆變成商業(yè)的暴君”[1](P149-150)。因而,貨幣的這種普遍性,實際上是商品與貨幣關系顛倒了的表現(xiàn)。貨幣本應是商品的特殊形式,是商品在特定社會關系體系中的代表;然而在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事實中,商品卻變?yōu)樨泿诺拇怼U窃谶@種顛倒關系的基礎上,在重商主義者的眼里,特殊商品被認為是只在觀念中對應一堆數(shù)量的貨幣,而唯一真實的就只有作為一般商品的貨幣;具體的商品只是財富的特殊形式,而貨幣代表的則是財富本身。

      與這種拜物教觀點在同一思維邏輯的基礎上走向反面的觀點,則是將貨幣看成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為貨幣是購買一切商品的憑證。這種觀點的錯誤同樣在于,將貨幣看作是一種實物形式的存在,而沒有看到真正需要批判的是從商品遞進到貨幣這種關系結構本身其背后真正根源性的邏輯構成:“這種在同貨幣的交換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況,即貨幣不再代表商品,而是商品代表貨幣,這在價格規(guī)定中已經(jīng)自在地存在了”[1](P150)。

      將貨幣看成實物存在的觀點沒有看到,在實際交換中,貨幣首先是作為一種觀念化的中介,在交換者的頭腦中完成了對商品價值的計算,而真正的金、銀或紙幣都只是這種抽象的價值概念的物質承擔者。要考察貨幣的真正內涵,首先要追問的是,作為一種價值尺度,貨幣是如何完成商品間的價值比較的,這自然就要深入到商品背后的生產(chǎn)邏輯中,以及受這種生產(chǎn)邏輯所規(guī)定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關系中去考察。

      二、貨幣對社會關系的抽象

      馬克思在分析貨幣對商品的抽象時已經(jīng)洞察到,貨幣并不僅僅是一種物,更是一種社會關系。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貨幣所具有的第二重抽象,即對社會關系的全面抽象。這種全面抽象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便是顛倒了生產(chǎn)與交換的關系。正是由于這種顛倒,工人的勞動過程被抽象掉了,這就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作為資本主義的內在關系也隨著貨幣的抽象而被遮蔽。這就是普魯東主義者之所以會受到貨幣關系蒙蔽的根源所在。

      (一)生產(chǎn)與交換的顛倒——貨幣成為目的

      貨幣原本是經(jīng)濟活動的中介工具,在現(xiàn)實社會中反而成了主體性的存在,成為生產(chǎn)、交換活動的真正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正因如此,一切活動的具體內涵自然也就被抽象化了。

      貨幣在緩解商品交換困境的同時,將其矛盾推廣出去。當它為商品的交換價值獲得了足夠獨立的外在于商品的存在形式時,也就為商品的普遍交換打通了道路。換言之,生產(chǎn)一件商品,能否實現(xiàn)交換、獲得貨幣,也完全取決于脫離了商品本身的交換價值的物化形式?!吧唐肥欠衲軌蜣D化為貨幣,是否能夠同貨幣相交換,它的交換價值能否實現(xiàn),取決于本來和作為交換價值的商品毫不相干的、不以它為轉移的各種情況?!盵1](P97)

      在交換日愈發(fā)達的時代,商品被生產(chǎn)出來的目的和依據(jù),愈發(fā)外在于商品、愈發(fā)與商品本身無關。這似乎是將商品抽象為獲得貨幣的中介,顯然完全顛倒了商品與貨幣的真實關系,同時也顛倒了生產(chǎn)與交換的關系。從生產(chǎn)決定交換變?yōu)榻粨Q決定生產(chǎn),從追求使用價值的生產(chǎn)變?yōu)樽非蠼粨Q價值的生產(chǎn):“一切商品都是暫時的貨幣;貨幣是永久的商品。分工越發(fā)達,直接產(chǎn)品就越不再是交換手段。必須有一種一般交換手段,也就是說,必須有一種不依賴于每一個人的特定生產(chǎn)的交換手段。在貨幣上,物的價值同物的實體分離開。貨幣本來是一切價值的代表;在實踐中情況卻顛倒過來,一切實在的產(chǎn)品和勞動竟成為貨幣的代表?!盵1](P99)

      貨幣由原來的中介身份獲得了如今的主體化地位,成為抽象統(tǒng)治的力量,這就衍生了以專門謀取貨幣而不生產(chǎn)新的價值為目的的商業(yè),而商業(yè)的出現(xiàn)進一步造成了生產(chǎn)和消費、買和賣之間的脫節(jié)。同時,商業(yè)的本質是一種“以交換為目的的交換”,而不是以消費為目的的交換,它的出現(xiàn)憑空增加了交換的頻率和次數(shù),卻沒有增加實際的需求量,這就造成了供求關系更加嚴重的顛倒?!耙驗樯a(chǎn)是直接為了商業(yè),只是間接為了消費,所以生產(chǎn)既造成了商業(yè)同為消費而交換之間的不一致,同樣又受這種不一致的影響?!盵1](P98)

      這種生產(chǎn)與交換關系的顛倒,從一定層面上構成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邏輯中的隱憂。因為在資本生產(chǎn)過程中,看到的只有商品在觀念中可以實現(xiàn)的交換價值。他們會計算的是,多生產(chǎn)一百箱肥皂能多換來多少貨幣。在這個過程中,使用價值是被隱去的,不會有人去考慮會有多少人需要我的這些肥皂。使用價值被隱去就意味著,生產(chǎn)者面對的是一群隱形的客戶群體,市場的需求是隱形的,是待定的,是有待創(chuàng)造的。所以,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有個很重要的維度,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工程,便是“刺激需求”。這激發(fā)了一連串的產(chǎn)業(yè),如廣告、中介、信貸、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等等。這樣一番裝飾演繹之后,擠出了無數(shù)需求的泡沫。而刺激需求的另一個方式,為了實現(xiàn)交換,把商品換成貨幣,生產(chǎn)者有時候不得不降低價格,“降價”就意味著相對壓縮了利潤空間。利潤空間受到壓縮,而再生產(chǎn)又不能停滯,也就帶來了對信貸行業(yè)的深度依賴,由此構成了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

      總之,生產(chǎn)與交換的顛倒,最終表現(xiàn)為生產(chǎn)對交換的嚴重依賴,也就意味著交換與生產(chǎn)的對立。但是,這種顛倒,一方面是由資本自身的邏輯即資本無限逐利的本性所要求的;另一方面,這種以追求交換價值為前提的生產(chǎn)的擴張欲望,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產(chǎn)水平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積累。

      (二)勞動過程的抽象化——貨幣價格(工資)的問題

      貨幣本身代表了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一旦貨幣成為抽象統(tǒng)治,一旦生產(chǎn)以交換為目的、以收集抽象為目的,自然就形成了勞動過程的抽象化。

      這一方面表現(xiàn)在,勞動與其自然屬性、進而與勞動主體相分離。前文已提到,商品交換的前提在于抽離出其作為交換價值的存在,而交換價值又具體表現(xiàn)為對象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時間。但勞動時間如果要被一定數(shù)量的貨幣表現(xiàn)出來,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定份額的勞動時間不應當表現(xiàn)在自己直接的和特殊的產(chǎn)品上,而應當表現(xiàn)在某種間接的和一般的產(chǎn)品上,即表現(xiàn)在與含有同一勞動時間的其他一切產(chǎn)品相等和可以相兌換的那種特殊產(chǎn)品上?!盵1](P117-118)也就是說,貨幣作為交換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只能代表同質的勞動時間的一定額度,而與勞動的具體內容和性質無關。

      這就是勞動本身的一般化和抽象化,對于勞動主體而言,“勞動者的特殊勞動時間不能直接同任何其他特殊勞動時間相交換……需要通過中介而取得,它必須采取與本身不同的、對象的形式,才能獲得這種一般交換能力”[1](P121)。當特殊勞動時間必須通過貨幣的中介作用對象化為一般勞動時間,而“作為主體的勞動時間同決定交換價值的一般勞動時間”又不相符合時,就出現(xiàn)了勞動與勞動主體之間的矛盾、個體勞動與社會總體勞動之間的矛盾。個體勞動只能作為社會一般勞動的代表、而不是作為主體本身而存在。

      逐漸地,原本的主體身份會淡出,勞動只需要也必須是直接生產(chǎn)交換價值。在勞動者被雇傭的時候,雇主只看重勞動者機器意義上的能力,即在單位時間能生產(chǎn)出符合標準的交換價值的能力。也就是說,在這樣一種生產(chǎn)邏輯之中,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也同樣作為一種必須通過交換才能投入使用的商品,脫離于勞動者本身而存在。

      另一方面,當抽象了的勞動本身成為了商品,也就成為了剝削的來源。在雇傭勞動中,勞動以商品的形式轉讓給資本,并獲得相應的貨幣價格形式的交換價值(問題是單位時間內的勞動的交換價值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但勞動在單位時間內,不僅制造出了自己實際得到的交換價值,也制造出了剩余價值。如果像普魯東主義說的那樣,不以貨幣的形式而以小時券的方式支付對勞動的補償,那么問題就在于,一個小時的勞動能夠換到多少價值回報?這個公式要怎么得來?如果單位時間內的勞動,都能得到與其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相等的回報,而資本家本身不是勞動的參與者,又怎么可能獲得勞動創(chuàng)造出的交換價值?

      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公式顯然是不可能劃上等號的。貨幣價格的隱蔽性就在于,它制造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等價交換的假象。所謂的等價交換是一個幻象,而最為根本的不等價交換,表現(xiàn)為勞動力在商品化的過程中、與其交換價值之間的不等價。而這種不等價往往通過貨幣價格(工資)的形式被掩蓋掉了,但貨幣本身不是造成這種不等價交換的根源。馬克思歸納了貨幣作為抽象主體成為統(tǒng)治的具體表現(xiàn):“貨幣內在的特點是:通過否定自己的目的同時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與商品相對立而獨立;由手段變成目的;通過使商品同交換價值分離來實現(xiàn)商品的交換價值;通過使交換分裂,來使交換易于進行;通過使直接商品交換的困難普遍化,來克服這些困難;生產(chǎn)者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于交換,就使交換在多大程度上與生產(chǎn)者相對立而獨立?!盵1](P100-101)

      在這些特點背后,馬克思告訴我們,如果要從貨幣出發(fā)去批判社會的弊端,首先就要看到貨幣不只是經(jīng)濟范疇的概念,它所完成的對商品價值的承擔,是與生產(chǎn)關系的不斷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歷史過程的演繹,是人類在生產(chǎn)和交換發(fā)展的過程中最終凝結在特定物質形式上的社會關系。對此,馬克思總結道:“貨幣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生產(chǎn)關系,任何貨幣形式都不可能消除貨幣關系固有的矛盾,而只能在這種或那種形式上代表這些矛盾?!盵1](P69-70)

      三、歷史性對抗抽象性

      貨幣作為抽象統(tǒng)治的力量,只是客觀歷史邏輯展開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表象,是一個歷史性的結果。資本主義社會中被顛倒了的客觀,不僅是交換領域中的問題,更是生產(chǎn)領域中的問題。在現(xiàn)代社會中,貨幣本身被過分妖魔化,被當作道德批判的對象,反而將根源性、本質性的客觀本質掩蓋掉了。貨幣本質上是人通過勞動和交換而發(fā)生的社會聯(lián)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交換行為普遍化的結果是,交換行為(貨幣關系)成了在人與人關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形式。

      全面抽象指的是全面的依賴性,這是對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粉飾太平的自由、平等諸種提法的全面反思。在市場經(jīng)濟中,作為享受市場法規(guī)保護的經(jīng)濟活動的參與者處在平等交易的位置上,但這種平等的前提是,每個人僅僅通過與貨幣發(fā)生關系,進而與其他人保持聯(lián)系。除去貨幣這個因素,他們就只是被抽離了人格等所有特質的原子式的個人而彼此獨立存在。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毫不相干的個人之間”的“社會聯(lián)系”,“這種社會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交換價值上,因為對于每個個人來說,只有通過交換價值,他自己的活動或產(chǎn)品才成為他的活動或產(chǎn)品……每個個人行使支配別人的活動或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就在于他是交換價值的或貨幣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裝著自己的社會權力和自己同社會的聯(lián)系”[1](P106)。

      可見,這種社會聯(lián)系和活動,是依某種外在于個人、不受個人控制,同時又反過來控制個人的物——生產(chǎn)出交換價值以換取貨幣的邏輯——而展開的。在這個過程中,活動的具體形式、活動主體即個人的特性、產(chǎn)品的具體內容等等因素,都變得無關緊要,只抽象出一個一般意義的交換關系模型,也就是馬克思在多處提及的市民社會中異化了的交往方式,是一種“異己的”[1](P107)社會聯(lián)系。

      這里所謂的抽象的交往方式,雖然是觀念和理論中的表現(xiàn),但其內在本質仍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脈絡而展開的,絕不僅僅是觀念領域的產(chǎn)物。就像貨幣雖然成為一切社會活動最終的抽象目的,但它仍然是物質生產(chǎn)關系發(fā)展的歷史結果,而不是觀念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而上的欲望和目標。因此,表面上看來是貨幣掌握了抽象統(tǒng)治的絕對主導,但這種視角又恰恰掩蓋了真實的生產(chǎn)過程和生產(chǎn)關系。貨幣被推至風口浪尖,是一個歷史過程的結果,不可能指望通過取消人們觀念中對貨幣的狂熱追逐來恢復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

      一方面,這是因為對貨幣、金錢的欲望并不是本質上存在的人性特質,而是在生產(chǎn)發(fā)展過程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象化過程。因而,與其說人追求的是貨幣,不如說人是在追求一種對現(xiàn)存社會關系中一定位置的維持,而這種身份和地位的維系,這些關系和地位的維護,除了通過貨幣這種表象化的手段之外,是完全不由人本身的能力所決定的。這些社會關系所揭示出來的矛盾和尷尬,其根源還在于生產(chǎn)結構中的矛盾。具體來說,就是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資本的邏輯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呈現(xiàn)出物化的形態(tài)。反過來說,也正是這種物化的關系形態(tài)將勞動生產(chǎn)出的社會關系所遮蔽。

      另一方面,由于人與人的關系根本不是一個簡單的恢復和倒退就可以完成的轉換,這種普遍的物化關系、這種交往的普遍展開,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需求,在普遍交往(盡管是以異化的方式)過程中獲得了全面發(fā)展的個人,已經(jīng)不可能也不需要退回到原初的自然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馬克思是認可這種抽象關系的,“毫無疑問,這種物的聯(lián)系比單個人之間沒有聯(lián)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緣關系和統(tǒng)治從屬關系為基礎的地方性聯(lián)系要好。同樣毫無疑問,在個人創(chuàng)造出他們自己的社會聯(lián)系之前,他們不可能把這種社會聯(lián)系置于自己支配之下”[1](P111)。

      從最自然原初的人類共同體到如今的市民社會,這是歷史真實過程,而不是經(jīng)由概念的倒推演繹出來的圖表?!叭姘l(fā)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產(chǎn)物,而是歷史的產(chǎn)物。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fā)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chǎn)為前提的,這種生產(chǎn)才在產(chǎn)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相異化的普遍性的同時,也產(chǎn)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盵1](P112)

      立足于這樣一個認識,就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一定階段的結果,不是古典經(jīng)濟學家眼中的天然永恒的事實前提,這個階段體現(xiàn)的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發(fā)達的關系體系,當然它不是最合理的階段,必須留有提供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客觀可能性和必然性的余地。馬克思站在歷史的考證研究之上,證實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結構的歷史性,這種歷史性一方面體現(xiàn)為對于之前生產(chǎn)結構的進步性,另一方面也蘊含了對于其之后可能的生產(chǎn)形式(共產(chǎn)主義)的不合理性。

      通過在“貨幣章”中的分析,馬克思用歷史性的方法對貨幣做了新的高度的闡釋。貨幣的普遍化和主體化,從其內在邏輯上說,是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以及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復雜化的結果;從其表象演變來說,是商品交換模式逐漸穩(wěn)定化與擴大化的歷史過程。

      四、結語

      在“貨幣章”中,馬克思以普魯東主義為對話的對象,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為參照,在具體論述中隱含著對貨幣的抽象化機制的分析。正是在這種分析中,可以找到馬克思形而上學批判與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之間的真正聯(lián)結點。一般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將形而上學批判與資本批判融為一體,但問題在于,形而上學批判與資本批判如何內在統(tǒng)一?換言之,形而上學批判與資本批判相互交融的內在機制究竟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馬克思在“貨幣章”中的貨幣批判無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個案。

      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深受赫斯影響的馬克思已經(jīng)進行過一次貨幣批判,即將貨幣視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表達,人與貨幣之間的關系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交往異化和貨幣批判。但這只是用哲學話語外在嫁接于經(jīng)濟關系之上,也就是說,形而上學批判與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二者是外在嫁接的關系。《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的“貨幣章”則不同,馬克思在分析貨幣的抽象化機制中發(fā)現(xiàn)了貨幣發(fā)展的邏輯與黑格爾式理念的邏輯具有結構上的一致性(如對特殊和普遍的關系的顛倒等),即在貨幣對商品和交換關系的抽象中發(fā)現(xiàn)了貨幣所具有的形而上學性,因此,馬克思才會在“貨幣章”中寫道:“抽象成為統(tǒng)治?!睋Q言之,資本主義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時代,是受觀念支配的時代,這種觀念既可以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思辨哲學,也可以是活生生的貨幣符號(馬克思在“貨幣章”中曾明確提出過“作為觀念的貨幣”這個概念)。也正是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才真正實現(xiàn)了形而上學批判與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資本批判)的內在統(tǒng)一。

      注釋:

      ①在此需要澄清的是,馬克思固然沒有在“貨幣章”的原文中明確提出過“貨幣的抽象化”問題,但是這個問題隱含在他對普魯東主義的批判中。馬克思從《哲學的貧困》開始就一直對普魯東及普魯東主義持批判態(tài)度。但在“貨幣章”中,馬克思對普魯東的批判不同于以往的批判,而是在批判普魯東主義的過程中著重分析了普魯東主義者的批判視野是如何受限于貨幣交換關系的假象而受到蒙蔽。這事實上就牽涉到了貨幣的形而上學性問題。如果貨幣不具備這種形而上學性,是無法遮蔽人們對資本主義內在關系的認識的。因此,本文試圖把隱含在馬克思文本中的相關思考加以勾勒,從而呈現(xiàn)出馬克思對貨幣的抽象化機制問題的思考的大致思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劉絳華

      猜你喜歡
      馬克思貨幣
      最有思想的句子
      馬克思妙計催書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圖
      第二期《漏洞在哪里》答案
      別開生面的描繪
      宿州市| 翁源县| 南昌市| 铜梁县| 浦江县| 无为县| 嫩江县| 济宁市| 宿州市| 万载县| 新乡市| 浪卡子县| 永平县| 双城市| 五大连池市| 和田县| 承德县| 刚察县| 新和县| 宣恩县| 大城县| 南溪县| 临海市| 东乡| 西城区| 察哈| 西乌| 阿尔山市| 浪卡子县| 富顺县| 凤凰县| 和平县| 河源市| 侯马市| 公主岭市| 文登市| 邢台县| 塔河县| 泰州市| 昭通市|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