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救濟與修持:中國詩學(xué)津渡意象分析

      2016-03-16 11:41:20殷學(xué)國
      關(guān)東學(xué)刊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問津津渡漁父

      殷學(xué)國

      救濟與修持:中國詩學(xué)津渡意象分析

      殷學(xué)國

      津渡既涉及送別之類的人生典型情境,又被賦予道諦、法門、救濟、超度等意指,成為聯(lián)系現(xiàn)實和理想、世間和出世間之間的紐帶。在詩文典籍中,對津渡的追尋具體化為“問樵”與“問漁”。問樵多涉及對道家神仙世界的主動追求,而問漁多表現(xiàn)對濁世的不滿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作為津渡意象的人物主題,漁樵形象既與仙佛結(jié)緣,又實現(xiàn)了由個人俠義道到忠君愛國的道德轉(zhuǎn)換,也間接表彰了來自民間的倫理正義。由禪門偈語到宗門象征再到詩語符號,津渡意象包含日常世界、道德精神和宗教心靈三方面的內(nèi)容。中國詩學(xué)文化心靈的向度亦因津渡意象而得以呈現(xiàn)。

      津渡;意象;中國詩學(xué)

      作為物理空間的存在,“津渡”多涉及社會生活中的送行、離別等典型性人生情境,此義近于佛典之“津送”。對此情境的詩學(xué)書寫成為“津渡”意象的主題之一,如張祜《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不過,作為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的重要喻指,“津渡”還被賦予“要道”“關(guān)鍵”等意指,①《論語·微子》篇記載了子路問津的故事。故事中的“津”不僅指稱物理事實上的津渡,還隱喻世道和人生至道。且在各派不同著述中,表達更為明確的指意,如要義、世務(wù)、仙道和佛法等。②宗欽《東宮侍臣箴》“扣典問津”之“津”喻典要,顏子推《觀我生賦》“據(jù)要路以問津”指世務(wù),摯虞《思游賦》“從馮夷而問津”謂仙道,《祖堂集》和《五燈會元》中所謂“問津”之“津”所言多為佛法。除了上述多邊喻指外,“津渡”意象還包含喻之二柄,③所謂“二柄”“多邊”,參見錢鍾書《管錐編》“周易正義·一六歸妹”的具體論述。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36-41頁。不僅意謂橫亙在目的地之途上的障礙,還指跨越障礙、達致目地的途徑。④古人詩中有關(guān)津渡的語典,包含這兩方面的意思。孟浩然《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予復(fù)何為者,棲棲徒問津”句中,“問津”蘊含求渡之意。與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聯(lián)系起來考慮,此處“問津”之“津”顯然是指橫在出仕道路上的障礙。王維《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上平田》:“借問問津者,寧知沮溺賢”句引用“子路問津”典故,禮贊躬耕田園者。其中,“問津”之“津”指稱蹊徑、方式。這樣的話,津渡就成為聯(lián)系現(xiàn)實和理想、世間和出世間之間的紐帶。欲渡滄海必求津筏。由于處于此聯(lián)系紐帶上的人物多為漁父樵子,因而“問津”常具體為“問樵”與“問漁”。①當(dāng)然在桃源題材的詩文中,問津表現(xiàn)為兩種形態(tài),漁父問津和向漁父問津。本文主要討論后一種情況?!皢栭浴闭Z典源自王維《終南山》“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詩句。②盡管王夫之謂“隔水問樵夫”句“初非想得”,乃即景會心之直覺語,在后人的詩作中“問樵”一語還是被頻繁使用,成為一種固定表達。另,王夫之《姜齋詩話》:“‘長河落日圓’,初無定景;‘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則禪家所謂‘現(xiàn)量’也。”釋教謂本如其是而映現(xiàn)之為“現(xiàn)量”,王夫之所謂“現(xiàn)量”謂寫景寫情如其本然,不必參以一己私意。當(dāng)然,主體意識不參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是不可能的,船山先生意在強調(diào)當(dāng)下直覺對于抒情寫意之類短章的重要性,反對過多的主觀區(qū)隔分別。另外,“現(xiàn)量”不僅謂摩詰詩法,亦暗示其詩富有禪味?!皢枬O”語典可以追溯到《楚辭·漁父》中屈子與漁父的問答和陶淵明《桃花源記》。③不過,后者在詩作中較為常見,且主要出現(xiàn)在涉及桃源意象的詩作中,如張旭《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詩句。另,《桃花溪》詩亦收錄于《全宋詩》,題作蔡襄《度南澗》。出處查考為詩學(xué)研究的常規(guī)做法。不過,語源出處的探尋,僅知其大致背景;而“津渡”意象于具體作品的具體指涉,需分析而論。④蕭澥《度九曲嶺》:“行到三叉開路口,更從隔嶺問樵人”,誠然見出摩詰“隔水問樵夫”句的痕跡,不過,昌仁《聞鐘》詩:“但聽云外鐘,不見云中寺。松下問樵人,遙指云深處”亦出現(xiàn)“問樵”,但全詩純系賈島《尋隱者不遇》(此詩兩收于《全唐詩》,一作賈島《尋隱者不遇》,一作孫革《訪羊尊師詩》)的翻寫,而與王詩幾乎沒什么關(guān)系。另外,如王昌齡《送裴圖南》:“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guī)兹哲镙切?。漫道閨中飛破鏡,猶看陌上別行人”,雖有“問津”但僅表示思鄉(xiāng)而無求渡之意。陶安《過吳江》:“人家住處近菰蒲,咫尺風(fēng)濤隔太湖。暫泊征橈問漁父,如今可有四腮鱸”,雖及“問漁父”,但詩意與“借問酒家何處是”關(guān)系更近。潘大臨《題陳德秀畫四季枕屏圖五首》其四:“相思此夜堪乘興,試問漁翁覓釣船”,亦及“問漁翁”,但詩意近于“乘興訪戴”而非問津。本文擬于語典出處辨析的基礎(chǔ)之上,以主題的相關(guān)度為依據(jù),從問樵與問漁、俠義與忠烈、修證與超度三個方面闡述津渡意象的豐富內(nèi)涵。

      一、問樵與問漁

      王維《終南山》“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所述為山行常見之事,詩語淺易,并無深意。正惟“問樵”常見、淺易,遂成為后人游山詩中的套語,如陸游《游山》:“時喚行僧同煮茗,亦逢樵叟問迷途”,趙汝鐩《尋勝》:“遍尋泉石勝,引路倩樵夫”和施世榜《岡山道中》:“遙望南村何處是,徘徊歧路問樵夫”等。誠如船山拈出“現(xiàn)量”一詞所示,摩詰寫物如其本然而蘊含活潑自由之禪意。如其本然,則可入于畫境;活潑自由之禪意,則會通于詩意。宋人除了發(fā)現(xiàn)摩詰詩、畫間的關(guān)系外,還常以摩詰詩境作畫,畫成后還要自題或央人題詩。命題作詩,自然要于詩中暗示摩詰詩語點明畫題。王柏《題澤翁小卷》“舉頭岐路惑,巖畔遇樵夫”隱含“問樵夫”之意。舒岳祥《題蕭照山水》:“隔溪樵子遙相語,昨夜春流爾許深?!笔捳丈剿嬵}為“隔澗語樵”顯然取自摩詰詩句,舒詩亦從摩詰詩句發(fā)揮畫意,蕭畫、舒詩簡直就是對摩詰“隔水問樵夫”詩句在畫境和詩意兩方面的闡釋。

      由于在搜神、志怪之類的著述中,樵夫與仙人結(jié)緣,因此“問樵”亦包含求仙的意向,如王之道《游毛公洞六首》其四:“山前踴躍見樵人,欲問神仙更問津”,史謹(jǐn)《華麓尋真》:“惆悵茅君不可見,卻從樵子問王喬”。由于樵夫被賦予知津、知道的意味,成為世人求仙訪隱的向?qū)В敲?,是否找尋到樵夫就成為求仙訪隱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錢惟善《和沈若水山居韻》“誰識山中隱者廬,白云無路問樵夫”詩句就表達了這方面的意思。釋文珦《石室》:“生憎俗客妨幽趣,不與樵夫說定蹤?!闭┤绱耍逍撵o修者勢必不能向樵夫透露行蹤。由“問樵”到“無路問樵”,詩中所表達的求仙訪隱的意志是一致的。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神仙有兩個系統(tǒng),一類居于洞天福地,一類居于海外仙山。山上訪仙自然要問道于樵夫,若海外尋仙則應(yīng)該詢問漁翁,如戴敏《海上》所謂“海山何處是蓬萊,遍問漁翁都不識”。在求仙這個意向上,問樵與問漁實異路而同趨。

      問漁語典有兩個出處,《莊》《騷》和《桃花源記》。在《莊》《騷》一類的著作中,漁父常常作為儒家思想的批判者的形象而出現(xiàn),如杏壇漁父、滄浪漁父等。因此,同樣是問漁語典往往又有《莊》《騷》之別。王安石《樓上望潮》“無舟得入滄浪去,為問漁人得意無”①此詩《全宋詩》兩收,一作王令著。詩句蘊含“舍筏登岸”“得意忘言”諸多意味,顯然出自《莊子》一脈;皇甫汸《寄王稚卿》“將從漁父問,湘水隔迷津”詩句意味較為單純,其中“問漁”“問津”語典與《騷》的關(guān)系更近。雖然語典有《莊》《騷》之別,但是詩作中以后者居多。

      明誰唱滄浪曲,欲問漁舟不可呼。(藍仁《重經(jīng)平川有感》)

      君不見滄浪歌、漁父去,煙霧茫茫不知處。(邵寶《楚江漁父圖》)

      一曲楚辭漁子去,隔江愁殺采花人。(陸深《芙蓉》)

      藍詩、邵詩皆從反面運用《楚辭·漁父》語典,寓問津而不得之意。陸詩中,問津而不得之意轉(zhuǎn)化為在水一方、欲采無由之感慨。是詩用語兼采《楚辭·漁父》和南朝樂府《江南曲》,意境合取《詩經(jīng)·蒹葭》和柳河?xùn)|《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由是詩可見,在水一方這個典型性情境實包含詩騷兩個源頭。除了上述乏津梁之感慨外,問漁尚有憂濁世之意。

      不似投荒憔悴客,滄浪無際問漁翁。(吳融《送知古上人》)

      試向滄浪問漁父,此時還有幾人醒。(林文俊《過劉寔夫都諫舊宅偶成輒寄》)

      吳詩在勸慰上人處處皆能得到供養(yǎng)的背后,隱有無處化緣的憂慮。林詩中問漁有咨于民間、禮失而求諸野的意味,隱含之意即是濁世可憂。

      在桃源意象的詩作中,問漁即意味著尋訪桃源,如劉長卿《湘中紀(jì)行十首·石圍峰》:“渡口問漁家,桃源路深淺”,傅若金《三月二十五日過上洋十六保徐居士柯莊二首》其一:“毋煩問漁艇,即此是桃源”等。當(dāng)然,問樵亦可意味著尋訪桃源,如朱灣《尋隱者韋九山人于東溪草堂》所謂:“路傍樵客何須問,朝市如今不是秦”。這表明問樵與問漁的文化意義相近,此點尤其表現(xiàn)于問樵、問漁題材中的歸隱主題方面,如吳儆《和呂守環(huán)秀堂三首》其三:“更倩漁郎問樵徑,深山深處是吾鄉(xiāng)”,張嵲《春晚風(fēng)雨甚暴衡門獨立望微水有作》:“著意問樵漁,尚恐驚麋鹿”和羅賓王《寄山陰王季重》:“報國莫辭人已老,兵荒容易問樵漁”。上舉三詩中,問樵、漁皆隱含歸隱意。不過,在具體詩作中,以問漁表示歸隱更為常見。

      如子功名方迫逐,未應(yīng)偕我問樵漁。(陳造《贈黃國器二首》其二)

      剩喜利名塵不到,持竿柳下問漁船。(葉茵《水天一色亭上即事》其一)

      可能便把投竿手,來問漁莊覓釣絲。(月魯不花《懷玉山西墅》)

      由上見出,問樵與問漁能夠表達相同和相近的意思。漁樵雖有營生方式的區(qū)別,但二者在古代中國的意義世界中屬于同一種文化符號,位于相同的意義序列中,在古人的使用中表示相同和相近的意思。此是漁、樵由兩個獨立的語詞符號,到一個固定表達,再到一個意象能夠成立的內(nèi)在根據(jù)。

      二、俠義與忠烈

      作為天然的分界線,江河往往成為行政區(qū)劃的界限。江河上的津渡和擺渡者,對于逃離邊界躲避迫害和戰(zhàn)亂的人而言,攸關(guān)生死。胡廣《胡文穆雜著》載有江上漁夫和京口舟人濟人渡江脫難之事。

      伍胥奔吳。至江,追者在后。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币耘c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賜粟五萬石、爵執(zhí)珪。豈徒百金劍耶?”不受。宋文丞相脫京口,趨真州。余元慶求舟,許以白金千兩。其人云:“吾為大宋脫一丞相,事成豈止白金千兩哉?”不受。夫伍子胥遁跡以報父仇,文丞相脫身以圖存國,當(dāng)間關(guān)危險之際而遇濟若此,千古之下事有相類。蓋辭劍漁父與辭金舟人,其志皆賢,俱隱晦無名,惜哉!”

      江上漁夫和京口舟人誠屬于敢于擔(dān)當(dāng)重任的民間義士,雖然二人行事有忠于個人和忠于國家之別,但二人皆以其行事踐履了傳統(tǒng)社會之價值原則。如果說江上漁夫之行事體現(xiàn)了文化傳統(tǒng)中扶危濟困和重諾輕生的俠義精神的話,京口舟人渡文天祥脫難則見出忠義愛國之精神。除了史籍、筆記之類的著述外,對二人精神的表彰多見于古人詩作中。

      歌贊江上漁夫的詩作從題材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別,一是代擬江上漁夫之心理情事,如《漁父歌》①《古詩紀(jì)》云:“一作《渡伍員歌》”。馬惟訥:《古詩紀(jì)》,《四庫全書》(第13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8頁。、胡天游《次和礪漁父辭劍圖引》;二是詳細鋪敘渡江脫困之經(jīng)過,如楊榮《辭劍圖》、金幼孜《辭劍圖為胡公學(xué)士賦》;三是于敘述伍員經(jīng)歷中提及濟困之事,如鮑機《伍子胥》、張寧《伍子胥渡江圖》。題材類別不一,但所表彰的精神卻是一致的。

      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漁父歌》)

      漁父識其情,毋乃為子胥。拏舟以濟之,倉忙有追逋。開樊縱羈禽,汲水活涸魚。急

      難古所然,矧彼非凡夫。(楊榮《辭劍圖》)

      伍員窮途末路,漁父冒著生命危險助其渡江脫險,其動機出于“急難”。誠如孟子所謂:“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②詳見《孟子·離婁下》,《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99頁。,急他人之難是強大的心理同情力的表現(xiàn),而心理同情的背后則是不忍之仁心在起用。急難源出于一顆仁心,而其否定表述則是“義不為利”。正緣于“義不為利”的原則,漁父拒絕接受伍員答謝之物。“一言慷慨辭寶劍,江空月白波粼粼?!雹墼斠娺B文鳳:《伍相公廟丁亥被毀》,《全宋詩》(第六九冊),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第43351頁。“百金寶劍辭不收,萬石功名草頭露?!雹茉斠姀垖帲骸段樽玉愣山瓐D》,載《方洲集》(上海古籍四庫本)第1247冊,第236-237頁。其所辭掉的不只是實際的貨利,還有千古名利之心。在實施渡江脫困的過程中,漁父行事體現(xiàn)了忠信原則。

      忠孝誠無報,感義本投身。日暮江波急,誰憐漁丈人。(鮑機《伍子胥》)

      嗟行兮子無我疑。(胡天游《次和礪詩漁父辭劍圖引》)

      銜恩誓報兮之死靡忘。(胡天游《子胥謝漁父》)

      危難之際,伍員以命相托;漁父珍惜這份信賴,坦誠相待。雖然詩人惋惜漁父俠義之舉未能得到當(dāng)世回報,但是在后人的著述中,這種回報落在漁父之子的身上。①在明人薛虞畿撰述的《春秋別典》中,演繹出伍子胥擊鄭、漁父之子橈歌退吳兵的一段傳奇。詳見薛虞畿:《春秋別典》,上海古籍四庫本,第386-689頁。文人以虛擬的恩報彌補了詩人心頭的缺憾,圓滿了天下人善良的心愿。心理同情誠然是道德行為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但忠信相報信念的缺乏卻不利于道德行為的推廣和普遍化。就長效機制的建立而言,美德的動機與效果不能偏廢。江上漁父扶危濟困的行為指向一個受到權(quán)力迫害的孤獨無助之弱者,其行為在權(quán)力迫害的濃霧中透出人道同情的光彩,為人間增添了些許溫情。換句話說,失去人道同情和人道救助的世界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世界,也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世界;面對這樣的世界,弱者將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心。

      文天祥《指南前錄》以詩記其輾轉(zhuǎn)數(shù)千里自元人營中謀歸南返之艱難萬狀,其間不乏漁父、樵子相助之事。

      樵夫偏念客途長,肯向城中為裹糧。晚指高沙移處泊,司徒廟下賈家莊。

      經(jīng)營十日苦無舟,慘慘椎心淚血流。漁父疑為神物遣,相逢楊子大江頭。

      喚渡江沙眼欲枯,羈臣中道落崎嶇。乘船不管千金購,漁父真成大丈夫。

      海上多時斷去舟,公來容易渡南州。子胥江上逢漁父,莫是神明遣汝不。

      以上是詩更是史,漁父樵子濟人于危難之際的義舉同“江上漁父”一脈相承。由此推斷,江上漁父濟伍員之事,絕非史家杜撰,縱然未必與事實全部相合,也應(yīng)該完全合乎心理之真實。

      京口舟人的俠義精神中包含著君臣倫理的道德意識。這種道德意識也能激發(fā)俠義忠烈的行為,如“靖難”之役中以方孝孺為代表的士大夫之死節(jié)死難之舉和以東湖樵夫為代表的民間百姓以死明倫之行。

      采樵無復(fù)白云邊,便把綱常一擔(dān)肩。(侯瀠《東湖謁樵夫祠》)

      金川門入北平軍,叔父周公逐嗣君。碧血一區(qū)埋十族,青山千古護孤墳。(倪瑞璿《樊

      大舅客金陵有詩吊方正學(xué)先生墓予次其韻》)

      如侯詩所謂,東湖樵夫之節(jié)烈有著維系綱常的意義。表面上的維系綱常掩蓋了基于道德同情的義憤。燕王老謀深算,依恃兵強馬壯,意欲篡權(quán)奪位;建文帝少不更事,文弱無謀,依靠一班文臣維系政權(quán)運作。中國歷史上,皇室內(nèi)部發(fā)生的宮廷政變也不少,如玄武門之變、燭影斧聲等,但皆不如此次奪權(quán)遭到士人反對之甚。個中原因誠如倪詩所謂“叔父周公逐嗣君”,燕王以武力更改皇權(quán)承嗣的法統(tǒng),不僅不倫,且大有恃強凌弱的意味。如果說夷齊勸阻武王兵馬,是出于對以暴易暴革命方式的巨大破壞力的憂懼的話,那么,對于打著禪讓旗號以武力脅迫奪孤兒寡婦天下者②詳見《晉書》卷一〇五“載記第五”:“大丈夫行事當(dāng)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贝苏Z雖出自石勒之口,但亦合乎中國傳統(tǒng)之道德價值。詳見房玄齡等撰:《晉書(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49頁。,向來為天下人所不齒。燕王之行徑既違反傳嗣規(guī)范,又有欺人之嫌,自然在道德方面得不到好評。天下之士將更多的道德同情投向弱者。另外,傳統(tǒng)的君臣之倫中亦不無師友、朋輩間知賞感激之情。文天祥盡忠不無報答宋理宗知遇之恩的因素,方孝孺與建文帝兼有君臣、師友關(guān)系,古之士人有死于友道者,方氏又豈不能為建文而蹈義。因此,俠義忠烈背后往往隱伏著豐富的超越道德規(guī)范之上的價值因素。

      對于文天祥精神氣節(jié)的歌頌,詩文著作多有論及。對于京口舟人忠義之舉,雖然言者不多,卻并沒有被詩人遺忘。錢謙益《金陵秋興》組詩第十二疊第七首云:“枕戈坐甲荷元功,一柱孤擎溟渤中。整旅魚龍森束伍,誓師鵝鸛肅呼風(fēng)。三軍縞素天容白,萬騎朱殷海氣紅。莫笑長江空半壁,葦間還有刺船翁?!笔窃姟叭旈g刺船翁”一語包含三處語典:《莊子》中杏壇漁父、《史記》中濟伍員之江上漁父、《指南前錄》中渡文天祥之京口舟子。①錢曾注牧齋詩僅指出第一層語典,抑或中有隱情未敢盡為發(fā)覆。錢仲聯(lián)、錢學(xué)增父子編注《清詩精華錄》亦僅指出第一層語典。今人或有指出第二層語典者,但鮮有人論及第三層語典。杏壇漁父語典于此詩僅語詞相似,意義毫不關(guān)聯(lián);詩人欲暗中相助反清復(fù)明義士之志,全部暗含在江上漁夫、京口舟人語典之中。與錢詩暗用京口舟人語典不同,顧炎武《榜人曲》二“真州城子自堅,京口長江無恙。艤舟夜近江南,恐有南朝丞相”,詩后自注“舟子濟文天祥事”,直接點明語典和詩意。非獨古代有如此義士、義舉,俠義急難之行亦見載于近人著作之中。

      多謝安平漁父,蕩雙槳,來相濟?。ㄔS南英《霜天曉角·憶舊》)詞人許南英于甲午海戰(zhàn)之際,曾組織義兵抗擊日人侵占臺灣,不敵,棄家投奔沿海一帶。詞中寥寥數(shù)語敘述其渡海脫險經(jīng)過,渡海之艱險、漁父之俠義全隱于文字之中。由安平漁父可以溯及江上漁父、京口舟人。江上漁父辭劍濟伍子胥渡江脫險,屬俠義之舉;京口漁父辭金不受以助文天祥渡江,隱含復(fù)興大宋之念;安平漁父濟詞人涉海,包含現(xiàn)代意義上的愛國思想。由渡江到渡海,由個人俠義到君臣之義再到國家大義,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之際,漁父所代表的民間俠義精神不斷超越個人、民族的局限而上升到國家層面,此誠見出中華文化繩繩相續(xù)的道義精神。

      三、修證與超度

      在漁樵意象的詩作中,津渡除了喻指成就功名事業(yè)和達至理想境地的途徑和手段外,還是出世間法門的象征。佛教傳至唐代,馬祖道一、百丈懷海,創(chuàng)立叢林、清規(guī),佛教徒始有規(guī)模。叢林中人,于山林辟道場,自然少不了汲引樵采之事,也免不了和漁父樵子相交接。由于禪師開示、說法常從日常生活處契入,樵采漁釣之事往往成為禪師“指月之指”和修行者呈現(xiàn)證悟之境的象征。②大梅法常《山居頌》云:“摧殘枯木倚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顧,郢人那更苦追尋!”是偈以樵采事喻遇境不住、不隨境轉(zhuǎn)的自性。鳳棲同安和尚偈“一片玉輪今古在,豈同漁父夜沈鉤”喻性體之空明恒常。丹霞天然和尚《孤寂吟》:“此中真珠若采得,豈同樵夫負(fù)黃金”,言放下、破執(zhí)之法門?!蹲嫣眉贰段鍩魰泛汀毒暗聜鳠翡洝分嘘P(guān)于此類比擬接近百種。由于詩人與禪師間的交往、文學(xué)和偈頌間的相互影響,以詩的形式表達禪悟之境遂成為一種新題材,為文人和詩僧所喜愛。這樣一來,由山林中的生活活動到偈頌中的象征再到禪詩中的意象,漁樵話語嫁接上了佛禪思想,津渡意象所表達的修道、證悟主題即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祖堂集》①靜、筠二禪師編撰:《祖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和《五燈會元》②釋普濟著:《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皆載有船子和尚的故事。③詳見《祖堂集》卷五“華亭和尚”條(第257—261頁)、《五燈會元》卷五“青原下三世”之“藥山惟儼法嗣”條下“船子德誠禪師”。(第275-276頁)船子和尚即藥山惟儼禪系中的德誠禪師,其于惟儼逝后,在秀洲華亭湖④唐末、五代之際,華亭湖位于京杭大運河、吳淞江和今黃浦江(當(dāng)時尚無)交叉地帶,中間水澤浩漫,渺無人煙。不過,卻是由蘇州東南地區(qū)到秀州的一條近途。船子和尚在此境界以渡船為道場,真可謂孤絕卓異,隨緣渡人。,隨緣渡人并等待可傳其法嗣之人,世人呼其為船子和尚。船子和尚華亭擺渡,有三重意味:1.方便世人,隨緣點化有根器之人;2.紅塵磨煉,以證悟境;3.等待機緣,下傳法脈?!段鍩魰啤酚涊d其六首詩偈,其中“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一則最為知名。是偈言自性之空靈妙用?!扒С呓z綸”“滿船空載”謂修行非求有所得,而是自明心性。“一波才動萬波隨”喻心性念念流轉(zhuǎn)而不住,即靜念相續(xù)之狀態(tài);“滿船空載月明歸”喻了了分明之自性,即空明無自體之心性。二者相合,揭示自性之妙有真空特性。是偈空靈之境界和超脫之悟見得到僧俗兩界的認(rèn)可。《五燈會元》卷八載性空妙普庵主追蹤船子遺風(fēng),結(jié)廬秀水華亭,效船子和尚覆水自沒,說偈曰:“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二省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風(fēng)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逼渑R終歌曰:“船子當(dāng)年返故鄉(xiāng),沒晨跡處妙難量?!雹菰斠姟段鍩魰肪硎恕澳显老率氖馈敝包S龍新禪師法嗣”條下“性空妙普庵主”,第1178頁??梢韵胍姡鋵Υ雍蜕袣J慕之至。白云令徊和芙蓉道楷二禪師曾以船子偈語回應(yīng)弟子問難。⑥《五燈會元》卷八:“問:‘三臺有請,四眾臨筵。既處當(dāng)仁,請師一唱。’師曰:‘要唱也不難。’曰:‘便請?!瘞熢唬骸轨o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五燈會元》卷十四:“投子問:‘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如何是不露底事?’師曰:‘滿船空載月,漁父宿蘆花?!币姟段鍩魰罚?43、882頁。除仿效其行跡和引用其話頭兩種方式外,對船子和尚的認(rèn)可還表現(xiàn)在對其偈語的詩語借用和意境翻新方面。

      春光冉冉岸煙輕,水面無風(fēng)釣艇橫。千尺絲綸在方寸,不知何處得鯤鯨。(釋重顯《漁父》)

      船子禪師意未平,萬波要喻境中情。魚寒不食清池釣,何處歸舟有月明。(王铚《古漁父詞十二首》十一)

      輕裝方解盡無遺,風(fēng)挾雙篷水面飛。卻被沙頭漁父笑,滿船空載月明歸。(朱晞顏《海船》)

      上舉三詩皆直接引用船子和尚偈頌中的語句,釋重顯和王铚二詩翻案原詩,將修心而外無所求的意旨表達更為顯豁明了;《海船》謂得勢快行者往往匆忙而最終無所得,反不如普通人閑散自在。前二者引用偈語而詩意翻新,后者引用成句而自創(chuàng)新意。

      蕩漾生涯身已老。短蓑箬笠扁舟小。深入水云人不到。吟復(fù)笑。一輪明月長相照。誰謂阿師來問道。一橈直與傳心要。船子踏翻才是了。波渺渺。長鯨萬古無人釣。(黃庭堅《漁家傲·題船子釣灘》)

      萬疊空青春杳杳。一蓑煙雨吳江曉。醉眼忽醒驚白鳥。拍手笑。清波不犯魚吞釣。津渡有僧求法要。一橈為汝除玄妙。已去回頭知不峭。猶迷照。漁舟性懆都翻了。(惠

      洪《述古德遺事作漁父詞八首·船子》)

      二作直是對船子和尚華亭擺渡生涯的復(fù)寫。二作上闋皆喻其證悟之境,下闋均言其傳法脈和自了之事。不過,二作下闋意向略有分別,黃氏強調(diào)勘破生死才為“究竟”,惠洪謂船子傳法心切。誠如二人所言,船子和尚一生避世隱居,游戲人生,早已透過生死關(guān);其唯一的弟子夾山善會,創(chuàng)立一個亦禪亦農(nóng)的道場,將其師的禪學(xué)思想加以光大。

      船子和尚偈語對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尚有一個特例,黃庭堅的詞作《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秉S氏詞作源自對船子偈語的改寫,二作語詞相似,意境毫無二致。詞序云:“在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fēng),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fēng)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毙蛑小敖鹑A道人”即俞紫芝。俞氏有《阮郎歸》一闋,“釣魚船上謝三郎。雙鬢已蒼蒼。蓑衣未必清貴,不肯換金章。汀草畔,浦花旁。靜鳴榔。自來好個,漁父家風(fēng),一片瀟湘?!秉S氏由門生之問思及俞詞之“漁父家風(fēng)”,遂效仿而作是詞。俞詞中“謝三郎”何謂?《詩話總龜后集·卷四十三·釋氏門》:“苕溪漁隱曰:《傳燈錄》云:玄沙,福州閩縣人,姓謝氏。幼好垂釣,泛小艇于南臺江,狎諸漁者。年甫三十,忽慕出塵,乃棄釣艇,投芙蓉山訓(xùn)禪師落發(fā)。[秀老]用此事也。”①阮閱編著、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后集),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7年,第272頁。《五燈會元》卷七“青原下六世”之“雪峰存禪師法嗣”條下“玄沙師備禪師”:“問:‘如何是情切底事?’師曰:‘我是謝三郎?!庇缮峡芍捅臼露?,謝三郎即玄沙禪師。禪師此語一出,遂成為禪宗語錄中“親證本來面目”的話頭。②《五燈會元》卷十九“南岳下十三世”之“白云端禪師法嗣”條下“五祖法演禪師”:“曰:‘如何是僧?’師曰:‘釣魚船上謝三郎?!薄段鍩魰肪矶澳显老率馈敝皬缴疥蕉U師法嗣”條下“東林道顏禪師”:“曰:‘如何是僧?’師曰:‘釣魚船上謝三郎。’曰:‘何不直說?’師曰:‘玄沙和尚?!币姟段鍩魰?,第1242、1331頁。在由語錄到詩偈的轉(zhuǎn)化過程中,“謝三郎”由禪宗公案中的話頭變?yōu)樵姼柚械恼Z典。

      非風(fēng)非幡無處著,是幡是風(fēng)無著處。遼天俊鶻悉迷晨,踞地金毛還失措。呵呵呵,悟不悟。令人轉(zhuǎn)憶謝三郎,一絲獨釣寒江雨。(《五燈會元》卷十八“南岳下十四世”之“泐潭清禪師法嗣”條下“育王普崇禪師”條)

      江南江北水云鄉(xiāng),千頃蘆花未著霜。好景不將零碎賣,一時分付謝三郎。(《梁溪漫志》卷六“江西長老”條)

      普崇禪師詩偈中“謝三郎”成為明心見性的象征。謝三郎與玄沙就佛性言,本無差異,只不過有迷悟之分;開悟前是釣魚,開悟后仍然是釣魚,只不過有境界上執(zhí)與不執(zhí)之別。江西長老為捍衛(wèi)廟產(chǎn)自殺以儆尤,其臨終前的偈頌意味蒼涼。偈詩中的“謝三郎”泛指僧徒,在借助“謝三郎”話頭言其證悟體驗外,尚隱含著對于山林基業(yè)的關(guān)懷:一謂諸弟子要像師備禪師那樣出力開墾山林,二謂要如師備禪師獨釣寒江一般管理好廟產(chǎn)、不令外人侵占。

      漁蓑清貴,休羨謝三郎,紅蕖月,白蘋風(fēng),何似長安道。(周銖《驀山溪》)

      輕舟青箬笠。短棹溪光碧。去覓謝三郎。蘆花何處藏。(朱敦儒《菩薩蠻》)

      萬人如海一身藏,隨例大家忙。東華軟紅塵土,俗損謝三郎。(元好問《訴衷情》)魚肥酒美謝三郎,鶯老花殘黃四娘。(張可久《雙調(diào)·湘妃怨·湖上感舊》)

      上述四則作品中的“謝三郎”既非禪門得道的象征,也非獨立不懼的高士,而是混跡紅塵、漁釣為生的市井隱者。當(dāng)然,前兩則作品中,謝三郎隱逸的意味更濃;后兩則作品中的謝三郎,更類玩世之人。綜合言之,從禪門高僧到語錄話頭和詩偈中的象征再到文學(xué)中的符號,“謝三郎”身上修證的意味越來越淡薄,而世俗的氣息則越來越濃厚。由此見出,詩語語典于語用過程中語意豐富和衍化的軌跡。

      四、結(jié)語

      由于自然山水的區(qū)隔和日常生活的局限,地理上的生活世界被分隔成許多區(qū)域空間。生活世界的地理限定,固然傾向于形成以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為特征的安土重遷的民族文化心理,但也會滋生對他世界的好奇想象和跨越此世界的心理動力。山之關(guān)與水之津,就自然地理言,是跨越山水阻隔的途徑;就生活世界言,成為聯(lián)系此世界與彼世界的紐帶。作為生活狀態(tài)由安居到遠行的見證場所,關(guān)津成為離別主題的典型情境。與關(guān)隘的層階性、限定性的象征意義有所不同,津渡更多的被賦予道諦、法門、救濟、超度等意謂。在詩文典籍中,對津渡的追尋往往具體化為“問樵”與“問漁”。問樵多涉及對道家神仙世界的主動追求,而問漁多表現(xiàn)對濁世的不滿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作為津渡意象的人物主題,漁樵形象既與仙佛結(jié)緣,又實現(xiàn)了由個人俠義到忠君愛國的道德轉(zhuǎn)換,也間接表彰了來自民間的倫理正義。由禪門偈語到宗門象征再到詩語符號,津渡意象所蘊涵的宗教修行意味彌散于其所表征的日常世界、道德精神和宗教心靈等諸多層面,與此相關(guān)的修證、渡世等主題成為后此詩歌寫作的主要傾向。由津渡意象詩學(xué)書寫的主題傾向,適可見出中國詩學(xué)的文化心靈向度。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地域、空間與審美——唐宋詩詞嶺南意象的人文地理學(xué)研究”(13XJA751001)。

      殷學(xué)國(1973-),男,文學(xué)博士,韓山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副教授(潮州521041)

      猜你喜歡
      問津津渡漁父
      不可忍
      科教新報(2024年15期)2024-05-04 20:03:11
      西津渡古街憶舊
      華人時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4
      丁酉端午前重讀《漁父》吊屈原
      江城
      源流(2020年3期)2020-07-14 05:38:15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漁父”形象解讀
      慶全庵①桃花
      天津問津書院的魅力何在
      新閱讀(2018年7期)2018-10-21 22:30:56
      某些作家
      雜文選刊(2018年8期)2018-08-09 03:18:56
      西津渡元夜觀燈記
      金山(2018年12期)2018-03-01 07:10:50
      “蘇世獨立”與“遁世隱逸”——《漁父》主旨分析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乐业县| 麻阳| 杂多县| 广水市| 河东区| 泽州县| 鲁山县| 元朗区| 安吉县| 宁武县| 衡山县| 贵定县| 湖北省| 贞丰县| 大城县| 克东县| 万安县| 城口县| 靖远县| 台东市| 讷河市| 浦县| 来宾市| 威远县| 四川省| 桂林市| 台安县| 奉贤区| 巢湖市| 平潭县| 绍兴市| 茶陵县| 海安县| 大洼县| 南投市| 库车县| 砚山县| 图们市| 探索| 璧山县|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