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遠
【摘要】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對目前進行正在進行的新課改而言,注重探究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過程。地理學科因其學科的特殊性,許多高中學生比較難以適應,部分學生對地理甚至產(chǎn)生懼怕心理,因此對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來說,加強對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中地理 思維能力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13-01
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地理思維缺陷,特別對高中學生而言,由于直接面臨高考,而許多高考題目都是全新的,沒有良好的地理思維有時候是很難正確解決這些題目的。本人經(jīng)過長期的嘗試,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地理教學,特別是在課堂中巧用生活實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幫助更大。
一、打破思維定勢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如果把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科書的框框內(nèi),不準他們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一種“休眠”狀態(tài),扼殺了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如何使學生認真學好前人的知識,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徑,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這就必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打破“思維定勢”,從而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設想。應注意到,對學生的問題要推遲判斷,避免武斷。過早地下結(jié)論或向?qū)W生預示解決方法,都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即使學生把答案搞錯了,也不必大驚小怪,而是要善于區(qū)分“笨拙的錯誤”和“創(chuàng)造性的錯誤”。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導。
二、掌握地理概念
從概念入手是地理邏輯思維訓練的前提。地理概念是對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一般的本質(zhì)屬性的概括。它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正確地進行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的基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并掌握地理概念,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上的飛躍,是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等思維過程對地理事實材料進行加工改造來實現(xiàn)的。例如,講授太陽輻射概念時,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太陽是由熾熱的氣體構(gòu)成的天體(恒星),然后再弄清楚自然界中的物體都以電磁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傳遞能量,將這方面的認識進行綜合得出總認識,最后用科學的語言進行概括形成太陽輻射的概念。掌握概念時要使學生明確概念的內(nèi)涵是什么,外延包括哪些。如上例所講的太陽輻射就是內(nèi)涵,而太陽輻射(波長在0.15—4微米之間)進一步分成紫外線(小于0.4微米的波段)、可見光(0.4—0.76微米的波段)、紅外線(大于0.76微米的波段),太陽輻射的總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到達地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源泉等等,就是太陽輻射的外延部分。只有明確了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區(qū)分和運用概念。也就是說,在地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完整、準確地認識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從外延對象中取哪些實例來講有利于學生認識內(nèi)涵屬性。
三、巧妙設置懸疑
創(chuàng)新思維是地理創(chuàng)新教育的核心,只有在教學中切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的火花,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題、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勇于超出常規(guī)想象,才能使學生在障礙、迷局面前通過創(chuàng)新思考去實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學生自然就會拓展思維空間,從多側(cè)面去分析問題,從而產(chǎn)生一些新的思維和方法,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最后得到的不僅僅是成功的快樂,同時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也得到了培養(yǎng)。比如在講到西亞時,我給學生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沙特阿拉伯雖然石油資源豐富,但淡水資源嚴重短缺,采取哪些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國西部地區(qū)荒漠化日益嚴重,但多數(shù)地區(qū)種樹又嚴重缺水,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們集思廣益,想出了很多新方法,雖然有些方法的可行性仍存在疑問,但學生思維的角度是多樣的,這樣就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再如講到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沙塵暴問題時,我就讓學生就“沙塵暴有百害而無一利”展開辯論, 一般認為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災害。然而,沙塵暴是否“有百害而無一利”呢?這是一個值得質(zhì)疑的有趣問題。一些學生查找了有關資料,提出了不同觀點:沙塵天氣造就了黃土高原;沙塵顆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塵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長;沙塵暴緩解了酸雨;沙塵暴有利于抑制全球變暖等。對此,學生們爭論不休。于是我就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就上述觀點展開辯論,分為正方、反方兩組,各抒己見,從而拓寬了思路,開闊了眼界,發(fā)展了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了用辯證方法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良好習慣。通過對創(chuàng)新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了凸現(xiàn),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潛能。
四、運用反證方法
反證法是正向邏輯思維的逆過程,是一種典型的逆向思維。反證法是指首先假設與已知地理事實和結(jié)論相反的結(jié)果成立,然后推導出一系列和客觀地理事實、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相矛盾的結(jié)果,進而導致否定原來的假設,從而更加有力地證明已知地理事實和結(jié)論的正確性。 例如,學習“地球的公轉(zhuǎn)”時,不少學生,尤其是一些空間想象力較弱的同學對地球公轉(zhuǎn)的地理意義難以理解。為此,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黃赤交角為0度,地球上還能有晝夜長短的變化嗎?還有四季的更替嗎?”讓學生在充分思考議論的基礎上,再進行演示講解。當黃赤交角為0時,太陽直射點始終在赤道上而不會有南北移動――全球各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始終不變、晝夜長短也不變――得到的太陽熱量幾乎全年一樣——還能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嗎?學生的疑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反證法也是解答地理選擇題時常用的方法之一。解題時,并不是直接判斷題目選項的正誤,而是通過逆向思維,找出一兩個不符合題意描述的特例,進而來確定該選項的錯誤,從而得出本題的正確答案。用特例反證法來解的選擇題,在語言描述上一般較有特色,大多會出現(xiàn)“全”、“都”、“均”等絕對或肯定的詞語。
總之,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這對以后的學習過程起關鍵性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讀圖、繪圖,教師畫地理板圖、簡圖,把握地理事物之間時空的聯(lián)系,促進空間聯(lián)系能力的形成,提出假設,促使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形成,運用各種變式和綜合能力題提升地理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