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清平
?
補遺:理解古詩的捷徑
●龔清平
古詩成文久遠。由于學生對很多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不了解,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運用“補遺”的方法,或勾聯(lián)意象,或巧妙穿插,或類文品讀,能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詩意,把握情感。
古詩中,詩人的思想、情感等一般寄寓在各種意象中。教學時,教師及時補充相關意象的知識,有助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折射出空曠、高遠、雄渾和靜穆之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盛贊,“此等境界,可謂千古壯語”。一般的教學設計,教師往往著眼于賞析這一經典名句的藝術技巧,而忽略了“蓬”這個意象,導致學生不能切身體悟到詩人的遭遇、心境和情懷。如果教師換一種思路,用補遺法引導學生關注“蓬”這個意象,教學效果會大不相同。比如,理解詩意時,教師適時補充“蓬”的小知識(蓬,草名,形似草球,遇風卷起飛旋,又稱飛蓬、飄蓬、孤蓬),接著追問,“詩人為什么用‘蓬’自喻呢?”這樣一引導,學生很快就從“欲問邊”“過居延”中感悟到詩人凄苦的心情:自己離開親人,遠赴塞外,就像斷根的蓬草一樣漂泊無依。還有學生透過“單車”,體悟到詩人孤獨的處境。
教學至此,教師順勢出示白居易《望岳有感》中的“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睂W生結合前面對“蓬”的理解,很容易就體會到了詩人“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的離別之痛。有了這樣的理解基礎,學生再讀《使至塞上》,就對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激憤和抑郁之情有了深切的感悟。
穿插,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適時補充學生知識鏈接方面的缺失,以貫通學生的思維,促使其走進詩人的精神世界。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是陶淵明山水田園組詩中的第三首,其中撒播著詩人的思想和理想。陶淵明的這種思想境界、人生追求在詩歌《歸園田居(其一)》、散文《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中清晰可見。因此,教學中,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回顧了剛剛學過的《桃花源記》,與他們一起重溫了陶淵明創(chuàng)作“世外桃源”這個虛構的美好世界的背景,以及其中寄托的政治思想,為學生理解詩人辛苦輾轉卻“不足惜”的異樣聲音作了鋪墊。
當詩人呼出“但使愿無違”的聲音時,教師又及時鏈接了《歸園田居(其一)》,并提問:詩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學生結合“塵網”“樊籠”“性本愛丘山”“戀舊林”“思故淵”等意象,有效地突破了思維拐點,感悟到了陶淵明“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高貴品質。
類文品讀就是關注相同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或是不同詩人的同類作品,在對比中理解詩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杜甫的詩歌憂國憂民,或直擊社會問題,或叩問自己的心靈,是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典范。教學《春望》時,教師以詩人的思想為核心,以“望”的內容為引子,引導學生賞析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運用觸景生情、情境相生的藝術手法,盡顯“安史”之亂,表現(xiàn)出詩人為國家前途擔憂之情。隨即,教師提問:景只是淺層次的“望”,詩人深層次的“望”體現(xiàn)在何處?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為什么會這樣?有了前面賞析寫景句子的鋪墊,“望”的深層意蘊——杜甫憂國思家的情懷——就勃勃于學生面前了。
教學至此,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但教師沒有止步,而是補充了晚唐詩人雍陶的《天津橋春望》,“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兩首詩創(chuàng)作背景相似,詩題也相似,但兩位詩人的思想境界迥然不同:雍陶描繪了兩幅景象,一是明媚綺麗、引人入勝的津橋春日圖,一是金殿閉鎖、宮苑寂寥的大唐衰敗圖。前后映襯,表達出詩人對唐王朝今非昔比的傷感和哀嘆之情。這種情感僅僅停留在對世事無常的感嘆層面,與杜甫深沉的家國之思不能同日而語。
這樣的補遺,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而且讓他們對杜甫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作者單位:沙洋縣馬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