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武魁
(哈爾濱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哈爾濱 150002)
?
吸毒人員的共性、心理狀況及矯治方法
馮武魁
(哈爾濱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哈爾濱 1500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喜歡接受一些新鮮刺激的事物,毒品也正通過改變自身的形態(tài)以明目張膽的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從而使得易感人群沾染毒品后而無法自拔,對個人和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樣的易感人群有一定的共性,其普遍文化水平較低、好沖動、家庭不和諧,通過毒品尋求心理慰藉,通過對易感人群的識別可以很好做到禁毒預防宣傳工作。對于吸毒人員的挽救應通過尋找其深層次的心理原因來進行人性化的教育矯治,增強其自身的戒毒動機,防止復吸行為的發(fā)生。
吸毒人員;共性;心理矯治
近期由于新聞媒體對影視明星吸毒行為的大量曝光,明星吸毒不僅僅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使人們意識到毒品距離自己的生活并不遙遠。毒品,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但卻有很多人愿意為它躍躍欲試并欲罷不能。據(jù)2014年中國禁毒報告顯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國累計登記的吸毒人員約247.5萬名,相比于2011年的報告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3年的時間吸毒人數(shù)增加了近100萬名;而最新2015年中國禁毒報告數(shù)據(jù)更為驚人,僅1年時間內(nèi)新發(fā)現(xiàn)登記吸毒人員46.3萬余名,增速非常迅猛,由于吸毒行為自身存在的違法性和隱蔽性,實際吸毒人數(shù)應會更多。什么樣的人會傾向于選擇吸食毒品呢?吸毒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面對吸毒人員我們又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呢?
(一)文化水平
雖然許多影視明星加入到了吸毒團體當中,然實際上吸毒人員的文化水平仍舊普遍較低。國內(nèi)學者楊玲通過對242名女性戒毒人員的文化程度進行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占有比例排在前兩位的依次是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占有比例分別為59.1%和16.1%,而大專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有比例最低,不足5%[1]。這一調(diào)查結(jié)果與韋克誠等人于2012年的研究數(shù)據(jù)相吻合,在752名強制隔離戒毒人員中,在總文化比例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是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而大學及以上文化的僅僅只有10人[2]。文化水平的高低,對人們認知水平的高低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文化水平高的人對事物也更容易產(chǎn)生理性和全面的客觀認識,而由于吸毒人員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導致其對毒品和自身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往往會低估毒品成癮性、高估自身抵抗力,而文化水平低的人也更容易受周圍其他人員的誤導,從而導致其初次吸毒行為及以后復吸行為的發(fā)生。
(二)人格特點
有研究表明,對毒品具有較高依賴性的人群普遍具有高沖動性的人格特質(zhì)[3]。當受到內(nèi)外環(huán)境刺激的時候,具有高沖動性人格特質(zhì)的個體傾向于迅速做出反應,但對于行為反應與刺激的關聯(lián)及反應的結(jié)果往往欠缺考慮[4],行事風格比較喜歡遵從省力原則,面對毒品時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夠,自身被社會道德規(guī)范所壓抑的人格特性得以釋放,加上毒品給其帶來的精神享受,從而使具有此類人格特點的人群更傾向于采用吸食毒品的方式來解決或躲避其所遇到的問題,并將此行為習慣保存下來,以后遇到類似事件時便會將這種行為習慣迅速提取出來應用于現(xiàn)實。
(三)家庭因素
吸毒人員或因家庭不和諧而吸食毒品,或因吸食毒品而正在創(chuàng)造一個不和諧的家庭,且與家庭成員間矛盾較深、缺少交流溝通。對于年輕的吸毒人員來說,大多數(shù)還沒有組建自己的家庭,與父母或其他長輩同住,但家庭結(jié)構(gòu)多存在父母離異或分居等情況,在對吸毒人員的家庭結(jié)構(gòu)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單親家庭占有比例為71.43%[5];而在成功組建自己核心家庭的吸毒人員中,也會因為自己的吸毒行為給家庭其他成員造成打擊和傷害,從而導致家庭和婚姻關系的破裂。家庭關系的破裂、父母一方或雙方的缺位、母親吸毒者的身份對家庭中的孩子都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并形成代際性的惡性循環(huán)[6]。
(四)童年期虐待
童年期虐待主要包括軀體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軀體忽視和情感忽視,童年期經(jīng)受過虐待的人們會更傾向于選擇吸食毒品[7]。研究發(fā)現(xiàn)戒毒人員中普遍存在兒童期遭受過虐待的現(xiàn)象,其中主要以軀體忽視和情感忽視為主[8-9]。吸毒人員在童年期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長輩的監(jiān)管,當面對毒品時對吸毒后果缺少考慮也不能從成人身上得以有效制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成人的關注和關心,導致吸毒人員從小缺乏安全感,難以對他人產(chǎn)生信任,自尊水平較低,從而產(chǎn)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吸毒人員童年期遭受性虐待的比率也高于正常人群,而童年期遭受的性虐待對于一名兒童來說無疑會造成災難性的傷害,并在其以后成長過程中留下無法磨滅的陰影,甚至阻礙了其他階段的健康發(fā)展,使受害者體驗到更多無助感,難以從他人的關心幫助中獲得解脫,更傾向于尋求毒品來擺脫內(nèi)心的痛苦[9]、釋放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而帶來的壓力[10]。
(五)工作情況
吸毒人員大多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經(jīng)常無所事事,通過吸食毒品打發(fā)時間[1]。吸毒人員大多沒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做事缺乏耐心,保持一份長久穩(wěn)定的工作對他們來說較為困難,往往因不能勝任或因嫌棄勞累以及面子問題等而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對于社會個體來說用于揮霍的時間就會增多,更傾向于追尋感官刺激,接觸毒品的幾率也相應的增大。對于個別有工作的吸毒人員來說,由于其吸毒行為的發(fā)生,最終也會導致其丟失掉原有的工作,進一步加劇其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情況下靠吸食毒品來渾噩度日的行為。
(六)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是指對自己所屬群體和群體中自己作為成員身份的認可程度,研究者董開莎通過對280名吸毒人員和280名非吸毒人員進行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吸毒人員對正常社會群體的認同水平遠遠低于非吸毒人員的社會認同水平,對自己所屬的毒品群體的認同較高[11],自覺的把自己排斥于正常社會群體之外,對于正常的社會群體存在交流溝通障礙,認為正常的社會群體對自己缺乏理解,從而游走于社會邊緣,初試毒品的滋味;由于其對毒品產(chǎn)生了依賴性,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滿足,因此會更愿意與毒友廝混在一起,與毒友和毒販的聯(lián)系也多于與正常群體的聯(lián)系,能夠從毒友圈得到心靈的慰藉和共感,從而使得吸毒人員更加認可自己“癮君子”的身份,將自己歸屬到吸毒群體中。
綜上所述,文化水平較低,具有沖動性人格障礙,家庭結(jié)構(gòu)破裂且童年期遭受過虐待,沒有穩(wěn)定工作、對社會認同度低的社會成員更容易產(chǎn)生吸毒行為,而產(chǎn)生的吸毒行為反作用于吸毒人員,進一步導致其家庭結(jié)構(gòu)的不穩(wěn)定、并對自己的子女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更加排斥在正常社會群體之外,使吸毒人員的情況惡化,進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吸毒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較差于非吸毒人員,且隨著戒毒次數(shù)和毒齡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趨勢。學者韋克誠采用90項癥狀清單(scl-90)對752名強戒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scl-90的總分、陽性項目數(shù)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國常模,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進一步比較發(fā)現(xiàn)男性在各項目上的分數(shù)均高于女性,多次戒毒的人員在各項目上得分顯著高于首次戒毒的人員,說明吸毒人員普遍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2]。學者董開莎通過對280名吸毒人員和280名非吸毒人員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比較也發(fā)現(xiàn)[11],吸毒人員的SCL-90的各因子得分與非吸毒人員存在著極其顯著的差異,其中強迫癥狀、焦慮、抑郁、偏執(zhí)、敵對、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七個因子的得分均超過2分,說明吸毒人員在這些方面存在著心理問題。孫秋生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結(jié)果,且通過對戒毒次數(shù)的比較發(fā)現(xiàn),隨著戒毒次數(shù)的增加,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越差。吸毒人員由于吸毒行為的存在發(fā)生注意力狹窄現(xiàn)象,沉迷于自己的毒品世界,對外面客觀世界充有敵意,外界的干預反會引發(fā)其較強的消極情緒,存在認知方面的錯誤歸因。
(一)傳統(tǒng)療法
由于吸毒人員對自己、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屬于社會化不完全,需要進行再社會化教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實施以來,我國建立了以強制隔離戒毒為主、社區(qū)治療與康復為輔的戒毒形式,其中強制隔離戒毒實行分期分段分級管理,對不同階段的戒毒人員實行分級處遇管理,這種戒毒模式與心理發(fā)展的維度相符合,并結(jié)合吸毒人員“病人、違法者、受害者”的三重身份,每個階段都有與此相對應的任務指標,考核通過后便可以進入下一個矯治階段,隨著階段的深入其獲得的獎勵更多,最終能夠逐步的戒除毒癮并順利融入社會生活。
(二)傳統(tǒng)療法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療法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戒毒動機方面,良好的戒毒動機是使吸毒人員成功戒除毒癮的關鍵,很多吸毒人員在強戒所內(nèi)達到了生理戒毒,但心理上對毒品的依賴卻沒有得到根治,回歸原有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以后又陷入復吸的怪圈,究其原因就在于自身的戒毒動機不強,只是為了完成硬性的戒毒標準,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再社會化教育的意義。在對吸毒人員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真心想要戒除毒癮的僅占10.4%[2],大多數(shù)矯治人員把強制隔離當成是對自己吸毒行為的一種懲罰措施,限制了自己的人身自由,進入強制隔離戒毒所以后才意識到家人對自己的重要性,希望能盡早完成戒毒任務好與親人團聚,但對毒品的危害沒有深刻的認識,主觀意愿戒除毒品的動機不強,浪費了矯治過程中對自己成長和幫助的機會。自身戒毒動機的不強烈與我國吸毒人員毒品的復吸率居高不下也是有一定的關系。而戒毒動機在性別、婚姻狀況、戒毒次數(shù)和毒齡上也存在著顯著性差異[12],首次戒毒的已婚女性能夠深刻認識到毒品帶給自己的危害,其戒毒動機普遍較強,再次復吸的比例也較低。因此要提高吸毒人員的戒毒動機,除了傳統(tǒng)的分級處遇管理外,還需要有針對性心理矯治技術(shù)的參與。
(三)心理矯治
對毒癮的戒除僅靠藥物替代治療、政治教育、勞動改造來激發(fā)吸毒人員的戒毒動機是不夠的,戒除吸毒人員的心理上對毒品的依賴就需要開展專業(yè)的戒毒心理矯治。所謂的戒毒心理矯治就是利用心理學的技術(shù)和方法,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幫助下,并配合各種社會有益資源(如家庭),使吸毒人員正確認識自己,認識到毒品對自身、家庭以及社會造成的危害,糾正錯誤意識,調(diào)動自身積極性,增強主動戒毒的動機,真心誠意的不再吸食毒品,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
心理療法在戒毒過程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吸毒人員的戒毒動機,也可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學者鄒露通過使用了以人本主義為基礎、認知行為療法為指導的心理動機晤談技術(shù),經(jīng)過6次為期7個月的動機晤談心理技術(shù)的干預后發(fā)現(xiàn),動機晤談技術(shù)能夠有效提升苯丙胺類藥物濫用者的戒毒動機[13],對防止復吸和降低復吸率有一定的療效。學者張刃將心理音樂劇應用到海洛因依賴者的戒毒動機研究中,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為期12周的心理音樂劇臨床干預后戒毒動機有顯著提高[14]。學者俞曉歆在對戒毒人員的團體訓練中將積極心理學加入其中,引發(fā)了戒毒人員更多的正性情緒以及對未來的樂觀態(tài)度,激發(fā)戒毒人員自身的積極力量,從而更加感恩并珍惜生命遠離毒品[15]。
吸毒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我國常模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吸毒人員普遍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但吸毒行為與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仍需要進一步證實。吸毒者的吸毒行為發(fā)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一些問題行為(如偷竊、尋釁滋事等),那么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否如此呢?是否其在吸毒之前就處于心理不健康狀態(tài)呢?吸毒行為與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證實,以對吸毒行為有個更好的預防。其次樣本的代表性需要進步完善,目前我國學者一般都是抽取的某一個省市戒毒所的戒毒人員為被試,強制隔離戒毒只是吸毒人員整個吸毒行為發(fā)展線上的一點,對吸毒人員的代表性有待進一步考察。戒毒心理矯治的應用對提高吸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戒毒動機以及阻止復吸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抗復吸是一個長期甚至是終身的過程,且戒毒人員離開戒毒所融入社會生活后無可避免的會接觸到以往促使其吸毒行為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那么在過去曾熟悉的環(huán)境中是否會再次引起其吸毒行為的發(fā)生,這也是對戒毒心理矯治的一個考驗,同時作為一種戒毒療法,其自身也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并積極推廣,以幫助更多深陷毒品泥潭的人擺脫毒品的困擾,參與到正常的社會文化生活之中,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1]楊玲,康廷虎.242例戒毒女性人際關系和自尊水平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心理學探新,2004,(2).
[2]韋克誠,楊玉祥,劉新民,等.752例強制隔離戒毒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多層次比較[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3).
[3]Madden G J,Petry N M,Badger G J,et al.Impulsive and Self-Control Choices in Opioid-Dependent Patients and Non-Drug-Using Control Participants:Drug and Monetary Rewards[J].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1997,(3).
[4]Moeller F G,Barratt E S,Dougherty D M,et al.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iv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1).
[5]任茜蒙.家庭與戒毒——不同年齡段吸毒人員家庭支持力度與戒毒成效的分析和思考[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8,(1).
[6]鐘瑩.女性戒毒群體的社會支持狀況與社會福利服務需求[J].河南社會科學, 2007,(6).
[7]孫經(jīng).毒品依賴者童年期虐待及相關因素分析[D].鄭州:鄭州大學,2010.
[8]潘建平,楊子尼,任旭紅,等.中國部分城市3~6歲兒童忽視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4).
[9]陸鳳英,湯永隆,曹夢露,等.兒童虐待與戒毒動機: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應[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5).
[10]Gray C M K,Montgomery M J.Links betweenalcohol and other drug problems and maltreatment among adolescent girls: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orientation as moderators[J].Child Abuse & Neglect,2012,(5).
[11]董開莎.戒毒人員的社會認同狀況與心理健康的調(diào)查[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4,(3).
[12]武曉艷,曾紅,李凌,等.1294例戒毒者戒毒動機狀況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9,(3).
[13]鄒露,謝青蓮,曹秉蓉.動機晤談技術(shù)對苯丙胺類濫用者戒毒動機提升的研究[J].華西醫(yī)學,2014,(9).
[14]張刃,崔新華.音樂心理劇對海洛因依賴者戒毒動機的干預[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8,(1).
[15]俞曉歆,耿文秀,姜永,等.積極心理學在戒毒人員團體輔導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2012,(2).
[責任編輯:范禹寧]
2015-11-01
馮武魁(1988-),男,山西運城人,2014級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DF792
A
1008-7966(2016)01-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