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英
摘 要: 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培養(yǎng)想象力應從小抓起。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在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努力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廣大一線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基礎知識之外,還應根據(jù)小學生喜歡想象的天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想象 思維能力 創(chuàng)造潛能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想象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別旺盛,在接觸周圍世界時,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會變得更強烈,在頭腦中產(chǎn)生許多新鮮、奇異、與眾不同的想法,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形象。小學語文教師應努力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一、以欣賞鼓勵的方式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想象欲望
情緒能刺激想象。樂觀的情緒,引發(fā)的是希望和向上的想象。課堂上除了用親切和藹的教態(tài),生動、形象、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親近學生,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表達欲望外,更重要的是保護學生的探索欲望,充分肯定學生的想象結果,讓學生獲得探索后的成功與喜悅感。由于學生生活與知識閱歷的程度不同,思維個性的差異,對同一個問題的想象結果也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是可能存在的,就應該以欣賞、鼓勵的方式小心呵護孩子們剛剛出土的想象嫩芽。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畫》這首詩時,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硬說自己聽到了嘩嘩的流水聲。我鼓勵他說說為什么,原來這位學生看了這幅畫,馬上聯(lián)想到看過的瀑布,好像自己站在瀑布前,這聲音是他想象出來的。聽完這位學生的話,我當即表揚了他,有效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欲望。
二、用教材中的想象材料多形式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1.根據(jù)課文內容引導想象。教學中許多課文的文字常留有想象的空間,有的比較明顯,有的則比較隱蔽,這就要求師生共同努力以挖掘和探索。如教《荷花》一課時,筆者進行這樣的嘗試:
師:課文寫“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請同學們想一想,“我”變成一朵荷花以后,蜻蜓還會飛過來告訴“我”什么事?
生:(沉默)
師:老師先舉例,“我”變成美麗的荷花以后,引起了蜻蜓注意,它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過校園,看到三年級的同學早讀,瑯瑯讀書聲多么好聽?。∷指嬖V我……
經(jīng)過老師的點撥示范,學生明白了該怎樣對畫面進行補充。有的說:蜻蜓飛過來告訴我,它一大早飛行,看到了荷葉上的露水,在陽光的照耀下,像一顆顆閃光的珍珠,好看極了……孩子們稚嫩的童心世界多富有想象力。
2.根據(jù)課文語言進行想象“作畫”。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形象生動的課文,作者用語言文字描述了一種生活,一種情景,教學這些課文時要引導學生把對作者所描述的內容理解融進課文的意境里,展開豐富的想象,變成頭腦里活生生的畫面。
3.利用插圖引導想象。形象生動的插圖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的插圖使文字表達的內容形象化,有的插圖展示了文字言猶未盡的意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插圖,結合插圖理解課文,并展開想象,把畫中蘊含的意境和“畫外音”描繪出來,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蜜蜂引路》這篇課文中的插圖,畫的是列寧正和養(yǎng)蜂人親切交談的情景。老師可先讓學生觀察畫面思考: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周圍景物怎樣?有些什么人?他們臉上的表情怎樣?動作怎樣?他們可能在談些什么?讓學生從人物的動作、表情中想象人物的語言。再請一名學生扮演養(yǎng)蜂人,另一名學生扮演列寧,把整個畫面的內容連起來說一說,這樣憑借插圖,展開想象,入情入境,既可理解課文內容,又可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用創(chuàng)造性想象升華學生的想象力
1.把課文情景延伸到生活中。如指導學生閱讀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時,先指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談談五歲的薩莎是怎樣向父母和哥哥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再讓學生和同桌討論,假設在生活中,你也碰到這種情景,聽到媽媽說“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你會怎么說,怎么做?最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從五歲的小薩莎身上,你學到了什么?你是愿意做五歲的小薩莎呢?還是愿意做那朵受保護的薔薇花呢?為什么?有的說,我想做那朵受到保護的薔薇花,因為它美麗動人。有的說,我要做小薩莎,因為我是小小的男子漢……這樣把課文情景延伸到生活中,展開創(chuàng)造性想象,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把課文情境遷移到生活中。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清澈的湖水》時,在學生識記完生字詞后,提出以下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情境的理解:(1)小潔為什么生怕面包紙掉進湖里?(2)小潔為什么回過頭不滿地看了那個小男孩一眼?(3)船靠岸后,小潔為什么要飛快地向前跑去?前兩個問題課文中給出了現(xiàn)成的答案,第三個問題可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想象,有的說她口渴去買礦泉水,有的說她看見了好朋友,有的說她看見了垃圾桶……乘學生情緒高漲,討論熱烈時,趁熱打鐵,將課文情境遷移到生活中,我們外出游玩,欣賞美麗風景時,應注意保護什么?該怎么保護?我能做些什么?這樣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總之,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成為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和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的搖籃,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課文內容,同時也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