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科
在文藝史上,較早深刻表現(xiàn)出好奇與恐懼間相互依存關系的作品,是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Odysseus)。
盡管關于《荷馬史詩》的作者是否真為荷馬其人的爭論,從18世紀初開始至今就未曾停止過,關于這位盲人老頭兼游吟詩人的各種考據(jù)和論證,也像史詩本身一樣充滿懸念與未知。
但從《奧德賽》本身曲折的故事線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人類本性中無法遏制的冒險欲望。
雖然在《奧德賽》的開篇部分,主角奧德修斯(Odysseus)并非是主動投入到海上漂流的探險中的。但這種看似被迫流離失所的表象,在奧德修斯率自己的船隊離開特洛伊后,也在各種以命運為借口的災難設定中,變成一種主動又必然的宿命演繹。
每次災難的將臨都是一場內心末日的崩塌:被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所囚禁、被妖鳥島的賽壬所誘惑等等。
而在每次災難的背后,好奇都同時扮演者拯救者與引誘者的雙重角色:
在渴望回家的初衷之下,希望是好奇心正能量一方的化身,它促使奧德修斯不斷對未來做出預判,并戰(zhàn)勝各種恐懼版的小怪獸。其中最經(jīng)典的一幕是在結尾處,作者將人類本性中“好奇”的一面做了迂回式的處理:在奧德修斯已經(jīng)到達故鄉(xiāng)之后,聽說妻子珀涅羅珀被各路求婚者所包圍。因對于妻子是否忠貞的潛在好奇,作者安排雅典娜將奧德修斯變成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用陌生的身份試探珀涅羅珀,并最終走向大團圓的結局。
同樣,好奇負能量的一面則是貪婪的蔓延:如風神送給奧德修斯和他的船隊一個口袋,可以把所有的逆風都裝進去,這樣便能一帆風順回家。卻在船快行駛到家時,因眾水手貪婪的好奇—以為口袋里面裝的是金銀財寶,趁奧德修斯熟睡之際打開了口袋,結果各路風神傾刻呼嘯而至,又把他們吹到風神島等。
而《奧德賽》中的各種災難,也成為藝術史上被反復描繪的主題,從早期的古希臘陶瓶,到后來的拉斐爾前派等等,末日的預言式美感,始終吸引著藝術家們將自己豐富的形象想象力投入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