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明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從簡單到復雜,以感性和理性有機結合的方法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理性引領 策略構建 思維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5-065
學生解題時,習慣依據(jù)直覺和經(jīng)驗進行盲目判斷,要么非此即彼,要么“跟著感覺走”,這種簡單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發(fā)展。如何讓學生從“感覺是”順利過渡到“肯定是”的理性思維上,這是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教師都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現(xiàn)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
一、經(jīng)歷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滲透算理
在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但教師往往只關注其中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忽略了解決問題應當運用理性思維思考,梳理整個解題過程,導致學生形成“憑感覺走”的思維模式。因此,教師要加強引導,讓學生用理性思維思考問題,從而獲得數(shù)學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比一個數(shù)多幾(少幾)”時,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多”就是用加法,“少”就是用減法,就會讓學生走進解題誤區(qū)。由此,在教學中,我借助學校展出畫板的具體情境,幫助學生梳理數(shù)量關系。我給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二年級比一年級多展出多少幅畫?怎么列式?怎樣計算出結果?”通過逐步深入的提問,將計算過程和解決策略結合起來,學生很快就列出算式:30-9。解法上分為兩種:(1)先算10-9,再算20+1;(2)先算30-10,再算20+1。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對于第(1)種算法難以理解。為此我展開課堂探究,讓學生借助學具小棒進行演示。學生拆開一捆小棒,從10根中拿走9根,剩下1根再與20根合并起來,就是21根。由此,學生對退位減法有了直觀感知和認識。
以上教學,通過整個算理的滲透過程,學生借助學具的操作和教師的演示,不但理解了算理,而且掌握了算法,讓學生順利完成從簡單到復雜的過渡,從而使理性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二、引導從揣摩到思考的探究,滲透創(chuàng)新
當學生處在揣摩階段時,教師要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去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zhì),讓他們突破教學難點,拓展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考。
例如,在教學“面積單位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后,有一道練習題:文具盒的面積是250( )。部分學生分析認為應該填寫“平方毫米”,此時我并沒有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正面鼓勵他們,因為學生突破了“所做即所學”的經(jīng)驗,根據(jù)所學的面積單位,填寫一個沒有學過的面積單位,這是學生正處在獨立揣摩的階段。由此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選擇平方毫米?有沒有更合適的面積單位?”有學生認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都太大,平方毫米又太小,應該選擇一個比平方毫米大一些的面積單位,即平方厘米?!睂τ趯W生的理性分析,我大加贊賞。接著我引導學生思考教材之外的面積單位,讓學生感受目前所學并非面積單位知識的全部,由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讓學生填寫:一根頭發(fā)絲的橫截面積為70( ),學生展開推理,認為選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甚至平方毫米都不合適,需要一個比平方毫米還要小的單位。由此,我通過引導,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揣摩到思考的探究過程,使學生逐步體會到,問題的解決需要分析和推理,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直觀判斷,提升了理性思維。
三、促進感性和理性相結合,滲透操作
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從感性到達理性的過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超越感性的經(jīng)驗,發(fā)展理性思維,實現(xiàn)理性思維的飛躍。
例如,在教學“圓周率”時,我先讓學生在操場上畫大小不同的四個圓,各自用繩子測量圓的周長,然后引導學生理解不管圓的大小如何,它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shù),這個數(shù)就叫做圓周率。為了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接著我在圓內(nèi)接多邊形,讓學生測量多邊形的周長,學生發(fā)現(xiàn),隨著多邊形的邊數(shù)增多,其周長越接近于圓的周長,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也越趨向于3.14,最后我讓學生任意畫一個圓,量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算出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加以驗證。
通過這樣分層次的操作環(huán)節(jié),學生實現(xiàn)了感性和理性的有機結合,對數(shù)學的表面問題及表象特征有了全面的認識,從而逐步構建有序的思維模式,使其思維水平獲得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從感性的“感覺是”到理性的“肯定是”還需要一段路程要走,教師要加強理性引領,在尊重學生經(jīng)驗和直覺的基礎上,在“感覺是”之后追問一句“應該是什么”,讓感性向理性順利過渡,使理性思維成為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責編 莫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