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劉冰,南京市六合區(qū)雙語小學副校長。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南京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從教25年,絕大部分時間扎根農(nóng)村基層學校,并以鄉(xiāng)村教育的視角追求適合農(nóng)村孩子發(fā)展的“生命課程”,逐步形成“輕松自然、務實平易、深入淺出、不拘一格”的教學風格。先后兩次獲得南京市閱讀教學競賽一等獎,在“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課題研究優(yōu)質課評選”中榮獲特等獎。發(fā)表文章30余篇,另出版有專著《擺渡的日子》。先后主持研究市級課題“基于課堂教學情境的文本解讀”“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生習作評價問題研究”“習作課程微型化視野下‘故事情境中的小學生主題習作教學”。
從買一把撣子,學會尊重生命
1991年師范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到南京滁河邊上的一所村小工作,教四年級。開學一周后,學校校舍因“危房改造”而被全部拆除重建。于是,我和班上的三十幾名學生被就近安排在了一戶蔣姓人家的堂屋里,過近乎私塾般的教學生活。早晨上課的時候,鄰近的村民時常會一邊捧著碗喝稀飯,一邊一腳門里一腳門外地聽課看熱鬧。“這個小老師教得蠻認真的!”他們時常這樣說。
畢業(yè)于師范學校,又因改革試點的機遇,在城里某所學校實習執(zhí)教了一年,這種情況下,讓我突然來到這樣極其簡陋、擁擠不堪的工作環(huán)境,心理落差還是蠻大的。
有一天教生字詞的時候,我一時心急,順手拿起身邊的雞毛撣子在黑板上敲了幾下,那雞毛便紛紛飄落下來,弄得滿地都是。匆匆打掃一番之后,我又繼續(xù)上課,關于雞毛撣子的事兒,很快便忘掉了。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黑板邊上竟掛著一把嶄新的雞毛撣子,這是怎么回事呢?一番詢問后,兩位平時很調皮的男孩子帶著得意的神情講述了這雞毛撣子的來歷:原來,同學們看見雞毛撣子被老師敲壞了,感到自己沒學好,惹老師生氣了,很對不起老師,便在班長的帶領下,自發(fā)捐錢為班上買雞毛撣子。他們每人捐一毛錢,由兩位男孩子利用中午的時間騎自行車去幾公里外的瓜埠街買了把新的雞毛撣子。后來發(fā)現(xiàn)還剩下五毛錢,就又買了一袋“魚皮花生”,回來后平分到每位同學的手中吃掉。這件事情他們是背著老師悄悄干的,他們覺得很開心。
聽完了學生們的講述,我的眼眶一熱,心里暖暖的。雖然整天和學生們待在一起,但我還是太不了解他們了。以往我總是在一廂情愿地教這教那,生怕學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其實,他們一直都在自主、自覺地學習著,成長著。當老師的千萬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我們只是學生們成長路上的服務者,只是在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正視學生們的思想情感,尊重生命的成長規(guī)律,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
此后的工作中,我克服各種困難,千方百計地為這些農(nóng)家孩子提供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刻鋼板油印班刊、教朗誦開展比賽、修風琴排練合唱、轉田埂收集素材、發(fā)種子嘗試栽培、放風箏親近自然……
以下是一個學生的日記《今天,我們班就像是過節(jié)一樣》片段:
昨天剛學完了《公儀休拒收禮物》這篇課文,老師就宣布了要利用今天下午讓我們全班同學分組表演這部課本劇。為了背好人物對白,我昨天晚上把課文中的語句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很有把握了才上床睡覺。
早晨,我走進教室。哇!教室里就像是開起了雜貨店。同學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演出道具,只能就地取材了。周同學從家里搜出了一本舊的《三字經(jīng)》,裝模作樣地念著,看樣子他是要當公儀休的弟子子明了。高同學找來了幾張報紙,把它們胡亂地貼在身上,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一看就知道,他想做一回公儀休。劉同學親自動手,做了一頂奇形怪狀的帽子,怎么看都不像是公儀休的帽子??伤麉s把這帽子當作了寶貝,連下課打乒乓球的時候都舍不得摘下來,生怕被人搶了去。徐同學直接把他爺爺?shù)牟菝蹦玫搅藢W校,說是要演那個送魚的管家。
大家被分成八個小組,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去排練,準備進行表演比賽。剛才還是好好的,可一轉眼,班上的同學就都變了樣。呂同學的下巴貼上了黑乎乎的長胡子,還邊走邊用手不停地捋著,看樣子很過癮。解同學用白紙做了兩條肥大的鯉魚,只見她頭戴草帽,提著這兩條魚,不住地向同學們炫耀著,引來了好幾位男生的爭搶……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我所做的一切正是今天我們所大力提倡的“課程建設”,那些活動正是為農(nóng)家孩子們度身訂制的、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生命課程”。
從上一堂好課,反思課程創(chuàng)新
由于身處偏僻的農(nóng)村,工作的前十年,我連一次公開課都沒有上過,也很少有機會聽別人上公開課。2001年6月,因鄉(xiāng)里的領導檢查工作需要,我被學校告知要上一節(jié)公開課。《剪枝的學問》是蘇教版三下的一篇課文,語言淺顯,內容平實,怎樣才能把這樣一篇“沒什么料”的課文教出味道來呢?為此,我動足了腦筋。在揭示課題、通讀課文之后,我就向學生透露,這篇課文其實是一座寶庫,里面藏著許多寶貝:
第一,課文中藏著一門學問。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快速找出來。很快,學生們便將目光鎖定在“你別看這根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yǎng),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yǎng)分奪走”。接著我又故意設疑:“王大伯說的這些學問管用嗎?誰能從課文內容出發(fā),印證他的學問?”很快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啊豢每锰覙渖蠏鞚M了桃子說明桃子數(shù)量多,剪枝是有用的?!薄啊易映墒炝?,一個個光鮮紅潤說明營養(yǎng)足,長得好?!薄啊路鹋滞尥薜哪樀罢f明個兒大皮兒薄,一定很好吃?!薄谑牵也皇r機地引導:“想不到這簡單的詞句竟然把豐收的桃園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看來讀書真的不能粗心大意??!”
第二,課文中還藏著一種心情呢,你能讀出來嗎?很快學生又在課文中忙活開了?!按禾斓搅?,桃花開了,王大伯的桃園紅云片片?!薄皾庥舻幕ㄏ阋齺砹藷o數(shù)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薄拔液托』锇閭冊谔覉@里奔跑著,嬉戲著?!薄鞍。灰娨豢每锰覙渖蠏鞚M了桃子?!薄贿厧е鴮W生賞讀課文中洋溢著的愉悅心情,一邊不失時機地歸納板書“紅云片片”“濃郁的花香”“無數(shù)蜜蜂”“奔跑嬉戲”……
第三,課文中還藏著一首詩呢!老師先來朗誦其中的一句,看看你能不能找出其他的詩句來!“剪啊剪,剪出了紅云片片!”緊隨其后,學生們紛紛發(fā)言。“剪啊剪,剪出了濃郁的花香?!薄凹舭〖簦齺砹藷o數(shù)蜜蜂?!薄凹舭〖?,我們在花下奔跑嬉戲?!薄凹舭〖?,剪出了滿樹桃花?!薄凹舭〖?,剪出了一片希望?!薄凹舭〖?,剪出了滿樹桃子。”“剪啊剪,剪出了光鮮紅潤的桃子?!薄凹舭〖?,剪出了豐收的喜悅?!薄凹舭〖?,剪出了一門學問!”然后,我們一起激情朗誦這首《剪枝歌》。
最后,我和同學們一起朗讀課文開始部分:“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他家樹上結的桃子總是那么大,那么甜?!?/p>
上完這堂課,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許多語文老師的眼中,那么多的課文早已司空見慣、平淡無奇??扇绻覀儚恼n堂教學的角度,從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課文,便會發(fā)現(xiàn)這些課文當中有著太多值得我們開發(fā)利用的資源。合理利用,巧妙構思,這些資源便會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從此,我便一頭扎進了“基于課堂教學情境的文本解讀”專題研究當中。十多年間,我一邊研究,一邊成長。《讀出意思,讀出內涵,讀出智慧》《從消極語言積累走向積極的語言內化》《補白式語段品讀策略的探索與實踐》等十多篇論文發(fā)表在省級以上刊物?!鹅F凇》《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水》等三十余堂公開課在市、區(qū)級平臺上展示。在賽課活動中,我曾兩次獲得市級賽課一等獎,一次獲得省級賽課二等獎。作為區(qū)教師繼續(xù)教育講師團成員,我就“文本解讀”話題面向區(qū)內各鄉(xiāng)鎮(zhèn)學校開設講座二十余場,并先后兩次被評為區(qū)“教師繼續(xù)教育先進個人”。
曾幾何時,“課程創(chuàng)新”已成為各級培訓中的高頻詞。作為一線老師,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課程創(chuàng)新呢?實實在在地研讀好教材,扎扎實實地利用好課文,不畏首畏尾,不人云亦云,因地制宜地發(fā)掘出課文應有的教學價值來,那就是課程創(chuàng)新。
明確一個目標,培養(yǎng)能力;遵循一種規(guī)律,提高素養(yǎng);認清一條道路,細細品讀;追求一種境界,創(chuàng)新課程……隨著研究成果的逐步豐富與歸納提升,我感到無比充實與愉快。我想,我所追求的動態(tài)的、多維度的文本解讀,應該就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吧。
從做一項嘗試,探索“故事習作”
早在2002以前,我就“小學生習作評價問題”申報并主持研究了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生習作評價問題研究”,因為研究務實、材料翔實,尤其是在提高學困生習作能力方面效果顯著,結題的時候受到了市、區(qū)業(yè)務領導的一致好評。2008年春天,區(qū)教研員張敏老師鼓勵我在江北片嘗試著上一堂習作指導課。由此,我開啟了對習作教學的新嘗試與新思考:面對教學資源相對貧乏、教學方式相對單一的農(nóng)村教學環(huán)境,究竟什么樣的習作教學方式是學生們喜聞樂見、又富有實效的呢?以下是我教學《捕捉動作中的細節(jié)》的部分內容。
狐貍伸長了脖子,眼巴巴地望著樹上的葡萄,不知不覺口水已經(jīng)順著嘴角滴滴答答地流了出來。只見它后退了幾步,然后疾步向前,猛蹬后腿,直躥向那樹上的葡萄。可惜,就差那么一點點,它的嘴沒夠得著葡萄。“撲通”一聲,狐貍一屁股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它沒好氣地說:“這樹上的葡萄一定不好吃!”說完就一瘸一拐地走了。走出幾步,又忍不住回頭朝樹上看了一眼。
說完自己改編的故事,我問學生:“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狐貍呢?”學生紛紛發(fā)言。“這是一只饞嘴的狐貍。”“這是一只口是心非的狐貍。”我繼續(xù)追問:“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呢?不要急,下面老師再把故事講一遍,這次一定要用心聽哦!”隨著故事的再一次講述,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一場關于狐貍特點的探討也隨之熱鬧起來了。
“伸長了脖子,眼巴巴地望著”,說明它很想吃葡萄。
“口水滴滴答答流了出來”,說明它是一只嘴饞的狐貍。
“猛蹬后腿,直躥向那樹上的葡萄”,說明它非常想吃那葡萄。
“‘撲通一聲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說明它已經(jīng)使足了力氣,太想吃那樹上的葡萄了。
“說完,它又忍不住回頭朝樹上看了一眼”,說明它是一只口是心非的狐貍。
…………
接著我把話題引向深入:“請大家再仔細回想一下這段故事,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小段話,卻把這只饞嘴又口是心非的狐貍勾畫得栩栩如生,作者成功的秘訣究竟在哪里?”學生紛紛回答:“作者對動作的描寫十分細致、非常生動?!?/p>
我乘勝追擊:“生活中有許多看似平淡的行為動作,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細心捕捉,就一定會有許多意外的發(fā)現(xiàn)。這樣,我們寫出來的作文才會別開生面、與眾不同。這就是本堂課所要研究的問題——‘捕捉動作中的細節(jié)?!?/p>
接下來,我現(xiàn)場演示了一段關于找水喝的短劇,鼓勵學生寫出動作中的細節(jié),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母語學習背景下,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零起點,習作教學的過程也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不規(guī)范”到“比較規(guī)范”,從“不太好”到“比較好”,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這是小學生習作能力發(fā)展的應然狀態(tài)。
然而,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刻意追求課程的序列化與結構化,導致了習作課程開發(fā)周期長、內容單一,且相對滯后于時代的發(fā)展。過度強調和機械執(zhí)行這樣的課程,既擠壓了老師授課的自由空間,又違背了學生的寫作心理和認知規(guī)律,關于習作教學的種種抱怨與指責也紛至沓來。
放眼各年級各班學生日常的習作,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各方面能力的缺失,如:語病太多,不會自我修改;語句散亂,沒有條理;內容空洞,缺少細節(jié);千人一面,缺乏個性;平均用力,不分詳略;缺乏積累,語言貧乏;平鋪直敘,不善謀篇……面對這些“缺失”,我們迫切需要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主題訓練,迫切需要開發(fā)有針對性的習作課程。
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故事”對于作文教學具有獨特的意義與非凡的魅力,可惜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一點。人的知識來源于三個層面:體驗、理解和頓悟,“體驗”無疑是最直觀的知識獲取方式。面對知識體系,人們通過分享故事,以形象化的思維方式獲取知識,較之枯燥的分析理解要輕松愉快得多。故事還會產(chǎn)生奇妙的代入感,即聽者以另一種身份體驗別人的生活經(jīng)歷,可極大地豐富生活內涵,增添人生的樂趣。所以,古今中外,男女老幼,人們都是喜愛聽故事的。
“故事情境中的小學生主題習作教學”引入微課程概念,主張針對小學生習作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能力缺失,確立一個個教學主題,并以故事情境的方式整合多重教學元素,開發(fā)一個個微型化的習作課程,讓學生在節(jié)奏明快、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中獲得體驗與思考,得到訓練與提升,從而實現(xiàn)其習作能力的不斷完善與提高。
聚焦能力缺失,以故事構建主題;融合多重元素,以故事演繹主題;遵循心智規(guī)律,以故事激活主題;夯實基本素養(yǎng),以故事拓展主題;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以故事延伸主題……伴隨著一堂堂生動課例的推出,“故事情境中的小學生主題習作教學”研究因特別適合農(nóng)村孩子學寫作文而受到了多方好評,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來。
從帶一支團隊,守望快樂成長
人的生存有著許多種姿態(tài),而行走的姿態(tài)是最美的。比肢體上的行走更美的是思想上的行走。人是會思想的蘆葦,人類的魅力全在于人的思想。作為一名從鄉(xiāng)村田野間成長起來的語文老師,二十多年的鄉(xiāng)村教育,我一路耕耘,一路行走,一路分享,時刻不忘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鄉(xiāng)村教育。
曾幾何時,許多老師和家長常為一件事而苦惱:學生經(jīng)常沉醉于電腦游戲之中,有的已經(jīng)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嚴重地影響了學習。更有甚者,有些學生為了能有錢繼續(xù)打游戲機,竟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人們不禁要問:是什么樣的魔力使得這些學生身陷于電腦游戲中而不能自拔呢?心理專家們一語道破了天機:除了電腦游戲本身的驚險和刺激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那個虛擬的世界中,伴隨著游戲活動的層層深入,學生們的“能量”和“地位”也在不斷地升級,這樣也就喚起了他們心中的“成就感”。正是這種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獲得的“成就感”使得他們在電腦游戲面前欲罷不能。然而,這樣的真知灼見卻未能引起我們教育界的足夠重視。
由此聯(lián)想到了我們的習作教學,想到了學生習作的評價。雖然目前對于習作教學的研究工作開展得很多,但是在小學生當中,“一提筆就頭疼”的現(xiàn)象還是存在的。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習作仍然是一種被動的負擔。怎樣才能打破這種“僵局”,讓習作成為學生的一種樂趣、一種需要呢?
作為區(qū)小學語文教師脫產(chǎn)培訓班的導師,我以“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生習作評價問題研究”這一課題帶領教師們經(jīng)歷了一場由“習作內容的多元化”“習作主體的互動化”到“評價結論的過程化”“評價方式的行為化”的嘗試體驗過程。引導他們聚焦習作評價,重視習作評價,以更富親和力的習作評價喚起學生的“成就感”,讓師生在新型的習作評價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在給我們帶來豐富的共享資源與辦公便利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削弱著許多教師獨立思考、刻苦鉆研的精神與能力?,F(xiàn)成的東西得來固然容易,卻不一定好用。不經(jīng)歷“山重水復”的課文研讀過程,很難真正體會到“柳暗花明”的意味與情趣。課文的研讀究竟應當確立怎樣的目標?遵循怎樣的規(guī)律?踐行怎樣的道路?追求怎樣的境界?這些都是擺在一線語文教師面前不容回避的問題。
作為區(qū)教師繼續(xù)教育講師團成員,我以課例示范和專題講座與各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一線老師們一起分享了“基于課堂教學情境的文本解讀”這一課題的勃勃生機和實踐效力。
如今,作為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我又時常以各類鄉(xiāng)村送教活動為契機,帶領著課題組成員,將“故事情境中的小學生主題習作教學”帶到一所所鄉(xiāng)村小學,與師生們分享研究的成果,體驗習作的快樂。隨著《關注細節(jié),品讀生活》《透過心靈的窗口,看別樣的世界》《有目的,有步驟》等序列專題課的推出,“故事習作”正成為農(nóng)村老師與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授課形式。
看著身邊的教師們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在暖意融融中成長,我仿佛看到了在萬頃良田之中,莊稼正茁壯成長。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我愿意做一個幸福的守望者。
(作者單位:南京市六合區(qū)雙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