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秦源
(蘭州大學(xué) 敦煌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
從“目連救母變文”文本入手細析儒道釋孝觀的體現(xiàn)
張秦源
(蘭州大學(xué) 敦煌研究所,甘肅 蘭州730070)
[摘要]通過對三種“目連救母變文”寫本①的文本分析闡釋三教融通的中華孝道觀,側(cè)重儒家孝觀的“色養(yǎng)”和“重祭”層面,以及中土佛教基于“報恩”的平等孝觀,特別從修仙成道和母性崇拜的角度探析道教孝觀在變文中的展現(xiàn),并以三教孝觀混融合一的視角總結(jié)目連僧出于慈悲救度之心的“出世之孝”。
[關(guān)鍵詞]目連救母;變文;儒釋道;孝道觀;文本
一、回顧儒釋孝道觀的研究
(一)從儒釋二教角度研究孝道觀的發(fā)展演變
孫修身先生闡述了孝道觀從人性的角度延伸到宗教領(lǐng)域的自然性,即“將這種母本位的孝道意識,擴展和延伸而至于以父親為中心的孝道意識”,也就是孔子所謂的“父子之道,天性也”[1]1。黃利發(fā)氏[2]2-3和韓煥忠氏[3]5-6特別探討了原始佛教教義中的孝道思想。他們分別指出:原始教義中對“孝”的定義趨向于付出與回報的雙向平等性;原始佛典《雜阿含經(jīng)》中釋尊對于孝的定義集中在“離苦得樂”的宗教觀念上。孫向鋒氏分析道:晉時人孫綽與隋末唐初的法琳在其論著(《喻道論》和《智度論》)中表現(xiàn)的釋尊的孝親觀與儒家以“色養(yǎng)供奉”為原則的孝敬行為不同[4]。同時,楊鴻源氏總結(jié)了漢傳佛教孝道觀的四個途徑,即“一為比附儒典及創(chuàng)作偽經(jīng),二是譯出及改造佛教孝經(jīng)典,三為創(chuàng)作孝論,四為展開民間宣孝活動”[5]。耿敬先生又比較指出儒家的“‘孝’是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而佛教的“孝”可以表現(xiàn)為子女勸導(dǎo)父母信奉佛法,度出迷界[6]。
(二)從唐代孝道文獻入手研究宗教孝道觀
魏承思先生在《唐代佛教和孝親觀》一文中特別將唐代的佛教孝思想進行了分析。他基于“怨親平等,無分親疏,利樂一切眾生,救濟一切眾生”的佛教教觀,特意提出“在‘業(yè)力不滅’的佛教思想影響下……念經(jīng)薦福,成為唐代‘孝親’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不但民間如此,歷朝皇帝也都如此,為皇考皇妣追福,以報養(yǎng)育之恩”[7]。王承舉氏的碩士學(xué)位論文針對唐代的孝道文獻作品進行了總結(jié)性研究。他分析研究了釋道世的《法苑珠林》,指出在這本佛教總集中作者強調(diào)出家人須先修行正果,然后解脫父母?!胺鸾讨v究的孝道是與報恩相聯(lián)系的”[8]18,因而當(dāng)父母去世后,孝子們必須通過“事親、居喪過禮”的孝行為逝去的父母薦福。在附錄里,他總結(jié)了有唐一代崇仰“孝道”的佛學(xué)作品[8]56??梢哉f,這篇高質(zhì)量的學(xué)位論文清晰地疏理了唐代佛教文獻中的“孝道”文獻,將佛教孝思想的發(fā)展與傳承作了一番眉目清晰的辨析研究。
(三)針對敦煌變文進行專門的孝道觀研究
朱恒夫先生曾指出:佛教追求涅槃的最高理想;儒家期望奉行“忠孝”的道德原則來建立幸福美滿的大同社會;道教則崇尚自然淳樸的完美人性。三教之間縱然有種種的隔閡與辯難,但最終以儒家的倫理思想為核心,佛道二教在根本觀念上與儒教取得了一致。“目連救母故事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生成與發(fā)展,都由那些儒家倫理衰微的時代提供了契機,佛教僧侶或社會其他階層的人,欲利用宣傳孝道的目連故事來衛(wèi)護道統(tǒng)……?!盵9]伊昕舟氏在其碩士學(xué)位論文中明確指出:“目連救母變文”的創(chuàng)作模式將“中國傳統(tǒng)的孝道思想和佛教的業(yè)報輪回、地獄審判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盵10]在三教昌明的唐代,儒釋道在宗教觀的借鑒融匯中各有特色,其中“道家的修仙成道信仰是以忠孝仁義為基礎(chǔ)”??傮w而言,隋唐三教融合的文化現(xiàn)象是建立在儒家以“三綱五?!睘楹诵牡纳鐣髁鲀r值觀之上的。
二、儒家孝道觀在“目連救母變文”中兩個層面的反映
儒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尤其是孝道思想,它既是中國宗法制社會的重心,又是奠定“仁”與“禮”這兩個儒家思想核心的基石?!澳窟B救母變文”中反映的儒家孝道觀主要表現(xiàn)在精神和物質(zhì)兩個層面,日常生活中的貼心侍候和充足的用度供給是物質(zhì)層面的孝行;而保持父母的心情愉悅以及為亡親守孝祭祀則是精神層面供養(yǎng)的兩方面。
(一)生活中令父母精神愉悅是儒家孝行的首要
《禮記·祭義》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盵11]124這就特意提到了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要和藹,這樣父母才能夠心情愉悅。比起山珍海味、華衣麗服的物質(zhì)供養(yǎng),這種令父母精神愉悅的行為舉止顯得更勝一籌。“目連救母變文”中這樣寫到:
阿娘見兒來歡喜:“自汝出向他州,我在家中,常修善事?!薄瓋河谝蝗招械洁徏?,見說慈母,日不曾修善……聞此語惆悵歸家,問母來由,要知虛實。母聞?wù)f己,怒色向兒……兒聞此語,雨淚向前,愿母不賜嗔容,莫作如斯咒誓。[12]701-702
目連外出經(jīng)營完畢,回家途中就先行派遣使者通報母親,讓母親知道自己的安危并放心。果然,母親見到兒子歸來很開心。當(dāng)目連從鄰居那里聽說母親沒有做善事卻欺騙自己時,就想從母親那里得證。但母親聽了很生氣,目連又急又怕,連忙道歉,懇請母親原諒他。這么做都是為了讓母親心情愉悅,他處處為母親著想,生怕惹母親不高興。從教義上講,目連的做法是孝子的行為,讓父母開心地生活是孝子的義務(wù),但筆者不是完全認可目連的行為。因為這里有個問題:那就是當(dāng)父母有錯在先,作為子女的應(yīng)該怎么做?是就錯而錯還是諫錯以正?孔子和荀子都認為子女要努力勸諫父母改錯,不能盲目遵從父母之命?!墩撜Z·里仁》有“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不敬不違,勞而不怨”[13]32-33。顯然這是一種非常理性的觀點。目連知道母親有錯,就應(yīng)該及時規(guī)勸母親而不應(yīng)該一味地謙讓,凡事都應(yīng)該以理為先。目連的行為同《奏百姓王士昊割股狀》記載的太原人王士昊“割股療親”的故事都可以視之為愚昧的孝行,其行為本身突破了理智,是不應(yīng)該效仿與提倡的[14]。但不論怎么說,目連的初衷是不想讓母親怒氣攻心、勞體傷身,他努力想使母親心情愉悅、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這是儒家教導(dǎo)子女首當(dāng)其沖要做的事情。
(二)起居用度充足無乏是儒家“色養(yǎng)事親”的關(guān)鍵所在
《論語·里仁》講道:“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盵13]33但是“目連救母變文”卻說目連“于一時間欲往他國與易”[12]714。目連選擇外出經(jīng)商,這就意味著他要離開母親,不能再照顧母親的日常生活了。這種做法與儒家的教義背道而馳,但筆者認為它并沒有真正違背儒家的教義。因為目連是短期外出經(jīng)商,不會長期離開母親。而且目連外出經(jīng)商的目的就是讓母親的物質(zhì)享受得以滿足。
“兒擬外州,經(jīng)營求財,侍奉尊親”……娘聞此語,深愜本情,許往外州,經(jīng)營求利。[12]701
目連事先征得母親的同意才外出短期經(jīng)商,他的這一做法完全符合母親的想法,母親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愉悅。如果從佛教的孝道觀講目連的這一做法也是對的。佛教經(jīng)典中宣講的“五事侍親”就包含:“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佛家和儒家都強調(diào)要滿足父母的物質(zhì)需求,外出時要提出必要的理由并告知所辭之處,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游必有方”。
(三)居喪過禮、虔誠祭祀是儒家孝行的終結(jié)
儒家教義注重祭祀祖先神靈,并有“三年心喪”的守孝規(guī)定。《論語·為政》載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13]9?!抖Y記·中庸》也有“事死如事生,事之如事存,孝之至也”[11]183。這足以表明儒家把生死同等,一概視為孝行必盡的義務(wù)。這一點在“目連救母變文”中有深刻體現(xiàn)。
羅卜三周禮畢,遂即投佛出家,承宿習(xí)因聞法證得阿羅漢果……羅卜自從父母沒,禮泣三周復(fù)制畢,聞樂不樂損形容,食旨不甘傷筋骨……目連葬送父母,安置丘墳,持服三周,追齋十忌……[12]702,714,757
“三周禮畢”、“三年至孝”,這些都是儒家守孝的傳統(tǒng)做法,而“追齋十忌”、“投佛出家”等做法則融合了佛教的教義,充分表現(xiàn)出佛教思想與儒家教義在喪葬祭祀傳統(tǒng)上的交融互補。
三、中土佛教孝觀及其在“目連救母變文”中的表現(xiàn)
前文中已經(jīng)揭示佛教在中土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向儒家的孝行觀念演變,然而原始佛教教義中亦有教導(dǎo)行孝的表現(xiàn),只不過在轉(zhuǎn)譯佛經(jīng)的過程中高僧們特意選擇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術(shù)語語匯來表現(xiàn)相同的道理。如《佛說菩薩睒子經(jīng)》經(jīng)文中有“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xué),濟神離苦,后得無為,皆由慈孝、學(xué)道所致”[15]438。
可以說儒釋二教的孝道觀在本質(zhì)上是無二的。華嚴五祖宗密就直接指出“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貫貴賤,儒釋皆宗之,其唯孝道矣”[16]。宋代高僧契嵩將孝視為佛教徒修行的根本,即“孝為戒先”[17]。當(dāng)然,佛教在其中國化的過程中也保留了自己的一些關(guān)于孝道的獨到見解,同樣這些思想在“目連救母變文”中也有反映。
(一)時常為父母修法積福
佛教倡導(dǎo)的“孝”突破了儒家倡導(dǎo)的小孝,是基于“普渡眾生”的大孝。佛教的輪回思想擬設(shè)了一切眾生皆我父母的觀念,因而佛教徒出家修行并取得正果,然后救度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才可能為生生世世的父母盡力盡孝。因此,佛弟子雖出家在佛寺,但是他們卻在修行中虔誠供養(yǎng)三寶并回向父母以求為父母增福增壽。同時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要勸告父母信仰佛教、杜絕惡事、多修善事,以成無上正覺,解脫生死輪回的苦難。當(dāng)父母去世后,要按照佛教的儀軌,齋素放生以超薦父母往生西方極樂凈土。這些教義在《地獄經(jīng)》、《孝子經(jīng)》、《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薩婆多經(jīng)》中均有涉及。目連在日常生活中就信仰三寶、深種善根。 “目連救母變文”中說:“弟子目連,在俗未出家時,名曰羅卜,深信三寶,敬重大乘。”又說:“生育一子,號曰目連,塵劫而深種善因,承事于恒沙諸佛。未見我佛在俗之時,家竭所有七珍,設(shè)齋布施于一切?!盵12]714,756這段引文表現(xiàn)出目連在母親健在的時候就敬重三寶,在日常生活里認真研讀佛教經(jīng)典。他這么做就是為了能夠盡自己的力量為母親祈得福壽安康,表現(xiàn)出他是一個真誠實在的孝子?!澳窟B救母變文”中又講道:“于一時間,欲往他國與易。遂即支分財寶,令母在后設(shè)齋供養(yǎng)諸佛法僧及乞來者?!盵12]714目連之所以叮囑母親要把財富的一部分用來布施,其中的道理也很明顯。目連可能已經(jīng)在平時發(fā)現(xiàn)母親的慳吝個性,但是作為孝子的他不可能當(dāng)面指出母親的過錯,于是他想到用這種辦法在無形中勸解母親行善,挽回母親過去的種種不善行為。當(dāng)母親去世后,目連也做到了“三年至孝”、“持齋十忌”并且放棄榮華、出家修行。他這么做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弟子凡愚居五欲,不能舍離去貪嗔,直為平生罪業(yè)重,殃入慈母入泉門。只恐無常相逼迫,苦海沉淪生死津,愿佛慈悲度弟子,學(xué)道專心報二親?!盵12]715當(dāng)目連在地獄見到母親時,二人的對話也深刻表現(xiàn)出目連的孝心:“一從遭禍耶娘死,每日墳陵常祭祀?!倍嗵岱蛉说脑捯脖憩F(xiàn)出她對兒子出家修行的行為表示贊許:“長悲怨嘆終無益,鼓樂弦歌我不聞。欲得亡人沒苦難,無過修福救冥魂?!盵12]734,723目連認為報答父母的恩情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所以他毅然決然地懇請佛陀教他佛法以回向父母。青提夫人在地獄受苦,她終于明白形式上的祭祀于她無益,只有兒子這種救贖可以幫助她脫離痛苦。
(二)善惡有因、行孝得福
佛教宣揚“孝”有報應(yīng),盡孝的人有好報,會出生在富貴人家享受榮華富貴;沒有孝行的人死后墮于地獄受苦,即便重新投胎為人,也出生在貧賤之家受盡苦難?!对鲆话⒑?jīng)》中講:能恭敬父母弟兄、親朋鄰人的人“生豪族家”[15]595。這種因果報應(yīng)的宣講比起儒家的勸誡效果更強,因為沒有人愿意死后墮入地獄受無間之苦。這一點在變文中有清楚的反映,青提夫人因為“逢師僧時,遣家童打棒。見孤老者,放狗咬之”而在地獄“身臥鐵床無暫歇,有時驅(qū)逼上刀梯。搥搗碾磨身爛壞,遍身恰似淤青泥” 。而目連僧因為修善祈福而得“阿羅漢果”——“羅卜投佛出家,便得神通第一,世尊作號,名曰大目連,三明六通具解,身超羅漢?!盵12]701-702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對比顯得非常強烈。
(三)佛教倡導(dǎo)平等的孝觀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因此父母與子女的責(zé)任與義務(wù)是平等的,不是子女一味孝敬付出而父母不給予回報。日本學(xué)者中村元在研究原始佛典后曾在其文章《儒家思想對佛典漢譯帶來的影響》中總結(jié)道:這就是世上的愛護,如父母不履行這四種愛護就不應(yīng)得到子女的贍養(yǎng)和尊重[2]5。又《長阿含經(jīng)》中講:子女以“五事”侍奉父母,同樣父母也要以“五事”敬愛其子,“云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股徹髓……”[18]僅從“制子不聽為惡”來看,佛教所倡導(dǎo)的與儒家就有相同之處,即有錯不能強令子女從命,也就是儒家所倡導(dǎo)子女不必錯從父母之命。在“目連救母變文”中我們看到的青提夫人是一個頑固不化的人,她不聽兒子的合理說辭,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一自兒子去后,家中恣情,朝朝宰殺,日日烹庖,無念子心,豈知善惡。目連從鄰居那里聽說母親并沒有行善,于是聞此語惆悵歸家,問母來由,要知虛實。母聞?wù)f己,怒色向兒:“我是汝母,汝是我兒,母子之情,重如山岳,出語不信,納他人之閑詞,將為是實。汝若今朝不信,我設(shè)咒誓,愿我七日之內(nèi)命終,死墮阿鼻地獄?!眱郝劥苏Z,雨淚向前,愿母不賜嗔容,莫作如斯咒誓。[12]701-702
這一段描寫所反映的青提形象令人義憤,其語言毒辣咒惡、行為蠻橫,受到果報自是應(yīng)該。然而目連形象在其“懦弱”的行為語言中無不放大了子女盲從父母之命的缺陷,這值得我們反省深思。同時佛教的這種平等思想比中國傳統(tǒng)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男尊女卑”的觀念要進步。在《目連變文》中有這樣的描述:
我昔在于世上,信佛敬僧,受持五戒八齋,得生天上。汝母在生慳誑,欺妄三尊,不能舍施濟貧,現(xiàn)墮阿鼻地獄。雖則日夜思憶,無力救他。愿尊者起大慈悲,速往冥間詢。[12]758-759
當(dāng)目連在天宮和父親相識后,父親先是感動,而后表現(xiàn)出對妻子遭遇的痛心。但是他無能為力,于是請求會法術(shù)的兒子去地獄解救亡妻,他虔誠地尊稱兒子為“尊者”。這種父子、夫妻之間深沉而平等的愛令人動容。
四、道家的“修仙成孝道”
道教在其產(chǎn)生之初就浸潤在儒家的孝道文化之中,自然傳承了儒家的孝道思想。然同中求異表現(xiàn)在其重點關(guān)注修仙成道、?;荽扔H和母恩最深、報恩于母兩種做法,這種思想在“目連救母變文”中亦有體現(xiàn)。
(一)道家繼承儒家孝道思想
道家既關(guān)注在父母生前盡自己的能力敬老養(yǎng)老,也關(guān)注父母的喪葬大事,《文帝孝經(jīng)》中就有相關(guān)記載:“終天之日,飲食不甘,哭泣失音。衣衿棺槨,多方自盡,三年哀痛,晨昏設(shè)鑒。佳冢厚穴,安置壟丘,禮送歸祠,親魂有托?!盵19]303此告誡道教徒在修行的時候一旦遇到父母的喪事,一定要虔心虔意對待。目連對待父母的喪事正是三年守喪,痛哉哀哉。正如變文記載“目連聞?wù)f事因由,悶絕號咷雨淚流,哀哀慈母黃泉下,乳哺之恩不易酬”[12]703。他堅守孝道為母親守孝三年,在這三年中他無時不思念著母親,飯食不香、形容枯槁。他的孝心明鏡可鑒。
(二)道家兼修“入世之孝”和“出世之孝”
道教徒需要遁世修行。因此,在道教的孝道觀里“人道”和“仙道”兼?zhèn)涫滞怀?。認為要想修得“仙道”要先學(xué)會孝,因為“天下之事,孝為上第一”[20]?!靶⒛艽缺⒛苋倘?,孝能精進,孝能勤苦,孝能降服一切魔事……”[21]這一段記載,賦予孝極大的功能,孝的修行就是成仙的核心因素。因為只有孝的思想才可以教導(dǎo)和約束出家人的行為,孝行好的人自然能夠抵御一切不良誘惑,從而專心修煉,早日成仙。當(dāng)個人位列仙班,對父母而言就是最好不過的報答?!扒谛男械溃咦娓改?,皆得升天?!盵22]這種觀念說明道教的孝道觀已將儒家祭祀觀念的內(nèi)涵深化了,不僅僅在于形式,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度脫。“目連救母變文”的末尾有“目連見母罪滅,心甚歡喜,啟言:‘阿娘,歸去來,閻浮提世界不堪停。生住死,本來無住處,西方佛國最為精?!械锰忑埛钚衅淝?,亦得天女來迎接,一往迎前忉利天受快樂”[12]744。這里的佛國凈土與道教的仙方異域是同一概念,而道教的孝道觀即追求這種境界。相應(yīng)地,道教同佛教一樣也提出了不孝的后果,那就是墮地獄受苦。
(三)道家基于母性崇拜的孝觀念
若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分析,人類的“孝”意識是一切高等動物在出生后的本能[3]5-6,這本是一種母本位的孝道意識,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才逐漸擴展和延伸而至于以父親為中心的孝道意識[1]1。因此,“‘孝文化’人類文化心理情結(jié)可追溯到母權(quán)的原始胎記,是人類對‘母親’原始情結(jié)的原型,‘是關(guān)于文化始源、根柢、依據(jù)、歸屬等等的一種人類學(xué)表征,是關(guān)于最崇高、最偉大、最神圣的事物的一種永恒喻體’”[23-24]。
道家的思想中就貫徹著母性崇拜的理念,它的傳統(tǒng)不同于儒家的傳統(tǒng)——父權(quán)至上。道教特別提倡對母親的感恩。一則感激母親賦予生命的恩情,一則“道化生萬物”的最高理念與母親孕育生命的現(xiàn)象相契合,所以《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jīng)》強調(diào)指出:“母見兒喜,兒見母喜,二情思想,慈愛親重?!盵25]“目連救母變文”中有:
天堂獨有阿耶居,慈母諸天覓總無,計亦不應(yīng)過地獄,只恐黃天橫被誅。目連見母吃飯成猛火,渾搥自撲如山崩,耳鼻之中皆流血,哭言黃天我娘娘。[12]721,741
目連用法眼觀瞻到父親在天宮享福而母親在阿鼻地獄受苦,他對母親的愧疚和愛意就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因此在他親眼看到母親的現(xiàn)狀后痛苦地想陪母親一同死去,替母親受苦。據(jù)皖南民間傳說——地藏王菩薩的前身即是目連僧,有學(xué)者發(fā)現(xiàn)在《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中所講述的婆羅門孝女和光目孝女學(xué)習(xí)佛法、超度母親的故事與目連救母故事很接近。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在印度佛教的典籍中孝子孝女解救母親免于地獄受苦的情節(jié)具有相似之處。而筆者認為這種救母故事的深刻含義在于教育大眾懂得“母恩最深”的道理,子女對母親生育和撫育的報答是必須的。況且人類對母親的深情源于襁褓之時,這是人類共有的情感。道家的孝道思想特意提高對母親的孝敬自然也是這種人類情感的流露。
五、“目連救母變文”中三教孝道思想的融匯相通
儒釋道三教的思想在長期融匯貫通的歷程中,孝道的思想始終是三教思想的根源與核心??傮w來說,儒家是入世的“孝”,佛家是出世的“孝”,而道家是入世與出世兼修的“孝”。
(一)佛道二家的“出世之孝”
因為佛、道二家都有遁世修行的經(jīng)歷,所以它們對弟子出世的“孝”都有教義上的要求。佛教規(guī)定出家為僧一定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否則不會授以具足戒?!胺驗榈勒?,不辭父母,不得作沙門。”[26]道教也表明出家修行的人要定期歸家省親?!抖葱`寶道學(xué)科儀》規(guī)定:“若在遠,隨四時省問;若在近,隨月朔省問?!盵27]這就是對父母意見的遵從,體現(xiàn)了孝敬在于順心順意。
目連在母親健在時就經(jīng)常閱讀佛典并時常供養(yǎng)三寶,為母祈福。他沒有在此時選擇出家修行,即念及母親尚在,需要他時刻不離左右照顧。當(dāng)母親去世后,他決然投佛出家,救母度苦。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不違父母”?!叭缓笊釁s榮貴,投佛出家,精勤持誦修行,遂證阿羅漢果”[12]756就是最直接的體現(xiàn)。并且在“目連救母變文”中,青提夫人提到:“汝向家中勤祭祀,只得鄉(xiāng)閭孝順名??v向墳中澆瀝酒,不如抄寫一行經(jīng)。”青提夫人所說的話表明了她的觀點,即對目連出家修行表示支持,因為她自己深知唯有兒子通過修法積福,她才可以獲得救贖[12]734。同時,目連父親輔相也說道:“報言我子能出俗,斯知心愿不思議,為僧能消萬劫苦,在俗惡業(yè)墮阿鼻?!盵12]758輔相的意思即支持兒子拋棄俗世的榮華富貴,追求出俗超脫的修行生活,這樣不僅對他本人好,也可以為亡去的父母修福。
“目連救母變文”中還有這樣一句:“目連供佛說殷勤,不彈劬勞受苦辛,稽首十方三界佛,心心惟愿救慈親?!盵12]709目連出家修行的目的在這里表現(xiàn)得非常清楚,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救慈親”,對他而言,父母生養(yǎng)子女辛苦一生,子女現(xiàn)世尚不能報答父母的恩情,更不用說結(jié)婚生子了,所以要出家修法去超度父母。
(二)佛道二家的救度思想
道家和佛家所提倡的精神救度從宗教的意義上講比儒家的形式之祭更勝一籌。道教宣稱“先鬼有知,將蒙我榮,或可以翼亮五帝,或可以監(jiān)御百靈……威可以叱叱梁成,誠如其道,罔識其妙,亦無餓之者”[28]。佛教則講:“養(yǎng)不足以報父母,而圣人以德報之。德不足以達父母,而圣人以道達之。”[29]“目連救母變文”中也說:“弟子凡愚居五欲,不能舍離去貪嗔,直為平生罪業(yè)重,殃入慈母入泉門,只恐無常相逼迫,苦海沉淪生死津,愿佛慈悲度弟子,學(xué)道專心報二親?!盵12]715并且佛陀對目連的孝行也表示贊許,他贊嘆道:“汝能行孝,愿救慈母,欲酬乳哺之恩,其事甚為希有。”[12]708“目連救母變文”的作者也在文末贊嘆道:“奉勸座下弟子,孝順學(xué)取目連,二親若也在堂,甘旨切須侍奉。父母忽然崩背,修齋聞法酬恩,莫學(xué)一輩愚人,不報慈親恩德。六畜禽獸之類,猶懷乳哺之恩,況為人子之身,豈不行于孝順?!盵12]711動物都懂得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何況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類。作者的這番話語如醍醐灌頂,簡單的道理背后竟蘊含著如此深沉的情感,足以讓不孝者羞愧。
目連為了解救母親,放棄了榮華的生活,辛勤學(xué)習(xí)佛法而不知疲倦,甚至佛陀對他的做法都以“希有”稱贊,可見目連的孝心之深重。當(dāng)今學(xué)者也總結(jié)到:“佛教之孝乃出世間之孝,以救度父母出離生死為要,并視此為孝之大者,為孝道之根本。”[30]這種出于精神方面的永恒救度斷然滅絕了人的輪回之苦,是宗教所倡導(dǎo)的殊勝法門,也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用來抵御儒教辯難的絕妙理由。
(三)儒佛道三家孝思想的泛化
儒釋道三教發(fā)展的合力點都集中表現(xiàn)在孝道思想的泛化上,這種擴大化的孝思想最終形成了博愛的世界觀。筆者認為這是三教發(fā)展的進步之處,在當(dāng)今社會仍然具有廣泛的生命力。孟子的“推恩”思想首先從個體家庭的孝推廣到對眾老人的孝,最終將這種仁愛之情普及生靈萬物。道教經(jīng)典《文帝孝經(jīng)》云:“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順;孝治一國,一國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19]304佛教則說個體的“小孝”要推及救度一切有情眾生的“大孝”,因為佛陀講世間的一切都在因果輪回之中,在無數(shù)劫以來,每個人都曾有眾多父母,也曾是眾多有情的父母。甚至大乘佛教宣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觀點,即天下父母皆是我的父母,萬物眾生也是我的父母,佛弟子要普渡眾生、解脫眾生。在佛典《盂蘭盆經(jīng)》的文末,目連請教世尊解脫一切有情父母的法門,世尊說:“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為現(xiàn)生父母增福延壽,為過去父母離苦得樂。”[31]所以說“孝”的思想博大精深,當(dāng)我們把“孝”置于寰宇的角度來思考,它所產(chǎn)生的力量和教育的意義就格外深遠。
注釋:
①王重民、向達等先生輯錄的《敦煌變文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年版)中收錄有11種“目連救母”變文寫本。本文以《敦煌變文集》中收錄的《目連緣起》、《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和《目連變文》三種變文(見同書第701至761頁)為研究對象,擬探討其中所蘊含的儒、釋、道三教孝道思想(筆者之所以兼談儒釋道三教的孝道思想,是因為這三篇變文的內(nèi)容都較佛經(jīng)原典有所發(fā)展,它們多少都融入了儒釋道三教的思想,最終為目連救母故事的徹底中國化奠定了基礎(chǔ))。為便于行文,本文在稱呼上述幾種有關(guān)目連救母的變文底本時,統(tǒng)一稱“目連救母變文”。
[參考文獻]
[1]孫修身.儒釋孝道說的比較研究[J].敦煌研究,1998(4).
[2]黃利發(fā).中國佛家與儒家孝道思想的比較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學(xué),2007.
[3]韓煥忠.佛教對中土孝親觀的因應(yīng)之道[J].孝感學(xué)院學(xué)報, 2010(5).
[4]孫向鋒.從目連戲看儒家孝親思想對佛家文化之影響[J].湖北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2015(5):17-21.
[5]楊鴻源.中土佛教孝論考略[J].孝感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18.
[6]耿敬.佛教忠孝觀的儒家化演變[J].東方論壇,1997(3):1-7.
[7]魏承思.唐代佛教和孝親觀[J].法音,1985(6):20.
[8]王承舉.唐代孝道文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9.
[9]朱恒夫.目連救母故事與儒家倫理的社會地位之關(guān)系[J].戲曲研究:第57輯,2001(2):152-153.
[10]伊昕舟.敦煌變文中的教化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xué),2015:63.
[11]王云五,朱經(jīng)農(nóng).禮記[M]. 葉紹鈞,選注.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47.
[12]王重民,王慶菽,向達,等.敦煌變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
[13]孔丘.論語[M].楊伯峻,楊逢彬,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9.
[14]董誥.全唐文:卷542 [M].北京:中華書局,1983:5504.
[15]大正藏:卷3[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
[16]大正藏:卷39[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505.
[17]許里和.佛教征服中國[M]. 李四龍,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3.
[18]大正藏:卷1[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47.
[19]藏外道書:第四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2.
[20]王明.太平經(jīng)合校[M].北京:中華書局,1979:593
[21]李德范.敦煌道藏:第五冊[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fù)制中心,1999:2457.
[22]道藏:第6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49.
[23]儀平策.母性崇拜與父性崇拜:中西方異質(zhì)文化范型溯源[J].學(xué)術(shù)月刊,1996(10):88
[24]郭躍進,戴謹憶.孝行古今說目連——淺析“孝文化”在目連戲發(fā)展中的傳承與演變[J].中國戲曲學(xué)院院報,2012(1):68-69.
[25]道藏:第11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471.
[26]大正藏:卷2[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678.
[27]道藏:第24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777.
[28]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52.
[29]大正藏:卷52[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661.
[30]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19.
[31]竺法護.佛說盂蘭盆經(jīng)[M].北京:八大處靈光寺,2002:76.
[責(zé)任編輯張亞君]
[中圖分類號]I207.76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8-4630(2016)02-0020-06
作者簡介:張秦源(1991- )男,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敦煌學(xué)。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創(chuàng)意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2013BAH40F01)。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