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平
(廣東海洋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東 湛江 524009)
?
從嶺南三郡至南越國
——秦漢之際“陸梁”說新論
蔡 平
(廣東海洋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東 湛江 524009)
摘 要:歷史上的嶺南地區(qū)納入統(tǒng)一王朝版圖,經(jīng)歷了從秦始皇的嶺南三郡之設(shè)至漢武帝平定南越國的歷程。司馬遷對秦漢之際中央王朝經(jīng)略嶺南的記述中,以“陸梁”指稱嶺南百越之地,既是一個地理區(qū)域的所指,更是嶺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性格的指稱。其中寄寓了秦漢之際官方話語系統(tǒng)中的嶺南觀念和為解決嶺南百越孤懸問題所采取的特別措施。“陸梁”之說兼有了地理和文化的雙重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秦漢;陸梁;嶺南三郡;南越國
眾所周知,歷史上嶺南地區(qū)被納入一個統(tǒng)一王朝的版圖是從秦始皇開始的。秦平百越,于其地置象郡、桂林、南海三郡,意味著這個“荒服”之地從此有了歸宿。自秦嶺南三郡至漢武帝時期的九郡,104年中,盡管名義上嶺南歸屬秦漢王朝政區(qū),實質(zhì)上卻一直是一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地理、民族等方面自成板塊的區(qū)域。秦漢之際,為行使對這一地區(qū)的有效轄制,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以其各自的智慧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使這樣一個非解決不可卻又極難解決的問題最終告罄。在這一歷史時段里,出現(xiàn)了一個嶺南百越地區(qū)的特殊稱謂“陸梁”,它既是一個地理空間指稱,又是一個區(qū)域性格的隱喻。本文擬從《史記》關(guān)于“陸梁地”和“陸梁侯”等侯國封號入手,展開對“陸梁”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曰:“(秦始皇)三十三年,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司馬貞《索隱》:“南方之人,其性陸梁,故曰陸梁。”張守節(jié)《正義》:“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梁,故曰陸梁?!盵1]253顯然,《史記》所言始皇置嶺南三郡地即為“陸梁”之地。《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釋為:“泛指今五嶺以南地區(qū)。”[2]那么,《史記》所言“陸梁地”為何僅指嶺南越人之地呢?
覃圣敏說:“‘陸梁’是嶺南古代越語的譯音,其意義不能根據(jù)漢字字面意義來理解。從與古代越語有密切關(guān)系的壯語和粵語來看,‘陸梁’的‘陸’,應(yīng)與山麓的‘麓’有關(guān)。因為嶺南多丘陵山地,丘陵山地之間的谷地,嶺南即稱為‘山麓’”。[3]52按照覃圣敏的解釋,張守節(jié)所謂“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即可理解為嶺南人多居住在山麓之地。司徒尚紀(jì)則說:“嶺南背山面海,水網(wǎng)稠密。古越人根據(jù)這個地理特點,通常以洞(峒、垌)、羅、六(祿、菉、淥、綠)、黎、隴、弄表示山谷、山野、山?jīng)_等意義。這些地名分布皆有一定地域性,以廣西至為集中,廣東則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中部?!盵4]354“山麓”“山谷”“山野”“山?jīng)_”皆為一個意思,即南方越族的山居之地?!傲弊值孛械摹傲辈荒茏鲾?shù)字解,其意為“山?jīng)_”“山谷”?!傲弊钟袝r也寫作祿、淥、菉、陸、弄、隴等?!傲弊值孛詮V西為最多,張聲震《廣西狀語地名選集》中列103個“六”字地名,其對“六”字的解釋皆為“山谷”“山溝”義。如“六卜”條:“六是狀語lueg的近音,意指山谷;卜是狀語bug近音,意指柚子。因村近處山谷地,種有許多柚子樹,故名?!庇秩纭傲嚒睏l:“六指山谷;賴是狀語raiq的近音,意指沙灘。因村處山洪水沖成沙灘的山谷地,故名。”[5]在廣東境內(nèi)分布相對分散,據(jù)司徒尚紀(jì)統(tǒng)計,茂名市境內(nèi)“六”字地名34個,湛江境內(nèi)有10個,云浮有4個,臺山有5個,新會有5個,連山有3個,等等。它們多為小地名。以湛江地區(qū)為例,《湛江市地名志》釋“六梅”:“在海康縣雷城鎮(zhèn)西北26 km處,靠東運河,屬客路鎮(zhèn)。原名‘六尾’。六尾是古越語,意為肥田?!薄傲唷睏l:“在海康縣雷城鎮(zhèn)西北14 km處,屬白沙鄉(xiāng)。原名‘祿余’,后因諧音改今名。古越語意為船山村。”“祿馬”條:“祿馬,俗叫‘那馬’,系古越語地名,意為井田?!薄暗擙R”條:“祿齊,古越語意為山村。”[6]由“六”“陸”“祿”“菉”“淥”“弄”“黎”“隴”“羅”等構(gòu)成的一組文字書寫形式不同的地名,都與“水”和“田”有關(guān)系。古越人散居于嶺南廣大山區(qū)溝谷,除山區(qū)狩獵生產(chǎn)方式以外,稻作成為最主要生產(chǎn)方式。山間沖積平原或河谷地帶土地肥沃、汲水灌溉便捷,因此這樣的地形區(qū)成為古越人棲息的家園。
南方越人種姓繁多,分布地域遼闊,由于山的阻隔,在歷史的進程中,各種姓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語言。而將其山谷、河谷居地稱為“陸”(六、祿等)的,并非南方所有蠻夷的文化習(xí)慣。從上述地名分布的區(qū)域看,主要為廣西和廣東的粵西、粵北和粵中地區(qū),即秦漢之際的西甌、駱越和南越地區(qū)。具體說來,是指相對于秦所置三郡的桂林郡、象郡和南??の鞑俊S捎谇卣鲙X南越人的50萬大軍分為東西兩線作戰(zhàn),東線進展順利,主要是因為番禺周圍及東部的粵中、粵東地區(qū),是嶺南接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影響較大的區(qū)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嶺北越人因受楚人勢力的壓迫越嶺南遷,他們在嶺北比嶺南越人更早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及楚文化的影響,甚至有部分漢化或楚化的傾向。故粵北、粵東、粵中地區(qū)越人族性原生成分遠比桂林郡和象郡所處的今廣東西部、廣西、越南中北部要淡化,相應(yīng)的是外來的嶺北文化成分在當(dāng)?shù)匾呀?jīng)形成了根本性影響,這種影響體現(xiàn)在秦征嶺南越人時,東線進展暢通無阻。西線作戰(zhàn)則遇到了西甌和駱越人的頑強抵抗,雖然一度攻克甌駱地區(qū),并殺西嘔君譯吁宋,但后來西甌人退居山林,采取游擊戰(zhàn)術(shù),以致大破秦軍,“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shù)十萬”。[7]因此,討平嶺南西線的甌駱人是擺在秦南征軍面前至為艱巨的任務(wù)。盡管最終秦人還是平定了甌駱地區(qū),并于其地置桂林郡、象郡,但秦人對此并未如南??ひ粯有惺褂行У能娬芾?,直至南越國時期趙佗對其控制也是十分有限的。至漢武帝時期在嶺南、西南地區(qū)推行的“羈縻郡縣制度”[8]同樣也表明漢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qū)管理上的無奈。究其原因,主要是土著越人勢力之盛和漢文化影響的微弱。
《漢書·食貨志》載:“漢連出兵三歲,誅羌,滅兩粵,番禺以西至蜀者置初郡十七?!睂κ裁词浅蹩ぃ稘h書》晉灼注有十分明確的解釋。晉灼曰:“元鼎六年定南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定西南夷以為武都、牂柯、越雋、沈黎、汶山郡,及地理志、西南夷傳所置犍為、零陵、益州郡,凡十七郡?!盵9]117417初郡中雖包含南???,但真正具有“羈縻”意義的是南??ひ酝獾钠渌?6郡。番禺為南??ぶ?,漢初南海郡西界至四會、中宿一線,因此《漢書·食貨志》稱在“番禺以西至蜀置初郡十七”。番禺以西嶺南設(shè)置羈縻郡縣的地區(qū)正是今表示“山谷”“河谷”等越語地名最為集中的地區(qū)。武帝元鼎六年從秦嶺南三郡析置七郡,實際上是將桂林郡析為蒼梧郡、郁林郡,將象郡析為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又將象郡和桂林郡各自的一部分析出合為合浦郡,而南??は嘌厍刂贫醋髡{(diào)整。這一做法體現(xiàn)了羈縻郡縣設(shè)置宜細而不宜粗的原則。
從中國南方民族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僅就粵西而言,南方民族融合及漢化的程度比起珠三角及粵東地區(qū)要遲緩得多。至唐代粵中、粵北、粵東地區(qū)漢人已居于絕對主導(dǎo)地位了,已經(jīng)比較全面地實現(xiàn)了族群及文化的漢化。而粵西則分布著大量俚人。所以,“陸”的意義與其說是指越人居住地的地形,不如說更代表了一種十足的越人族性和文化。秦始皇的南征百越是與平東方六國思想的出發(fā)點是一脈相承的,在軍事統(tǒng)一的同時,還進行著文化的統(tǒng)一,這在北方六國之地確是行之有效的。然而,他卻沒有意識到此地非彼地,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軍事征服可以做到,而文化征服卻無法實現(xiàn)。南征的數(shù)十萬軍民非但沒有改變越人的族性和文化,反倒很快湮沒在越人文化的包圍中,而主動接受了越人的習(xí)俗,成為越人的一部分了。南越國主趙佗便是極好的例證。秦始皇南征越人的結(jié)果是直接催生了一個嶺南地區(qū)前所未有的割據(jù)政權(quán)——南越國,從一定程度上說,這是一代梟雄嬴政對外開疆拓土中的一大敗筆。炎漢嬗代,漢初統(tǒng)治者吸取秦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對新平之嶺南越地未施行大規(guī)模移民以期改變其族群構(gòu)成的做法,而是采取“以其故俗治”的政策,閩越國和南越國是漢羈縻政策所及的開先之例。正是取得了對南越國、閩越國政策的經(jīng)驗,武帝之后在十七初郡施行羈縻郡縣政策才得以全面鋪開。始皇是要剛性十足地改變“陸梁”文化的面貌,而漢武帝則是以柔克剛,在漢中央政府申明主權(quán)的前提下順任自然,“越人治越,高度自治”。
至于“梁”,現(xiàn)今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越語“佬”的音轉(zhuǎn)。稱人或自稱為“佬”,是嶺南越人的一種習(xí)慣,正如徐松石在《粵江流域人民史》一書中所說的:“兩粵人民喜歡稱人為佬,例如廣東佬、廣西佬、廣佬、白話佬、客家佬、外江佬之類。又尊稱別人為大佬,自己謙稱為細佬?!盵10]按照這種解釋,那么“陸梁“的意思就應(yīng)該是“河谷中的人”,即以河谷或山谷為居住地的人。另一種解釋是,認為“梁”不是稱人,而是地形地貌的特點。兩廣人稱陡坡為“l(fā)eg”,與“梁”的粵語或壯語讀音頗為接近。
對于第一種解釋,“梁”為越人對人的稱謂,非如以“陸”(六、祿等)為地名有明顯的地域性。“梁”在地名中雖然使用得很多,但在嶺南地名中卻使用得很少,而且從中尋繹不出有價值的信息。第二種解釋是從“梁”的文字意義著眼的?!傲骸北緸椤皹蛄骸薄拔萘骸绷x,后引申為“突出”“突起”義,再引申為強悍、個性突出之義?!锻ǖ洹肪硪话倨呤濉吨菘ぁ贰肮帕褐荨睏l曰:“舜置十二牧,梁州其一也。以西方金剛,其氣強梁,故曰梁州。梁州當(dāng)夏殷之間為蠻夷之國,所謂巴賨彭濮也?!盵11]這是對“梁”人文意義上的解釋。由此看來,將“梁”用于地名,有2層意思:一是指自然環(huán)境,如梁州之地為地勢起伏變化大的山區(qū)為主;二是指該特定區(qū)域民性的剛強與率真,如西南巴蜀人或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個性。從自然環(huán)境看,“陡坡”“山梁”等都是指山區(qū)之義。結(jié)合“陸”與“梁”二者,意思是嶺南越人居住的河谷山地,這便是“陸梁”的意義所指。然而,司馬遷寫《史記》時運用這一地域稱謂,并非如我們通常的理解這樣簡單,而是蘊含了史家對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地的一種特別理解,它是司馬遷替秦始皇對嶺南越人和越地的文化認識。相對于具有秦大一統(tǒng)先進文化的中原,南方越人地區(qū)只能是落后的、尚未開化的“陸梁”之地。對于嶺南越地,秦人存有居高臨下的文化優(yōu)越感,在他們看來,南方蠻夷所在的落后地區(qū)都可以稱為“陸梁”之地,只不過《秦始皇本紀(jì)》中的“陸梁”地為后面的三郡所限定了,專指五嶺以南的南越、甌駱之地。辛德勇《由上海博物館藏竹書〈景公瘧〉補釋陸梁地問題》一文補釋其另一篇文章《陸梁名義新釋——附說〈禹貢〉梁州與“治梁及岐”之梁》,以為“《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稱嶺南地區(qū)為‘陸梁地’,就是用‘陸梁’來形容實南嶺山脈,‘陸梁地、乃指南嶺及其以南地區(qū)?!逼淞x正同。實際上,秦始皇的大軍所至也僅僅限于該地區(qū)。因此,對“陸梁”作為一個地理區(qū)域的闡釋并沒有什么值得爭論的地方,指嶺南越地是非常明確的。南征“陸梁”的深層內(nèi)涵,就是通過強硬的軍事專制手段征服和改變嶺南蠻夷的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使之內(nèi)化于秦的政治版圖和文化版圖。
秦始皇滅六國、定中原后,北卻匈奴、南征百越,就是為了使他的統(tǒng)治不受邊患之?dāng)_。為此,嬴政可畏處心積慮,四面出擊,北筑長城以擋匈奴,南化百越以圖貨利。結(jié)果造成國庫虛空,民力耗盡。秦國一路走來,實在是作為一個空前統(tǒng)一的大國,在全然沒有參照情況下的全新探索,只是這種探索付出的代價太沉重,秦在嬴政之后沒有按照他的意愿發(fā)展就很快走向瓦解了。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云:“陸梁,詔以為列侯,自置吏,受令長沙王?!盵1]948《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亦云:“陸量侯須無,詔以為列諸侯,自置吏令長,受令長沙王?!盵9]594這兩則史料中提到高祖劉邦下詔封須無為陸梁侯。那么,“陸梁侯”封號中的“陸梁”與始皇三十三年略取的“陸梁地”又是什么關(guān)系呢?漢朝封須無為“陸梁侯”又有何用意呢?這需要從趙佗建國與漢初形勢及長沙國地位的關(guān)系論起。
趙佗是秦平嶺南百越族軍事行動的直接參與者,嶺南平定后秦于此“陸梁”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趙佗被秦任為南??埓h令。其時,秦嶺南地區(qū)的最高軍政長官為南海尉任囂,經(jīng)過他多年的經(jīng)營,嶺南地區(qū)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割據(jù)立國的條件。然而在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天下大亂之時,任囂病危,臨終之前委托趙佗代理南海尉之職,并表達了希望趙佗趁機立國嶺南的想法。任囂死后,趙佗繼續(xù)其未竟之業(yè),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更為全面的準(zhǔn)備,并于公元前205年(漢王二年)“擊并桂林、象郡”。秦末之亂,嶺南之桂林郡、象郡內(nèi)的一些越人部族也紛紛獨立,如所謂的后蜀王子建立了“西甌駱裸國”,不再受南海尉的節(jié)制。趙佗則繼秦平嶺南百越之后,又一次使嶺南地區(qū)歸于一統(tǒng)。雖然當(dāng)時與嶺北非為一體,但嶺南卻始終是一個整體,能在中土大亂之際保持嶺南的一體與安定,實仰趙佗之力。
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年代,史籍無明確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滅南越國,而南越國“自尉佗初王后,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1]2977,由前111年上推93年,可知趙佗稱王建國在公元前204年,這一年為漢王劉邦三年。
漢王元年(公元前206)是從劉邦入咸陽受秦王子嬰帝璽符節(jié)而降,由項羽“立沛公為漢王”[1]316算起的?!妒酚洝窂埵毓?jié)“正義”云:“沛公乙未年十月至霸上。項羽封十八諸侯,沛公封漢王,后劉項五年戰(zhàn)斗,漢遂滅楚,天下歸漢?!盵1]362自公元前206年楚漢爭霸起,至公元前202年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1]379,這一時段為劉邦的漢王時期。真正確立劉邦漢王朝帝位的是公元前202年正月甲午。《史記》將項羽的敗亡和漢王即皇帝位系于同一年(漢王五年),而且是有前后順序的,項羽敗亡在前,漢王即帝位在后,這說明項羽之死至少是在漢王五年(公元前202)正月甲午之前。然而,裴骃在《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王已死”一句的《集解》中,引徐廣曰:“漢五年之十二月也。項王以始皇十五年己巳歲生,死時年三十一?!盵1]338兩者有明顯的時間出入。劉邦于公元前202年(漢王五年)正月登帝位,至此才開始了劉邦真正的西漢皇帝的生涯,因此,公元前202年才是真正的漢高帝元年。這樣看來,劉邦在帝位上的時間尚不足7年。
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國是在劉邦為項羽所封的漢王時期,此時劉邦與項羽交戰(zhàn)正酣,自身命運尚是未知,還談不到對嶺南趙佗所建南越國的處置問題。思考解決南越國問題是從劉邦即皇帝位的公元前202年開始的。但是,由于當(dāng)時天下初定,“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1]2967。至高帝七年,即劉邦登帝位后的公元前196年,才順?biāo)浦?,“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盵1]2967高帝冊立趙佗是為解決嶺南百越地區(qū)的歷史遺留問題,論立國稱帝時間的先后,高帝在南嶺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平定各路諸侯而稱帝號,晚于趙佗收桂林、象郡一統(tǒng)嶺南地區(qū)而建南越國兩年。至趙佗接受劉邦冊封之前,秦滅之后的天下依然未能實現(xiàn)疆土一體化。當(dāng)時的局勢是漢、越兩國劃嶺而治,嶺北是劉邦的西漢王朝,嶺南是趙佗的南越國,只是劉邦的統(tǒng)屬地區(qū)更為廣大而已。對于南北并立的兩個互不統(tǒng)屬的國家而言,實現(xiàn)嶺南與嶺北的劃一,本應(yīng)是兩國國君共同的理想和目標(biāo),彼此不存在誰該和誰不該主統(tǒng)天下的問題。因此,高帝冊立趙佗為南越王,是其一廂情愿的行為,這是先入為主的把南越國當(dāng)作自己的藩國看待的,體現(xiàn)了高帝對南越國的心理優(yōu)勢。對此,趙佗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甚至帶領(lǐng)百越大軍翻越南嶺北伐,來一個漢越之間的中原逐鹿,至于結(jié)果如何,聽天由命罷了。事實是,趙佗接受了冊封,甘做漢朝的一個邊地藩國。
趙佗之所以如此痛快地接受冊封,是有其原因的。從南越國來說,趙佗處越的早期沒有任何稱霸一方、立國為君的跡象,他是在任囂的影響下才走上割據(jù)嶺南之路的。他治理南越國的指導(dǎo)思想是只求自守,而不求外拓,只要確保南越國的相安無事,是任何條件都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趙佗接受冊封并不意味著一切順應(yīng)漢朝,只是在公開的官方場合不忤逆漢朝,南越國內(nèi)部依然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行其所是。正如高祖派陸賈作為使者赴南越冊封趙佗時,見到趙佗的形象是“魋結(jié)箕倨”[1]2697,在大漢天子的使臣面前趙佗完全沒有冠帶相對,以致招來陸賈的“反天性,棄冠帶”的指責(zé)。因此,出于這樣的考慮,趙佗為南越國君時期還是盡職盡責(zé)、恪守本分的。唯一一次使其動怒,并發(fā)兵動武的是與南越國北部接境的長沙國。那么,南越國與漢之長沙國的積怨因何而起呢?
《漢書·韓彭英吳傳》云:“吳芮,秦時番陽令也,甚得江湖間民心,號曰番君?!盵9]1894秦滅,項羽入秦都咸陽,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因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guān),故立為衡山王,都邾”[9]1894,同時得項羽所立的有漢王劉邦和雍王章邯等其他十七王。吳芮便是項羽于公元前206年所立十八王之一。至漢王劉邦即皇帝位(公元前202年),立即下詔徙封吳芮為長沙王。詔曰:“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越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其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為長沙王?!盵9]53他也是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王之一,其他七個分別是:齊王韓信、韓王韓信、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臨江王共敖。[1]977這一年距趙佗在嶺南稱王建立南越國已經(jīng)兩年。這里的問題就出在高帝劉邦封吳芮為長沙王時,所劃定長沙國節(jié)制的對象上。當(dāng)初秦時的嶺南三郡——象郡、桂林、南海,如今已為趙佗所割據(jù)稱王,這一點,劉邦不是不清楚;劉邦削平諸侯時的軍事行動并沒有推及嶺南,他也是心知肚明。將陸梁之地的嶺南三郡劃歸長沙國統(tǒng)轄,顯示了劉邦已經(jīng)將南越國所控制的嶺南地區(qū)納入漢朝的版圖。這樣一來,長沙國就成了漢朝名義上統(tǒng)屬范圍最廣的一個南方封國。在這一封國中,又有一個獨立的南越王國,于是長沙國就與南越三郡直接發(fā)生了行政區(qū)劃上的領(lǐng)屬關(guān)系。劉邦是將長沙國推到了解決南越國問題的最前沿,因而在趙佗看來,能夠危及南越國安全的魁首便是嶺北的長沙王。
劉邦因何要擺放吳芮這樣一顆棋子于令他最放心不下,又承擔(dān)艱巨任務(wù)的長沙國為王呢?這要分析一下吳芮其人。下面是《史記》和《漢書》中關(guān)于長沙王吳芮的幾條記載。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綰與兩韓信,皆繳一時之權(quán)變,以詐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稱孤。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于滅亡。張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國。唯吳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傳號五世,以無嗣絕,慶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稱忠也![9]1895
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1]801
長沙王者,著令甲,稱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絕,竟無過,為藩守職,信矣。[1]977
《集解》引鄧展曰:“約,非劉氏不王。如芮王,故著令使特王。或曰以芮至忠,故著令也?!痹唬骸耙攒侵遥侍赝踔?;以非制,故特著令?!盵1]977
從以上《史》《漢》記載可以看出,長沙王吳芮至忠、至正,為藩盡于職守。因此深得高帝劉邦的信賴并委以重任,同時也得以延續(xù)五代而為王。吳芮死于受封長沙王的第二年(公元前201),其子吳臣嗣號。劉邦為帝八年(公元前195)時駕崩,當(dāng)時天下王國有十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盵1]801足見依舊得漢皇的恩重。如此忠誠篤厚的長沙王世家,鑒于自己藩國中象郡、南海、桂林尚被趙佗割據(jù),雖表面向漢稱臣,實仍游離于漢朝疆域之外的現(xiàn)狀,自然無法坐視不理?!妒酚洝h興以來諸侯年表》就說:“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1]803漢實際疆域的南境當(dāng)時也僅至五嶺北線而已,擺在歷代長沙王面前的便是如何打通豎在五嶺的森嚴(yán)壁壘,使長沙國的節(jié)制域限實至名歸。因而,對于如何解決南越國問題,在漢初的朝中最多而且最積極地向漢天子行建言獻策職事的便是長沙王,雖然史志文獻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當(dāng)高后時開始“禁南越關(guān)市鐵器”時,趙佗首先想到的就是高后聽信了讒臣的讒言,并認定讒臣便是長沙王。《史記·南越列傳》云:“后時,有司請禁南越關(guān)市鐵器。佗曰:‘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并王之,自為功也?!盵1]2969并且,趙佗在盛怒之下發(fā)兵攻打長沙國邊邑,“敗數(shù)縣而去焉”,算是對長沙國的懲罰與示威。從此,趙佗更是在北部邊地布守重兵,以備不測。
“陸梁侯”是一個與長沙國和南越國皆發(fā)生關(guān)系的漢封侯國。據(jù)《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詔以為列諸侯,自置吏令長,受令長沙王?!表毼阌诟咦婢拍辏锤叩畚迥?,公元前198)三月受封陸梁侯,受封3年后,至高祖十二年即高帝八年(公元前195)死。其子桑嗣位,在侯位34年,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61)死,此為陸梁共侯。高后三年,共侯桑之子慶忌嗣位,在侯位5年,于景帝元年(公元前156)死,此為陸梁侯須毋之孫陸梁康侯。漢景帝元年,陸梁康侯慶忌之子冉嗣位,在侯位44年,至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因“坐酧金,國除”[1]948。由此看來,陸梁侯之封位自高祖劉邦十二年(公元前198)起,至漢武帝劉徹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止,共享86年,陸梁侯國的存在是與南越國的存在相始終的,最終是因為賄賂之案而得以罷免。不同于長沙王封位的罷撤是因為無子嗣。
漢初的封爵與周代不同,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漢只有王、侯二等,而且非劉氏同姓者皆為漢之功臣。《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云:“漢興,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唯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盵1]801據(jù)《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記載,陸梁侯于侯者中的位次為“一百三十七”,雖然位次相對靠后,卻也是為漢立有大功者。前述長沙王吳芮受封于高帝元年(公元前202),陸梁侯須毋受封于高帝五年(公元前198),二者皆為高帝劉邦定天下時的功臣。長沙王節(jié)制的地域是包括了象郡、桂林、南海在內(nèi)的長沙國,陸梁侯的節(jié)制區(qū)域雖然《史》《漢》并無記載,但按照漢封國多以地名作為封號名稱的習(xí)慣,陸梁侯所節(jié)制的區(qū)域即是陸梁之地。而陸梁之地就是南嶺以南的百越地區(qū)。長沙王吳芮是一王國,陸梁侯須毋是一侯國,而且“受令長沙王”。這或許是高帝慮及長沙王國統(tǒng)轄區(qū)域太過廣大,而在其領(lǐng)屬范圍內(nèi)專設(shè)一個侯國分領(lǐng)南越事務(wù)。這樣一來,陸梁侯須毋便又與南越國趙佗發(fā)生了直接關(guān)系。陸梁侯國為漢中央政府的封國,南越國是趙佗獨立割據(jù)而建立的王國,二者歸屬不同卻又轄制同一區(qū)域——陸梁地(嶺南三郡)。陸梁侯的冊封為高帝五年(公元前198),南越國的冊封為高帝七年(公元前196),前者要比后者早2年。劉邦在冊封趙佗之前,又為何專立一個陸梁侯國,以表示漢中央政府對南越地區(qū)行使主權(quán)呢?這要從陸梁侯須毋本人來看。
關(guān)于須毋是否越人或是否南越人,史無記載。有學(xué)者據(jù)須毋受封“列諸侯”之說,認為他是隨吳芮入關(guān)的百越長之一:“此陸梁侯須毋應(yīng)是從吳芮入關(guān)的百越長之一,以功封侯,受長沙王節(jié)制。因是百越長,和一般列侯不同,故稱‘列諸侯’”[12]。覃圣敏又據(jù)此推斷:“須毋原來極可能是嶺南的百越長之一,因而才被封為‘陸梁侯’的?!彼终f:“說須毋原來可能是嶺南的百越長之一,一方面是從須毋被封為‘陸梁侯’的名稱來推斷;另一方面也從跟隨吳芮討秦的將領(lǐng)中有不少嶺南越人的事實出發(fā)?!盵1]53下面來討論一下須毋是否真是嶺南百越之長。
首先,從《史記》和《漢書》中所載隨吳芮從諸侯滅秦的材料看。
閩粵王無諸及粵東海王搖,其先皆粵王勾踐之后也。秦并天下,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粵歸番陽令吳芮,所謂番君者也,從諸侯滅秦。漢擊項籍,無諸、搖帥粵人佐漢。漢五年,復(fù)立無諸為閩粵王,王閩中故地,都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粵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號東甌王。[1]3859
這是《史記》中僅有的記述關(guān)于隨從吳芮起而滅秦的越人材料。這里明確說明,跟隨吳芮滅秦的是閩粵王無諸和粵東海王搖所率領(lǐng)的閩粵人和東甌人。
其次,《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5條關(guān)于越人隨諸侯滅秦而受封為侯的記載。
貰,以越戶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功比臺侯。[1]909
海陽(《索隱》:海陽,亦南越縣。),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侯,千八百戶。子,(海陽)齊信侯搖毋余。(《索隱》案:毋余,東越之族也。)[1]910
絳陽,以越將從起留,入漢,定三秦,擊臧荼。[39] (P922)
煑棗,以越連敖從起豐,別以郎將入漢,擊諸侯,以都尉侯。[1]973
南宮,以父越人為高祖騎將,從軍,以大中大夫侯。[1]981
以上5位受封之侯在起而從諸侯破秦之時,貰侯為“越戶將”,海洋侯為“越隊將”,絳陽侯為“越將”,煑棗侯為“越連敖”,南宮侯為“父越人”。這也是《史記》中僅有的越人有名者起而滅秦的記載。他們大都是越人將領(lǐng),越人將領(lǐng)和百越長是一個概念嗎?另外,根據(jù)《史記地名索引》,此5條材料皆系于“東越”[13]條下,可以認為這5位從諸侯起而滅秦者,都是東越人,包括閩越和甌越,而唯獨不是南越。《史記》司馬貞《索隱》還在海陽齊信侯搖毋余下加以案語:“毋余,東越之族也。”所以,稱陸梁侯須毋是嶺南的百越長是完全沒有史料依據(jù)的,而且認其為越人也是很牽強的。無論須毋是否越人,漢朝在南越國的北境長沙國內(nèi)封一個陸梁侯國,都是對趙佗的一種牽制。相應(yīng)地,漢封海陽侯則是在南越國的東部邊境布下一顆棋子,同樣也是對趙佗的制約。這都是漢為解決南越國問題所行使的必要步驟。那么,為什么漢未在南越國西境加封侯國呢?一方面南越國的力量中心在番禺,軍事解決南越國問題只有通過東境和北境兩個方向,而且取道直接。另一方面,南越國西境為故象郡地,一直延及今廣西西部,越人勢力強大,而且尚未設(shè)置羈縻郡縣。漢朝恩威并重,封陸梁侯國和海陽侯國顯示了強勢的一面,而加封趙佗南越王又是一種安撫。
“陸梁侯”之后,武帝時期又有“將梁侯”和“都梁侯”之封?!妒酚洝つ显搅袀鳌份d:“南越已平矣。遂為九郡。伏波將軍益封。樓船將軍兵以陷堅為將梁侯?!盵1]2977這受封為將梁侯的是平南越有功的樓船將軍楊仆,他是因為能夠攻堅,才取其義為“將梁侯”。很顯然,這里的“梁”就是指南越人、南越國,即拿下了多年懸而未決的嶺南百越之地,因楊仆戰(zhàn)功顯赫方名其為“將梁侯”。這與“陸梁地”之“陸梁”在取義上是相呼應(yīng)的。《史記·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亦有封長沙定王子為“都梁侯”的記載,司馬貞《索隱》稱“屬零陵”。漢之零陵郡屬荊州刺史部,南接交州刺史部的蒼梧郡和郁林郡,其南部為南嶺山區(qū),亦為越人區(qū)。因此,“都梁侯”之“梁”雖然不是指整個南越地區(qū),卻也是五嶺及以南越人區(qū)的一部分,與“陸梁”“將梁”取義并不矛盾。
“陸梁”“將梁”“都梁”等整體或部分取義是一致的,都是指今五嶺及以南的南越地區(qū)。這里是族性剛直、文化落后的越人聚居區(qū),無論是秦始皇、漢高帝,還是漢武帝,都將其地視為既孤懸南界,又須煞費苦心予以將其納入王朝版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史的風(fēng)云際會充分說明了這個事實。
參 考 文 獻
[1] 司馬遷.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魏嵩山.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583.
[3] 覃圣敏. 有關(guān)“陸梁”的幾個問題[J]. 廣西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1988(1).
[4] 司徒尚紀(jì). 廣東文化地理[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354.
[5] 張聲震. 廣西壯語地名選集[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155.
[6] 湛江市地名志編輯委員會. 湛江市地名志[M]. 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89:111.
[7] 何寧. 淮南子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98:1289.
[8] 胡紹華. 羈縻郡縣制度與土司制度的對比研究[G]//胡紹華. 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40.
[9] 班固. 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 徐松石. 粵江流域人民史[M]. 上海:中華書局,1941:145.
[11] 杜佑. 通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88:4574.
[12] 王學(xué)理. 長沙西漢“陸暴尉印”應(yīng)為“陸梁尉印”[J].考古,1979(4):56.
[13] 嵇超,鄭寶恒,祝培坤,等. 史記地名索引[M]. 北京:中華書局,1990:118.
From Tri - County to Nanyue Kingdom: the New Narration of “Lu Liang” from Qin and Han Dynasties
CAI Ping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gjiang 524009, China)
Abstract:The history of Lingnan area being included into the unified dynasty territory, experienced from Lingnan three counties at Qin Shi Huang’s ruling time, to the Nanyue kingdom at Emperor WuDi’s ruling time. According to Sima Qian's records of the plans and management of Lingnan during the Qin and HanDynasties, “Luliang” which is referred to Lingnan Baiyue, is a geographical region and also has a reference of Lingnan Nature and human geography character. The narration of Lingnan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co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Lingnan in official discourse system and t the special measures of including lingnan into the unified territory. “Luliang” has both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 words: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Lu Liang;Lingnan three counties;Nanyue kingdom
作者簡介:蔡平,男,1964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和歷史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學(xué)科共建項目《族群流寓與六朝文學(xué)格局》(GD13XZW01)
收稿日期:2015-11-03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159(2016)02-0050-07
doi:10.3969/j.issn.1673-9159.2016.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