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金 文,陳 雅 然
壯族服飾傳說中的古俗記憶
陳 金 文,陳 雅 然
壯族服飾傳說反映了壯族古代民俗文化,就我們在本文中分析的文獻資料看,這些傳說或反映了古老的掠奪婚習俗,或反映了厭勝習俗。通過這些傳說所反映的古代習俗,我們可以對古代社會壯族先民的生產與生活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古代社會的民俗知識,是我們解讀神話、傳說、故事等各種民間口頭敘事中所蘊含的古老文化內涵的一把珍貴的鑰匙!
壯族;服飾傳說;古代民俗;歷史記憶
作者陳金文,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 南寧 530006);陳雅然,女,漢族,山東濟寧人,日本關西大學博士生(日本 大阪 556-8670)。
近年來學界在壯族服飾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公開發(fā)表的研究論文有陳麗琴的《從藝術學視角透析壯族服飾文化中的信仰內涵》[1]《壯族服飾的審美意蘊分析》[2],玉石階的《壯族服飾圖案紋樣的文化內涵》[3],陳德英的《壯族傳統(tǒng)文化對壯族服飾圖案的影響》[4],張愛丹的《壯族服飾的色彩意義》[5]等。上述研究論文或探討壯族服飾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或就壯族服飾的審美意蘊作分析。
陳麗琴尤其著力于壯族服飾文化的研究,除發(fā)表了多篇研究論文外,還出版了《壯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全書正文分作“淵源·流變:壯族的歷史與服飾的演變”、“形制·種類:壯族服飾的外顯形態(tài)”、“紡織·印染·刺繡·雕琢:壯族服飾的制作工藝”等八章,對壯族服飾文化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盡管學界在壯族服飾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卻不見有以壯族服飾傳說為獨立研究對象的論文、著作發(fā)表或出版。玉石階在其《壯族服飾圖案紋樣的文化內涵》一文,通過流傳于壯民族民眾口頭的《郎正射日》神話和《花婆》傳說解釋說明壯族服裝上的花紋圖案,指出透過這些圖案紋樣,我們可以洞察到壯族的歷史文化。 陳麗琴的《壯族服飾文化研究》一書的第六章“歷史記憶的表達”一節(jié)涉及到壯族服飾傳說的研究。其中列舉了《紋身的演變及其傳說》《坐月的傳說》《為何把銀魚和手鐲作訂婚禮物》等數則壯族服飾傳說,并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的服飾符號系統(tǒng)與相應的神話、傳說、故事和習俗解釋可以構成全面的闡釋系統(tǒng),起到沿襲傳統(tǒng)、追根憶祖、敘述往事、儲存文化信息的巨大作用。無論是祖源的神話還是花衣的來歷傳說,都說明服飾符號在無文字民族中,有著一種毋庸置疑的指稱、傳達、表述和儲存信息的作用?!盵6]P222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就壯族服飾傳說中所保存的歷史文化記憶作進一步的研究,重點探索其中保存的壯民族古代習俗記憶。
壯族服飾傳說內容豐富,本人從各類壯族民間故事書中搜集到十五則之多。這十五則壯族服飾傳說,有的以反映階級壓迫,表現(xiàn)階級斗爭為主題,如《黑牙姑娘》[7]《龍勝龍脊姑娘服飾傳說》[8]P130等;有的以反映族群斗爭和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如《黑衣壯為什么穿黑衣》[9]P209《文山壯族婦女服飾的傳說》[10]P62等;有的以反映婚姻愛情為主題,如《鯉魚鞋》[11]《為何把銀魚和手鐲作訂婚禮物》[12]《花圍腰的來歷》[13]等;有的以反映壯族民眾的審美追求為主題,如《染齒的傳說》[14]《金龍婦女穿長衫》[15]的傳說等;有的以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主題,如《孔雀帽的來歷》[16]的傳說……總之,壯族服飾傳說內容豐富,反映主題不一而足。
除上述各主題的壯族服飾傳說外,還有一類壯族服飾傳說以表現(xiàn)壯民族的古俗記憶為主題,該主題的壯族服飾傳說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以下我們對這類主題的壯族服飾傳說作具體介紹。
以表現(xiàn)古俗記憶為主題的壯族服飾傳說大約有《壯族婦女百褶裙的傳說》[17]《婦女圍腰來歷》[18]《戴頭巾的由來》[19]《婦女結發(fā)髻的來歷》[20]《大新太平壯人的服飾傳說》[21]P96等數則。
《壯族婦女百褶裙的傳說》:小伙與姑娘約會,姑娘被老虎搶走。小伙深入虎穴,殺掉數只老虎,搶回姑娘。當得知老虎被殺后,姑娘數次變成虎頭人身的怪物撲向小伙,小伙數次拿刀刺向姑娘。小伙拿刀刺向姑娘,姑娘就重新變回人形。每次小伙的刀刺向姑娘,姑娘身上的裙子就被壓出一道褶皺,等到小伙和姑娘回到寨子,姑娘直筒筒的裙子已經變成了百褶裙。寨子里的姐妹們見姑娘的百褶裙好看,便開始穿起了百褶裙。
《婦女圍腰來歷》:從前婦女比男人聰明,但心狠毒。一對夫妻,女方恨男人想讓他死,就找來草藥,配成藥方拿來和飯拌在一起給老公吃。男方發(fā)覺后,就找其他男人商量怎么對付女人。有人提議:婦女這么狡猾,什么事都會想出來,我們拿一塊布來制成圍腰,再讓道公做上佛法,然后要女人戴,她的心眼就不那么多了。從此,女人戴上了圍腰。
《戴頭巾的由來》:一只餓虎遇見一位田間勞動的婦女。它擺起尾巴,想把這個婦女變成豬、羊后吃掉。由于這個婦女戴著一塊頭巾沒有蛻變成豬或羊。老虎以為她本領非凡,就離開了。以后,婦女上山下地勞動都戴著頭巾。
《婦女結發(fā)髻的來歷》:從前,熊婆經常在山林路口攔住打柴的婦女,讓她們給自己梳頭、抓虱子,嚇得婦女們不敢出門。一位叫布麗的姑娘借給熊婆梳頭之機,狠狠懲治了它,熊婆發(fā)誓報仇。為避免熊婆的傷害,布麗讓婦女把頭發(fā)卷在腦后,讓熊婆看不出她們是婦女。此后,壯家婦女都喜歡把頭發(fā)卷在腦后,結成髻。
《大新太平壯人的服飾傳說》:宋時有個叫狄青的士兵娶一壯女為妻,兩人很恩愛。士兵收兵回去,許諾三年后迎妻回去。女子對天發(fā)誓,如中途改嫁,必遭披枷戴鎖之苦,吐血而死。多年過后,父母勸女子改嫁,女子礙于誓言不從。父母遂讓該女子行變通之法:飾項圈項鏈,好像戴鎖;搭布于雙肩,猶如披枷;食檳榔老葉口常紅如吐血。這樣,女子就改嫁了。此后,大新太平一帶婦女就常作這種打扮。
上述壯族服飾傳說,情節(jié)奇異,主題不易把握,其中一些篇章明顯體現(xiàn)出原始思維特征,反映著萬物有靈觀念,洋溢著濃郁的神話色彩。本人以為,這些傳說蘊含著深厚的古代歷史文化,保存著壯族人民對古代社會歷史與習俗的集體記憶。
上述,我們對以表現(xiàn)古俗記憶為主題的壯族服飾傳說作了具體介紹,那么,這幾則傳說終究反映了哪些古代習俗呢?以下,我們對這些傳說所反映的內容試作解讀。
普羅普以為,神奇故事中(包括神話、傳奇、原始敘事歌謠等)保存著許多遠古時代的信息??梢娨獙I(yè)已消失的社會生活的蛛絲馬跡作歷史探源或解釋、分析,必須借助于人類社會早期的知識。他舉例說:“例如,我們看到,故事中保留著一些不同于現(xiàn)在的婚姻形式,主人公是去遠方而不是在自己周圍尋找未婚妻。很可能這反映的是外婚制的現(xiàn)象,顯然是出于某種原因不能在自己周圍的人中間找。因此,故事中的婚姻形式應該進行考察,并應找到這些形式確實在其中存在過的那種制度、社會發(fā)展的那個階段或時期?!盵22]P9這里,普羅普指出,在一些幻想性的民間故事中保留著人類對早期婚姻形式的記憶。
普羅普的論斷也適合用于解釋某些壯族服飾傳說。本人以為《壯族婦女百褶裙的傳說》就反映了人類社會早期的婚姻形式?!秹炎鍕D女百褶裙的傳說》講,小伙與姑娘約會,姑娘被老虎搶走。我們以為,搶走姑娘的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虎”,而應該是指某部落中的人。之所以稱其為“虎”,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該部落以“虎”為圖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傳說主人公一方對該部落所作的類比,以此將該部落“界定為‘對立’格局中的一部分。”[23]P50傳說又講,小伙深入虎穴,殺掉數只老虎,搶回姑娘。這里所講小伙殺掉的數只虎自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虎,而是某部落的人。因此可以為,這則傳說是對上古時期搶婚習俗的反映。
搶婚又稱“掠奪婚”,是古代氏族部落由族內婚發(fā)展到族外婚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婚姻習俗。該婚姻形式的特征是不經女子本人及其親屬同意將女方劫歸,是一種野蠻的強制婚姻形式。這種婚姻形式,在我國古代文獻《易經》當中有記載,《易經》“屯”卦中云:“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婚媾,匪寇”,“乘馬班如,泣血漣如?!盵24]P224-225上述諸卦生動地描述了遠古時代的男子騎著高頭大馬去搶婚的情景,也反映了被搶女子的掙扎與反抗。目前,在我國許多民族中還保留著這些婚姻形式的遺風,只不過,現(xiàn)代社會實行的所謂“搶婚”,與古代社會的掠奪婦女已經大有不同,大多數都是“假搶”,不過是對古代掠奪婚婚姻形式的模仿罷了。
烏丙安指出:“在民間傳說、故事中,丑惡異類或妖怪精靈索取婦女、強搶婦女的情節(jié)內容,正是民間用口頭語言藝術反映遠古掠奪婚內容的一種形式,它們都可以做了解遠古掠奪婚形式的參考?!盵25]P222在民間傳說、故事中有對搶婚習俗的反映,它們是了解遠古搶婚習俗的重要資料。
《壯族婦女百褶裙的傳說》是對遠古搶婚習俗的反映。該傳說中的女性主人公兩次被搶,第一次是被某部落的人搶去;第二次是被傳說中的男性主人公一方搶回。在搶奪的過程中,雙方發(fā)生了戰(zhàn)斗,某部落一方傷亡慘重。
傳說中講,當得知數只老虎被殺后,姑娘(傳說中的女性主人公)數次變成虎頭人身的怪物撲向小伙(傳說中的男性主人公)。本人以為這一情節(jié)的內在寓意是,姑娘被某部落的人搶去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已經認同了自己屬于某部落成員的身份,傳說中講她變成虎頭人身的怪物撲向小伙,意味著她二次被搶后不甘屈服——她要為某部落的人復仇。
至于小伙一次次拿刀刺向姑娘,姑娘身上的裙子被壓出一道道褶皺;最后,姑娘到了村里,見到了鄉(xiāng)親們,再也不變成虎頭人身的怪物了。這段情節(jié)則是講,小伙面對姑娘的反抗所采取的威懾措施使得姑娘最終順從。
綜上所述,本人以為《壯族婦女百褶裙的傳說》非常具體、生動地反映了遠古社會的搶婚(掠奪婚)習俗,其中關于搶婚習俗的血腥與殘酷,被搶婦女的強烈反抗及其最終的被馴服在傳說中都有交代,該傳說可以作為我們研究遠古時期掠奪婚婚姻形式的重要參考。
普羅普指出:“儀式、神話、原始思維形式及某些社會制度都是前故事,我認為通過它們來解釋故事是可能的?!盵26]P24普羅普認為民間口頭敘事蘊含著原始思維形式,一些壯族服飾傳說也往往如此。
厭勝系古代巫術之一,姜彬在《中國民間文學大詞典》中講:“厭勝,巫術的一種。其實質是以較高的力壓服較低的力。……通常有咒語、避邪物,如我國結婚新房中有照妖鏡,建造大橋、圍墻等大型建筑物在底部放置鐵蜈蚣。”[27]P57林富士在其《壓抑與安頓-厭勝的傳統(tǒng)》一文中,對“厭勝”一詞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讀,他說:“‘厭’在古代文獻中,常和‘壓’通假,有逼迫、壓抑、鎮(zhèn)壓、鎮(zhèn)服、掩蓋和禳除的意思,因此,所謂‘厭勝’,似乎是指強力鎮(zhèn)壓、逼迫、排除,使之屈服而取勝。此外,‘厭’也有滿足、順服、安靜、平安、靜止的意思,因此,‘厭勝’似乎也可以解釋為平安克服困難,心滿意足,順遂勝利。這兩層意思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互相矛盾。二者的差異是因為評判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這從施行厭勝之法的目的和時機便可以知道。”[28]
總之,厭勝是人們在生產力落后,對自然界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借助于想像和幻想,并采取或對抗、或迎合的諸種行動,以期消災免禍,消除劫難的一種巫術形式。厭勝之俗產生于遠古時代,體現(xiàn)著人們的原始思維,至今仍流行于民間社會。譬如,在鄉(xiāng)村常見人們將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橋道要沖或砌于房屋墻壁,上書:“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之類。這正是采取厭勝之術禁壓不祥的舉措。
有多則壯族服飾傳說反映了源起于遠古時代,具有悠久歷史的厭勝習俗?!秼D女圍腰的來歷》的傳說其內容是講男性對女性施行厭勝之術。傳說中講,從前婦女比男人聰明,隨時陷害男人;而男人們也湊在一起,談怎樣對付女人。本人以為這是對人類社會由母權制社會向父權制社會轉變之初的描述。
恩格斯指出:“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是人類經歷的革命之一,最早的階級壓迫是與對婦女的奴役同時發(fā)生的。”[29]P70隨著母權制向父權制的轉化,男子在家中掌握了權柄,而婦女則被貶低、被奴役,她們逐漸喪失了對財產、事務的支配權,在經濟上、地位上漸趨成為男子的依附者,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這種過渡并非是平穩(wěn)的、和平的,從夫居的出現(xiàn)引起了婦女的反抗,“在這當中,女子反對出嫁到男家,逃婚……女子堅持管教、支配子女,沿襲習慣為子女命名等等?!薄巴瑫r,男子則以種種手段改從妻居為娶妻,除送出聘禮、組織搶婚外,還有‘躬親’‘禮拜’,舉行隆重的婚儀,且制造男子懷孕生育子女、‘男子坐褥’等假象,要求女子遵守貞操以求孩子為其親生等等?!盵30]P313總之,在母權制向父權制的轉化過程中,男、女之間斗智斗勇,各顯手段?!秼D女圍腰的來歷》的傳說正是反映了這一階段男女間沖突的歷史。
傳說又講,有人提議拿一塊布制成圍腰,再讓道公做上佛法,然后要女人戴,以為,這樣她的心眼就不那么多了。這位男性中的“智者”所提出的這種制伏女性的“辦法”是一種厭勝之術,而“圍腰”正是對婦女發(fā)揮鎮(zhèn)壓、鎮(zhèn)服作用的“鎮(zhèn)物”。*鎮(zhèn)物,即施行厭勝術時使用的物件,又稱“厭勝物”。人們以為其有祛邪、止疫、除災、滅害等各種功能,鎮(zhèn)物用料廣泛,無所不可,舉凡動物、植物、天體、氣象、土石、人體、泄物、器用、文字、圖畫、藥物、食物,等等,凡此種種,都可用作鎮(zhèn)物。
傳說的最后講,女人戴上了圍腰,從此被約束。則是講厭勝術發(fā)生了效力。這也正隱喻了母權制的徹底失敗及女性最終被控制的歷史事實。
《戴頭巾的由來》《婦女結發(fā)髻的來歷》等傳說,則反映了古代社會人們對猛獸施行厭勝之術的習俗?!洞黝^巾的由來》的傳說洋溢著濃郁的原始文化色彩,反映出萬物有靈觀念和“服從于‘互滲律’”[31]P71的思維方式。
傳說中的老虎會擺起尾巴“弄法子”,目的是把一位在地里勞動的婦女蛻變成豬或羊后再吃掉。而由于這個婦女戴著一塊頭巾,老虎的目的才沒有達到,這樣,頭巾救了這個婦女的命。以后婦女們上山下地勞動都戴頭巾。透過這則傳說的原邏輯敘事,可以看出這是講婦女所頂的頭巾有厭勝虎患的功能。
本人以為該傳說所述事件的真相應該是:某婦女去田中勞動偶遇老虎,不知什么原因老虎沒有傷害這位婦女。恰好這位婦女去田中勞動時頂著一塊頭巾,大家便以為是這塊頭巾發(fā)揮了作用,于是,認為它具有厭勝虎害的功能。
《婦女結發(fā)髻的來歷》的傳說也彌漫著原始思維,反映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和巫術思維。傳說中的“熊婆”讓婦女給自己梳頭,撿虱子。在被布麗懲罰后,它發(fā)誓看見婦女上山砍柴就把她們撕爛。而當婦女們把頭發(fā)卷在腦后,熊婆就不知道她們是婦女了。以后,婦女都喜歡把頭發(fā)卷在腦后,結成發(fā)髻。這則傳說分明是在講古代社會厭勝熊患的方法。傳說講婦女模仿男人,把頭發(fā)盤起,就能夠威懾熊婆。婦女們施行的這種厭勝“熊婆”的巫術,是符合弗雷澤所提出的“相似律”原理的,即“通過模仿實現(xiàn)任何他想做的事?!盵32]P19熊婆對男性是有畏忌的,婦女們通過模仿男性以期達到威懾熊婆的效果。
廣西地區(qū)向有“八山二水一份田”之說,大部分地區(qū)山嶺綿延起伏,森林覆蓋,在古代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自然會常常出現(xiàn)虎狼出沒,猛獸為災的現(xiàn)象?!稁X外代答》載:“廣西有獸名人熊,乃一長大人也。披發(fā)裸體,手爪長銳,常以爪劃橄欖木,取其脂液涂身,厚數寸,用以御寒暑,敵搏噬。是獸也,力能搏虎,每踸踔而行,道遇一木根,必拔去而后行。登木而食橡栗,必折盡而后已。余夜宿昭州灘下,聞山中拔木聲,舟師急移舟宿遠岸。問之,曰:‘人熊在山,能即船害人?!衷疲骸耆谥萦腥诵芏伤艘詾楂F也,拏舟刺之以槍,熊就水接槍折之,遂破人舟?!湓谏街?,遇人則執(zhí)人手,以舌掩面而笑,少焉,以爪抉人目睛而去。 ”[33]P221
在這里周去非記載了古代社會廣西地區(qū)猛獸為災的現(xiàn)象。與之相應,也就出現(xiàn)了厭勝獸患的巫術,這些巫術或者厭勝之法表現(xiàn)了人類“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34]P21的愿望,本人以為,除此之外,或許還包含有人們在與自然做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某些經驗。
前邊,我們講到“厭勝”從字面上講有兩種意思,一是強力鎮(zhèn)壓、逼迫、排除,使之屈服而取勝;同時,“厭”也有滿足、順服、安靜、平安、靜止的意思。也就是說厭勝的方式有截然不同的兩種,一種是“用人主觀能動的力量”同“災禍力量對抗”,“以使兩者力量互相抵消”;一種是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去“迎合災禍力量”,以達到消除災禍的目的。[35]以上所講的幾則傳說所反映的厭勝習俗,其厭勝手段都是與“災禍力量對抗”,通過鎮(zhèn)壓、逼迫、排除,以達到消災避禍之目的;而《大新太平壯人的服飾傳說》中所表現(xiàn)的厭勝手段則是借“迎合災禍力量”,達到厭勝之目的。
從其反映的歷史內容看,《大新太平壯人的服飾傳說》產生比較晚,講的是宋代戍邊士兵娶壯女為妻而發(fā)生的故事。宋代,狄青率大軍南下,平定儂智高起義之后,留下許多官兵駐守。該傳說大概就是反映了這一段歷史。
傳說講,士兵走時女子曾發(fā)重誓不嫁。后不見士兵來迎,女子欲改嫁又礙于誓言,遂行變通之法:飾項圈項鏈,以喻戴鎖;搭布于雙肩,以喻披枷;食檳榔老葉口常紅,以喻吐血。女子所行的“變通之法”就是厭勝巫術:通過各種裝飾以迎合當年的誓言,意味自己已經遭受懲罰,借以避過因違背誓言而可能實際招致的災殃。本傳說中女性主人公所行的厭勝巫術也符合弗雷澤所講的行使巫術時所遵循的“相似律”原理,其巫術手段正是通過模仿,追求相似。
總之,壯族服飾傳說反映了壯族古代民俗文化,就我們在本文中分析的文獻資料看,這些傳說或反映了古老的掠奪婚習俗,或反映了厭勝習俗。通過這些傳說所反映的古代習俗,我們可以對古代社會壯族先民的生產與生活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古代社會的民俗知識,是我們解讀神話、傳說、故事等各種民間口頭敘事中所蘊含的古老文化內涵的一把珍貴的鑰匙!
在整篇文章中,我們梳理了壯族服飾文化的研究狀況,介紹了壯族服飾傳說的內容,對壯族服飾傳說中所蘊含的古代民俗文化作了解讀和探索。傳統(tǒng)的民間口頭敘事保存著業(yè)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生活痕跡,其反映的社會內容中往往包含著“歷史往昔”,而“破譯”民間口頭敘事中的“歷史往昔”[36]P8無疑是民間文學、民俗學工作者的旨趣之一。
從前述我們解讀或破譯的民間傳說來看,那些蘊含著古老習俗的民間傳說大都產生于人類社會的早期,體現(xiàn)出原始思維的特征,對它們的解讀并不容易,正如維柯所說:“具有文明本性的我們(現(xiàn)代人)根本不可能想像出來,只有付出巨大辛勞才能理解這批最早的人的詩歌的本質。”[37]P2因此,筆者不敢肯定地說,自己在對壯族服飾傳說中所記憶的古代習俗進行解讀、破譯時,完全、準確地把握了隱藏在文本背后的意義。因而,本人懇請大方之家給予批評、指正,以有裨益于本人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
[1]陳麗琴.從藝術學視角透析壯族服飾文化中的信仰內涵[J].藝術百家,2008,(3).
[2]陳麗琴.壯族服飾的審美意蘊分析[J].社會科學家,2008,(7).
[3]玉石階.壯族服飾圖案紋樣文化內涵[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2,(1).
[4]陳德英.壯族傳統(tǒng)文化對壯族服飾圖案的影響[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9,(1).
[5]張愛丹.壯族服飾的色彩意義[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6,(3).
[6][9]陳麗琴.壯族服飾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藍鴻恩.壯族民間故事選[G].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8]黃鐘警,陳善.龍勝風情[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10]劉德榮.新編文山風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黎耘.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鹿寨縣民間故事集:內部資料[G].1987.
[12][13][16]農冠品.女神·歌仙·英雄-壯族民間故事新選[G].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14]西林縣民委,文化局.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西林縣民間故事集:資料本[G].1990.
[15]譚燕玲,羅尚武.廣西民間文學作品精選·龍州縣卷[G].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
[17][18]李樹榮.廣西民間文學作品精選·隆林卷[G].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19]巴馬瑤族自治縣三套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巴馬瑤族自治縣故事集:內部資料[G].1990.
[20]梁惠安.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大新縣民間故事集:內部資料[G].1988.
[17]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編輯組.廣西壯族社會歷史調查[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75.
[21][22][26][36][俄]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維奇·普羅普.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M].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23][英]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胡道靜,戚文.周易十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4]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
[25]姜彬.中國民間文學大詞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27]林富士.壓抑與安頓-厭勝的傳統(tǒng)[J].歷史月刊,1999,(132).
[28]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9]李永采,李長林,程德祺等.驅撥謬誤究真諦-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新辨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
[30][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1][英]詹·喬·弗雷澤.金枝(上)[M].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32][宋]周去非.嶺外代答[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33]劉世錦.馬克思主義論民間文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34]史杰鵬.“厭勝”之詞義考辨及相關問題研究[J].勵耘學刊(語言卷),2013,(2).
[35][英]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瞿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楊 蘭
MemoriesofOldCustomsintheTalesofZhuangPeople’sCostumes
CHEN Jinwen,CHEN Yaran
Some tales of Zhuang people’s costumes reflect ancient folk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available for analysis, they are centered on such themes as forced marriage and the custom of Yansheng (an ancient witchcraft), displaying the life and production of ancient Zhuang people. It is argued that the tales are a precious key to understanding ancient culture embedded in oral folk narratives.
Zhuang people; tales of costumes; ancient folk custom; historic memory
I29
A
1003-6644(2016)06-0048-09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壯族民間傳說與族群記憶”[項目編號:13BZW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