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亞偉
(撫州市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江西 撫州 344000)
?
湯顯祖書法藝術(shù)及其書畫交誼
方亞偉
(撫州市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江西 撫州 344000)
晚明時期,文藝思潮解放對文人書法、繪畫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這一時期的著名劇作家湯顯祖亦工書法,有書法墨跡存世。湯翁一生雅好書畫收藏,并與董其昌、詹景鳳等書畫名家均有交誼。本文從湯翁存世書法墨跡著手,探究其書法淵源、性情志趣,并查閱相關(guān)史料研究其書畫交誼,以期進一步豐富湯翁的藝術(shù)人生。
湯顯祖;書畫藝術(shù);交誼
方亞偉.湯顯祖書法藝術(shù)及其書畫交誼[J] .東華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35(3):295-298.
Fang Ya-wei.The calligraphy art of Tang Xianzu and his soci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J]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35(3):295-298.
晚明時期,在泰州學(xué)派和禪宗思想的直接影響下,文人士子們追求“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個性思潮得到進一步解放,其中以湯顯祖為代表的戲劇界,以袁宏道為代表的文學(xué)界,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書畫界所進行的文藝思潮運動,對我國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湯顯祖所創(chuàng)作的詩文、劇作是中國乃至世紀(jì)戲曲文學(xué)史上的寶貴財富,因此,他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本文從湯顯祖書法藝術(shù)及其書畫交誼的角度展開探究。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海若、清遠(yuǎn)道人、晚號繭翁。他出身于一門風(fēng)雅的書香門第,父輩大都愛好彈唱曲藝,雅藏書畫。湯顯祖在《伯父秋園晚宴有述四十韻》記述云:
舊試朋簪合,新瞻佛座敷。
時時開畫軸,日日隱香爐[1] 11卷,387。
正是在良好家庭文化的感染和教育下,他5歲開始讀書學(xué)字,12歲就能作詩,14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此時他已才名出眾,文名遠(yuǎn)播。就書法而言,18歲時已能下筆如神,寫就一手飄逸俊美的書法。如他在隆慶二年(1568)六月所書《行書自作詩軸》。
釋文:紅塵堆里懶低頭,石路迢迢入亂山。擬向云邊種黃獨,幾時容我屋三間。戊辰六月,湯顯祖。
此作品用筆勁健瀟灑,風(fēng)流蘊藉;運筆果敢,注重用墨枯潤變化;結(jié)字自然流暢,既體現(xiàn)了他豁達(dá)自信、不向困難屈從的積極入世心態(tài),又表現(xiàn)出他敢于沖破樊籬、追求自由的思想。
湯翁的書法,傳世的多為行、楷書。這大約也是因為行書較少約束而又能表達(dá)真性情的緣故。存世書跡不多,主要有《行書自作詩軸》(1568)、《行書冊頁》及墨跡《董元卿旗亭記序》(1603)、《續(xù)棲賢蓮社求友文》(1614)、《行書詩卷》等。
湯翁所跋《續(xù)棲賢蓮社求友文》是由近代畫家黃賓虹所捐獻,現(xiàn)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縱29厘米,橫239厘米。該跋文與明代吳彬所繪《蓮社求友圖卷》各占一半。落款是萬歷四十二年(1614)中元之吉(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湯顯祖齋沐謹(jǐn)題??梢?,他對書寫此跋是十分莊重的。
此跋以禪入書,筆法純熟,順鋒取勢,用墨枯潤有致,注重文字之間上下顧盼、連帶,氣貫韻滿,追求平淡無奇的思想境界,體現(xiàn)了晚年湯翁在閱盡官場黑暗,看透與擬古派、吳江派的思想交鋒,加上好友相繼辭世,家中又遭火災(zāi)與喪子之痛,便產(chǎn)生邀約友人湯嘉賓、岳潛初往廬山棲賢寺隱居共結(jié)蓮社的想法,此跋應(yīng)算是湯翁邀約友人共結(jié)蓮社的夙愿,也體現(xiàn)了專心向佛的虔誠之心。后因為父親去世,未能如愿。
湯顯祖書法源于晉唐,得王右軍的氣韻流美,兼?zhèn)漕侓敼珓沤グ?,并有李北海瘦勁奇險。在題書《董元卿旗亭記序》(1603)中,結(jié)字重心偏上,縱伸橫逸,可窺及黃山谷的影子,得宋人意趣而自化。他在觀摩王羲之書帖時,寫下了《水亭觀右軍真跡得誰字》,詩云:
閉門學(xué)草初臨池,何處高燈清宴時。
白日亭亭江上暮,此意悠悠知為誰。
開軒拂匣鸞龍色,滿目瑯玕寧可持。
不信歸來焚萬帖,今宵始見王羲之[1] 20卷,824。
可見,他對學(xué)習(xí)書法尊崇師古出新,拋開所謂程式化的臨摹,只有這樣才可以“今宵始見王羲之”。如他在《合奇序》云:
予謂文章之妙,不在步趨形似之間……,蘇子瞻畫枯株竹石絕異古今畫格,乃愈奇秒,若以畫格程之,幾不入格。米家山水人物,不用多意,略施數(shù)筆,形象宛然,正使有意為之,亦不復(fù)佳[3] 32卷,1077。
他對宋人崇尚意境、融合了禪宗思想“無意乃佳”的文人書畫是非常贊賞的,文中借用蘇軾、米芾“非程式化”文人畫的意境來表達(dá)追求“新奇”的文學(xué)思想,合理地運用于戲曲、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中。
此外,湯翁承家風(fēng),平生雅好書畫。他在“發(fā)疾彌留”之際,寫到:“兩都三十年,買書幾千帙。存亡遞抄寫,頗亦費紙筆。校壽無停晷,金石銷弱質(zhì)。若成文士名,粗與時賢匹。愛惜復(fù)何意,壯志未云畢。念此益人智,侯彼承家一,高樓留丹青,以擬蓬萊室?!盵1] 17卷,673萬歷四十一年(1613)的一場大火,燒掉了他一生珍藏的書畫,為此他寫下《癸丑火,書畫盡毀,失去褚蘭亭為缺,思萬乘之力有不能存所寶,亦復(fù)了無恨耳》云:“古瘦今肥自不論,水衣風(fēng)帶共成塵。拼教換與梨花折,未必吾家有世臣”[1] 16卷,651可見,湯顯祖家藏的書畫被大火盡毀,包括所藏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摹本《蘭亭序》,更是萬分惋惜。一次,他看到以前收藏書畫沒有好好整理時,寫下了《見故時書畫狼藉惜之》,詩云:“牡丹賦作官廚鎮(zhèn),蕉雪圖支漆竹門。自是一時珍重意,落花依草更何論?!盵1] 19卷,780
湯翁一生不事權(quán)貴,卻十分重視師恩友情,結(jié)交許多志同道合朋友。其中與其交誼的書畫家主要有:羅汝芳、徐渭、吳彬、董其昌、詹景鳳及同鄉(xiāng)吳撝謙、吳鉞等。
羅汝芳(1515—1588),字惟德,號近溪,人稱近溪先生,南城人。哲學(xué)家、教育家,泰州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嘉靖三十二年(1553)賜同進士出身,歷官太湖知縣、刑部山東司主事、寧國知府、東昌知府、云南道巡察副使、右參政等。羅汝芳擅書法。相傳,羅汝芳十三歲那年的一個晚上,夢見王羲之送紙硯墨給他,醒來意識到是書圣啟示他努力學(xué)習(xí)書法。從此,日寫夜練,心慕手追,堅持不懈,終于成為書法名家?!独m(xù)書史會要》將他與三國時名書家鐘繇相提并論,稱其書法“小楷精審,有鐘元常筆法”。 目前,南城從姑山壁刻“飛鰲峰”,福建九侯山石門題刻“天開”,樂安流坑的“董公中岡先生祠”題額和“懷德堂”匾額,安徽黃山松谷庵匾額“東土云山”,安徽寧國山門洞上石壁的“鳳鳴”和“云光”等地方都留有墨跡。
嘉靖四十年(1561)羅汝芳探親返鄉(xiāng)。在臨川講學(xué)時,湯父命十四歲的湯翁從明德夫子游學(xué)。他在《太平山房集選序》中云:“蓋予童子時從明德夫子游,或穆然而咨磋,或熏然而與言,或歌詩,或鼓琴。予天機拎如也?!盵1] 30卷,1036回憶了跟從先生游學(xué)的情況。雖然湯翁這段文字沒有說明跟從先生學(xué)習(xí)書法,但是學(xué)習(xí)“臺閣體”書法是必修課程,也是文人士子科考的基本功底。后來,湯顯祖在《奉懷羅先生從姑》詩中亦有“蓬壺別貯生春酒,京洛傳看小字箋”之句。此外,他在《明德羅先生詩集序》中云:夫子在而世若忻生,夫子亡而世若焦沒。吾觀今天下之善士,為知吾師,其為古人遠(yuǎn)矣?!北磉_(dá)對先師的崇敬心情[1] 32卷,1084。
《湯顯祖詩文集》中收錄,記述湯翁與先師交游、談學(xué)盛況的詩文有十余篇,先師去世后,湯翁亦作詩憑吊,表達(dá)對先師的敬重之心。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山人、田水月、青藤道人、天池漁隱、金壘、山陰布衣等,浙江紹興人。詩人、書畫家、戲曲家。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他以詩書畫糊口,縱情山水。他在《題墨葡萄詩》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fēng)。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庇肿鲗β?lián)云:“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diào)人?!币宰猿暗姆绞接涗浵聜€人的真實寫照。
萬歷八年(1580),這位比湯翁大整整29歲的曠世奇才,看到湯翁《問棘郵草》詩集,極為贊賞,在《湯義乃書》云:“渭與客所讀《問棘堂集》,自謂平生未嘗見,便作詩一首,以道此懷,藏此久矣。頃值有客出尊鄉(xiāng)者,遂托以塵,兼呈鄙刻二種,用替傾蓋之譚?!盵1] 附錄,1545又贊嘆云:“真奇才也,生平不多見?!泵魅松虻路疲骸拔拈L自負(fù)高一世,少所許可,獨注意湯義仍,寄詩與訂交,推重甚至?!盵2]之后兩人一直都交往,想必湯翁在書畫理論與實踐方面也得到了詩書畫大師徐渭的指導(dǎo)或影響。后來,湯翁在《寄余瑤圃》信中云:“尊公老師,已裒然易名之請。蕞爾郡社,何關(guān)遲疾。貴治孝廉陸君夢龍,成其才,不下東海長卿,知門下弦歌清暇,倘一問之。林下人閑心及此。不盡。”[1] 47卷,1331拜托山陰知縣余瑤圃對徐渭后人多加關(guān)照??梢姡瑴膛c徐渭忘年交的深厚友誼。
吳彬(生卒年不詳),宇文中(仲),自稱枝庵發(fā)僧、枝隱庵主,福建莆田人,畫家。《畫史匯要》:當(dāng)為下榻。徐天池后必零落,門下“吳彬,字文仲,閩人。萬歷時官中書舍人,善山水,布置絕不摹古,皆對真景描寫……能大士像亦能人物?!惫僦凉げ恐魇?,天啟年間獲罪去職,而后游歷四方,與江南文化交往較多。晚年多作人物畫,尤擅佛像,筆法更為純熟,為后人所重視。有《蓮社求友圖卷》等繪畫作品存世。
目前,尚未查到吳彬與湯翁的交往史料。但據(jù)王小紅的《吳彬〈蓮社求友圖卷〉及畫主考》[3]考證,畫中人物即為湯顯祖本人畫像,道光十八年(1838)清畫家陳作霖摹本《湯顯祖像》與本圖中人物極為相似。另外,許嘉的《吳彬〈蓮社求友圖〉泛論》[4]進一步論述了吳彬與湯顯祖是有過交往的,再次確認(rèn)了畫中人物與湯翁本人身份特征都是非常吻合的。既然畫中人物像是湯翁像,二人有過交往也是情理之中的。
詹景鳳(1528—1602),字東圖,號白岳山人、大龍宮客等,安徽休寧人。詩人、書畫家。隆慶元年(1567)鄉(xiāng)試中舉,但其后春闈屢挫。萬歷八年(1580)六月始選江西南豐教諭,后歷任湖北麻城教諭、南京翰林院孔目、吏部主事、四川保寧教授、廣西平樂府通判。他一生愛好書畫,在當(dāng)時與吳門書畫家祝允明、文徵明相并稱。
萬歷十六年(1588),詹景鳳南京翰林院孔目、吏部主事,時年,湯翁由南京太常寺博士改任詹事府主薄,此后兩人同在南京為官,這為兩人交誼打下基礎(chǔ),加上詹景鳳曾任近三年的南豐教諭,對當(dāng)時南豐、臨川的風(fēng)土人情較為熟悉,進一步加深兩人的友情。湯翁對徽州也是非常向往的,他在《送詹東圖,詹工書畫,署中有碎茶軒作》:
新安山水峻淪漪,白岳如君亦自奇。
河朔風(fēng)塵為客蚤,江東云物向人遲。
淋漓墨妙銜杯日,盤薄春光啜茗時。
千卷貯書那不畏,深心只遣鬢毛知[1] 10卷,372。
表達(dá)對齊云的欽羨和對東圖的贊美。此后,萬歷十九年(1591)湯翁貶為廣州徐聞典史。萬歷二十三年(1595)詹景鳳謫任四川保寧教授。
董其昌 (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書畫家。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湖廣提學(xué)副使、太常寺少卿、禮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天啟六年(1626)辭官,以太子太保銜致仕。卒后,贈太子太傅,謚文敏。
董其昌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通禪理、精鑒藏。他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尤以小楷自負(fù)。其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體,書風(fēng)飄逸空靈,平淡古樸,兼有“顏骨趙姿”之美。董其昌擅長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shè)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首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懂嬍防L要》評價:“董其昌山水樹石,煙云流潤,神氣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筆,風(fēng)流蘊藉,為本朝第一?!逼洚嫾爱嬚搶γ髂┣宄醍媺绊懞艽?,乃至近代畫壇都有較大的影響。
董其昌與湯顯祖也是十分交好的。在思想方面都是受到共同的朋友李贄影響較深。萬歷二十二年(1594)冬,湯顯祖轉(zhuǎn)任遂昌知縣已近兩年,此時赴京上計。次年春,上計返程,湯顯祖同吳令袁宏道一道出關(guān)。曾作《乙未計逡,二月六日同吳令袁中郎出關(guān),懷王衷白、石浦、董思白》云:
四愁無路向中郎,江楚秦吳在帝鄉(xiāng)。
不信關(guān)南有千里,君看流涕若為長[1] 12卷,459。
表達(dá)了對董其昌等朋友的濃濃思念之情。其中石浦,即袁宗道,董思白,即董其昌。
另外,在《玉茗堂尺牘》中也保存了兩封《寄董思白》云:
其一:“卓達(dá)二老,乃至難中解去。開之長卿石浦子聲,轉(zhuǎn)眼而盡。董先生閱此,能不傷心。莽莽楚風(fēng),難當(dāng)云間雙眼。披裂唐突,亦何與于董先生哉?!盵1] 47卷,1343
其二:“門下竟?fàn)柛叩敢??蓴鱸適口,采吳江于季鷹;花鳥關(guān)心,寫輞川于摩詰。進退維谷,屈伸有時。倘門下重興四岳之云,在不佞庶借三江之水。芳訊時通,惟益深隆養(yǎng),以重蒼生。”[1] 48卷,1403
不僅反映湯、董之間的深厚情義,而且可以看出兩人對李贄、達(dá)觀、屠隆、袁中道等共同友人的關(guān)心,也表現(xiàn)湯翁對董其昌的藝術(shù)思想和藝術(shù)追求的贊賞與勉勵。
萬歷二十五年(1597),董其昌推薦湯顯祖長子湯士蘧(1578—1600)入國子監(jiān)讀書,黃汝享稱贊士蘧為“餐英披秀,鳳冠人群”。湯士蘧十九歲由廩生選為貢生,在當(dāng)時影響較大。萬歷二十八年(1600)八月,湯士蘧在南京參加鄉(xiāng)試時病亡,痛失愛子對湯翁心理造成了較大打擊。
吳撝謙(生卒年不詳),字汝亭,號文臺,臨川人。隆慶四年(1570)中舉,慶隆五年(1571)進士,授遂安知縣,后任南京工部主事。萬歷十一年(1583)任鎮(zhèn)江知府。十三年,改為兩淮運判。萬歷十六年(1588),由紹興兵備再貶兩浙運判,后升任按察僉事。歷官所至,皆有政績。《撫州志》記載,吳撝謙善書大字。至今仍可見其大書石刻、題額。如萬歷二十四年(1596)篆書《順庵嚴(yán)公墓志銘》題額。萬歷四十二年(1614)二月,桂林龍隱洞上石刻的草書“龍池”;同年,他在紹興城內(nèi)臥龍山越王殿后山崖上題書“龍湫”等。
兩人即為同鄉(xiāng),又是同年中舉。湯翁辭官歸家后與其交游雅和較多。先后作了《庚子七月晦吳觀察得月亭舉燭沾醉,云各有子秋試,望之,悵然成韻八絕》《八月三日吳觀察得月亭夜宴,已而客病主人別,有悽然感人事問之何常,悵為歡之不易,率然成韻,并有懷人二首》《為得月亭小仙祠四絕》等詩。湯翁好友金溪籍謝廷贊在尺牘《柬義仍兄》中云:“明行中丞、汝亨司寇一時歸假,伯兄當(dāng)不寂寞,同年臭味,自與萍梗不同。蓋不肖弟一二年間,周旋兩公之側(cè),受益頗多。……”[5]其中,“明行中丞”即周孔教,字明行,臨川人;“汝亨司寇”,即吳撝謙??梢?,湯翁與吳汝亨兩人交誼之深厚。
吳鉞,生卒年不詳,臨川人,曾任御史[6]。湯翁在《玉茗堂集》中評曰:“吳鉞詩與字俱有法?!?/p>
此外,湯顯祖與懷慶知府朱子得等人均有書畫交誼?!稖@祖詩文集》記載的有《朱子得太守索顏撫州二姑壇帖》《題劉季允先人吏部畫竹祠卷》《為郭考功題趙松雪山水歌》《題畫送蘇判南還,懷唐少嶼二首》《書郭武郎畫扇》等詩文,都是湯翁以書畫會友的見證。
[1] 湯顯祖詩文集 [M] .徐朔方,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 王小紅.吳彬《蓮社求友圖卷》及畫主考[J] .書畫世界,2010(2):40-44.
[4] 許嘉.吳彬《蓮社求友圖》泛論[J] .新美術(shù),2012(5):49-57.
[5] 謝廷贊.步丘草:第19卷[M] .明刻本.
[6] 楊安邦.湯顯祖與同時代的臨川名人[J] .撫州師專學(xué)報,2000(3):67-72.
The Calligraphy Art of Tang Xianzu and His Soci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FANG Ya-wei
(FuzhouFederationofSocialSciences,Fuzhou344000,China)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emancipating thoughts about literature and art mad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i’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The famous playwright Tang Xianzu in that period was also good at calligraphy and some of his scripts still survive today.Tang had an elegant hobby of collect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ll his life and he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famous calligraphers and painters like Dong Qichang and Zhan Jingfeng.By taking Tang’s existing calligraphy scripts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ang’s calligraphic origin, his character and interest as well as studies his soci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by referring to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By thus doing, the author hopes to display more of Tang’s colorful life.
Tang Xianzu;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2016-08-10
方亞偉(1980—),男,安徽碭山人,撫州市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編輯部主任、《撫州社會科學(xué)》副主編。主要從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主攻方向撫州書畫史。
J292.1
A
1674-3512(2016)03-02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