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斌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
物理課堂中巧妙設置矛盾情境
羅杰斌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
課堂教學本身存在著矛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矛盾運動,這些矛盾需要去解決,而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也是人類思維提升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能力以及認知也會得到提高。
物理課堂;矛盾情境;矛盾沖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教學知識傳授者變?yōu)橹敢龑W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過去教師的角色是“演員”,學生的角色是“觀眾”。而今“演員”這個角色給了學生,教師則變成“導演”。一部“好劇”,當然離不開“劇中的矛盾沖突”,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激化矛盾,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從而打破低級的平衡。此時,學生的思維看似受到阻滯,其實是在進行思考和交鋒,一旦有所突破,必然達到高層次的課堂和諧境界。
在物理課堂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對象的實際能力、知識水平、學習狀態(tài),巧妙地通過創(chuàng)設具有新奇性、迷惑性等特點的矛盾情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喚起他們探求和解決問題的動機和行為,使學生針對問題開展積極主動、緊張活潑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進一步有機化,從而優(yōu)化物理課堂。那么如何在課堂中巧妙地設置矛盾情境,才能達到優(yōu)化課堂的最佳效果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和思考,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學生在學習某物理新知識、新概念前,由于日常學習生活的積累,對自然界中的物理現(xiàn)象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概念和認識,這種前概念大多還處于模糊和非正式的狀態(tài)。教師發(fā)揮智慧,精心創(chuàng)設矛盾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想去深入分析原因。
例如,在教學“光的衍射”時,可以這樣設置矛盾情境:先用多媒體展示水波衍射教學掛圖,喚起學生對機械波衍射的回憶:“一切波都能發(fā)生衍射,通過衍射,把能量傳到陰影區(qū)域”,然后設置問題,如何解釋“隔墻有耳——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學生:這是聲波繞過了墻,使墻另一邊的人聽到了談話聲,是聲波的衍射現(xiàn)象。
教師:水波、聲波都會發(fā)現(xiàn)衍射現(xiàn)象。為何看不到墻后面的人?
學生討論。
教師進一步:那么,光也會產生衍射現(xiàn)象嗎?
部分學生:光沒有衍射現(xiàn)象。
部分學生:光有衍射現(xiàn)象。
制造矛盾:光沒有衍射現(xiàn)象PK光有衍射現(xiàn)象
設置的矛盾情境和問題,學生渴望解決,又感到僅用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無法解決,產生心理矛盾能夠很好地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提供了素材和心理基礎。
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三定律》時,可以在課堂上演示雞蛋與鵝卵石相碰的情景,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然后提出問題,它們之間的作用力相等?為何雞蛋破了?這樣可以給予學生視覺上的矛盾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去深入分析原因,最終澄清認知理清思路。而我們的情境設置可以更進一步,讓運動的雞蛋與靜止的雞蛋碰撞,這又如何呢?我們甚至可以設置實驗裝置演示實驗。
針對于學生平時不注意和易混淆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在知識深化點上設置矛盾情境。讓學生不加任何提示進入我們預設的“圈套”,在解決矛盾中優(yōu)化原有知識結構。
例如,在“探究動摩擦力大小是否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的學生實驗中,設計讓學生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拉動同一個長方體木塊,分別以大小不同的表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學生得出滑動摩擦大小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的結論后,突然有一組學生提出相反的結論,說他們用木塊不同大小的表面作為接觸面,結果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并不相同,說明滑動摩擦力大小也不同。其實,這正是有意設置的矛盾情境,在課前準備實驗器材時,教師特意讓這組學生的長方體木塊六個表面的粗糙程度不相同。教師首先肯定了這組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并發(fā)動學生積極地尋找原因,就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學生開始了熱烈的研究和討論,最終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
當然物理教學中設置矛盾情境的情況不僅限于以上幾個方面,在設置矛盾情境時,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知識形成脈絡,注重學生思維形成的漸進過程。不同的學生個體,個體體驗不同,獲得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物理教師要鉆研教材,熟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富有智慧,富有個性,善于學習,善于總結,不斷提高教學技藝。
[1]蔡永青.矛盾情境的設置在物理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2010(12).
[2]郝偉.讓課堂在矛盾解決中更和諧[J].教學在線,2011(9).
[3]黃皓燕.情景設置與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物理教學,2009(1).
[4]張粉英.嘗試情境教學.推進素質教育[J].物理教學,2002(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