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霄
[摘要]議論文說理雖說主要靠的是邏輯的力量,但呆板的說理、空洞的說教畢竟面目可憎,而優(yōu)秀的議論文語言,不僅具有極強的邏輯力量,更能寓深刻的道理于形象之中,讓抽象的論題具體化、生動化。如果說議論文的風韻共有三分的話,那么二分亮色就在其“言”值上。議論文若止于貧乏的說理,終究“行而不遠”,提升議論文的“言”值,當注重語言的錘煉。
[關(guān)鍵詞]議論文語言修辭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10011
議論文雖說重在說理,依靠的是邏輯的力量,但若語言枯燥,“言”值太低,也會讓文章面目可憎,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優(yōu)秀的議論文語言,不僅具有極強的邏輯力量,更能寓理于形,巧用修辭,讓抽象的論題具體化、生動化。
一、比喻和比擬
優(yōu)秀的議論文,往往說理形象、語言生動;而常見的技巧就是恰當?shù)剡\用比喻、比擬。
1.比喻
如我的下水作文《人生路上的小門》這樣詮釋“小門”:“多數(shù)人喜走平步青云的大門,他們畏懼走小門,不甘走小門,以至于一遇小門就被碰得頭破血流。殊不知小門既是一種約束,也是一種凝聚;既是一種限制,也是一種蓄勢。如戒指,以束縛的姿態(tài)給勇敢穿越者以美麗的光輝;像風箏線,以羈絆的形式給坦然面對者以自由的飛翔;若滄海桑田,以爆炸、沉積、擠壓、裂變的苦難證明成長的歷程,堅定強者前行的腳步。”
這段文字中,我把人生路上的小門比作了戒指、風箏線、滄海桑田,喻體一個比一個新奇,但又共同詮釋了小門的特性——既是約束,也是成長。
2.比擬
除了比喻可使語言生動之外,恰當?shù)剡\用比擬也可以達到這種效果,如《缺席》一文中,我為了揭示社會上某些“憤青”“噴子”頭腦中缺乏理性的現(xiàn)象,曾這樣寫:“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犯錯、糾錯、失敗、成功、扶持、自立的漫長過程,而現(xiàn)在的那些缺乏理性的人卻恨不得這個叫‘社會的孩子一出生就會跑了。新中國建立才幾十年,和那些法治了數(shù)百年的歐美國家相比,我們還年輕,因為年輕所以會犯錯,正視這一現(xiàn)實,指出錯誤,并給予糾錯的時間,這才是理性的做法,用寬容的心來批判,用成熟的心來監(jiān)督,我們的社會才會成長、自立、自強,充滿陽光和力量?!痹谶@里,我巧妙地將社會人格化,化虛為實,充滿視覺效果,語言也就新鮮有味了。
當然,議論文中修辭的使用應(yīng)當簡潔干凈,為說理服務(wù),切忌濃妝艷抹堆砌辭藻。
二、引用或化用
恰當?shù)鼗霉旁娫~,可增添作品的文學底蘊;巧妙地引用名言,可使文句意蘊深遠;而歷史典故的使用更可使文章言簡義豐,具有古典美、含蓄美。
1.題目
如我這篇論文的題目《作文風韻若三分,二分亮色在“言”值》就化用自前人的詩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再如,話題作文“痛而不言”,擬題目時完全可以引用李煜的詩句,取名《無言獨上西樓》。
2.開頭
我的下水文《個性》開頭是這么寫的:“古希臘哲人說:‘世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世間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個性的人。個性既是環(huán)境影響的產(chǎn)物,也是個人主觀選擇的結(jié)果?!毕滤摹洞簛聿葑郧唷返拈_頭:“‘揠苗助長這一典故眾所周知。這告訴我們做事急于求成違反其客觀規(guī)律,結(jié)果會適得其反。春來草自青,在春風的吹拂下,讓我們盡情享受一個又一個春天吧。”議論文開頭用名言或典故,既言簡意賅,又為隨后觀點的引出作了鋪墊,干凈自然。
3.承轉(zhuǎn)
議論文講究順理成章,行文要做好起承轉(zhuǎn)合,而巧用名言可很好地起到承轉(zhuǎn)作用。如我在《笑對人生》一文中就用了名言來承上啟下:“大仲馬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shù)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之人才能笑著數(shù)完。就如同無煩惱亦無那串念珠一般,人生之路,也沒有捷徑可走。彎路、直路都是人生的遭遇,沒有走過昨天的崎嶇就無法抵達今天的成熟。既是如此,何不將生活中的不順看作生命的常態(tài),把順境看似幸運的賜予,達觀面對?”文章上一個層次談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一現(xiàn)實;之后,用大仲馬的名言承上啟下,開啟后文“如何笑對不如意的人生”一層。
4.升華
議論文的倒數(shù)第二段常作為升華段落,在此處援引名言能夠深化觀點、升華思想。如我在《黎明》一文的倒數(shù)第二段是這樣寫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海明威這句話告訴我們,永不放棄,就有黎明!站在青春的站點,我們即將迎來人生的黎明。高考是人生的轉(zhuǎn)機,是人生中為數(shù)不多的能自己把握的重大機會。與其把一次次考試、一天天學習當成單調(diào)的黑夜來忍受,不如把這些當成必經(jīng)的山峰來攀登,用一種強者的姿態(tài)站至山巔,去迎來人生的第一縷曙光?!边@里,我通過對海明威名言的闡釋,很好地聯(lián)系到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站在學生的角度詮釋了如何面對學習困難,進一步深化了“用強者的姿態(tài)面對黑暗,迎接黎明”的主題。
三、排比連類
古人云:氣為文先,氣盛言宜。善用排比,能增強文章議論的氣勢,字字金石,句句鏗鏘。
1.連類排比
這種排比,一般由物及人,由淺入深,放在文章開頭引出觀點。如《人生路上的小門》是這樣開頭的:“一泓泉,淌過巖縫的小門,留下一路的歡唱;一樹花,越過嚴冬的小門,盛開一季的春光;一段情,透過笙笛的小門,吹奏出婉轉(zhuǎn)和悠揚;一個人,走過人生的小門,飄灑出智慧的芬芳?!睆娜粱叭?,由無生之物及有情之人,采用詩經(jīng)中比興的手法,觀點的引出自然而有華彩。
2.引言排比
清人沈德潛《說詩啐語》中談到:“議論須帶情韻以行。”議論不僅需要理性的邏輯,也可以帶有強烈的情感。而引言排比,因用排比的方式引用了名言,所以語句常裹挾著強烈的情感,放在議論文中既有理性之堅,又有感性之美。如在《只要不拒絕》這篇下水文中我這樣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面對官場黑暗,歷經(jīng)抱負難酬,卻全然不見憤世嫉俗的埋怨、不見得失成敗的哀嘆,他恬淡地接受人生,挺直腰板悠然地轉(zhuǎn)過山頭,斜陽下的身影,凝成一座靜穆的山;‘大江東去浪淘盡,滾滾江水淘盡了多少王侯將相,淘不盡的是東坡的曠達,是那驚濤拍岸的赤壁,那黃州崖上的朗月清風;喜讀史鐵生的文字,讀他對夕陽的描繪‘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讀他對落葉的贊歌‘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睅捉M排比,以筆走風雷之勢,裹挾著強烈的愛憎,流露出只要不拒絕坎坷每一處人生的傷痛都能結(jié)出飽滿之果的剛強之美。
3.舉例排比
許多學生在寫議論文時,擔心內(nèi)容空洞,就在文中拼命地舉例,不注意舉例的詳略主次,事例的新鮮生動,結(jié)果走進了“堆砌事例”的怪圈。其實,議論文舉例論證時,可選一兩個新鮮恰當?shù)睦釉斉e,而把一些熟悉而典型的例子通過排比的方式來列舉,這種鋪排,是事與理的高度凝練,舉例與簡評的緊密結(jié)合,既充實了文章內(nèi)容、深化了主題;又凸顯了作者的學識。
如在《心態(tài)與境遇》中我這樣寫:“圣賢與凡夫、勝者與敗者的區(qū)別常在于,前者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積極心態(tài),面對人生的順逆,而后者卻常為境遇所擾消極應(yīng)對??鬃永в陉惒倘詧?zhí)君子之義,凡·高困頓一生對繪畫的執(zhí)著不減,高曉松深陷酒駕積極面對,唐駿學歷造假成功不假……”這里舉的人和事都是大家熟悉的,詳寫則乏味,棄之又可惜,不如簡筆鋪排,讓人讀來有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