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斌,張曉瑩,黃友明,劉卓妍,鄭樹強,陳子揚,吳煒豪
(1.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廣州 510507;2.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
廣州市城市河涌植物景觀改造調(diào)查與策略
董 斌1,2,張曉瑩1,黃友明1,劉卓妍1,鄭樹強1,陳子揚1,吳煒豪1
(1.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廣州 510507;2.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城市河涌作為有限的、貫穿城市的水資源,對城市發(fā)展、景觀建設、生態(tài)建設、生物多樣性保存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現(xiàn)代城市的快速發(fā)展,河涌污染程度愈發(fā)嚴重,在投入大量河涌整治資金卻收效欠佳的情況下,大部分城市不得不采取河涌封蓋等手段,用阻隔的粗暴方式解決河涌污染問題。2003年,廣州市啟動了“青山綠地、藍天碧水”民心工程,投入數(shù)十億資金對廣州市市區(qū)主要城市河涌進行全面改造,致力于打造一個青山綠水的國際化大都市,具體手段包括:清淤通渠、引水調(diào)水、堤岸建設、植被復綠、景觀營造等工作[1-3]。巨大的投入建造了優(yōu)秀的樣板工程,東濠涌、荔枝灣涌、獵德涌等都是廣州市河涌改造的成功案例[4]。但是,由于廣州市未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雨污分流,很多城市污水與河涌周邊的污染源并未根除,一部分河涌在改造后水質(zhì)仍較差[5-6]??梢?,當前巨大的財政投入并未取得預計成效。筆者從河涌改造過程中的綠化建設著手,對廣州市6條主要城市的河涌園林植物進行調(diào)查,分析其應用情況、觀賞特性、使用頻率、改造策略等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建設建議,以期為廣州市乃至廣東省的城市河涌植物應用及生態(tài)建設提供參考。
1研究區(qū)概況
廣東省廣州市地處亞熱帶沿海,位于112°67′~114°3′E,22°26′~23°56′N,北回歸線從其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該區(qū)常年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一年中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達28.7 ℃;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9~16 ℃;全年平均氣溫20~22 ℃,平均相對濕度為77%,市區(qū)年降雨量約為1 720 mm。廣州市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土壤為偏酸性紅壤。
2研究對象及調(diào)查方法
該研究采取抽樣調(diào)查的方法,于2015年1~9月對廣州市核心區(qū)內(nèi)6條新改造河涌兩岸成片應用的園林植物種類進行調(diào)查,部分零星點綴的植物未納入統(tǒng)計范圍。
本次調(diào)查河涌分為兩類,具體如下:①高強度改造河涌:特指政府投入經(jīng)費較多,用地面積較大,營造較多的親水及園林活動空間,游人使用率較高的城市河涌,選取對象為東濠涌、荔枝灣涌和獵德涌。②低強度改造河涌:特指僅在河涌兩岸構(gòu)筑綠化帶和步道,或建設效果不佳、游人使用率較少的城市河涌,選取對象為程介涌、沙基涌和棠下涌。
3結(jié)果與分析
3.1種類分析華南地區(qū)豐富的植物資源為河涌植物應用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如表1所示,廣州市6條城市河涌主要應用園林植物110種,其中上層喬木、中層灌木種類較多,各有40種,下層地被28種,另有木質(zhì)藤本2種。近年來,廣州市日益注重復層綠化體系,重視利用綠量的建設思路增加城市河涌喬木比重,這種做法更有利于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在所有植物中,藤本種類較少,主要原因是河涌屬于條形綠地,狹長的河涌兩岸不適宜建造大量構(gòu)筑物供攀緣植物生長,這是藤本植物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層間植物太多容易形成密閉的環(huán)境,而密閉的植物群落并非河涌綠化的適宜模式。
3.2應用頻度分析在喬灌草各層選用的植物中,按照在6條河涌中出現(xiàn)3次及以上頻度標準計算,各層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園林植物見表2。
結(jié)果顯示,使用率較高的喬木、灌木和地被分別占該類植物的42.50%,47.50%以及57.14%,表明廣州市河涌改造喬木、灌木以及地被層的植物應用均相對集中,且多為觀花、觀果以及色葉植物,觀賞價值較高之余,能反映廣州城市及氣候特色。同時,諸如??崎艑?、蒲桃、海南杜英、落羽杉、春羽、龜背竹等具有良好親水性的園林植物得到了業(yè)界的認可,使用率較高。
表1 廣州市城市河涌園林植物統(tǒng)計
注:表中僅列出成片應用的園林植物。
Note:Only massive planting landscape plants were listed in table.
表2 廣州市城市河涌園林植物應用頻度統(tǒng)計
注:括號中數(shù)字為相關植物出現(xiàn)次數(shù)。
Note:Figures in brackets stand for occurrence times of related plants.
3.3應用的特點
3.3.1注重復層綠化體系的構(gòu)建。復層綠化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效應,長條形的復層綠帶能有效引導城市風,對改善城市內(nèi)部空氣質(zhì)量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廣州市逐步摒棄大面積種植草坪的綠化模式,通過城市綠道工程、河涌改造工程、城市綠地系統(tǒng)建設,積累了較多在狹長空間開展復層綠化的經(jīng)驗。
3.3.2觀花植物的引入。廣州市作為花城,近年來通過引種馴化等手段,從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引入大量觀花園林植物,尤其是木本觀賞植物。該調(diào)查共記錄大葉紫薇、黃槐、雞蛋花、朱纓花、翠蘆莉等觀花園林植物39種,占所有植物的35.78%,均勻分布在各層。植物花色包括紅、橙、黃、藍、白,可營造全年有花、花色豐富的植物景觀群落。
3.3.3觀果樹種的引入。嶺南佳果全國有名。調(diào)查中共記錄杧果、龍眼、荔枝、芭蕉、銀邊山菅蘭等具有觀果特性的園林植物11種,果色遍及紅、橙、黃、紫、綠。記錄到的觀果樹種主要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且集中在喬木層,灌木層和地被層相對欠缺。日后園林引種及開發(fā)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灌木層和地被層觀果園林植物的開發(fā)與利用上,進一步豐富這兩層的觀果植物種類。
3.3.4亞熱帶風情的營造。廣州市是典型的亞熱帶城市,北回歸線貫穿而過。廣州市城市河涌植物景觀為營造亞熱帶植物風情,主要采用棕櫚科、龍舌蘭科、芭蕉科、旅人蕉科等典型熱帶亞熱帶特色植物。此外,諸如紅花檵木、灑金榕、紫錦木、黃葉假連翹、花葉艷山姜等色葉植物的大量應用,結(jié)合整形修剪,營造躍動的植物曲線,亦能展現(xiàn)城市活力。廣州河涌上層園林植物主要選擇木本花卉、觀果樹種或者鄉(xiāng)土喬木樹種,中層灌木選用觀花、觀果樹種以及色葉植物,地被選用多年生草花、色葉植物,在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的同時,營造花果齊放、色彩斑斕的城市形象。
3.3.5水景植物的應用。水景植物具有良好的改善水質(zhì)、為水生動植物提供生存空間、豐富水景的作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落羽杉、風車草(Clinopodiumurticifolium)、大薸(Pistiastratiotes)、睡蓮(Nymphaeatetragona)、水生美人蕉等濱水植物(由于部分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有限,故未在表格中列出)。植物生長型遍及木本和草本,范圍包括耐水濕的水岸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是水生植物造景形式的重要展現(xiàn)。聶磊等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海芋、花葉美人蕉(Cannageneralis)、翠蘆莉、風車草、花葉蘆竹(Arundodonax)等挺水植物為適宜的廣州河涌水體凈化和景觀美化植物材料[7]。
4廣州市河涌綠地使用頻度分析
4.1河涌水質(zhì)嚴重影響園林綠地使用率對廣州市植物景觀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3條低強度改造河涌的部分涌段出現(xiàn)水質(zhì)差、異味及涌內(nèi)淤泥裸露現(xiàn)象,使用率非常低。相同綠化模式在水質(zhì)較好的高強度改造河涌顯現(xiàn)截然不同的效果,使用率明顯提高。結(jié)果表明,河涌水質(zhì)好壞是影響河涌綠化使用率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最關鍵因素。在低強度改造的3條河涌,大量綠化、道路、園林建筑及小品處于無人使用的荒廢狀態(tài),造成政府財政投入的巨大浪費。
4.2親水的植物群落效果較好親水是人類天生的生活習性。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在水質(zhì)好的河涌或涌段,將原有河涌邊緣護欄打破,改造成延伸入涌內(nèi)的造景及植物種植模式能吸引更多游人前往,提高使用率??刹捎醚由煨灾参锶郝?,使用率較高的綠化形式有:①部分喬木具向水面空間延伸的習性,能打破單調(diào)呆板的涌岸線。如廣州市城市河涌改造中的小葉榕、海南杜英、蒲桃、串錢柳、洋蒲桃等植物具此特性。②在涌岸邊種植水生植物,或在水中置石旁種植水生植物,實現(xiàn)綠化由涌岸向涌內(nèi)水平空間的延伸。③在涌岸邊或涌壁設置花基,種植草本或垂枝植物,實現(xiàn)從涌上向涌面空間的垂直延伸。
4.3密閉性植物空間使用率較低對同一河涌不同涌段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相對密閉的植物群落使用率較低。即便在城市核心區(qū)域,市民寧可選擇河涌綠地外的人行道,也不愿進入狹長的植物群落下的園路;大部分長距離植物密閉的涌段的使用率幾乎為零。從心理學層面分析,封閉且黑暗的空間易讓人不安和恐懼,這也是該類河涌使用率較低的主要原因,該類布置也易使場所藏污納垢,帶來安全隱患。因此,河涌植物改造時,應在兼顧開放性和通透性的基礎上營造復層綠化形式。
4.4半開放性植物空間形式使用頻度較高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較寬闊的涌段,植物形成半蔭蔽空間的涌段使用率較高。兩層或稀3層的植物群落能更好地吸引游人,是河涌綠化建設的適宜選擇。
露天涌段宜將喬木層做得半通透,保留該層的遮蔭作用,配合地被層或灌木層形成兩層或稀3層的植物群落,具體包括:①1個喬木層+地被層,如“小葉榕+三角梅、迎春花”、“串錢柳+黃葉假連翹、紅花檵木”、“海南杜英+春羽、海芋”等模式。②1個喬木層+1個地被層,中間零星穿插若干灌木或灌木球,包括紅花檵木、狗牙花、黃金榕球、造型類杜鵑、造型花葉榕。
廣州市內(nèi)環(huán)路高架建設時為減少對城市的切割和破壞,將部分高架段建于城市河涌上,導致該類涌段蔭蔽且壓抑,宜采用“灌木層+地被層”的兩層植物群落模式,如“灰莉+蜘蛛蘭”、“含笑(Micheliafigo)+鵝掌柴”、“細棕竹+春羽”等。
5城市河涌植物景觀的建設建議
5.1治理河涌應優(yōu)先治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水質(zhì)差的河涌,即使有再好的植物景觀,也難以吸引游人前往,利用率低,造成財政資金的嚴重浪費。治理河涌應優(yōu)先治水,污染整治應明確納入河涌景觀整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8]。部分水質(zhì)未能在短期內(nèi)明顯改善的河涌,應采用低強度的綠化形式,減少高檔植物、園路、園林小品等的配置,進而節(jié)約資金。同時優(yōu)先選用鄉(xiāng)土樹種,從構(gòu)建城市綠色生態(tài)走廊著手,形成復層綠化體系,將其生態(tài)效益最大化。
5.2優(yōu)化狹長空間的植物造景形式城市河涌周邊用地早已被城市構(gòu)筑物所占,部分涌段甚至有城市居民房屋貼涌而建。政府拆遷部分居民房屋需耗費大量財政資金,因此很多河涌及涌段難以提供更多綠化空間。如果照搬傳統(tǒng)道路單調(diào)呆板的綠化模式,必將導致河涌綠地使用率的進一步下降。增加植物多樣性,使河涌具有明確的植物觀賞主題,結(jié)合城市綠道的建設[9],綜合運用半開放式的復層綠化體系等手段,是城市河涌綠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
5.3拓寬水岸及水域的綠化空間城市河涌綠地空間有限,應在有限的綠地范圍內(nèi)進一步提高綠化質(zhì)量,同時避免形成封閉性植物空間的負面影響。充分利用河涌水岸和水域面空間,建設生態(tài)駁岸,將河岸與河流連為一體是可行且必要的途徑[10]。在河涌水質(zhì)得以整體提升的情況下,可采取生態(tài)種植槽,建立小型蓄水區(qū)域,減少局部區(qū)域流速,增加植物生長空間等手段,進一步加大水生植物應用的數(shù)量和頻度。
5.4充分利用河涌周邊的公園狹長的河涌空間及較為單調(diào)的綠化形式易導致景觀單調(diào),使用率下降。游人較少選擇沿著長條形的城市河涌一直走下去,因此每隔一定距離,在河涌涌段設置節(jié)點小廣場、口袋公園等公共綠地,以及充分利用與河涌相連的人工湖公園等措施能有效地吸引游人,把河涌作為景點與景點間的連接,繼續(xù)強化“廊道+斑塊”模式[11],才是河涌植物景觀改造的正確定位。
6小結(jié)
廣州市河涌及其植物景觀改造已有一定成效,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更多新技術(shù)、新手段的不斷應用,河涌改造效果必將更加顯著。未來的城市河涌改造必將推行全方位的復合改造模式,市民將擁有更宜居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李青,沈虹.廣州中心城區(qū)河涌濱水景觀環(huán)境綜合整治[J].中國園林,2011,27(7):7-12.
[2] 賴壽華,袁振杰.廣州亞運與城市更新的反思:以廣州市荔灣區(qū)荔枝灣整治工程為例[J].規(guī)劃師,2010,26(12):16-20,27.
[3] 阮小燕,邱維.廣州市獵德涌流域內(nèi)澇成因及對策[J].中國給水排水,2011,27(4):18-21.
[4] 潘建非.基于城市更新視角的舊城中心區(qū)水系整治:以廣州荔枝灣涌、東濠涌為例[J].中國園林,2012,28(3):62-65.
[5] 趙建剛,喬永民.廣州市區(qū)典型河涌、人工湖營養(yǎng)鹽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評價[J].光譜實驗室,2012,29(2):777-779.
[6] 付廣義,俞盈,葉恒朋,等.廣州城市河涌氮、磷污染研究[J].水資源保護,2010,26(1):24-28,35.
[7] 聶磊,賀漫媚,代色平.十種濕地挺水植物凈化廣州河涌污水的生理生態(tài)效應分析[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1,50(9):1776-1780.
[8] ZHOU T,WU J,PENG S.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pattern on river water quality at multiple scales:A case study of the Dongjiang River watershed,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23:166-175.
[9] 任秀玉.廣州河涌景觀變更對城市公共生活的影響分析:以東濠涌改造為例[J].廣東園林,2012,34(2):37-39.
[10] 董斌,丁健,高中旺,等.華南地區(qū)城市濱水區(qū)植物景觀營造[J].廣東園林,2010,32(6):54-57.
摘要對廣州市6條新改造的主要城市河涌綠地開展園林植物應用調(diào)查,分類整理出廣州市城市河涌改造工程中常用園林植物種類,并對其觀賞特性、應用情況、使用頻率、改造策略等問題進行分析。該調(diào)查在一定層面揭示了廣州市乃至廣東省河涌改造工程中植物應用的規(guī)律,期望為城市河涌改造過程中的園林綠化及生態(tài)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州市;園林植物;城市河涌;改造
Investigation and Strategies of the Plant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in City River of Guangzhou
DONG Bin1,2, ZHANG Xiao-ying1, HUANG You-ming1et al(1.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7; 2.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in 6 newly reconstructed city rivers of Guangzhou was investigated, the main landscape plants used in these rivers were classified and recorded. The 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situation, utilization frequency,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were analyzed.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e application rules of landscape plants in reconstruction of Guangzhou city river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arden green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Guangzhou City; Landscape plant; City river; Re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5-12-02
作者簡介董斌(1982- ),男,廣東廣州人,副教授,碩士,從事風景園林、園林植物應用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東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專項資金立項項目。
中圖分類號S 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1-2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