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作為明清時代最為著名的一部反映文人士子生活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生動且深刻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封建時代形形色色讀書人的全景圖。關(guān)于《儒林外史》的主題研究可謂眾說紛紜、各有千秋,本文著重從民族精神文化及心理、潛意識層面來加以探究,從而有助于讀者更為全面地了解這部富有哲學(xué)內(nèi)蘊的民族文化反思小說。
關(guān)鍵詞:民族精神;功名富貴;前史時代;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一、民族文化的反思與士子精神的解放
關(guān)于《儒林外史》,較為公認的看法是中國第一部諷刺小說。魯迅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說部乃始有足成諷刺之書”。而惺園退士在《儒林外史》序中也指出吳敬梓的諷刺藝術(shù)“鬼魅煙煙,畢現(xiàn)尺幅”,“窺其肺腑,揭其聲態(tài)”。夏志清先生也談到“盡管《儒林外史》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學(xué)士的小說,但如果從作者對他所處那個時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做的五光十色的描繪這方面來看,它似乎更是一部風(fēng)俗喜劇?!薄度辶滞馐贰匪3R税l(fā)笑,但這是含淚的笑,發(fā)人深思的笑。正如著名的《儒林外史》研究專家李漢秋教授所說:“《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僅在對制度文化層面,把創(chuàng)作的千鈞之力放在對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對生命意蘊的探索追求上那樣,我們也應(yīng)該注意到作者在進行淋漓盡致的諷刺、尖銳的揭露的同時所流露出的對士林窘迫生存狀態(tài)的悲切感慨與無奈以及其蘊含深處的對導(dǎo)致中國士人悲劇人生根源的反思?!笨梢哉f吳敬梓正是巧妙的以外觀的諷刺藝術(shù)手法寓莊于諧、寓悲于喜為大眾呈現(xiàn)了一部旨在展示在傳統(tǒng)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范囿下中國士人的悲劇人性,從而激起人們的深刻反思,去尋求民族精神文化的重新構(gòu)建。因而我們說《儒林外史》既是一部諷刺喜劇小說,更是一部民族文化反思小說。
蔣寅的《古典文學(xué)與精神史研究》說:“20世紀歷史學(xué)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就是由傳統(tǒng)的政治史、制度史、戰(zhàn)爭史、外交史朝社會生活史、風(fēng)俗史,進而向以心態(tài)史為中心的精神史研究轉(zhuǎn)向。可以說是20世紀史學(xué)最引人注目、并深刻地影響到新世紀史學(xué)潮流的學(xué)術(shù)趨向,就是對精神現(xiàn)象和心理問題的研究?!痹谧鼍?、心理的審視中,我們注意到:士的精神安頓、精神解放問題,也許是《儒林外史》深層關(guān)注的中心。
二、“文行出處”的推崇與“禮樂兵農(nóng)”的理想
《儒林外史》的主題研究可謂眾說紛紜、各有千秋,但各種觀點都在闡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八股取士的封建社會,圍繞著功名富貴這根主軸,展示社會世相,體現(xiàn)事態(tài)人心,反映在八股科舉制藝下文人士子對傳統(tǒng)價值的趨同以及個體良知的泯滅、發(fā)現(xiàn),從而體現(xiàn)儒林人物在傳統(tǒng)價值體系與個體良知的價值觀之間的強烈沖突。正像《儒林外史》中指出的一樣:“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砒柱?!?/p>
在小說中,與功名富貴觀念相對立的,是作者所標舉的“文行出處”。在小說的開篇,作者曾借書中人物王冕之口,說出了作者的觀點。王冕看了秦老帶來的“一本邸抄”中有一條“便是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經(jīng)》、《四書》八股文?!蓖趺峥戳耍灰詾槿坏恼f:“這個法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天目山樵評說:“古來榮祿開而文行薄,豈特八股為然?!睙嶂怨γ毁F還是推崇文行出處,是小說作者臧否人物的主要標準。正是按照這個標準,作者是把書中人物分為真儒、假儒,真名士、假名士幾大類型。
無論是熱衷迷戀科舉功名的范進、周進,還是科舉出身的貪官王惠之流,雖然并非沒有所為,然則是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最大嘲諷和背棄。如果說范進、周進等科舉迷們既沒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又沒有承擔(dān)提倡禮樂仁義的責(zé)任意識,更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士情懷,變成唯八股是窺,唯功名是求的卑瑣、麻木、病態(tài)的陋儒,那么,王惠與嚴監(jiān)生和嚴貢生等人,“出仕則為貪官污吏,居鄉(xiāng)則為土豪劣紳”,更是一批鮮廉寡恥,貪得無厭之徒,是徹頭徹尾的假儒。至于那些官場敗北、功名失意,卻“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的假名士,則更是一些社會的廢物。他們不學(xué)無術(shù),而以風(fēng)流名士自居,靠胡謅幾句歪詩沽名釣譽。小說主要通過他們的詩酒風(fēng)流的生活和招搖撞騙的行徑,指出他們事實上是科舉制度制造出來的敗類和渣滓,揭露了科舉制度給社會的不良后果。
簡而言之,在小說中,吳敬梓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形形色色讀書人的靈魂,得出了前人沒有得出的結(jié)論:八股取士制度和與之并生的功名富貴觀念,是使儒士麻木、僵化、墮落的毒劑。因此,作者在諷刺儒林人物的同時,總是把矛頭指向八股取士制度,指向八股制度所依附的程朱理學(xué),指向封建的功名觀念,指向制定八股取士的封建統(tǒng)治者,這正是作者的深刻之處。
像列夫·托爾斯泰為19世紀的俄羅斯貴族尋找出路一樣,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為中國18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探索精神前途。在小說中,在揭露八股取士制度給封建士子帶來災(zāi)難的同時,吳敬梓還希望為一代文人消災(zāi)解厄。因此,他為病態(tài)的社會開出了療治的藥方,為儒林人物樹立了楷模。這就是要求封建士子講“文行出處”,去實踐“禮樂兵農(nóng)”。所謂講“文行出處”,就是要講真才實學(xué),講道德的自我完善;講“禮樂兵農(nóng)”,就是要拋棄功名富貴觀念,為國家、為社稷、為民眾辦實事。這兩者都是針對八股取士的弊病提出的。按照這樣的標準,作者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即“真儒”和“真名士”及自食其力的市井小民的形象。以王冕、杜少卿為代表的獨善其身、超脫世俗的“真名士”,以莊紹光、遲衡山、虞育德為代表的親自實踐“禮樂兵農(nóng)”儒家傳統(tǒng)的“真儒”,和以“市井四奇人”為代表的自食其力、清白為人的市井人物,這些正面人物形象在小說中陸續(xù)出現(xiàn),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作者探索理想的一種過程。從這些正面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既有儒家傳統(tǒng)思想,也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影響。
二、“前史時代”的愚昧昏聵與潛意識層面的超越深化
吳敬梓被稱為具有思想家氣質(zhì)的小說家。他站在自身時代的高度,以其生花妙筆描繪了當(dāng)時社會的病態(tài),將蕓蕓眾生的各姿各態(tài)一一曝光,從而給人以感嘆、以啟示。但吳敬梓的偉大還不僅限于此,對現(xiàn)實社會的揭露批判還不能代表他本人的最深刻見解。一般的作家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其理論思維往往很難達到最深入的地步,因為他們的顯意識領(lǐng)域所能認識到的理論常常是隨眾的、表面的,滯留于對生活的淺層體悟。而最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家則不然。他們除了能對社會生活作出一般準確表現(xiàn)、概括與評判外,還善于發(fā)掘其意識深層的藝術(shù)韻味,從而超越作品思維表現(xiàn)的淺層,暗射出關(guān)于人類普遍人性、人類生存自身等普遍的人生真諦,帶有深厚的歷史、民族文化的深層意旨。比如古典名著《紅樓夢》,如果它僅是一般性地描寫一個封建大家族內(nèi)悲歡離合的故事,描寫通常的貴族青年男女的婚戀軼事,而不注重對人生、青春、人類命運等深層意蘊的開掘,那么它也就僅為一般庸常的二、三流作品,無資格躋身于世界一流名著的行列。《紅樓夢》的故事究其實質(zhì)除去其表層的外殼,其潛含著的思辨內(nèi)容的豐富、深邃,伸向了中國歷史、文化、哲思、美感的深處,它凝結(jié)了幾乎全部的精華和缺憾、包容了人生幾乎全部的欲望和沖突。由此,其作者曹雪芹才稱合其世界一流小說家的光輝地位,吳敬梓也近似于這樣的優(yōu)秀小說家。其小說審美創(chuàng)作的最深層次就是潛意識的超越與深化。
《儒林外史》所表現(xiàn)出的藝術(shù)蘊含的最深層首先就在于作者對民族歷史文化、民族性格的沉重哲理反思上。他以自己親身體察感悟到的知識分子生活為中心,以這些儒士們圍繞科舉功名的種種活動為切入口,展示了眾多不可列數(shù)的“丑行”、“俗態(tài)”,以一種哲學(xué)的思考去觀察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和現(xiàn)實政治狀況并對之進行了深刻的歷史反思,從而提出了民族性格、素質(zhì)的問題。作者認為以如同周進、范進、馬二先生等人的病態(tài)性格和昏昧素質(zhì),我們的民族不僅不可能得到發(fā)展、進步,還將陷入一種嚴重的凝滯甚至倒退的危機之中。于是作者以王冕、杜少卿、市井四奇人等正面形象為標本發(fā)出了對理想健康人格的熱切呼喚,雖然這種呼喚本身顯得有點蒼白無力,但畢竟表明了一種新的神思與期盼,僅就此點來說,就足以使這部作品名垂不朽了。
惺園退士曾評曰:“慎勿讀《儒林外史》,讀之乃覺身世酬應(yīng)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边@說明了小說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所謂“無往而非”表明這部小說名作的哲理意義不僅在封建時代,而且在現(xiàn)、當(dāng)代以至將來都不會失其意旨。它對人生況味的深切體驗和對人的精義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對特定歷史時期我們民族精神現(xiàn)象的折射。作者所寫不僅是一種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種客觀性的哲學(xué)思辨。提高到人類歷史的高度來審視,這部小說即是反映了人類在“前史時代”的荒謬性。按馬克思、恩格斯的說法,共產(chǎn)主義社會之前的所有社會都屬“前史時代”。他們認為人類的前史時代是一種不合理、不合人性的,因而也是畸型病態(tài)的社會。在這樣的時代,存在著生存與環(huán)境的分裂,感性與理性的分裂,自由意志與外在束縛的分裂……等等。這樣時代社會中的人性常常是被異化了的不自然不健康的人性。只有隨著人類歷史的日益發(fā)展進步,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前史時代的這些荒謬性、可笑性才會自然暴露出其真本性、真面目,被異化被扭曲的人性才會恢復(fù)其自然、健康的本色。《儒林外史》中的群儒們,他們的虛榮、卑瑣、吹牛撒謊、荒唐平庸、乃至腐俗不堪等令人厭之嘆之的種種表現(xiàn),無不是這種“前史時代”荒謬性和可笑性的典型印證。在這種意義上,《儒林外史》就是人類前史時代荒謬性的一幅生動而又逼真的圖像。吳敬梓不僅歷史地、具體地活畫出擁有一定知識但卻昏昧愚呆的知識分子的奴性性格心理,而且更準確深刻地以歷史哲學(xué)的眼光去考察自己先輩及同時代人的生活。同時,其作品客觀上卻映射出了人類社會在“前史時代”一切時期所必然呈現(xiàn)的愚昧、荒謬等不合理、不自然、不合人性的現(xiàn)象,特別是知識分子??赡芫哂械囊恍┬膽B(tài)表現(xiàn)。因此他所描畫的不但是特定時代個別人的性格心理線脈,而且更是從宏觀角度上把握住了各個特定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軌跡。也正是在這一點,《儒林外史》的哲理意蘊才得以超越特定歷史時代而臻于民族、歷史、文化的更廣闊時空。
可以說,《儒林外史》不是單純地注重人生的社會意義和是非善惡的簡單評判,而是傾其心力于人生況味的執(zhí)著品嘗,傾心展示的是他的主人公和各色人等的人生行進中的特異感受與生命體驗。小說從寫歷史、寫社會、寫風(fēng)俗到執(zhí)意品嘗人生的況味,這就在更寬廣、更深邃的意義上表現(xiàn)了人性和人的心靈深層。這就是《儒林外史》迥異于它以前小說的地方,它會永遠通過它的反諷提供一面棱鏡,照出各色人等的行跡,從而使我們領(lǐng)悟到《儒林外史》的悲劇美學(xué)價值所在:通過呈現(xiàn)在科舉制負荷下,形形色色的讀書人的可悲靈魂和心態(tài)從而警醒大家對中國傳統(tǒng)民族精神文化進行再思考,去重新尋求民族文化價值方向的合理定位。
參考文獻:
[1] 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1.
[2] 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資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美]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第6章儒林外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4] 李漢秋.精神解放路在何方——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N].光明日報,2002-1-16.
[5] 蔣寅.古典文學(xué)與精神史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xué),2001(4).
[6] 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會評會校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本文審稿 ?陳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