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標》(實驗稿)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培養(yǎng)自身的獨立的閱讀能力,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學生的年齡和社會閱歷,決定了學生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經(jīng)驗。吸收大量的間接經(jīng)驗是完全必要的,而閱讀就是積累,是儲蓄,是汲取前人認識生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精華。所以閱讀教學對語文教學有重要作用。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為此,提出了語文“二讀、四要”的教學模式。
一、自讀
自讀是切入文章的第一步,要根據(jù)文章情況制定自讀提綱、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的介紹,給學生的自讀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制造氣氛。自讀的方法可因課而異,因人而異,可采用朗讀、輕聲讀、默讀等方式,讓學生自讀時邊讀邊想,讀通全文,了解文章所寫的內容,并在文章中點畫出自己遇到的疑難問題。
二、導讀
根據(jù)學生自讀所反饋上來的情況及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內容,教師設計導讀過程中應依次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邊讀邊思邊議,解決疑惑,領悟文章內容實質。本環(huán)節(jié)可采用細讀、精讀兩步來完成。
1、細讀,即從語言結構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包括:分段、分層讀,逐字逐句的讀;對文章的語言、結構、主要內容、思想感情等進行細琢、細磨的讀,將課文作者的思路、情感理清、讀懂,并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動口、動手、動腦。
2、精讀,即在理解、評析基礎上進行語言積累,在已經(jīng)有所理解的基礎上所做的深入研讀。從語言表達的角度,探尋作者的立意、構思和語言表達特點,體會、感悟、欣賞和記取精美和規(guī)范的語言,學習表達方法,已達到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
在學生掌握文章基本結構層次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語段中找出中心語句和關鍵詞語,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教師可根據(jù)不同語段,采用不同方法,如朗讀、領讀、対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反復誦讀,并指導學生把語句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讀出來,不讀錯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并且不失時機的校正學生的思維方向,把學生的思路引向正確軌道;指導學生指出題目中的中心詞,分析體會題目、行文與中心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蘊含的思想感情。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聯(lián)想歸納段意、主要內容、中心思想,意思正確即對,不求統(tǒng)一口徑,切忌用死框框束縛學生思維。
“多讀多背”時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經(jīng)驗之一,人們熟知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古人讀書經(jīng)驗的精辟概括。為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讀的閱讀環(huán)境,依據(jù)大綱要求,在閱讀中還需體現(xiàn)“六要”:
首先要把課文讀通。清代朱熹曾經(jīng)說過:“凡讀書——需要字字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強求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閱讀課上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普通話讀每一個音節(jié)的聲、韻、調,發(fā)音要清楚響亮,要把字讀準確,把句子讀完整、讀通順;學生讀錯時要及時糾正,直到讀對為止;要讓學生認真聽別人讀,聽完后作出評價。
其次,要把課文讀懂。只有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領會文章的基本思路,才能讀出符合課文內容的語氣;反過來,朗讀又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朗讀中去體味,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從字里行間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態(tài)度,并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達到較高層次的理解;同時,還要進一步弄清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反映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并從中學習作者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的方法。這樣,才算讀懂了文章。
再次,要讀出感情來。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才能有感情。唐代的韓愈認為,在讀書時要完全沉浸到書中情與理的芬芳中,讓思維向各個方向自由延伸,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完美。而對其絕妙之處,需反復揣摩與仔細品味,才能在獲得爽口怡心愉悅的同時,深切領悟大文章的精華。
第四,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多讀”的機會。在閱讀教學中,“讀”的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限于幾個學生。教師只讓幾個學生讀,全班同學聽,聽別人讀多少遍也不如自己動口讀一讀。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讀的條件,采用不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在讀上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弱讀者“更應該給予特別的關照。
“多讀”包括閱讀的數(shù)量和質量、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等多方面。提倡多讀目的是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并讓學生自始至終在讀中想、想中讀,讀書想書,達到爛熟于胸的地步。
張桂云,教師,現(xiàn)居河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