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劍文++施靜
【摘要】 筆者通過總結張沛霖老中醫(yī)的三部九侯針灸術,簡要論述了如何在針刺的前中后診察人體上中下三部的脈象,并且根據(jù)脈象的變化調整針刺手法,臨床應用療效顯著,說明三部九候診脈法對針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 三部九侯診脈法;針刺;張沛霖;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4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4-0046-02
張沛霖老師是全國第一、三、四、五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指導老師,從事臨床及科研60余年,擅長應用三部九候診脈法于針灸之中,認為“脈因證治”才能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針灸的優(yōu)越性,臨床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師受益匪淺,現(xiàn)將三部九侯診脈法在針刺中的應用淺議如下。
1 三部九侯診脈法簡介
三部九侯診脈法又稱遍診法,出自《素問·三部九候論》,是一種古老的診脈法。 《素問·三部九候論》曰:“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入,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張老遵循經典而又靈活應用古法,上部天診查取頭維穴,屬顳淺動脈,侯頭角之氣;上部地取大迎穴,屬面動脈,侯口齒之氣;上部人取耳門穴,侯耳目之氣;中部天取寸口,屬橈動脈,侯肺之氣;中部地取查陽溪穴,屬拇主要動脈,侯胸中之氣;中部人查手少陰經的通里穴,屬尺動脈,侯心之氣;下部天查足厥陰肝經的太沖穴,侯肝之氣;下部地查足少陰之太溪穴,侯腎之氣;下部人沖陽穴,屬足背動脈,侯脾胃之氣。
2 三部九侯診脈法在針刺中的應用
2.1 針前診脈凡將用針,必先診脈。張老認為針前診脈具有診斷疾病,明確病位,指導治療的作用。診查三部九候則能更好的體現(xiàn)和運用中醫(yī)的整體觀念,進行經絡辨證。通過三部九候診查,第一步分清病位,辨別上、中、下之疾?。坏诙奖鎰e病之內外,分清病之虛實;第三步指導歸經,找出此病屬于那幾條經脈的問題;第四步辨別病屬何處,在皮、在肌肉還是在骨,在經還是在脈,在腑還是在臟,從而決定針刺的的選穴、方向、深淺、補瀉、手法等原則。從而使治療有的放矢,直達病所?!端貑枴た姶陶摗吩唬骸胺泊讨當?shù),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p>
2.2 針刺中診脈 張老在診療中,始終把三部九候診脈法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針刺中診脈尤為重要,針刺一定的穴位后,上中下三部的脈象會出現(xiàn)一些變化,例如有的會變大,有的會變小,有的會變快,有的會變慢,有的從無到有,有的從澀滯變滑利,有的從左右不等變得基本對稱。根據(jù)脈象,按治療的要求,再不斷地調整針刺補瀉手法,增減穴位,以調整經絡之氣,達到平衡,從而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這里重點體現(xiàn)一個“調”字,即一定要把各部的脈象通過針刺調整到一個理想狀態(tài)。《素問·調經論》曰:“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采用切脈來指導針灸取穴、治療,調整經絡之氣,針灸治療的準確率可以大大提高,選穴也可比較精煉。
在診療中,經常見張老下針數(shù)穴后,再查看相關脈象,據(jù)脈象變化而調針,有時在穴位上加針,甚至一穴二針、三針,或在本經脈遠端加針,或在他經上加針,或者在相關穴位上加強補瀉手法。脈象調整到位,則停止下針。
脈診還是觀察已補而實、已瀉而虛唯一的“即時觀察效應指標”。張老說,針灸補瀉是否到位,主要是通過觀察針刺后脈象的變化,脈是變大還是變小了,是否有力,節(jié)律是否有變化,為下一步治療提供依據(jù),從而決定針刺手法刺激量的多少,避免補瀉不當,刺激量的過度或不足而引發(fā)的氣機失調。
2.3 取針后再切脈針后切脈可以觀察即時療效,指導下一次治療。針完后,張老會再診察幾個重點脈象,張老說脈象的變化決定下一次針法的變化、穴位的變化、手法的變化等。對一些脈象的調整結果尚不滿意者,下一次治療就可針對性的進行調整,有的放矢。一次調整不好,就需調整數(shù)次,逐步使之平衡,脈氣對稱平和有力。
3 典型病例
3.1 病案一 患者劉某,男,62歲,于2013年3月26日初診。主訴:頭昏、頭暈2月加重伴行走不穩(wěn)1天?;颊?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昏、頭暈,經內服西藥“氟桂利嗪”、“維生素B1”等收效不大,近1天來感頭昏加重,站立不穩(wěn),行走時搖擺,無力提足,來診。查:患者少氣,乏力,面白,見右耳前脈及曲鬢動脈弱于左側,右顳部可摸到腫塊,右足背脈弱于左側,寸口脈右關脈沉弱于左側。診斷:眩暈(氣血兩虛,右少陽經脈阻滯);治療:張老根據(jù)脈象、經絡診查取穴,取足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首先瀉左側懸鐘、完骨穴,調節(jié)經氣,針后右顳部腫塊有消退,右耳門穴脈氣增強;張老再針兩風池,右補左瀉,留針后,查見頭維穴脈氣基本對稱,沖陽穴脈氣偏弱,張老又加足三里用補法。治療數(shù)次后,耳門、頭維穴脈氣增強,沖陽脈氣稍有不足;第二天復診,張老加強足三里的補法,加灸中脘,以培補脾胃之氣,數(shù)次后,沖陽脈氣明顯增強,頭維脈對稱、和緩有力。寸口脈細稍弱。經過兩個療程(20天)的治療,患者三部脈象恢復正常,頭昏,頭暈消失,行走正常。
3.2 病案二張某,男,50歲,左耳嗚近1月。病史:素體健康,一周前突然出現(xiàn)左耳鳴,持續(xù)不止,影響睡眠,在某大醫(yī)院診斷為“神經性耳鳴”,經神經科系統(tǒng)治療、做高壓氧2周未見好轉?,F(xiàn)感耳鳴聲如蟬響,聲高不絕。查:左耳前脈小于右側,左天柱穴周拘攣、發(fā)緊。伴頸項酸痛,舌淡苔薄白,寸口脈細長。中醫(yī)診斷:耳鳴(太陽、少陽經氣阻滯);西醫(yī)診斷:神經性耳鳴。辨證:此病屬中醫(yī)之“耳鳴”范疇。辨證為實,屬于少陽經脈。天柱為太陽經穴,太陽經氣阻滯不通故見天柱穴周拘攣,頸項酸痛。氣行則血行,經氣阻滯,血行不暢,故見耳前脈小,寸口脈細長。經氣阻滯,耳竅失于濡養(yǎng),故見耳鳴。治法:疏導太陽,少陽經氣。治療:針刺左跗陽,瀉法。針后觀察到左天柱穴周發(fā)緊感消失。繼續(xù)針刺左后溪,瀉法。針再診脈后觀察到左耳前脈變大。留針20分鐘。取針時,察兩側耳前脈發(fā)現(xiàn)兩側脈氣基本對稱,節(jié)律平和,患者訴鳴聲基本消失。次日復診:患者訴鳴聲消失,三部脈象對稱和緩有力,遂停治療。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4 討論
三部九侯中尤為重要的是耳門脈、寸口脈、趺陽脈,張老說不但要注重左右脈象的比較,還要注意人體上中下脈象大小的比例,有時甚至是不同體位的脈象比較。人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即脈象要左右平衡,上中下脈象強弱皆有一定的比例。耳門脈、寸口脈、趺陽脈是為常脈即都可以診到的脈象,針刺前后必查。手少陰脈、手陽明脈、頭維脈是隱性脈即一般情況下查不到或比較微弱的脈象,它們的出現(xiàn)有較大意義,表示有病態(tài)的刺激,機體產生反應。針刺后脈象的變化可指導臨床的治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泵}象診察也是此,只有臨床用心,認真檢查各部的脈象,以脈之虛實、徐疾、浮沉、滑澀、大小為綱,審因論治,耐心調整脈氣,注重治療前后對比,注意總結,方能找出治療規(guī)律,提高臨床療效?!夺樉募滓医洝げ⌒蚊}診第二下》日:“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fā)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泄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fā)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fā)針,疾按其孔,無令出血,以和其脈;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于針…”。
總之,三部九侯的脈象變化對針灸的指導意義非常深妙,非用心體會和實踐不能掌握,于臨床應用對如何應用針刺補瀉手法、調理經脈氣血很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