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敏
摘 要:高參與率和高認知水平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兩個重要方面。影響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在具體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可通過確立恰當?shù)慕虒W目標,設計綱領性的核心問題,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選取和利用教學資源,教學中教師給予必要的學法指導,關注教學細節(jié)等策略的實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歷史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老師們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高效課堂”一度成為人人都提的口號。我認為真正的“高效課堂”很難達到,“高效”應不單單體現(xiàn)在掌握一節(jié)課的全部知識,而應是體現(xiàn)一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達成度。因此,我更傾向于有效課堂教學這一提法。就初中歷史課堂而言,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在掌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等基本歷史知識的基礎上,能否充分體現(xiàn)出歷史教育的價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正如肖川教授所說:“教學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學的靈魂。所謂教學的靈魂就是‘我們在為什么而教?!焙饬恳还?jié)課是否有效,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課堂上學生的高參與率;二是課堂上學生的高認知水平。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執(zhí)教《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后面都稱為本課)一課時的所思所想,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確立恰當?shù)慕虒W目標
講到歷史課堂的教學目標,我們首先得回到一個大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炊獭??!盀槭裁唇獭笔墙虒W目標系列,從大的方面思考回答:我們要“為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培養(yǎng)幸福人生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當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實幫助學生成為幸福人生的創(chuàng)造者和美好社會、自由社會的建設者,我們的教育才有了正當?shù)膬r值追求?!睆膶W科的方面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_設歷史課?初中歷史課程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做了較好的回答,歷史課程有四個性質(zhì):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簡單地說歷史學科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的人文學科。換言之,記住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一些歷史基本知識,不是初中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也不是我們確立一節(jié)歷史課教學目標的本質(zhì)追求。我們應該“從學科育人的價值來衡量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應該體現(xiàn)歷史教育目的?!?/p>
但是,在實際教學目標確定時我們卻很少去思考歷史教學的終極目的。而且,歷史課標對每一節(jié)課的課程內(nèi)容只是作了一般的、最基本的規(guī)定,并且所使用的動詞比較抽象,需要教師用心地去思考,構(gòu)建一節(jié)課具體的教學目標。比如,關于本課教學內(nèi)容歷史課標只作了如下描述: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如果教師不對課標要求用心挖掘,極易使這一節(jié)課就停留在掌握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個孤單的歷史事件。這樣必將使本節(jié)歷史課成為簡單的知識傳授型的歷史課,而缺乏歷史課的“靈魂”。
其實,細細品味課標關于這一內(nèi)容的規(guī)定,并不排斥對這兩個事件進行深挖:鄭和下西洋體現(xiàn)了明朝時中國與外國和平交往的一面,而戚繼光抗倭體現(xiàn)了明朝時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一面。史鑒功能是歷史教育本身具有的價值之一,我們不應僅是了解過去的歷史,更應該從歷史長河中找到一些可供現(xiàn)代人借鑒的意義和價值。因此,筆者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鄭和的探險精神和中國人民抗擊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聯(lián)系當今中國面臨的外交局面,體會中國走和平崛起的決心,同時也堅決抗擊外來侵略”。
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歷史課的靈魂,它是一節(jié)歷史課的方向,其設定是否合理、恰當決定了一堂歷史課的有效程度。目標偏離了,或是不恰當,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再精彩,也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有效教學。因此,確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二、設計綱領性的核心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提出的三維目標為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提供了思路。但三維目標的整合與實施讓老師們很難操作,它往往讓老師們教學時面面俱到。因此,每節(jié)歷史課應該有起引領作用的核心目標,圍繞核心目標老師再設計一課的綱領性問題,課堂教學就好操作多了。上海著名歷史特級教師包啟昌提出的“一堂課一個中心”、上海特級教師李惠軍提出的“一課一靈魂”,其實質(zhì)就是要老師們抓住一堂課的核心目標來設計教學。只有抓住核心目標,設計綱領性的核心問題,才能讓教師明白一堂歷史課最主要的教學任務,也才能讓學生學得更加輕松。例如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剛開始筆者設計了六個問題讓學生帶問自主閱讀歷史教材。這六個問題面面俱到,太多太雜,學生閱讀思考起來都十分困難。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筆者將六個問題改為兩個問題:①請說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概況(時間、次數(shù)、船隊規(guī)模、到達哪些地方)。你如何看待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②請講一講戚繼光為什么要抗擊倭寇?抗倭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兩個問題讓學生一眼就明白,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就是了解兩個人:鄭和與戚繼光;了解兩件事: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擊倭寇。學生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去閱讀教材和思考問題就要容易多了。因此,如何整合形成綱領性問題是考驗老師的一道難題。
三、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會、會學、樂學。要做到這點,如何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就顯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導入新課、帶問自學、合作交流、展示反饋是常有的環(huán)節(jié)。這里,我不想每個環(huán)節(jié)一一談到,只就導入新課、合作交流兩個環(huán)節(jié)談談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導入新課要緊扣主題,不要繞太多的彎。如在本課導入時,筆者通過設問引入張騫開通陸上絲綢之路導入新課。這樣看似注重了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但是沒有突出主題,不能讓學生馬上聯(lián)系到本課要學習的主題,而且這種提問復習舊知的導入方式,也缺乏新穎性,不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經(jīng)過思考后,筆者改為以觀察歷史遺跡圖片(“三寶井”“三寶山”“平遠臺”)切入設問,并引入到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個歷史事件,既引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直奔本課教學主題。
(2)合作交流要圍繞核心問題,次數(shù)不可太多。老師們不要片面地理解了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組內(nèi)合作交流并不是越多越好。筆者認為合作交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使用應符合下列條件:第一,合作交流設計的問題應圍繞一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是為了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第二,設計問題應具有開放性,答案不唯一,經(jīng)組內(nèi)成員的討論可以得到補充完善;第三,設計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有話可說;等等。在本課鄭和下西洋這一內(nèi)容時,筆者設計了兩個合作交流討論的問題:
問題一:想一想,鄭和船隊在航海途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
問題二:為什么鄭和七下西洋能取得成功呢?
同時,為節(jié)省時間,將這兩個問題分別分給一、二、三組和四、五、六組。經(jīng)過小組討論交流和展示,學生對于鄭和下西洋具備的條件和鄭和在遠洋航行中克服的困難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師再追問:從這可以看出,鄭和及其船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戚繼光抗倭一節(jié)的學習中,筆者在用課件展示“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圖片后,設問了一個合作討論問題:戚繼光為什么取得抗倭的勝利?學生經(jīng)過討論,小組派代表回答,逐漸補充完善,形成答案。
四、合理選取和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改理念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合理選取和利用教學資源。在本課中,筆者認為三類教學資源要利用好。
(1)歷史地圖的使用。學生要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必須了解鄭和下西洋所經(jīng)航線。這些光憑口頭說,學生模糊不清,不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整體概念。這時,只要用課件展示出鄭和遠洋航行圖,讓學生在閱讀教材之后,在地圖上指出來,配以航行箭頭動畫演示一下,適當由學生或老師介紹途經(jīng)地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旅游圣地馬爾代夫、索馬里海盜、中國派艦隊在索馬里護航等。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搞清楚鄭和遠航的大致經(jīng)過,并大大激起學習的興趣。
(2)視頻資源的利用。在教學中選擇視頻資源往往能夠直觀地再現(xiàn)歷史情境、更全面地了解歷史背景、歷史人物,讓歷史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然而,教師在選取視頻資料用作教學資源時,也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視頻資料要真實可靠,不要選取戲說成份較濃的影視作品作為教學資源,即使在一些紀錄片中,有些說法也未必可靠,要敢于質(zhì)疑求證,如在紀錄片《鄭和下西洋1405—1433》中提到鄭和可能進行了環(huán)球航行,這一說法未必經(jīng)得起推敲。二是利用視頻資料教學要有度,不可學生喜歡看視頻就在課堂中多放一些視頻資料。在利用視頻資源教學時一定要把握“有用”原則,即能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人物或事件。三是要處理好文字資料與視頻資料的關系,如用文字資料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不妨用文字資料取代視頻資源。如在本課最后的遷移拓展時,筆者原本打算使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演講后回答記者提問時的一段視頻,但后來筆者發(fā)現(xiàn)用他講話的那段文字資料“我們必須有足以自衛(wèi)防御的國防力量。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wèi)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更能說明我的教學,于是我放棄了原來的打算。
(3)史料的選取和利用。歷史教學講究“論從史出,史論結(jié)合”。課堂上就要培養(yǎng)學生這種歷史學習的意識與方法。史料的選取要有利于打開學生的思維,要有利于幫助學生得出自己的觀點。如本課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教材中只列出了一種觀點:“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的聯(lián)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諸國?!钡穼嵕驼嫒绱藛??于是,筆者向?qū)W生提供了《明史·鄭和傳》中的一段:“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其(chai)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讓學生根據(jù)材料來分析鄭和出使西洋的目的,向?qū)W生展現(xiàn)了明朝歷史上朱棣奪位那驚心動魄的歷史場面。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影響),筆者選取了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話:“1433年,皇帝突然下諭旨終止了這些著名的遠航……另據(jù)推測,遠航的終止,或是因為耗資過甚,或是由于宮廷宦官和儒家官僚之間歷來存在的相互傾軋?!弊寣W生通過分析這段話,了解鄭和下西洋停止的原因,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航海活動的局限性。材料選取有助于幫助學生打開視野,了解國外史學家對中國歷史事件的看法,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史觀。
在史料教學中,有時還可以利用史料進行較好的過渡。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同樣利用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話:“……無論如何,中國人的撤離,在東亞和南亞海域,留下了權力真空區(qū)。于是日本倭寇騷擾搶劫中國沿海,……。”這樣,較好地從鄭和下西洋這一內(nèi)容過渡到戚繼光抗倭。
五、注重給予必要的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學生需要必要的學法指導,老師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拋出的材料學生能看明白,提出的問題學生能看得懂。而是需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思維程度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材料,解決問題。如在本課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得出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壯舉,筆者提供了一則材料: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遠航比較表。
在實際上課中,學生初看這個表格提供的史實時,并不能從這個表格歸納出結(jié)論。這時,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指導,給學生提示:從次數(shù)、人數(shù)、船數(shù)、船只大小等方面對鄭和下西洋與西方遠洋航行進行比較,有了這些提示學生要得出結(jié)論就容易多了。
六、教師要關注教學細節(jié)
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節(jié)也影響著一節(jié)歷史課效率的高低。在課堂上,一些看起來很小的事情或教學行為,都會影響教學的效果。老師要注意把握教學節(jié)奏,學生討論時間、發(fā)言人數(shù)要適當把握,不要沒完沒了地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回答相同結(jié)論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或展示觀點時,教師要注意點評,點評時語言要精煉準確,既要幫助學生弄清楚歷史真相,又要通過評價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要落實平等民主思想,老師不要壓抑學生表達觀點;語言要通俗易懂,不要給學生講一些生僻的詞語,如在講到鄭和小時候被明軍“擄”走,學生對“擄”字就比較陌生,改為“抓”走,學生更容易懂一些;教師注意自己表述的準確性,如抗倭是抗擊、抵抗,不能用反抗;等等。
總之,影響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從一節(jié)具體的歷史課談了一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實際上,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值得研究的問題還有很多,如教學行為、教學評價、學法研究等方面都可以提出相應的策略。相信,只要在教學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砥礪前行,就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效,學得快樂。
(作者單位:湖南省株洲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