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敏
?
課前導入策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探析
顧敏
初中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少時期,而語文這門學科由于日常接觸和比較枯燥的原因常常讓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將思想完全投入到學習中。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完全集中到課堂中,保證學生的課堂活躍度和聽課效率,讓學生能夠產(chǎn)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和教學實際,歸納整理出一套適應不同教學環(huán)境的課前導入策略,讓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俗語云:良好的開始即是成功的一半。語文這門學科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僅僅是干巴巴的文字,語文考試也不過是將語文教材上的知識點背誦下來謄寫上去,而實際上,學生的這種消極錯誤的想法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有著必然聯(lián)系的,教師沒有貫徹落實新課改的中心思想,沒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策略來糾正現(xiàn)今學生“為考試而學習”的想法。而課前導入策略的有效運用可以使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能夠在課堂的最開始抓住學生的眼球,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內容上,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真正的學習興趣,能夠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去發(fā)掘問題和研究問題,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夠保證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學習主體作用。
1.課前設問,引人入勝。
初中生總體來說仍然是孩子,具有很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讓學生發(fā)揮好奇的本性,進行科學合理的課前導學。學生會對未知的問題產(chǎn)生好奇心,能夠促使學生針對問題而進入狀態(tài)一探究竟,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前向學生設問,將本節(jié)課想要講解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傳輸進學生的頭腦,吸引學生自己在教材和課文中找到答案。
例如,進行《桃花源記》講解之前,教師向學生設問:為什么文中生活在世外桃源的人們不知世事?劉子驥為什么“尋病終”?作者為什么描述這一副不得世人而知的桃源景象?讓學生自己通讀全文,在文章中找到問題答案。這種課前導入的方法會讓學生對教師的設置的問題產(chǎn)生好奇心理,從而靠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角度分析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在學生思考之后再引導學生逐字逐句深刻理解文章的意義和深刻內涵,學生聽到教師講解后恍然大悟,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將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明顯的提高。
2.利用矛盾,巧妙質疑。
矛盾是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也是吸引學生能夠討論和質疑的關鍵所在。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可以利用所講解文章內的矛盾點,讓學生對矛盾提出質疑,學生在質疑的同時就會回到課文中尋求答案,或者根據(jù)自己的見解解釋矛盾點設置的意義,這種課前導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極大地發(fā)揮自身的自主認知思維,加強初中對初中語文的理解能力。
例如,《孔乙己》這篇課文中,就存在一個自相矛盾的重點,“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本身矛盾重重,教師在課前導入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后這句話,學生自然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有些矛盾,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并用自己的見解回答為什么會說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教師利用課文的矛盾,能夠讓學生通過質疑和分析的過程學習語文,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3.情感遷移,課文導學。
初中學生的感性思維比理性思維要明顯,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情感故事遷移的方法來進行已知課文的導學。曾經(jīng)學過的課文在學生頭腦里已經(jīng)有了知識和情感體系,將這些課文用于新課文的導入,可以讓學生能夠結合頭腦中的體系對新課文進行梳理。
例如,《背影》講述了深沉的父愛,《小巷深處》講述了細膩的母愛,教師可以在講解《背影》這篇課文之前引導學生回憶《小巷深處》母愛的表現(xiàn)手法,讓學生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這種課前導學方法能夠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更加立體,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前導入的策略有很多,但策略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師應當明確課前導入的重要性,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課前導入方法,讓初中語文的教學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江蘇沭陽縣華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