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龍 張慶美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北宿鎮(zhèn)落陵小學)
試析小學數(shù)學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原則
◆李成龍 張慶美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北宿鎮(zhèn)落陵小學)
數(shù)學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整合是我國教學教育的趨勢,同時變成了數(shù)學課改內容的一個點。小學數(shù)學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有四個原則,即簡單性原則、和諧性原則、全員全程性原則、目的性原則。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要緊緊地與這四個原則相聯(lián)系,同時注意三個部分:課堂教學部分、課外部分、教學設計部分。
小學數(shù)學 信息技術 整合 四個原則 三個部分
1.簡單性原則
簡單性原則是指,保證教學效果的情況之下,選擇使用簡單的信息技術。小學的信息技術比較單純,大致分成兩種:第一種是PPT這類,另一種是計算器,數(shù)學軟件這類以及一些網(wǎng)絡資源。老師選擇這些方法考慮的原則是簡單。比如運算只需要計算器不需要計算機這么麻煩。簡單可以便捷步驟,易于操作,方便學生學習接受知識。所以簡單原則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時時考慮的事情。任何步驟,只要化繁為簡,就可以很好的被人所接受。所以在教學中也應該化繁為簡。在設計教學步驟的時候,要將使用的工具好好斟酌,使用更加簡便的那一個。
2.和諧性原則
和諧性是指,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相互交融。和諧性意味著使用信息技術是必然的,非常有必要的而并不是強加上去的,所以和諧原則是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不是僅僅是工具。讓技術容在數(shù)學中,為今后學生可能的科研與工作提供最大程度的啟發(fā)與教育。
3.全員全程性原則
全員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加入到了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中,而不是一部分參加另一部分沒有參加。全程的意義在于,老師設計的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都是信息技術合適的方式。全程性保障信息技術在數(shù)學的教學之中起到最大的作用,保證每個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在數(shù)學學習中得到進步與發(fā)展。
4.目的性原則
任何一種教學的課改都是為了能夠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從學生角度來說就是能夠更好掌握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出學生對該科目的喜愛之情,樹立良好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雖然沒有涉及到信息技術改良的教學同樣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但是教學效果并不如在將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融合以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比如,數(shù)學的傳統(tǒng)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發(fā)現(xiàn)能力,信息技術卻大大促進了學生探究與發(fā)現(xiàn)能力培養(yǎng)的進程,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可以自己搜索任何他想要知道或者需要的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如果沒有好好指引學生使用網(wǎng)絡或者信息技術,就會向相反的不可控制的方向發(fā)展。
1.課堂教學部分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老師向全班提出問題,這個問題應該還原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去,比如說在花園運動場等地方。信息技術為上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運用電腦給學生演示情景進行數(shù)學學習。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時候可以使用計算器這類工具。一個問題的拋出也可以通過PPT的形式。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雙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如使用計算器和計算機,最后得出的結論也應該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得出結論。
2.課外部分
課外部分就是學生學習完課堂內容的時候,通過信息技術獲得的資源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只有認真的學習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才能夠解決來自于老師的問題,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不得不好好學習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也會積極地跟老師交流溝通,同學之間也可以互通有無。比如,通過QQ、飛信、BBS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課外學習交流,實現(xiàn)真正的“一體化”。
3.教學設計部分
教師是課堂的規(guī)劃者,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達到令人滿意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師的工作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
(1)明確教學內容中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作用。重點和難點都是什么,如何處理。當明確了這些之后,研究學生的接受能力,表達方式,知識結構和性格特征以及背景就非常重要。教學理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資源。
(2)完成了教學內容,就要開始向學生講解一些資源,不僅僅是教科書還有網(wǎng)絡資源,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信息技術獲得有關教學資源,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和內容擴展。
小學數(shù)學信息技術整合模式的實施,并不是毫無條件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有計算器、計算機和相應的設備,這樣才能開展教學;第二個條件,就是老師必須會使用信息技術,有使用的觀念,并且能夠掌握一系列使用的技能。老師操作使用的熟練程度決定了老師能不能在教學中很好的展開使用。老師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就能夠進行教學設計,把信息技術真正的融入到數(shù)學中去。
該模式將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和數(shù)學的探究融為一體,從模式中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的開始就是情境設置通過該情境引出所要學習的概念或者是通過該情境探究得出一定的數(shù)學命題。無論是概念的獲得還是命題的得出,都是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通過個體的探索和同伴之間的相互作用以類似于數(shù)學家探究數(shù)學的方式求得的。我們認為這樣的做法,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術,對于學生知識的理解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1]張曉貴,郭世平,方明華,欒慶芳.論小學數(shù)學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原則與模式.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