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銀
(內(nèi)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實驗中學(xué))
愚公何“智”?智叟不“愚”!
——《愚公移山》新解
◆何廣銀
(內(nèi)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實驗中學(xué))
愚公移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它的寓意是:不畏艱難險阻,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要想干成一番事業(yè)的人,就應(yīng)像愚公那樣充滿信心,有頑強的毅力,不懼艱難險阻,堅持不懈地干下去,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既然是寓言故事,就得多方面的探討,贊美愚公毅力堅定,勤勞本分,這是無可厚非的,若說愚公聰明,卻不敢茍同。
愚公 智叟 抱負(fù) 智 愚
教材對于《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智叟”兩個人物形象的評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運用的是反襯的寫作手法。筆者再讀教材,重新反思發(fā)現(xiàn):愚公何“智”?智叟不“愚”!
首先承認(rèn),愚公的出發(fā)點是對的,“指通豫南,達(dá)于漢陰”,他的移山是要解決交通的不便,想法確實偉大。
可惜,這樣宏偉的抱負(fù)沒有立足于現(xiàn)實。兩座“方千里,高萬仞”的大山艱相對于“家族”的“荷擔(dān)者三夫”等幾個人的力量以及外鄰的“始齔”之力相差巨大,怎么解決?他對移山有堅定的信念,認(rèn)為“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至于挖山成功何時實現(xiàn)?恐怕只有上帝知道。而且愚公在“年且九十”之時才召集家人“聚室而謀”,共商搬山大計,交通不變不是一兩天的問題了,如此浩大的搬山工程不在年輕氣盛的時候來實施,非要等到頤養(yǎng)天年的時候才臨時決定,如此看來,愚公何“智”呼?用現(xiàn)代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再宏偉的抱負(fù)也要根植于現(xiàn)實,堅定克服困難的決心是好的,可是這個困難大到人力所不能及,應(yīng)該另尋它徑,解決學(xué)會變通,而不是一味的蠻干。宏偉的抱負(fù)成不了實現(xiàn),只能算是空想了,沒有根植于現(xiàn)實的抱負(fù)算不得抱負(fù)。而且就算一切按照愚公理想中的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后代子孫的命運如何,也可想而知了。
自古以來,人類何時征服過自然,“大禹治水”根除了水的禍患了嗎?張衡發(fā)明“地動儀”杜絕地震了嗎?李時珍編寫了《本草綱目》治好了人間所有的疾苦之人了嗎?那為什么,海嘯來了,瞬間家園盡失,妻離子散,葬身海底?地震來了,人們恐慌無助,埋于瓦礫之中;瘟疫來了,病痛折磨得人筋疲力盡,死去活來;人類征服自然了嗎?沒有!
愚公沒有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愚公一家,“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只不過是交通不便,為什么一定非要移山?打一條隧洞不更省時省力嗎?“挖平山”的決心都有,打一條隧道那肯定能實現(xiàn)。搬家到山的南面去有什么不好?蓋幾間房屋,辟幾畝田地付出的代價遠(yuǎn)遠(yuǎn)小于世世代代挖山呀。再說,依山而居,對于人類來說那不是天然之福嗎?常言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中的林木柴草,野蔌山肴,藥材礦石,哪一樣不是老百姓生活的資源,多么優(yōu)厚的自然環(huán)境。不但如此,還可以開發(fā)這兩座山的資源,把它變成避暑旅游的勝地,造福當(dāng)?shù)氐陌傩眨螛范粸??何苦要斬盡殺絕,非得把它挖走呢!這是改造自然嗎?簡直是破壞自然!孰不知“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利共存,社會才能穩(wěn)步發(fā)展”。
“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肯定不是愚公一家的煩惱,全村的人都如此,包括智叟。挖山開路這樣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大事,為什么不發(fā)動村民的力量,商量商量,或許村人有更好的想法。比如“智叟”就覺得“搬山”不妥。他認(rèn)為“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能夠充分認(rèn)識到人力與挖平山的巨大懸殊,并且“且焉置土石?”確實是個難題,智叟提出了質(zhì)疑,說明智叟也很關(guān)注這件事,可是愚公不容許群眾有不同的意見,按他自己的想法“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這不是在“毀了兩座山的同時,滅了一條河嗎?”即便是搬山成功,“面山而居”的人享受了交通之便利,可渤海之尾的人,靠海生活的人恐怕也不方便了,利己了,卻損人了,這樣的行動不要也罷。愚公卻根本不理智叟這個茬,依然我行我素,當(dāng)智叟又用“人力薄弱,土石堆放”這兩個問題重新質(zhì)疑他時,他依然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屑于和智叟商討,而是用“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一番大道理來反駁智叟,弄得智叟面對愚公的固執(zhí),無可奈何,只能“亡以應(yīng)”??梢?,愚公聽不得別人不同的意見,不善于和群眾溝通,獨斷專行。之前所謂和家人的“商量”也只不過是用自己“家長制”的做法,“征求”家人的意見罷了。
其實,愚公和智叟年齡相仿,經(jīng)歷相似,生活的困境也是一樣,智叟只不過想關(guān)心一下挖山的情況,善意的一個勸說和提醒愚公,怎么就愚蠢了呢?既然愚公那么“智慧”,為什么沒有村中一個成人參加挖山?只有一個懵懂的孩童,他能說明愚公的偉大想法的號召力嗎?
今天,再研讀此文,我真的要說:愚公何“智”?智叟不“愚”!
[1]陸羽豐.不可剝離時代解讀愚公——《愚公移山》教學(xué)反思[J].中學(xué)教學(xué)參考,2014,(04):9-10.
[2]陳君蘭.關(guān)于多元解讀《愚公移山》的教學(xué)思考[J].教師博覽,2012,(06).
[3]田兆元,邱碩.愚公移山:20世紀(jì)的民族精神建構(gòu)及其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9,(06).
[4]張學(xué)凱.蘇教版、臺灣版教科書中《核舟記》《愚公移山》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07,(0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