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司法行為認同對司法公信力的研究

    2016-02-15 16:45:44施中英
    棗莊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司法公信力認同信任

    施中英

    (浙江工商大學(xué)法學(xué)院, 浙江杭州 310018)

    ?

    基于司法行為認同對司法公信力的研究

    施中英

    (浙江工商大學(xué)法學(xué)院, 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當前我國未理順微觀層次上人的感知與司法行為間的互動,公眾對司法行為缺乏認同,司法信任付之闕如,司法公信力不足。司法公信力以司法行為認同為邏輯起點,而司法行為的認同以公眾對司法行為的主觀感知為必要條件。這樣的心理效應(yīng)往往發(fā)生于法律程序之中,與主觀程序正義密切相關(guān)。可以說,提升司法行為認同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一個主要思路,文章以司法認同為“鑰匙”,以司法信任為線索,同時輔之以主觀程序正義的側(cè)面論證,來探尋司法行為認同與司法公信力的聯(lián)動可能性。

    [關(guān)鍵詞]信任;認同;司法行為;司法公信力;主觀程序正義

    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在司法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一方面打破傳統(tǒng)信息表達的壁壘成為公眾參與司法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使得小范圍事件擴散成群體性事件,亦如當前司法公信力問題呈現(xiàn)出的交織擴大趨勢。在這股趨勢的推動下,學(xué)者們在司法公信力的概念、類型、司法程序、司法人員執(zhí)業(yè)素養(yǎng)以及與司法權(quán)力的關(guān)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諸多學(xué)者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很難說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途徑。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法治建設(shè)新浪潮,司法公信力問題迎來了新一輪的研究契機,實證研究分析方法、跨學(xué)科領(lǐng)域論證和以點論面的微觀演繹得到了越來越多學(xué)者的青睞。尤其是,從近年來一系列“冤案”、“錯案”、“信訪”等社會實踐看,我們遠遠低估了司法公信力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司法公信力不高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認為公眾對司法行為的認同可能是解決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可行思路之一。盡管已有學(xué)者從公眾認知角度[1](P308~315)開始探討公眾評價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但過分突出了認知心理領(lǐng)域,在主觀程序正義背景下,對公眾認同司法行為如何影響公信力還缺乏充分認識。

    司法行為認同成為筆者關(guān)注的焦點起源于弗洛伊德的認同理論、行為心理學(xué)和社會交換理論。在追根溯源前,首先要明晰本研究“認同”與先前學(xué)者關(guān)于司法公信力研究提出的公眾“認知”的不同。毫無疑問,“認同”和“認知”是心理學(xué)的術(shù)語,“認知”概念表征的是個體對于主客觀事物的感性反映活動過程和活動結(jié)果,“認同”則是在“認知”的基礎(chǔ)上的形成的價值評判和實踐自覺??梢哉f,“認同”是本文探索司法行為對司法公信力影響的一把“鑰匙”,以幫助更好解釋兩者的發(fā)生機制。其次,在行為心理學(xué)中,心理與行為是密切相關(guān)的,[2](P9)每一個行為都有著一個有力的影響,造成某種事物的變化。行為概念是一個關(guān)聯(lián)性概念,行為勢必會影響人的感知,進而形成一種認同或不認同的反映方式。最后,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公眾感知到司法行為中的尊重、重視,體會到了正義,作為回報以及對行為的積極反饋,公眾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認同司法、信任司法。司法行為是公眾對司法機關(guān)評判的最直觀交際,是直接導(dǎo)致公眾積極或消極心理狀態(tài)的主要來源,而這些心理狀態(tài)又會直接決定公眾對司法權(quán)威、對法律的服從,這就是司法行為認同的形成機理,最終影響司法的公信力度。

    一、司法公信力的心理基礎(chǔ)

    公信力之語,源于拉丁語“credere”,一般用信用(credit)表述。[3](P45~48)中文里《辭?!穼帕Φ慕忉尀椤笆构娦湃蔚牧α俊薄8爬ㄆ饋?,公信力的概念本身包含了信用和信任兩個維度[4](P134~141),即公信力是一種主觀認知,指公眾對某一事物從心理上產(chǎn)生服從與認同。

    司法公信力作為司法與公信力的結(jié)合,指社會公眾(本文中)在對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的業(yè)務(wù)實施過程或業(yè)務(wù)實施結(jié)果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與體驗后形成的對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的信任度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在接受社會公眾的考察與檢驗的過程中所獲得的社會說服力與感召力。[5]就此而言,司法公信力蘊含行為運作與受眾心理兩個方面:一是司法行為對公眾的感召力、司法權(quán)威的樹立;二是社會公眾對司法行為的信賴與認同??偟膩碚f,司法公信力代表著公眾服從司法人員的司法行為后形成司法信任程度的高低問題。其心理基礎(chǔ)核心是信任。

    信任在整個社會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靶拧笔侵袊奈鍌愔?,對中國人的心理和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無論是儒家的“無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還是法家的“積小信成大信”,都是以信任作為連接人際關(guān)系的橋梁。但福山等人卻認為中國是一個低信任度社會的國家。[6](P77)原因在于中國社會主要通過聲譽和關(guān)系來產(chǎn)生信任,而司法(公權(quán))的信任很少。富于親友個人之間的信任,缺乏公共社會之間的信任,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市民對親友、領(lǐng)袖甚至軍隊政府的信任度較高,而對法律制度的信任度偏低。[7](P59)但是筆者認為對高信任度、低信任度的分野不能一概而論,中國人的不信任司法僅僅是起點上的不信任,是可以在交往過程中改變的[6](P81),那么司法信任的加強,即司法公信力可能可以通過公眾對司法行為的認同的得到提高。

    二、司法行為對民眾感知的影響

    (一)從司法行為到司法行為認同

    首先,我們需明確司法行為有明示和默示兩種方式,明示的方式主要指以語言、文字、肢體或者其他直接表達內(nèi)心意思的方式,具有直接性、明確性等特征,而默示方式則指讓他人通過推定的得知的行為表示方式。[8](P56)其次,從中國權(quán)力制度的分配模式看,狹義上我國的司法機關(guān)僅指人民法院和檢察院,而從廣義上理解則包括公安機關(guān)、國家安全機關(guān)、司法行政機關(guān)、軍隊保衛(wèi)部門、監(jiān)獄等負責刑事偵查的機構(gòu)在內(nèi)。本文為突出典型性,筆者另辟蹊徑不再從廣義與狹義的司法機關(guān)來區(qū)分相應(yīng)的司法行為,而是縮小司法行為的范圍,將其框定在法院一個司法機關(guān)內(nèi)。此外,司法機關(guān)的司法行為這一語詞運用是應(yīng)然角度的定位,司法行為的具體實現(xiàn)還必須重新移位到作為自然人的司法人員身上。[9]因為在法院體系中,法官是最常見、最典型的實施司法行為的群體,是民眾眼中正義的化身,是可以碰觸上帝袍服的人。司法行為進一步限縮,以法官的司法行為映射至廣義的司法機關(guān)行為,力求以小見大。普通人和司法人,遵守執(zhí)行法律的司法行為,這三個因素形成司法信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guān)系系統(tǒng)。司法公信力的產(chǎn)生不只需要互動的兩類人,更需要互動的媒介,即司法人員的司法行為。故本文界定司法行為就是司法人員通過語言、態(tài)度、肢體等讓公眾直接感知到是否嚴格公正規(guī)范文明執(zhí)法,進而感知正義、認同法律、信任司法。

    “認同”一詞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是筆者源于弗洛伊德的靈感,借鑒現(xiàn)代“認同”理論,找到的一把“鑰匙”,是可能促使司法公信力提升的內(nèi)在動力機制。正所謂“一道法令要想得到執(zhí)行,必須保證它在社會心理上的效能……也就是說“規(guī)定這種法律的當局必須受到社會心理勢力的足夠支持”[10](P123),才會使該法令發(fā)生效力,形成公信力。換句話說,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關(guān)鍵在于公眾與司法行為的接觸中形成的感知是否影響公眾對司法的評價,進而是否認同法律。對此,昂格爾的表述是:“人們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在于,集體成員在信念上接受了這些法律?!盵11](P29)因而,認同司法行為,是司法信任的起點,“一個群體怎樣來認知或認同某種社會正義觀,既影響著這個群體的共同生活,也左右著矛盾和糾紛的解決方式,并進而決定著糾紛裁決者的權(quán)威和被認同度”。[12](P119~120)為此,本文試就司法行為認同作一個定義:司法行為認同是民眾獨立的通過實踐經(jīng)驗從內(nèi)心對司法行為進行評判,對司法行為合乎正義的期待和需要,司法行為符合司法實踐和理論的要求,順應(yīng)民眾的內(nèi)心期待,滿足民眾對正義的需要后,民眾認可司法行為、尊重和信任司法權(quán)威,形成司法公信力?!罢J同是行動者自身意義的來源?!盵13](P5)司法行為認同表達的是人們對司法行為的一種贊許性態(tài)度和確認性行為,是源自主體心靈深處對司法權(quán)威的深切認同。唯有此,司法行為認同才能內(nèi)在地驅(qū)動人們認可和接受司法行為,否則司法公信力不能形成,談何提升。

    (二)從司法行為認同到主觀程序正義

    如前所述,司法行為認同,可以簡單理解為基于司法行為對人感知的影響會左右司法公信力提升的研究,如此運用心理學(xué)領(lǐng)域知識從人的主觀角度進行法律的研究在西方已不是新的命題。早在1975年心理學(xué)約翰·錫博特(John Thibaut)和勞倫斯·沃克(Laurens Walker)依據(jù)心理學(xué)的實證研究發(fā)表了《程序正義:一個心理學(xué)的分析》,他們依據(jù)參與者的主觀心理作為標準,發(fā)現(xiàn)程序正義不是單指依據(jù)條條框框的程序就可以說該程序是正義的,判斷一個程序是否正義還應(yīng)訴諸主觀的心理判斷,相應(yīng)地程序正義就可以劃分為客觀程序正義和主觀程序正義。[14](P94)兩位教授用“主觀程序正義”一詞, 來指涉程序性的變化對社會心理造成的影響。不同于傳統(tǒng)程序正義(客觀程序正義)樂此不疲地追尋一些客觀標準從而保障正義實現(xiàn),主觀程序正義的研究則意圖通過分析參與者在司法過程中的主觀感受追問正義性。同樣,中國學(xué)者蘇新建定義主觀程序正義是人類主觀層面對程序正義的一種訴求,應(yīng)從內(nèi)在于人本身的主觀意識和心理活動層面來研究程序正義問題,而不是單純地去追求某些外在的、預(yù)設(shè)的客觀標準。[15](P125~133)簡而言之,筆者認為主觀程序正義是對司法行為認同的放大,同樣是由人、司法行為兩個因素構(gòu)成,可界定為一種促進司法公信力的價值評價,就是民眾在與司法機關(guān)的司法行為接觸中對正義的心理預(yù)期。無可否認,主觀程序正義的研究正是心理學(xué)與法學(xué)研究的典型交叉,是支持司法行為認同的理論依據(jù)。

    錫博特和沃克的研究關(guān)注民眾在司法過程中和司法人員的行為互動,側(cè)重從民眾的心理認知角度開展研究,以便評估司法行為與司法公信力之間的聯(lián)系。同樣,Messick, Bloom, Boldizar, and Samuelson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得出程序參與者關(guān)注的是他們是否被認真且禮貌地對待。Petri and Tanzer亦認為程序參與者們在與司法人員接觸過程中被對待的行為方式是是十分重要的。[12](P118)繼后,托姆·R·泰勒在2005年由加利福尼亞州法院主持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對法院公平的評估很大比率上取決于行為人十分被有尊嚴地對待。[16](P29)隨后他以澳大利亞對酒駕者在整個程序中是否被尊嚴地對待以及事后服從態(tài)度進行了研究。在這項研究中,泰勒發(fā)現(xiàn)如果行為人在訴訟程序中能夠被充分給予時間進行程序參與,即被司法人員充分尊重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會極大地影響行為人之后的態(tài)度。[16](P27)換言之,當事人對司法行為的心理認同是事后服從的重要因素。人際間(尤其是在司法行為中司法人員與當事人之間)的行為對法律權(quán)威、贏得民眾信任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從主觀程序正義到司法公信力

    可以說,錫博特和沃克對主觀程序正義的研究打開了程序正義研究的另一扇大門,泰勒對主觀程序正義的研究則從實踐意義上賦予司法改革極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泰勒認為構(gòu)成人們主觀評估程序正義主要有四個因素:1.參與(Participation)2.中立(Neutrality)3.信任(Trust worthiness of authorities)4.尊重(Treatment with dignity and respect)。[12](P121~122)由此可見,本文從司法行為認同視角對司法公信力的研究僅涉及主觀程序正義的信任因素。公眾的內(nèi)心感受和認可度,是檢驗司法行為是否合乎正義的重要指標;是司法公信力的一般標志;是司法公信力得以實現(xiàn)的先決條件。如果公眾不認同司法行為,司法公信力不僅不能取得權(quán)威地位,即便取得也猶恐失之。因此,要形成公眾對司法行為的認同,只有先認識司法行為,才會滿意司法行為,做到了這一步,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才會有深厚的實踐基礎(chǔ)和本源性基石。司法行為認同是一種“建構(gòu)性”的認同,公眾對司法行為的認同本身不能直接演化為司法公信力。故而形成司法公信力的路徑始終存在一個從認知到認同的過程。正是這路徑認知真正契合主觀程序正義與信任評價間的聯(lián)動機制,使得司法行為認同影響司法公信力這一命題不再孤立,以至于筆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用主觀程序正義理論反證司法行為認同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

    具體來說,法官行為是典型的司法行為,而“法律制度所應(yīng)得到的尊嚴與威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制度的工作人員的認識廣度以及他們對其所服務(wù)的社會責任感的性質(zhì)和強度。”[17](P506)在民眾的樸素認知里,法官是法律正義的捍衛(wèi)者,是現(xiàn)代的“包青天”,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行為人對正義的心理定位?!胺ü賹Ξ斒氯说囊粋€眼神、一種表情甚至言語聲調(diào)的高低剛?cè)岬募毼⒉顒e,都可能使當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法官的不公平?!盵18](P25~28)正是司法人員在整個司法過程中沒有注意自身行為,使得部分民眾無法認同司法行為進而對司法喪失信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不信任法官,不信任判決,不再寄希于司法手段解決糾紛,紛紛專向政府尋求幫助,這亦是“上訪”現(xiàn)象頻發(fā)的原因。不服從法官判決的問題是當前司法不被信任的首要表象,這也正是人們傾向于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的理由所在。這種解決糾紛機制的實質(zhì)就是行為自控,雙方的行為在面對面交談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使得結(jié)果被雙方服從,該機制的效力得到認同。同理,在法律糾紛中,公眾認可司法過程中司法人員的行為時,意味著公眾感受到自己的行為處于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掌控中,感受到訴訟程序的公正,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該糾紛的結(jié)果將得到更多的事后服從,對司法行為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的認同生成的權(quán)威最終會使其接受并自愿地接受即使對其是不利的結(jié)果。[19](P256)在這個意義上不妨說,隨著司法行為→行為認同→主觀程序正義→影響司法公信力的遞進式展開下,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理念到實踐逐步發(fā)展的過程。

    三、司法行為認同對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啟示

    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和提升,就在于公眾對司法行為有一個準確的認知,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認同,產(chǎn)生司法信任。司法公信力提升的現(xiàn)象需要社會主體的廣泛認同,這是一種“重疊共識”[20](P304),是民眾認知的“最大公約數(shù)”[21](P2)。正如學(xué)者所言“司法是否公正主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22]民眾對司法行為的眾多感知通過認同的實踐匯聚成司法是否公正的共識,是評判司法公信力問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本文而言,筆者有如下啟發(fā):

    首先,要注重公眾的主觀認知。司法公信力是靜態(tài)的,司法行為認同是動態(tài)的。公眾的主觀認知是司法行為認同的組成部分,是一個把司法行為的效用內(nèi)化于心的動態(tài)過程。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內(nèi)化司法行為認同的外化,若只是形成對司法行為的認知即止,而不通過認同去提升司法公信力,則是哲學(xué)家們的做法。在司法實踐中,司法人員罔顧民眾的主觀認知是導(dǎo)致司法人員和民眾間的緊張關(guān)系、司法公信力程度低的原因之一。比如在法院庭審過程中,法官為追求司法效率不時打斷當事人詞不達意、繁瑣重復(fù)的陳述雖符合客觀程序正義,但卻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權(quán)利?;谠摦斒氯藢Ψü傩袨榈闹饔^認知而導(dǎo)致對該行為的不利評價,無法形成高度認同,司法信任就無從談起。此外,公眾對與司法機關(guān)及司法人員行為的不了解甚至誤解,導(dǎo)致主觀認知上的盲區(qū),亦是兩者間緊張關(guān)系的原因?!皯土P是由政府官員管理的法律制度,但必然奠基于更廣泛的認知、感受與行為方式,其持續(xù)的正當性與有效性運作仰賴于這些社會根基與支持?!盵23](P34)如果公眾了解司法人員相關(guān)的司法行為,行為的實施依據(jù)、標準、結(jié)果都了如指掌,還會存在主觀認知的沖突嗎,還會存在誤解嗎?公眾的主觀認知得到重視,為提升司法公信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主觀認知好比認識,同實踐和認識理論相通,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過程,缺一不可。[24](P296~297)

    其次,要注重主觀程序正義的作用。主觀程序正義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是多重的,尤其是要重視發(fā)揮主觀程序正義中司法人員行為對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作用。主觀程序正義的價值精髓是公平,當前中國社會正在不斷的進行司法改革追求公平,成果是顯而易見的,司法人員“我居廟堂,高高在上”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取而代之的是司法人員愈來愈重視個人形象,恪守程序倫理,尊重民眾,極力消除民眾因自身弱勢產(chǎn)生的畏懼感,司法人員因自身強權(quán)而產(chǎn)生的優(yōu)越感。司法行為認同正是公眾契合自己心理對正義的預(yù)期,在認知司法人員作出的行為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認同。

    法官等司法人員是社會的精英,在法律素養(yǎng)、實踐能力、人文精神和人格品質(zhì)等方面具有高度卓越性。他們是公權(quán)力的象征,是一國司法權(quán)的公開形象。為了提升司法公信力,獲得公眾對司法行為的認同,司法人員尤其需注意行為素質(zhì)的提高,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諸如上文提到法官的眼神、語調(diào)的細微變化都會牽動著當事人神經(jīng)。正如泰勒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公平地對待視為司法人員是否尊重行為人的指示器”。[25](P6)而司法人員的行為是否尊重行為人,是當事人對結(jié)果的滿意度和服從度的重要標準。如果當事人感到程序是公平的,則他們對結(jié)果的滿意度明顯增加,[26](P36~40)認同度將顯著提高,司法公信力隨之提升。司法人員在司法程序中作出的司法行為不僅要遵守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規(guī)則要求,此外,還需時刻注意其行為是否契合普通民眾認知水平的一般性規(guī)范約束,比如司法行為是否有禮貌,是否尊重當事人。[27](P21~32)

    四、結(jié)語

    司法公信力問題的研究是一個龐大復(fù)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從司法行為認同角度言之,本文研究司法公信力是以司法行為為新的切入點,在縱向上正面論證公眾對司法行為認同之后才能生成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過程;在橫向上通過主觀程序正義角度反面論證司法行為的認同對司法公信力的作用。我們要準確理解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和提升機制,必須充分注意行為對感知的影響發(fā)生原理,重視跨領(lǐng)域的研究方式。

    人類的心理變化較之司法公信力問題是一項更為復(fù)雜的內(nèi)容,這也是為何我國一直倡導(dǎo)“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司法機關(guān)及其人員要貼近群眾,走進人民的心理,但這一點在實踐中做的還遠遠不夠。無論從西方研究的領(lǐng)域來看,還是從中國研究出現(xiàn)的問題來看,都需要進行深度挖掘更深層次的問題?;诖?,在主觀程序正義整體框架內(nèi),加深對司法行為的微觀研究,可能是破解司法公信力問題的可行路徑。

    提升司法公信力不是一觸而就的簡單運作,我們要重視公眾的主觀認知,走進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真實需求,形成廣大群眾對司法公信力的共識。在司法行為實現(xiàn)過程中要重視司法人員自身行為對公眾的影響,遵守程序倫理,改進形象,提高民眾信任度。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我們提升司法公信力研究之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溫珍奎.論司法公信力:概念、內(nèi)涵、制約因素:基于社會公眾認知視角的思考[A].北京:全國法院第十八屆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

    [2]陳述.行為心理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

    [3]許俊強.司法公信力視角下的民事訴訟行為模式選擇[J].福建法學(xué),2007,(2).

    [4]關(guān)玫.司法公信力初論:概念、類型與特征[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4).

    [5]莫春燕,李世武.我國司法公信力研究:一種由理論到現(xiàn)實的展開[EB/OL].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12/id/804166.shtml",2012-12-20/2015-12-17.

    [6]鄭也夫,彭泗清,等.中國社會中的信任[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

    [7]季衛(wèi)東.法治構(gòu)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8]竇海陽.論法律行為的概念[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3.

    [9]宿遲,宋北平.司法行為及其規(guī)范[N].人民法院報,2011-11-11,(5).

    [10](美)龐德著,沈宗靈,董世忠譯.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wù)[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11](美)R.M.昂格爾著,吳玉章,周漢華譯.現(xiàn)代社會中的法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2]Tom R. Tyler. Social justice: outcome and procedure[J].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0,35(2).

    [13](美)曼紐爾·卡斯特著,曹榮湘譯.認同的力量[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

    [14]孫笑俠.程序的法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

    [15]蘇新建.主觀程序正義對司法的意義[J].政法論壇,2014,32(4).

    [16]Tom R. Tyler. Procedural justice and the courts[J]. Court Review, 2008,(44).

    [17](美)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xué):法律哲學(xué)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8]劉治斌.論司法公信之構(gòu)建—以法官為中心[J].寧夏社會科學(xué),2006,(6).

    [19]Tom R. Tyler, Jeffrey Fagan. Legitimacy and Cooperation: Why Do People Help the Police Fight Crime in Their Communities?[J]. Ohio Stat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2008,6.

    [20](美)羅爾斯著,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

    [21]盧建軍.法治認同生成的理論邏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2]胡云騰.公正司法重在契合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N].法制日報,2013-08-14,(9).

    [23](美)大衛(wèi)·葛蘭著,劉宗為,黃煜文譯.懲罰與現(xiàn)代社會[M].臺灣:商周出版社,2006.

    [2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 Ri l Vermunt, Kjell Y. T rnblom.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M]. Ashgate,2007.

    [26] E. Allan Lind, Tom R. Tyler.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M]. Plenum,1988.

    [27]蘇新建.程序正義對司法信任的影響:基于主觀程序正義的實證研究[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4,(5).

    [責任編輯:張昌林]

    On Judicial Action Identity Based Judicial Credibility

    SHI Zhong-ying

    ( Law Schoo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s perception and judicial action in china isn’t in sequence at the micro levels. Without public awareness of judicial action, judicial trust is rare and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judiciary is coming down. The judicial credibility start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judicial action in logic, and it bases on man's subjective sensation about judicial action as indispensable constitutive elements. This psychological effect usually exists in legal procedur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subjective procedural justice. It is to say that enhancing social mass's consents on judicial action is a main thought of promoting judicial credi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gards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as key, with judicial trust as the main clues, and supplemented by subjective procedural justic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udicial action identity and judicial credibility.

    Key words:Trust; Identity; Judicial Action; Judicial Credibility; Subjective Procedural Justice

    [中圖分類號]D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77(2016)01-0120-06

    [作者簡介]施中英(1990-),女,浙江湖州人,浙江工商大學(xué)法學(xué)院2014級法學(xué)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理學(xué)、法史學(xué)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歡
    司法公信力認同信任
    表示信任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從生到死有多遠
    認同的崩潰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4:42:56
    融媒體時代領(lǐng)導(dǎo)者媒介形象重構(gòu)與認同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1:21
    跨性別者認同矛盾研究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如何切除司法體制中的“惡性腫瘤”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1:14:55
    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路徑思考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08:26:04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之初探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22:18:38
    岳阳县| 全州县| 闽侯县| 曲阳县| 永胜县| 凤庆县| 高青县| 东兰县| 洱源县| 辽宁省| 平和县| 龙州县| 罗源县| 南昌市| 微山县| 迁西县| 安新县| 陈巴尔虎旗| 长乐市| 宣威市| 阿合奇县| 太仆寺旗| 康平县| 含山县| 高平市| 罗江县| 仙游县| 龙山县| 平利县| 江永县| 颍上县| 阿拉善盟| 兴隆县| 沿河| 张家港市| 赞皇县| 习水县| 旌德县| 临城县| 佳木斯市| 陇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