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瀛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遼寧大連116025)
?
刑事政策評估的科學化及其進路展開
姜瀛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遼寧大連116025)
摘要:刑事政策是“治惡”的學問,是治國方略的基本內(nèi)容。將刑事政策應用于犯罪治理實踐之后,對于刑事政策本身及其實施效果的科學評價有賴于刑事政策評估體系之科學建構。刑事政策評估是評估機構依據(jù)一定的程序和標準以科學檢測和評價刑事政策本身及其在犯罪治理中的實際效果的活動。鑒于我國刑事政策評估機制長期缺位,且為數(shù)不多的刑事政策評估工作也主要表現(xiàn)為自我評估、內(nèi)部評估與單項性指標評估。克服我國刑事政策評估的現(xiàn)實困境,推進刑事政策評估之科學化變革,應提倡以“第三方評估模式、公開評估模式與綜合性指標評估模式”為基礎來建構起我國的刑事政策評估體系。
關鍵詞:刑事政策;政策評估;評估主體;信息公開;評估方法
刑事政策是國家與社會對犯罪問題采取行動時所作出的策略選擇,是探求犯罪治理的科學。多數(shù)情況下,刑事政策在犯罪治理實踐中可能已經(jīng)獲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成績背后也可能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或者是尚存不足之處。無論是嚴打刑事政策,還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他們的成敗得失都有待我們作出科學評判;只有對刑事政策作出科學評估,犯罪治理的實踐行動才能不斷完善,刑事政策評估還將為新的刑事政策之形成與相關刑事政策之變動提供科學依據(jù)。可以肯定,推動刑事政策科學化的進程必須以引入科學化的刑事政策評估體系為基石,依托于正當?shù)脑u估主體、應用適當?shù)某绦蚣扒‘數(shù)姆椒▉砜茖W評價和估計刑事政策本身及其實施效果,將會有助于我們科學地檢驗刑事政策在犯罪治理實踐中的科學程度。
從政策過程的基本原理來看,刑事政策評估是刑事政策運行過程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刑事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與變動等過程起到承接與串聯(lián)的作用。在對刑事政策的科學性、實施情況及影響因素作出判斷的過程中,科學的評估體系是最有說服力的手段與方法。
(一)刑事政策評估的概念界定
國外有學者對評估作了簡潔的界定,即“評估”是“量或質的記述+價值判斷”。所謂的“量或質的記述”,實際上是一種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事實性描述,即圍繞著待評估對象的現(xiàn)狀、要素及變化過程所作出的客觀陳述,這種“記述”是評估中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而所謂的“價值判斷”,是在“量或質的記述”之事實判斷的基礎上,根據(jù)對人的需要、愿望或理性預期所整合而形成的相對主觀的價值體系[1]。綜上,評估可以被理解為“在對某一對象進行客觀描述的基礎之上根據(jù)人的需要或愿望之價值體系而對該客觀事物所作出的判斷”[2]。
就公共政策評估而言,對于政策評估的對象是什么,學界也形成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來,代表性觀點包括“政策本體評估論、政策實施過程評估論與政策實施績效評估論”?!氨倔w評估論”認為,政策評估主要是對各種不同的政策方案所進行的評價,用以分析政策方案的科學性及其可行性程度,并最終做出選擇,“本體評估論”側重政策形成階段的評估工作;“實施過程評估論”認為,政策評估是對政策執(zhí)行的科學性與合預期性所進行的綜合評價,因此,“實施過程評估論”的側重點在于政策執(zhí)行的整個過程;“實施效果評估論”認為,政策評估是對政策實施一定階段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進行的評價,主要側重于政策結果評價與政策效益評價兩個方面。因此,從整體上來看,政策評估對象可以包括對政策本體、執(zhí)行過程及其實施效果的綜合論證和評價,是通過事實陳述與價值判斷來評判政策過程科學性的理論與方法[3]。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刑法學界對于刑事政策評估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的分歧實際上也是集中在刑事政策評估的對象與范圍。在本世紀初,學界對于刑事政策評估概念的界定較為模糊,多采用綜合性界定,例如有學者指出,“刑事政策評估是指利用恰當?shù)姆椒ㄔu價和估計刑事政策的內(nèi)容、執(zhí)行與效果的活動”[4],這一概念界定只是簡單解釋了刑事政策評估的語義,未能直接表明刑事政策評估的重點范疇。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刑事政策評估是評估機構依據(jù)一定的程序和標準,對刑事政策實施后的效果與效率進行檢測和評價的過程”[5],可以看出,這一觀點將刑事政策評估界定為對刑事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對于評估對象的表述已經(jīng)十分明確。
近期,有學者立足于刑事政策評估的核心內(nèi)容——實施績效,并明確指出“刑事政策評估就是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和程序,運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刑事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以及價值等進行檢測和評價,以判斷刑事政策的實施績效”[6],這一觀點在本質上進一步確立了以刑事政策實施效果為評估對象的基本立場。
刑事政策評估可以被理解為是對刑事政策所作出的理性評價,是關于刑事政策系統(tǒng)運行效果的多維考察。展開而言,刑事政策評估應是評估機構根據(jù)相應的評估程序與評價指標體系對刑事政策進行全面評價的過程,主要是為了評判刑事政策本身的科學性程度以及刑事政策在犯罪治理中的實施績效。
理論上來講,刑事政策評估被認為是貫穿于刑事政策運行的全過程,還應當包括刑事政策形成過程中的前期評估,甚至是對刑事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監(jiān)控性評估活動,但是從本文所下的定義來看,刑事政策評估應主要集中在刑事政策實施后的階段[7],是在刑事政策實施一定階段后所進行的回溯性評估活動。而從具體階段來看,刑事政策評估可分為刑事政策形成前的事前評估、刑事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事中評估(跟蹤監(jiān)控性評估)以及刑事政策實施后的階段性效果評估等基本類型。其中,第一種評估類型主要是為刑事政策形成提供前期依據(jù),第二種評估類型主要是為刑事政策執(zhí)行監(jiān)控中的組織協(xié)調(diào)與政策微調(diào)提供依據(jù),第三種評估類型主要是為可能再形成的新刑事政策或者潛在的刑事政策變動提供依據(jù),狹義上的刑事政策評估僅指后者。
(二)推進刑事政策評估科學化的現(xiàn)實意義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對建構刑事政策評估體系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對刑事政策在犯罪治理實踐中的績效考察多是依托于理論推測與主觀臆斷,將對刑事政策的評判簡化為犯罪率或者是治安狀況,甚至是避而不談,忽視了對刑事政策作出科學評價的現(xiàn)實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明確推進刑事政策評估科學化的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訴求,防止刑事政策評估中的價值扭曲、目標偏差甚至是可能出現(xiàn)的“變質現(xiàn)象”,將成為決定刑事政策基本方向的重大問題[8]。
客觀而言,刑事政策評估的根本目標在于為決策者在犯罪治理中的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通過對犯罪治理實踐的量化表述、對評估指標體系的科學應用,評估能夠反映出刑事政策所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同時該實際效果與決策之初的預期效果之間的差異也能夠被準確的觀察,這些重要信息都簡稱為刑事政策的調(diào)整變動或者最終廢止的基本依據(jù)。更為重要的是,評估活動所具備的評價品性本身能夠推動治理者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良性交流。將刑事政策評估后的結論公之于眾將有助于社會公眾知悉刑事政策實施過程中權力運行狀況,有助于社會對于刑事司法機關的權力、責任或績效進行有效監(jiān)督。與此同時,解釋刑事政策評估結論的過程還能夠幫助公眾正確認知我國現(xiàn)實的犯罪狀況,有助于在社會中樹立起科學的犯罪觀[9]。此外,作為一種功能性活動,刑事政策評估屬于一種具有較強專業(yè)性的工作。評估是量度刑事政策所具備實踐理性的基本手段,能夠以科學的范式表現(xiàn)出刑事政策作用于犯罪治理實踐的實際效果,可以說,刑事政策評估所得出的結論與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將受制于評估主體的選擇,而專業(yè)化的評估主體將成為推進刑事政策優(yōu)化與完善的重要保障[10]??梢钥隙?,推進刑事法治、提高犯罪治理效能、對司法機關的有效監(jiān)督與問責等多方面訴求的實現(xiàn)都有賴于刑事政策評估體系的科學建構。
由于我國的公共政策評估工作起步較晚,近十幾年來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尚未形成規(guī)范化的評估體系與制度框架,這必然會影響到處于下位的刑事政策評估。同時,由于受到傳統(tǒng)犯罪觀影響,我國目前的刑事政策評估工作也在評估機構選擇、評估結論的信息公開以及評估標準設定等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進而暴露出我國刑事政策評估的現(xiàn)實困境。
(一)對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現(xiàn)狀的整體性評價
在公共政策學界看來,我國的政策評估已經(jīng)度過起步階段,但處于快速發(fā)展進程中的公共政策評估工作還是面臨著諸多問題[11]??傮w而言,隨著政策科學在我國的推廣應用,科學決策在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得到廣泛的認可,執(zhí)政黨和政府開始日益重視政策評估工作對決策科學化的重要作用,強調(diào)應當對各種公共政策的實施狀況開展系統(tǒng)的評估工作。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公共政策評估工作在取得了一定成績的同時仍然有較多的不規(guī)范之處,政策評估的科學化程度也不盡理想,往往受到較多人為因素影響??梢哉f,我國的政策評估也是處于“理想與現(xiàn)實碰撞”的交錯狀態(tài),仍有待進一步完善[12]。
一方面,經(jīng)過論證后所形成的政策評估體系本身也很可能是不完美的,或者說是處于相對理論的狀態(tài);在另一方面,政策評估過程中必然會有其他因素的介入,如外部政治環(huán)境、輿論導向,等等,這些因素很可能會影響到政策評估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選擇的評估主體可能是不同的,不同評估者所處的地位、立場及其側重的目標也將有所不同,這也將對政策評估帶來直接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政策評估過程所要“測量”的指標也是多方位的,既可能是容易顯現(xiàn)出來的政策效果,也可能是潛在的、不易被觀測到的政策效果;既包括那些可在短期內(nèi)被量化或者在長期內(nèi)可被測算的實施效果,也包括那些難以被量化的外部影響(如社會評價、國際社會評價、公民治安感受,等等)。在以上諸多問題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的公共政策評估工作在表現(xiàn)出廣闊前景的同時,又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tài)。
(二)刑事政策評估自身存在的“欠科學”現(xiàn)狀
由于社會轉型期內(nèi)的犯罪問題呈現(xiàn)出結構復雜與形態(tài)多變的基本特征,刑事政策必須隨之調(diào)整并逐步優(yōu)化才能發(fā)揮出其應有的效用,刑事政策的改良將會經(jīng)歷評估與再評估的交替過程。而將刑事政策的整體運行過程全面納入到科學且可行的評估體系之中,也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從評估主體來看,我國目前的刑事政策評估主要限于自我評估。自我評估是刑事政策的決策者或執(zhí)行者對刑事政策本身及其在犯罪治理中的實踐效果所自行作出的評估,例如公檢法司機關對自身工作的評估或總結式評價,又如政法委綜治辦對全國的犯罪治理狀況或治安狀況所進行的評估。由于上述自我評估受限于“角色沖突”,評估往往流于形式,因此,自我評估往往成為批判的對象。事實上,我國現(xiàn)有的評估主體選擇不盡合理,刑事政策的自我評估多是起到了自我工作總結的作用,在自我評估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往往被置于首要地位,成績肯定了刑事政策的實施效果,而存在的問題通常是次要的,不能否定主要的成績,因而是“無傷大雅”的。因此,科學的政策評估本身應當是外部評估,自我評估已經(jīng)逐步被否定,只是在評估主體的資質、評估的系統(tǒng)性與連續(xù)性以及評估的多樣性方面,外部的第三方評估還需要被進一步規(guī)范和引導。
單就刑事政策評估工作而言,評估結論的不公開似乎是制約著刑事政策科學發(fā)展的關鍵性問題。目前,我國存在的刑事政策或犯罪治理評估不僅多為自我評估,而且往往還是不公開的內(nèi)部評估。在我國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中,犯罪問題不是一種“體面”的社會現(xiàn)象;一旦將中國的犯罪現(xiàn)狀公之于眾,便表明中國的社會轉型不僅帶來了高速的經(jīng)濟增長,同時也帶來了愈演愈烈的犯罪問題。面對改革開放初期嚴峻的犯罪形勢,國家確立了嚴打刑事犯罪的基本立場,但嚴打刑事政策本身是否具備科學性以及其在犯罪治理實踐中實施效果如何來認定,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有賴于刑事政策評估結論的公開。經(jīng)過三十多年以后,“嚴打”刑事政策的評估結論只能是散見于一些文章或媒體報道,或者說,對于“嚴打”刑事政策的評估工作是否已經(jīng)開展,人們都持懷疑態(tài)度??梢哉f,對于刑事政策本身及其在犯罪治理實踐過程中的實際效果,官方之外的社會公眾或研究機構都難以獲得相關的評估信息,難以建構起交流與反饋的信息平臺,這一問題是推動我國刑事政策評估科學化所面臨的巨大障礙。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絕對主義犯罪觀的影響下,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強調(diào)不惜一切代價消滅犯罪。此后,隨著學界在看待犯罪問題時更加趨于客觀理性,相對主義犯罪觀被逐步確立,但以“犯罪量”為唯一衡量標準的思維模式并未發(fā)生根本的改變。在評估刑事政策的過程中,由于評估理論與實踐的相對落后,“犯罪量(或犯罪率)”成為評估刑事政策的唯一標準。易言之,我們在對待犯罪治理或刑事政策評估的問題上只是將評估的對象定位為能否消滅犯罪、能否減少犯罪數(shù)量或是預防犯罪發(fā)生,將犯罪問題的影響簡單化或者是等同于犯罪數(shù)量的單項標準,評估刑事政策效果的指標體系被單一化。而從“不惜一切代價”的表述方式可以看出,除了犯罪數(shù)量之外,我們對于其他的指標以及刑事政策所產(chǎn)生的其他影響都完全忽略??梢哉f,綜合性指標體系之刑事政策評估理念在我國幾乎是一片空白。同時,一些決策者或執(zhí)行者所作出的工作總結或是階段性的工作指標,便可以被轉化為相應的公共政策評估報告。實踐中,如工作報告、工作總結中所提到的“辦案數(shù)量、犯罪人數(shù)、挽回的經(jīng)濟損失以及取得成績或存在的不足”,經(jīng)過進一步的轉化也就成了犯罪治理的評估結論。
在完善刑事政策評估的體系中,評估主體的選擇、評估結論的公開以及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將是我們所面臨的重點問題。刑事政策評估體系的科學建構要求我們把握上述問題的核心內(nèi)容,擺脫我國刑事政策評估的現(xiàn)有困境,確立起刑事政策評估的基本架構。
(一)評估主體之開放化——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
從評估主體選擇的不同狀況來看,科學的刑事政策評估應當依托于第三方評估。通常而言,第三方評估是指國家專門的評估機構、學術科研機構以及商業(yè)性評估機構所進行評估。當然,在公共政策評估主體的劃分上,學界也將其分為體制內(nèi)評估與體制外評估。體制內(nèi)評估不限于決策者與執(zhí)行者所進行的自我評估,國家專設的評估部門所進行的評估也被認為是體制內(nèi)評估,而體制外評估自然是指學術科研機構與商業(yè)性評估機構,體制外評估自然屬于第三方評估。事實上,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工作重點時已經(jīng)明確指出,“(政策實施)督查將采取與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全國部分研究咨詢機構等獨立專業(yè)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并向國務院提交評估報告”??梢钥闯?,第三方評估工作公共政策實施中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為國家所重視,并將其視為政策實施績效考察的重要手段。保障刑事政策評估主體選擇之正當性是實現(xiàn)評估科學化的基本前提,以第三方評估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將是克服自我評估之“人性局限”的必然要求[13]。
在明確應在刑事政策評估過程中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同時,如何科學地建立起第三方評估的制度體系就顯得至關重要。事實上,一國的公共政策評估或者說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建立是一個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整體上作出考慮,而刑事政策評估只是評估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而已,是完善公共政策評估體系進程中所要回應的個案問題。比較而言,歐美國家已經(jīng)將相關的評估機制落實到具體的制度層面。以美國為例,1993年克林頓在任總統(tǒng)后不久就開始推動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建立,而美國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制度化的結果是由國會立法通過了《政府績效與結果法》,由此確立聯(lián)邦政府績效評估的戰(zhàn)略化變革。同時,在該法案出臺后,美國聯(lián)邦還專門成立了國家績效評審委員會,從而為美國政府的績效管理與評估的制度化推動確定了“主心骨”。專門成立的國家績效評審委員自身具備政策評估的資格與能力,可以成為體制內(nèi)的第三方評估者,但更為重要的是,在引入外部的第三方評估機構①的過程中,該績效評審委員會能夠起到重要的協(xié)調(diào)作用,為第三方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地保障。事實上,在專門的科研院所或者是商業(yè)性評估機構參與到公共政策評估過程后,無論是主體的選擇、資質的考察、評估任務的委派,還是對于評估結論的整理、質詢與公開,都需要存在一個協(xié)調(diào)的主體[14]。
可以肯定,在我們建構刑事政策評估體系的過程中,評估主體的選擇是一個基礎性問題,但是由于我國選擇公共政策評估機構方面尚未能形成科學的制度輸出,刑事政策評估工作也必然受到制約。我國現(xiàn)有的參與刑事政策評估的第三方機構也多是科研院校,并且具有一定的自發(fā)性,商業(yè)性評估機構或非政府性組織的參與屈指可數(shù),在這樣的條件下,刑事政策評估也多是由一些科研人員根據(jù)其研究的興趣、方向所進行的零零散散的工作,既不具有連續(xù)性,也缺乏系統(tǒng)的評估結論,可以說,在第三方評估主體的引導與發(fā)展方面,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評估結論之開放化——推動刑事政策評估中的信息公開
在提倡政府信息公開的背景下,刑事政策評估亦需打破傳統(tǒng)的內(nèi)部評估模式,評估者應當向社會公眾充分公開刑事政策評估中的信息以及最終的評估結論,并作出必要的說明與解讀。毫無疑問,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我國具有跨時代的意義,該條例的宗旨在于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的基本權利,推進的官方與民間社會的良性交流,以此來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雖然《信息公開條例》是偉大的歷史進步,但其僅限于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而犯罪治理相關的信息卻不在此列。所幸的是,近年來,“司法體制改革”中的司法公開已經(jīng)成為中央司法改革部署改革綱要中的重要內(nèi)容。當然,目前推進司法公開進程中最大的問題是“選擇性公開”,即往往是根據(j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將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予以公開,而對己不利的信息則以各種秘密或利用各種借口予以遮蔽,不予公開。
可以想象,在基本犯罪信息無法向公眾與社會充分公開的前提下,刑事政策評估中所公布的社會治安滿意度之主觀成分越來越高,人們對種種治理績效所表示的質疑也越來越多,原因就在于國家在犯罪治理中的成績與不足仍是“自圓其說”或停留在內(nèi)部,這便愈發(fā)要求刑事政策評估后的信息公開。刑事政策評估后的信息公開,能夠促進犯罪治理的透明化,使刑事政策的調(diào)整、刑事立法時的重大決策更加科學化、民主化;能夠凝聚多方力量,獲取人民群眾的理解、信賴與支持,增進人民群眾和政府之間的互信與合作。同時,將刑事政策在犯罪治理實踐中的實際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并將之公之于眾,能夠更好地監(jiān)督制約警察權和司法權的行使,提高司法的權威和高效,保障司法的公正,促使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此外,刑事政策評估結論的公開對科學研究也有著不容低估的意義??梢钥隙?,評估結論能夠為廣大的研究者和犯罪治理參與者提供可靠的數(shù)據(jù)信息,以便研究者更加科學地認識分析犯罪現(xiàn)象及其發(fā)展演化的規(guī)律,探究犯罪原因,為制定合理高效的刑事政策和犯罪控制戰(zhàn)略奠定科學基礎。當然,立足于更寬廣的視野,將刑事政策評估結論公開向全世界發(fā)布,有助于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或相關國際組織在犯罪治理領域的溝通、交流與合作,更好地借鑒國際經(jīng)驗以提高我國犯罪治理的成效,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
在推進刑事政策評估結論信息公開的進程中,公眾對于評估結論的及時反饋能夠形成公眾意見,這是刑事政策評估工作的預期產(chǎn)物;不可否認,這種結論可能是感性的看法或理性的思考,甚至是對相關評估結論的評判或質疑,但公眾意見在刑事政策評估中的主要作用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即為評估者提出問題或者由評估者在相關意見中發(fā)現(xiàn)對其評估工作有用的問題。因此,刑事政策評估結論的公開不僅是對決策者與執(zhí)行者的有效監(jiān)督,保持評估結論的公開能夠促使決策者或執(zhí)行者對社會各界的問題與質疑作出解釋,在決策者、執(zhí)行者與社會公眾之間形成良性交流的平臺。事實上,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11月28日發(fā)布《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對傳統(tǒng)司法公開制度作出的革新,這將對公眾與司法機關之間良性交流有極大的推動作用[15]。鑒于此,促進刑事政策評估中的信息公開,應當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刑事政策評估中的功用,使社會公眾對各項刑事政策的態(tài)度和反映能夠進入到?jīng)Q策者的視野內(nèi),也要求不同評估主體的評估報告或觀點及時地出現(xiàn)在公眾的視野中。
(三)評估指標之多元化——建構起綜合性評估指標體系
公共政策評估過程中并不排斥對于某一專項指標所進行的專門評估,但對于某一專項指標的評估乃是建立在綜合性評估的基礎之上。易言之,在對刑事政策進行綜合性評估的基礎上,我們自然可以選擇某一專項指標(通常指體系中的一級指標)進行精細化評估,也可在二級指標之下設置三級指標,由此來認識某一刑事政策存在的具體問題或發(fā)生的變化。例如,在全面開展社區(qū)矯正工作之后,我們在對整體的犯罪治理狀況進行評估的同時,可以專門就社區(qū)矯正工作開展前后進行“成本——收益”評估,從中探求國家在犯罪治理中的財政支出與治理效果之間是否存在變化,或者是評估社區(qū)矯正制度的確立是否能夠在節(jié)省國家財政支出的同時取得更好的犯罪矯正效果。此外,從績效評估的基本理論來看,評估維度與視野將決定著評估結論的科學性。將評估指標限定為單項指標,相應的評估體系在結構上也將會失衡,而失衡的評估體系將會忽略眾多價值,進而使刑事政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錯誤的方向。
評估指標體系是對公共政策實施情況進行測量與評定的參照系,建立評估指標體系是公共政策評估中最為核心的內(nèi)容,同時也是科學開展政策評估的難點所在。有學者提出政策評估的基本目標,即通過對政策效果評估對象作立體性考察并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從而概括出政策評估的五項基本內(nèi)容,包括“效果、效果的充分性、效率、工作量、執(zhí)行過程”,由此,評估的指標體系通常會涉及到針對效果及其充分性的客觀性量化指標,針對政策執(zhí)行主體工作量及其效率的主觀性指標以及針對執(zhí)行過程的制度化指標,等等[16];而另一位學者則將政策評估對象分為六個方面,即“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應性及適宜性”,由此,評估的指標體系還包括合目的性指標與公正性指標等具有鮮明價值導向性的評價指標[17]。事實上,評估指標體系往往見仁見智,建立科學的刑事政策評估指標體系將是十分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還要考慮到評估指標體系的現(xiàn)實性。指標體系的選擇應能體現(xiàn)刑事政策的實質含義,力求全面、綜合、系統(tǒng),能從不同側面刻畫它的全貌。因此,指標體系不僅不是簡單的內(nèi)容羅列和堆砌,而是一種“結構化”和“層次化”的排列,包含“可逐層分解”和“按一定優(yōu)先權進行排序”的基本要求[18]。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評估的價值訴求可以被視為是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石,價值目標將會直接決定著評估指標體系的確立,最終影響到刑事政策評估體系的科學化程度??梢哉f,評估指標體系的科學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刑事政策評估的科學程度。一旦刑事政策評估的指標體系背離可理性的價值取向,或者是評估指標體系未能體現(xiàn)出最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建構起的評估指標體系就很可能缺乏應有的結構或功能,難以產(chǎn)生科學的評估結論[19]。一般而言,指標是構成指標系統(tǒng)的諸因素(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對整體的影響程度,這種“影響程度”將轉化成為指標體系中的權重。通常來說,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是按照評估內(nèi)容所作的類型劃分。一級指標是指對某一基本刑事政策或者具體刑事政策的功能進行全面考察后的指標設定。二級或三級指標是指對刑事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某幾項或某一項特定目的和效果進行指標設定。依本文來看,刑事政策評估中可選取的一級指標包括五種,即犯罪量(率)指標、法治性指標、結構性指標、社會性指標、經(jīng)濟性指標。當然,指標體系將是刑事政策評估中的核心內(nèi)容,是決定刑事政策評估體系科學與否的關鍵所在,對于刑事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展開。
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待犯罪問題上往往強調(diào)不惜代價、不計成本,因此對犯罪治理評估重視不夠。對犯罪治理效果的評價也多是基于主觀感受,沒有成為科學的評估體系,也無法作出科學的績效考察,刑事政策的科學評估長期缺位。刑事政策的科學性及其在犯罪治理中所發(fā)揮的效果需要被準確的認知,對刑事政策進行的科學評估可以為刑事政策的調(diào)整與廢止提供科學的依據(jù),由此才能保證我們犯罪治理行動具有正確的目標,而不會偏離方向。在探求刑事政策科學化的過程中,應提倡以第三方評估、公開評估以及綜合性指標評估為基本架構,通過科學的評估體系來逐步完善刑事政策,將其推向更為科學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美)N·格朗蘭德.教學質量與評價[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7.轉引自肖遠軍,李春玲.政策評價概念探析[J].理論探討,1995,(2):41.
[2]包雅鈞.當前中國社會治理評估的思考[J].科學決策, 2011,(7):80.
[3]李志軍.重大公共政策評估: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2013.12- 13.
[4]吳宗憲.論刑事政策評估的方法[J].社會公共安全研究,2002,(3):3.
[5]劉仁文.論刑事政策的評估[J].政法論壇,2002,(4):46.
[6]黃京平,王爍.論刑事政策的評估——以建立指標體系為核心[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7):11.
[7]嚴勵.中國刑事政策的建構理性[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213.
[8]劉春萍,徐露輝.地方政府績效評估與責任政府建設[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5):46.
[9]盧建平,姜瀛.論犯罪治理的理念革新[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2.
[10]姜濤,劉萬嘯.刑事政策實施績效評估的理論模型與實證研判[J].法學雜志,2010,(7):27.
[11]李長文.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現(xiàn)狀、障礙與對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49.
[12]陳世香,王笑含.中國公共政策評估:回顧與展望[J].理論月刊,2009,(9):135.
[13]張志剛.第三方文化: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社會治理的精神支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3):109.
[14]潘毅,高嶺.中美公共政策評估系統(tǒng)比較及啟示[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8,(5):96.
[15]盧建平,姜瀛.刑法信息媒體傳播助推積極的一般預防[J].人民司法,2014,(21):4.
[16]杰,楊誠虎.公共政策評估: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4.
[17](美)威廉N.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第四版)[M].謝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48.
[18]鄭吉萍.地方政府績效評估機制探析[J].長白學刊, 2007,(4):36- 37.
[19]宋建峰,袁汝華.政策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tǒng)計與決策,2006,(22):64.
(責任編輯:張穎)
·法學研究·
On the Scientification and Approach of Criminal Policy Evaluation
JIANGYing
(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Criminal policy is the knowledge of curing "the evil", which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statecraft. After the criminal policy has been applied to criminal governance practices,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criminal policy itself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implementation will depend on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criminal policy evaluation system. Criminal policy evaluation can be defined as certain criminal policy evaluation agency based on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for testing and evalua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riminal policy of science itself and the actual results of governance in criminal activities. Because the criminal policy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absent in a long term, and the remaining criminal policy evaluation work is mainly self- evaluation, internal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indicators, we should overcome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China's criminal policy evaluation,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criminal policy. And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criminal policy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third party evaluation model, the open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Key words:criminal policy; policy evaluation; subject of evalua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evaluation method
作者簡介:姜瀛,男,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刑法學和刑事政策學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后勞教時代的輕罪刑事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4BFX048;大連理工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項目“微罪制裁體系研究”,項目編號:DUT15RC(3)073。
收稿日期:2015- 11- 12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828X(2016)01- 0020-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