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成(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革命老區(qū)發(fā)展研究中心,四川 達州 635000)
?
中晚唐神策軍的兵源問題再探討
何先成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革命老區(qū)發(fā)展研究中心,四川 達州 635000)
摘 要:神策軍的兵源主要有:方鎮(zhèn)節(jié)帥、刺史、軍校及地方軍;四夷質子、蕃人、沒蕃人;白身、京畿惡少、市井富商;神策軍世襲化;兼并其他北軍。對于隸于神策軍的將卒而言,不僅可以享受優(yōu)厚的糧餉與賞賜,還能獲得更多的超遷機會。從中尉的角度來說,吸收良將,廣增兵額,使內外相維,有利于鞏固己身之地位,增加己身之權勢。
關鍵詞:中晚唐;神策軍;兵源
天寶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在磨環(huán)川建立了神策軍,自此神策軍就以邊軍的形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魚朝恩率領在陜神策軍入主禁中,神策軍的性質由邊軍轉變?yōu)樘熳咏?。永泰元年?65年),仆固懷恩引吐蕃、回紇和黨項入寇京畿,魚朝恩以神策軍駐屯苑中,神策禁軍“勢居北軍右”。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創(chuàng)立中尉制,神策軍與宦官集團形成了密切的聯(lián)系,宦官典軍成為一種制度。唐代宦官中尉掌握了神策軍,上可以廢立君主,下可以挾制群臣,并在一定程度上威懾藩鎮(zhèn),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直到天復三年(903年),崔胤、朱全忠盡誅宦官,停廢神策軍為止,神策軍在唐代一共經(jīng)歷了149年的歷史,中尉掌軍制則相沿存在了107年??梢哉f,神策軍是唐代中后期北衙禁軍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唐廷直接控制的一支主要武裝力量,也是唐代后期政壇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對唐后期政局和歷史發(fā)展走向影響巨大。目前,學界對神策軍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學界對神策軍的兵源問題缺乏系統(tǒng)研究。鑒于此,筆者擬在前賢的基礎上,綴輯傳世文獻與出土材料,對作為禁軍的神策軍的兵源問題進行系統(tǒng)探討。
其一,方鎮(zhèn)節(jié)帥、刺史、軍將因立功而入為神策軍帥。比如:淮西行營兵馬使將李良在代宗時率軍防秋于普潤,其后,因扈從德宗幸奉天之功入為神策右?guī)R使[1]134?135。涇原節(jié)度使段佐因兵臨涇城有功,元和三年(808年)入為右神策大將軍[2]4078。元和末,許州牙將劉沔因率軍屢破吳元濟的淮西精兵“騾子軍”,后入朝為神策將軍[2]4233。天平軍裨將姚成節(jié)參贊劉悟因擒殺淄青李師道之事,長慶元年(821年)超遷為右神策將軍知軍事[3]1019。王建迎駕至三泉有功,僖宗以其軍隸神策,其部將王宗瑤本為忠武軍,亦隨之隸左神策軍[4]130?131。
同時,朝廷為了將立功的方鎮(zhèn)軍將卒吸收進神策軍系統(tǒng),又從制度上保障他們的權益,這樣既有利于削弱地方強藩,又增強了中央禁軍的戰(zhàn)斗力。光啟元年(885年)三月,僖宗還長安后頒發(fā)《優(yōu)恤扈駕兵士并訓飭神策諸軍詔》:“迎駕諸軍都士等扈從經(jīng)年,鄉(xiāng)關積念,永言忠力,合假恩優(yōu)。節(jié)級議功,爵秩無吝,其情愿住京邑者,便充填兩軍?!盵5]1360
從詔令看,僖宗還京后,為了增加禁軍兵源,提升禁軍戰(zhàn)斗力,企圖以優(yōu)厚的待遇,將愿意留駐京邑的迎駕諸藩鎮(zhèn)軍將吸收進神策系統(tǒng)。
其二,當方鎮(zhèn)軍將與節(jié)帥不合之時,朝廷趁機將其召入神策軍中。涇原節(jié)度使馬璘忌被王忠嗣譽為“萬人敵”的兵馬使李晟之威名,“遇之不以禮,令朝京師,代宗留居宿衛(wèi),為右神策都將”[2]3662。邠寧虞侯兼寧州刺史范希朝善撫軍士,有威望。節(jié)度使韓游瓌畏其才,欲求其過而殺之。希朝懼,出奔鳳翔。德宗將其召至京師置于左神策軍中[2]4058。中和年間,節(jié)度使李昌符忌畏軍將楊晟勇猛,欲殺之,楊晟逃入神策軍中為都校[6]5430。
其三,安撫叛亂的方鎮(zhèn)軍將。王郢原為浙西狼山鎮(zhèn)遏使,有戰(zhàn)功,節(jié)度使趙隱只給其虛職名號而不給衣糧等實利,于是率兵作亂。乾符三年(876年),朝廷為安撫王郢,下詔令其在左神策軍中補以重職[7]8308。
其四,方鎮(zhèn)節(jié)帥去世后,部分軍將及所率軍隊改隸神策。貞元十五年(799年)十二月,邠寧慶副元帥渾瑊去世,兵馬使李朝寀率寧州定平戍軍轉隸神策軍,定平成為神策城鎮(zhèn)。貞元十七年(801年),出身于朔方軍系統(tǒng)的邠寧節(jié)度使楊朝晟因病去世,朝廷欲任用神策定平鎮(zhèn)將李朝寀為邠寧節(jié)度使,使之以朔方舊將的身份掌控邠寧,從而將朔方軍納入朝廷的控制范圍。于是,德宗下詔:“朝寀所將本朔方軍,今將并之,以壯軍勢,威戎狄,以李朝寀為使,南金副之?!盵7]7717若李朝寀為邠寧節(jié)度,邠寧軍實質上就成為神策軍系統(tǒng)內的一支藩鎮(zhèn)軍,對于唐室加強中央集權、威懾藩鎮(zhèn)是有極大好處的。然而,因朝廷處置失當,朔方軍都虞侯史經(jīng)言及部分將卒發(fā)動叛亂,推兵馬使高固為帥。朝廷迫不得已,追還任命李朝寀為邠寧節(jié)帥的戊戌制書。朝廷欲趁節(jié)帥薨故的機會,將邠寧朔方軍納入神策軍體系成為朝廷可控的方鎮(zhèn)軍的企圖,最終失敗。但是,李朝寀的定平鎮(zhèn)軍仍然屬于神策軍系統(tǒng)。
其五,在朝廷與方鎮(zhèn)、方鎮(zhèn)與方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中,地方軍將領率所部軍轉隸神策軍。如建中三年(782年),田悅被圍于魏州,河朔諸鎮(zhèn)力屈,其部將符璘率兵歸降馬燧,貞元三年(787年)拜為左神策軍將軍知軍事[8]7340。長慶年間,樂壽、博野二鎮(zhèn)統(tǒng)帥傅良弼、李寰在成德王廷湊、幽州朱克融反叛之時,堅守城池,朝廷為表彰二人之功,以樂壽鎮(zhèn)兵馬隸于左神策行營,博野鎮(zhèn)兵馬隸于右神策行營。后來,傅良弼突圍,朝廷任命其為左神策軍將軍,樂壽鎮(zhèn)軍隨之入朝歸附于左神策軍系統(tǒng),但這支部隊具有較強的私人屬兵性質。數(shù)月之后,朝廷又任命他為鄭州刺史,其軍是隨之赴任還是繼續(xù)留在神策軍,不得而知。
其六,帝王親自下詔征選方鎮(zhèn)賢才。長慶二年(822年)三月,穆宗頒發(fā)“壬辰詔”,涉及外鎮(zhèn)軍將入為神策軍將的內容,其辭云:“如聞近日武班之中,淹滯頗久,雖負材略,無由自明。又有諸道薦送大將,或隨節(jié)度歸朝。自今以后,宜令神策大將軍軍使及南衙常參武官,各具由歷,授官年月,前后功績,牒送中書門下。若勛伐素高,人才特異者,候有相當用處,即具名聞奏,量加獎擢。”[8]705從詔令內容看,“勛伐素高,人才特異”的諸道節(jié)將當有很大機會被吸收進神策軍系統(tǒng)。
武宗于會昌三年(843年)下詔“選方鎮(zhèn)才校入宿衛(wèi)”。如周寶與高駢入選,隸于右神策軍。
王仙芝、黃巢等反亂軍令唐廷動蕩不安,僖宗下詔征訪兵術賢才,“有推研歷象,校步星辰,言必效于機先,術豈疑于億中,是資奇器,孰曰異端,亦在勸來,佇加殊賞”[8]917。忠武軍將校張勍,善推步之學,在軍中總占候之要,“著《太一元精秘訣歌》七十一首,以獻,僖宗奇之”[4]145。張勍后來又迎駕有功,最終隸屬于神策軍。張勍最初隸屬忠武軍,好兵家之學,與王建等率眾迎駕有功,僖宗令其軍隸神策軍。
其七,不詳及難以分類者。德宗即位后,欲將神策軍控制在己手,任用出身于朔方軍系統(tǒng)的文吏白志貞為神策軍使[2]3718;貞元三年(787年),朝廷任命河東兵馬使兼御史大夫張元芝為神策軍大將軍;渤海高崇文,貞元中由平盧軍校轉隸為左神策長武城軍將[2]4051;李光弼少子李匯事義成軍節(jié)度賈耽,貞元九年(793年),李匯入調京師為左神策左將加都將[9]236;高崇文之子高承簡以忠武軍部將入為神策軍[2]4053;憲宗時,安州刺史伊宥入朝,以“左領軍衛(wèi)將軍押右神策軍牙門之職”[10]272。
代宗時,河隴陷于吐蕃,四夷使者、四方奏計之人、西域朝貢酋長等滯留京師有數(shù)百人,朝廷館之于右銀臺門客省,度支費用甚巨,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代宗對這部分人進行了清理。但是,胡客及四夷之人大量聚集京師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先是回紇留京師者常千人,商胡偽服而雜居者又倍之”[7]7384。他們及其子孫在京師生活了近四十年,基本漢化,如同大唐編民,有妻子、田宅產(chǎn)業(yè),并以經(jīng)商為業(yè),安于所居,但是鴻臚每年仍然供給大量錢物,無形增加了政府財政負擔。貞元三年(787年),德宗對這部分胡客再次進行清理,時任鴻臚少卿的王鍔檢括胡客在京師有田宅產(chǎn)業(yè)者,自名王以下,大約有四千人。宰相李泌將這些胡客納入神策軍體系[7]7614。
不少四夷質子和蕃人在神策軍中擔任軍職,有的甚至積功勞至神策大將軍。如朱泚之亂,北天竺迦畢試國人羅好心護衛(wèi)德宗有功,被任命為神策正將,司職禁衛(wèi)[11]22?24;貞元中,擁有突厥血統(tǒng)的阿史那思暕為神策將軍兼御史大夫[12]574;米繼芬為米國人,其父為米國君長,繼芬以米國質子的身份來唐,“國步頃艱兮,忠義建名,嘗致命兮竭節(jié)輸誠,殄兇孽兮身授官榮,位崇班兮,是居禁營”[13]155,在安史之亂至唐順宗期間,立有不少功勞,被授予左神策散副將;何文哲是何國國王的五代孫,為左軍馬軍副將,至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三月,積功勞至左神策大將軍兼御史中丞[14]846。
唐蕃交戰(zhàn)時,被吐蕃俘虜?shù)奶迫耍髞硪蛱妻s和而被放歸。由于他們在吐蕃生活多年,熟悉蕃情。因此,在回歸唐土之后,朝廷常命他們在神策軍中效力。元和二年(807年)八月,京兆府對回歸大唐的沒蕃人僧良闡等四百五十人進行檢勘,有一小部分人被送入神策軍中效力[5]1644。
有以白身入為神策軍將的案例,如:儒士于佑,累舉進士不第,“乃依河中貴人韓泳門館,得錢帛稍稍自給,亦無意進取。僖宗之幸蜀,韓泳令佑將家童百人,前導。帝還西都,以從駕得官,為神策軍虞5?!盵15]47神策軍還吸收了不少惡劣少年,“諸惡少竄名北軍,凌藉衣冠,有罪則逃軍中,無敢捕”[6]5245。這些人主要包括“兩坊市閑行不事家業(yè)、黥刺身上、屠宰豬狗、酗酒斗打、及僦構關節(jié)、下脫錢物、樗蒲賭錢人等”[16]1188。神策軍中甚至還有盜賊,如涇陽有強盜數(shù)人,隸于神策軍,縣令李行言捕之,“軍家索之,竟不與,盡殺之”[7]8176?8177。另外,大量市井富商等納課戶,常納資隸于軍,將自己的名字登記在軍隊的花名冊,從而尋求神策軍的庇護,借此逃避賦稅雜稅。比如:潘將軍“常乘舟射利……遷貿數(shù)年,茂鏹巨萬,遂均陶鄭,其后職居左廣”[17]7?8,“左廣”即是指左神策軍;京兆萬年縣勝業(yè)里有富人王氏“于左廣列職。性儉約,所費未嘗過分”[17]17。
神策軍系統(tǒng)內,“父兄子弟軍”現(xiàn)象普遍,他們承弓冶之傳,世隸神策軍。這是神策軍將卒來源途徑的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比如:王臣端為右神策軍散副將,憲宗時,其子王文干為左神策軍宴設使,后因庖廚、修饌之功,拜為神策外鎮(zhèn)同官鎮(zhèn)監(jiān)軍[8]7938?7939。賈溫隸神策軍,因善興利,遷為衙前正將,后來,其子賈元楚亦為右神策軍衙前正將[18]920。楊旻為右神策軍廿六將、正將,其子楊悅隸于神策軍,為右神策散副將[18]897。李良僅為左神策行營先鋒兵馬使、延塞軍副使,其子李拱、李據(jù)均隸延塞軍為押衙[19]37。左神策軍軍將包豪之子包筠隸左神策軍,為子將、散副將、正將等基層將官,大中十一年(857年),轉遷為左神策軍南山鎮(zhèn)遏都兵馬使兼押衙[1]265。高駢“家世仕禁軍”[2]4703,其祖高崇文為左神策行營長武城使,其父高承明為神策虞侯,其叔父高承簡亦隸神策軍。李孝恭為右神策軍步軍大將軍,其長子與次子均在神策軍中任職。“長子敬珂,右神策軍衙前兵馬使,名行滿于軍中;次子敬翱,右神策軍衙前虞侯,德藝超絕,果敢克從”[20]62。荊子晟為右神策軍先鋒兵馬使押衙,其子荊從皋隸于右神策軍。咸通八年(867年),荊從皋遷為右神策大將軍知軍事,他的三個弟弟也均在神策軍中任職,他的兒子荊權亦在神策軍中擔任右神策軍衙前兵馬使[18]1090?1091??梢哉f,荊氏三代是唐后期神策軍世襲家族的一個縮影。王處存“世隸神策軍,為京師富族,財產(chǎn)數(shù)百萬。父宗,自軍校累至檢校司空、金吾大將軍、左街使,遙領興元節(jié)度。宗善興利,乘時貿易,由是富擬王者,仕宦因貲而貴,侯服玉食,僮奴萬指。處存起家右軍鎮(zhèn)使,累至驍衛(wèi)將軍、左軍巡使”[2]4699,其弟王弘紹在左神策軍中任糧料使[21]703。李彥琦的祖、父皆隸神策軍[4]174。秦韜玉之父隸于左軍為軍將,僖宗幸蜀后,左軍中尉田令孜又以韜玉為神策軍判官[22]949。李璟為神策兵馬使,其子李肇“少以材勇從父征伐”[4]164,也隸屬于神策軍。孫惟最在僖宗光啟年間為扈駕都頭,分判神策軍事,其子孫德昭也隸神策軍,累功至神策軍指揮使[23]475。
這種世襲化傾向,使得神策軍內部形成了一個特殊階層,這個階層與以中尉為首的宦官集團相結合,其仕進特權及物質待遇有了可靠的保障。
德宗倉皇奔奉天,幸興元,射生將韓欽緒、李昇等人貼身護衛(wèi)有功?;亻L安后,德宗特意提高射生軍的地位。貞元二年(786年)九月,德宗將殿前射生左右?guī)臑樽笥疑渖?。貞元三年?87年)四月,又下敕將左右射生軍改為左右神威軍。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德宗在建立中尉制的同時,又設立兩名中護軍來分管左右神威軍。憲宗于元和三年(808年)正月下“戊申詔”,將左右神威軍合并為一軍,名之為天威軍[2]424,天威軍中有馬軍、步軍將軍及指揮使,以馬軍大將軍知軍事。元和八年(813年)七月丁巳,又廢天威軍,以其兵騎分隸左右神策軍,天威軍軍將根據(jù)實際情況在神策軍體系中擔任相應的職務。
總之,神策軍將卒的成分復雜,從整體上看,神策軍軍將及士卒的來源主要有:方鎮(zhèn)節(jié)帥、刺史、軍校及地方軍;四夷質子、蕃人、沒蕃人;白身、京畿惡少、市井富商;神策軍的世襲化;兼并其他北軍。對于隸于神策軍的將卒而言,是有利可圖的,他們不僅可以享受優(yōu)厚的糧餉與賞賜,還能獲得更多的超遷機會。而從中尉的角度來說,吸收良將,廣增兵額,使內外相維,有利于鞏固己身之地位,增加己身之權勢。
注釋:
① 有關神策軍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齊勇鋒《說神策軍》(《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第94-102頁)、賈憲?!渡癫咧形九c神策軍》(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唐史論叢》第五輯第130-154頁)、何永成《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出版)、張國剛《唐代的神策軍》(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第113-142頁)、黃樓《中晚唐宦官政治研究》(武漢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等。
參考文獻:
[1] 吳鋼.全唐文補遺:3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2] 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白居易集[M].顧學頡,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79.
[4] 路振.九國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5] 王欽若.冊府元龜[M].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6] 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 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 董誥,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 肖占鵬,李勃洋.沈下賢集校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10] 權德輿.權德輿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 贊寧.宋高僧傳[M].范祥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 林寶.元和姓纂(附四校記)[M].岑仲勉,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 閻文儒.唐米繼芬墓志考釋[J].西北民族研究,1989(2).
[14] 盧兆蔭.何文哲墓志考釋——兼談隋唐時期在中國的中亞何國人[J].考古,1986(9).
[15] 劉斧.青瑣高議[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16] 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17] 康駢.劇談錄[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18] 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9] 吳鋼.全唐文補遺:5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0] 曹龍.唐神策軍步軍使李孝恭及夫人游氏墓志考釋[J].文博,2012(6).
[21] 端方.陶齋臧石記[M]//續(xù)修四庫全書:90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 計有功.唐詩紀事[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3] 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責任編輯 牛建兵〕
作者簡介:何先成(1986-),男,四川達州人,助理研究員,博士。
收稿日期:2015-09-07
中圖分類號:K2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5261(2016)01?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