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錦華
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
創(chuàng)傷理論視角下《他們》中朱爾斯的創(chuàng)傷解讀
晁錦華*
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710062
摘要:《他們》是美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喬伊斯·卡羅·歐茨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主要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的溫德爾一家兩代的悲慘故事。在小說眾多的人物塑造中,朱爾斯作為唯一的男性形象,其人物形象鮮明,性格突出。本文將借助創(chuàng)傷理論,以朱爾斯的成長故事為主來剖析20世紀美國金錢至上的社會體制下冷漠的人際關(guān)系對人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
關(guān)鍵詞:朱爾斯;創(chuàng)傷理論;《他們》;社會體制
喬伊斯·卡羅·歐茨(Joyce Carol Oates,1938-)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女作家,心理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揭露美國社會的暴力行徑和罪惡現(xiàn)象而聞名,被稱為“美國的巴爾扎克”。她筆耕不輟,作品題材廣泛,內(nèi)容涉及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他們》為歐茨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該小說以底特律為背景講述了溫德爾一家兩代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慘痛經(jīng)歷,真實再現(xiàn)了美國那段歷史時期社會底層小人物的非人境遇和凄慘命運。歐茨將這部小說定性為“一部小說體裁的歷史”、“一部以個人的想象書寫的歷史”、“現(xiàn)存的唯一的一種歷史”(歐茨,1)。
在這樣的一種“歷史”中,生活著故事原型莫琳·溫德爾,她的母親洛蕾塔,還有她的哥哥朱爾斯·溫德爾。周文娜認為盡管“女性是奧茨作品的主題之一,但《他們》卻不是一部以女性為主人公的作品,其真正的主角是朱爾斯”(周文娜,2007(3):143)。朱爾斯作為小說中唯一的男性形象,不僅他的成長故事貫穿始終,而且歐茨在序言部分就說道:“莫琳的哥哥朱爾斯·溫德爾會自己動筆,這個怪誕不經(jīng)的青年,大概還在加利福尼亞州吧。有朝一日,他也許會自己動筆寫一部類似的小說,只是他不會起一個像《他們》這樣不屑一顧,閃爍其辭的書名罷了”(歐茨,2)。周文娜認為從歐茨的口氣以及賦予他的光榮神圣的任務可以看出歐茨對朱爾斯的厚愛和重視,他甚至比歐茨本人更有權(quán)利也有能力來寫好這個故事。因此,筆者選取朱爾斯·溫德爾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試圖從他的童年,他的成長,他的愛情,他的墮落以小見大來揭示生存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美國底層社會人物的創(chuàng)傷。
一、朱爾斯的創(chuàng)傷癥狀
從小說一開始,朱爾斯就表現(xiàn)出了和一般青少年的不同,他孤獨,焦慮,暴力,驚恐,不安。尤其是在他親眼目睹了一架雙人機墜毀的驚險場面之后,這些癥狀就愈加明顯。在小說中,朱爾斯看上去精力充沛,膽量過人,6歲就開始離家出逃,幻想按照地圖穿越整個國家,做一個“孤獨的漫游者”。雖然常常做懺悔,但是內(nèi)心深處他卻迷戀著修女,并時常想著打架、偷盜等低俗的事情。他整天吊兒郎當,為了逃避上學,寧愿無所事事陪祖母在醫(yī)院呆上一整天。成年后的他有幸得到了“神秘大人物”伯納德的賞識,但好景不長,很快又開始落魄的生活。尤其是在經(jīng)歷了愛情的拋棄之后,他身無分文,只好靠做苦力甚至當藥物試驗品度日,受盡苦難后才回到北方。經(jīng)歷了這一切的朱爾斯把自己的不幸歸結(jié)于社會壓迫的結(jié)果,于是他投入到了反政府活動中去,靠女友出賣肉體賺錢。
盡管朱爾斯看起來是這樣一個打砸搶燒無惡不作的小混混,但他仍舊對生活懷有憧憬與期待?!八胱鲇途I賣;想當一個建筑師,蓋許許多多的樓房和雄偉壯觀的摩天大樓;他想做一個政治家、州長、參議員,在電視上發(fā)表講話;沒有什么事情是他不可能做到的”(歐茨,1998)。所以可以認為,朱爾斯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么是什么讓他變成了靠偷盜搶劫度日的無恥之徒?20世紀的美國社會,人們崇尚金錢至上。底特律的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環(huán)境不斷惡化,犯罪率居高不下、城市陷入蕭條。在混亂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值得深思的。
二、人際關(guān)系帶來的創(chuàng)傷
Friedman認為生于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家庭的兒童更有可能經(jīng)歷以下八種與潛在的問題行為有關(guān)的社會體驗:父母用粗暴方法管教;兒童缺乏溫暖關(guān)愛感;經(jīng)??吹奖┝π袨椋桓改改J攻擊的價值觀念;同伴團體不穩(wěn)定;缺乏認知刺激;遭遇各種應激生活事件;缺乏社會支持(Friedman,136)。對于朱爾斯來說,不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這些情感都不能為朱爾斯悲劇的人生帶來色彩。相反地,沒有人能夠成為他情感的依托,精神的支柱,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創(chuàng)傷。
(一)缺失的母愛
母愛對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他們》中,朱爾斯和母親洛蕾塔的關(guān)系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親密。洛蕾塔的命運本身就是坎坷的,在她嫁給警察溫德爾之后,她曾經(jīng)少女時期對于愛情的幻想都灰飛煙滅了,后來她又經(jīng)歷了丈夫死于非命,想當妓女而被捕,后夫毒打女兒致重傷等等。她的一生也是坎坷的,可以說她就是美國的“祥林嫂”。朱爾斯出生為母親洛蕾塔“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季節(jié)”(歐茨,52)。在她眼里,他的兒子是一個男子漢,一個強有力的人,一個彩色的希望之夢。但過不了多久,她的幻想還是被現(xiàn)實擊的粉碎,她感到孤獨,由此也開始焦慮,而她的焦慮一點點地影響著朱爾斯。
在創(chuàng)傷理論中,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如果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出現(xiàn)精神上長期的焦慮害怕,那么孩子就不能得到其需要的關(guān)心,愛撫以及安全感。父母的焦慮便會泛化到孩子身上,出現(xiàn)“基本焦慮”。在現(xiàn)場目擊一架雙人機墜毀的驚險場面之后,朱爾斯并沒有第一時間回家尋找安撫,相反地,他一整夜都沒有回家。當洛雷塔找到他時,“他背朝著她,坐在稻草堆里;一個小小的孩子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他能那樣巋然不動地坐著,實在令人駭怕”(歐茨,67)。他感到孤獨無助,他討厭母親流淚的模樣,他討厭目睹母親的不快,他不想看到她那樣的束手無策,那樣的軟弱無能。
(二)淡漠的兄妹之情
朱爾斯和莫琳都是小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他們的童年,盡管莫琳對自己哥哥充滿了敬仰和喜愛,把他當做自己重要的人,但朱爾斯對莫琳的情感是復雜的,“有時候他無視她,假裝她不在那里”(歐茨,72),“他不知道他自己是否喜歡她還是因為她而感到尷尬”(歐茨,72)。兩兄妹的命運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她為了弄錢尋找安全感不惜勾搭男人,自從遭受繼父的一頓毒打之后,她完全變了,變得自私冷漠。為了使自己能夠有立足之地,奪人之夫,破壞別人的家庭。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姑娘變成了可憎惡毒的女人。這樣的莫琳也已經(jīng)不再把哥哥朱爾斯當做自己的偶像,自己的支撐,兄妹之情最終也抵不過各自人生命運的坎坷。
文中朱爾斯和妹妹莫琳之間的對話很少,無形中這也凸顯了兄妹之間的冷漠。一方面,朱爾斯對妹妹莫琳的存在會感到尷尬,不耐煩;另一方面,妹妹莫琳也在刻意避免和哥哥朱爾斯的正面接觸?!八龤J佩他,又怨恨他。當他晚上把褲子掛在房間里時,她總要把他的口袋搜個遍,試圖找出證據(jù),來證明他過著一種更為廣闊、更為神秘的生活,一種遠離她的生活”(歐茨,133)。心理學上,這種人際交往中的情緒情感障礙誘發(fā)人際孤寂。對朱爾斯來說,他從精神上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妹妹也無法成為陪他一同成長的伙伴,所以他恐懼,憤怒,狂妄。
(三)麻木的愛情
朱爾斯對娜旦的愛是顯而易見的。他深愛著娜旦,“他要把她抱在懷里,讓她陶醉于愛情之中,融化于愛情之中。他對她的欲望,慢慢地使他變得如癡如狂”(歐茨,330)。伯納德死后,朱爾斯躋身上層社會的夢想破滅,但擁有娜旦給他帶來了慰藉。可是當朱爾斯得了流感和腹瀉昏迷時,娜旦還是拋棄了他。再次相遇時,已身為人婦的娜旦無法抉擇,開槍打傷朱爾斯。朱爾斯對娜旦的愛是無私的,但娜旦對朱爾斯的感情似乎荒誕更多一點。朱爾斯對娜旦的付出,并沒有得到對方同樣的回應,這對朱爾斯的創(chuàng)傷也是無法彌補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對青年建立家庭以外的親密人際關(guān)系進行了長期研究,他認為人際關(guān)系建立在青年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的情感焦點從家庭轉(zhuǎn)向朋友,如果人際關(guān)系緊張,就有可能產(chǎn)生孤獨,寂寞的心理體驗。當朱爾斯僥幸活下來之后,他的心情已經(jīng)變得“暗淡”。在他自己看來,“他幸免一死,僅余一軀。他,朱爾斯,已經(jīng)成了一件重物,成了一個在自己面前投射這搖搖晃晃的影子的物體,但它不占地方,不管怎么說吧,不會占太多的地方”(歐茨,491)。朱爾斯已經(jīng)變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沒有了靈魂,沒有了思想。盡管在故事的最后他還夢想有一天再娶娜旦,但在所有讀者看來,這也是他眾多被粉碎的夢想的延續(xù)。
三、結(jié)論
《他們》是一部極具悲劇性色彩的小說。故事中的人物命運悲慘坎坷,朱爾斯僅僅只是20世紀美國社會底層的一個代表。盡管歐茨曾說到朱爾斯的故事主題就是人的精神追求,對于追求自由和美好世界所做的努力,但是朱爾斯夢想屢屢的破滅也同樣說明了深處混亂動蕩,金錢至上的社會體制之下,小人物的命運是個人不能獨自主宰的。同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所留下的創(chuàng)傷也是深刻的。當然歐茨留給讀者的除了對小人物命運的唏噓同情之外,更多的是要喚起讀者對心理創(chuàng)傷的思考:面對不完美的生活,不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我們?nèi)绾我獙W會自我治愈,自我重建,將負能量轉(zhuǎn)化成正能量,將每一道創(chuàng)傷都標注成人生耀眼的勛章。
[參考文獻]
[1]Howard S.,F(xiàn)rieman.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M].李維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4.
[2]Johnson,Greg.Understanding Joyce Carol Oates 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7.82.
[3]Judith A.,Cohen.《心理創(chuàng)傷與復原》[M].耿文秀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Malazzo,Lee.Conversation with Joyce Carol Oates[M].Jackson and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9:120.
[5]Oates,Joyce Carol.Them[M].New York:Vanguard Press,inc,1969.
[6]歐茨.他們[M].李長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7]趙冬梅.弗洛伊德和榮格對心理創(chuàng)傷的理解[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93-97.
[8]周文娜.“他們”中的這一個“他”——歐茨筆下朱爾斯的形象探析[J].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2007(3):146-148.
*作者簡介:晁錦華(1991-),女,陜西延安人,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4-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