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波 謝 浩
(四川理工學(xué)院,四川 自貢 643000)
?
中國鼓文化中獨具民族特色的藏族巴郎鼓
靳波謝浩
(四川理工學(xué)院,四川自貢643000)
【摘要】鼓是中國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種重要的打擊樂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記載,在許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鮮族的長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銅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龍鼓舞等等。位于洮河領(lǐng)域的卓尼鼓舞文化中,比如巴郎鼓這種舞蹈道具就反映了該地區(qū)藏漢文化的交融,這種特殊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成果。
【關(guān)鍵詞】巴郎鼓;藏鼓;莎姆舞
鼓是中國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一種重要的打擊樂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記載,《禮記·明堂位》:“土鼓、蕢桴、葦籥,伊耆氏之樂也?!庇捎诠牡穆曇艉榱炼畛粒缤茁曇话?,《易·系辭》中有“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即認為雷聲是天地之間的鼓聲,因此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常常用于祭祀之中。在周代時,鼓已經(jīng)廣泛用于國家的各種祭祀和禮儀,《周禮》載:“凡國祈年于田祖,吹豳雅,擊土鼓,以東田鈞。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到現(xiàn)在,仍然有不少民族將鼓作為祭祀專用,如木格島苗族祭祀鼓樂,佤族的木鼓祭祀,羌族祭祀用的羊皮鼓等等。而藏族也有將鼓用于祭祀活動之中的記載,《西藏王統(tǒng)記》中描述,在直貢贊普之時,苯教巫師們“諸派作法,皆搖動手鼓單鈸為聲”。在古代,鼓還常常用在軍事作戰(zhàn)之中,傳說皇帝與蚩尤作戰(zhàn)之時,以夔(傳說中的獨腳雷獸,叫聲如雷)的皮和骨制成革鼓和鼓槌,用來“聲聞百里,以威天下”。到了春秋時期,鼓在軍事斗爭中的應(yīng)用已十分普遍,《左傳·莊公十年》記載:“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倍h在周代時,就已經(jīng)設(shè)立專門的人員來管理鼓的使用,《周禮》“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jié)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其中六鼓的名稱和用途分是雷鼓,鼓神祀;靈鼓,鼓社祭;路鼓,鼓鬼饗;鼖鼓,鼓軍事;鼛鼓,鼓役事;晉鼓,鼓金奏。四金的意思是,“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jié)鼓;以金鐃止鼓;以鐸金通鼓?!鼻叭鸲加糜谲娛?,最后一金用于作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鼓不但用于祭祀、軍事、宮廷禮樂等方面,在民間的歡慶娛樂活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鼓樂演奏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中鼓樂起著調(diào)動舞者的情緒以及節(jié)日的氛圍的作用,因此在許多民族舞蹈中都可以看到鼓的身影。如朝鮮族的長鼓舞,彝族、布依族的銅鼓舞,佤族、苗族的木鼓舞、藏族的龍鼓舞等等。
“巴郎鼓”是卓尼地區(qū)跳莎姆舞時的道具,有可能是由“巴當(dāng)鼓舞”轉(zhuǎn)音而來,“巴當(dāng)”為皮鼓的意思;在有些地方撥浪鼓又被稱為巴郎鼓,因此該名字可能與它的形制與撥浪鼓相像有關(guān)。在當(dāng)?shù)夭卣Z中 “巴當(dāng)”并不是鼓的泛稱,而是專指這種形制上與撥浪鼓類似的鼓。巴郎鼓鼓面直徑約為1尺,厚約2至3寸,重約7、8公斤,鼓柄長約1尺至1尺5寸之間,鼓腔兩側(cè)系有用皮革或者是布包成的鼓墜。鼓柄上雕刻上龍、騰云等圖案,鼓面兩邊加上色彩鮮艷的穗子。在較為古老的巴當(dāng)鼓上才能看到鼓面上畫有一些寓意吉祥的圖案。
鼓是西藏古老的樂器之一,并且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宗教活動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早期的藏民信仰苯教,苯教徒在祭祀活動中擊鼓作苯教歌舞來上祭天地,中興人家,下鎮(zhèn)鬼神。在藏傳佛教取代苯教的宗教地位之后,鼓在藏民的活動中并沒有因此消亡。因為鼓在佛教中也是一種重要的法器,佛經(jīng)中說:“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并擊之?!痹诓刈宓拿耖g娛樂活動中,鼓也是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例如藏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其伴奏樂器僅是一鼓一鈸,這或許和藏戲的創(chuàng)始人唐東杰布是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有關(guān)??偠灾?,藏民族的鼓在宗教、娛樂活動中不可或缺,并且有著多種多樣的形式,以下對藏族的鼓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達瑪是一種無柄鼓,有大小兩種規(guī)格,分別稱為達瑪切(大達瑪)和達瑪窮(小達瑪),兩者都是上寬下窄。大達瑪為低音達瑪,鼓高30厘米~34厘米、鼓面直徑37厘米~41厘米、鼓體上部最大直徑45厘米~50厘米、鼓底直徑15厘米~18厘米、鼓底正中有一個直徑1.5厘米的音孔;小達瑪為高音達瑪,鼓高16厘米~20厘米、鼓面直徑29厘米~32厘米、鼓體上部最大直徑31厘米~34厘米、鼓底直徑12厘米~16厘米、鼓底正中小音孔直徑0.6厘米。鼓面一般以牦牛皮制成。達瑪在吐蕃王朝瓦解之后也隨之失傳,直到公元17 世紀五世達賴時期達瑪才重現(xiàn)于宮廷樂隊。
達瑪如是一種僧侶的法器,為無木柄的小型雙面撥浪鼓。鼓體由兩個底部對接、中腰相通的碗型腔體組成,其材質(zhì)多為人頭骨或象牙制成。達瑪如較大者,鼓面直徑為20厘米~30厘米,鼓厚(兩個碗形鼓腔)10厘米~12厘米,多為木制。較小者,鼓面直徑7厘米~10厘米、鼓厚7厘米~8厘米。演奏時,用右手拇指、食指扣住鼓腰部位,其余手指托彩色緞帶或鼓穗,往復(fù)快速翻動手腕,讓鼓墜敲擊兩端鼓面而發(fā)音。
小柄鼓,又稱為“那額”,由苯教法器演變而來。鼓框圓形,系用一塊薄木板條煮后彎曲而成,兩面蒙以山羊皮,用金屬鼓釘固定皮膜。鼓面直徑25厘米~30厘米,最小者20厘米,鼓框厚5厘米~7厘米,皮面中心區(qū)及四周繪有色彩鮮艷的民族圖案紋飾,有的還在鼓框上端系以一塊紅綢或彩色絨球為飾。鼓框下端連接一根用松木制成的圓柱形鼓柄,柄長20厘米~30厘米,鼓柄外涂棕紅色漆。鼓棰用細藤條烘烤制成彎弓形,棰頭包以布或皮革,棰柄木制,手握部位有龍頭雕飾。
龍鼓,鼓面呈桃形, 藏語稱“ 聶日達”。鼓框為鐵制,單面蒙羊皮,鼓柄套以木把,柄端綴有數(shù)目不等的鐵環(huán)。鼓鞭竹制,鼓鞭下端縛系紅綢條。其形制, 酷似滿、蒙、漢等族打擊樂器太平鼓。鼓面繪有鮮艷的彩色圖案,常為飛龍或是八寶圖案。
色瑪卓的長柄鼓,鼓的直徑不能小于62公分,厚度23公分;鼓面畫有紅、黃、藍或添加白色、綠色的八卦圖,也有只涂一種綠色的;鼓邊涂金黃色雙龍圖案;弓形鼓槌上捆著兩束老鷹羽毛。
法鼓,又稱長柄鼓,是手持的柄式雙面鼓,直徑約70厘米,鼓柄長約80厘米,鼓槌弓形。長柄鼓多與鈸及其他寺院樂器配合使用,用于各種宗教儀仗活動和羌姆的伴奏。
綜上所述,藏區(qū)民間歌舞表演中的鼓主要以有柄鼓為主,其淵源都是來自苯教的宗教法器。過去在西藏把苯教信仰者成為“阿其布其”,即半鼓半鈸,半鼓即單面的小柄鼓,半鈸即扁鈴。單面小柄鼓不但是苯教法師作法通神時重要的法器,也是西藏古老的本土樂器。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后,逐漸取代苯教成為藏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在這過程中,藏傳佛教主動去吸收一些苯教的文化和儀軌以及使用的法器,佛教在西藏的本土化有利于原信仰苯教的藏民去接受這種宗教。小柄鼓被佛教吸收、融合后,經(jīng)過佛教高僧的改造,單面小柄鼓漸漸演變成雙面,柄鼓的體積也變大,成為佛教寺院、藏族戲曲、民間歌舞和俗人羌姆舞等藝術(shù)形式中廣為使用的樂器。但在有些地區(qū),單面小柄鼓的某些特征被保留了下來,如青海龍鼓舞中使用的鼓仍然為單面。與此截然不同的是,漢區(qū)的鼓主要以無柄為主。這可能和兩地的文化心理有關(guān)系,作為以農(nóng)耕方式生活的漢民族,長期在一個地方定居,穩(wěn)定是其文化主要特征,因而漢區(qū)的鼓是可以放在固定位置不需移動的,《禮記·明堂位》載:“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鼓?!闭f明了這幾個朝代中鼓的位置都是不變的,而在古代的藏區(qū)主要以游牧為主,游牧文化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和開放性,在鼓舞中也會更加追求表現(xiàn)力,長柄鼓不但方便移動,而且還可作為儀仗高舉引人注目,這也大概是為什么會在藏區(qū)的長柄鼓鼓面上畫上色彩鮮艷的圖案。而弓形的鼓槌,也是為了方便在移動或者舞蹈中擊打鼓面。藏族少數(shù)的無柄形式之一的鼓——達瑪在吐蕃王朝分裂之后失傳了,說明這種制式的大鼓適于宮廷演奏卻極少在民間流傳,不方便攜帶可能是不為游牧民眾所喜愛的原因。
雖然藏區(qū)也有撥浪鼓——達瑪如,但從形制上推斷巴當(dāng)鼓與之并無關(guān)聯(lián)。因為達瑪如腰身細而兩端粗且無柄,而巴當(dāng)鼓的主體結(jié)構(gòu)與源自苯教法器的小柄鼓更為相似,其淵源應(yīng)歸于此。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撥浪鼓的記載,《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鼗、柷、敔?!睎|漢注經(jīng)大師鄭玄注釋道:“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毙蜗蟮拿枥L了有柄撥浪鼓的式樣。在漢族民間,撥浪鼓是小販叫賣的響器。由于“莎姆舞”流傳于漢藏交界處,漢藏兩地人民的來往頻繁,尤其藏巴哇地區(qū)的九巔峽是重要的商貿(mào)通道,在包舍口古城址遺址中曾出土北宋古錢及各色陶片。因此筆者推測,巴當(dāng)鼓制式的形成可能是當(dāng)?shù)夭刈逶谂c漢民族的交往中,借鑒了撥浪鼓的樣式而改變了長柄鼓的擊打方式,但具體的形式演變有待于進一步的考證。
通過與藏區(qū)其他鼓舞中的鼓比較,可以推斷巴當(dāng)鼓的前身以及其他藏區(qū)鼓舞中的鼓的前身同樣都是小柄鼓,是當(dāng)?shù)孛耖g祭祀舞蹈的道具,來源于古老的苯教。而從有鼓槌到無鼓槌撥浪鼓的演變,則表明了舞蹈道具借鑒了漢族撥浪鼓的式樣,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擊打表演方式。
參考文獻:
[1]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注.西藏王統(tǒng)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5.
[2](戰(zhàn)國)無名氏,王海燕譯注.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3]拉巴卓瑪.探析藏東熱巴歌舞與苯教文化之關(guān)系[J].西藏藝術(shù)研究,2012(2):12-16.
[4]紀蘭蔚.青海藏族龍鼓舞考略[J].中央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1991(1):89-94.
[5]王志華.藏族鼓舞文化研究[J].華章,2009(22):44-47.
[6]格桑曲杰.解析熱巴舞音樂中本教文化特質(zhì)及衍化、發(fā)展[J].西藏藝術(shù)研究,2012(1):39-46.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biāo)識碼】A
作者簡介:靳波(1987-),女,藏族,甘肅省蘭州市人,碩士研究生,四川理工學(xué)院藝術(shù)學(xué)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謝浩(1986-),女,漢族,四川資中人,碩士研究生,四川理工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三維動畫和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