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宋朝杭州與阿拉伯國家交往特點與意義
    ——以阿布·菲達的《地理書》為例

    2016-02-02 05:43:05浙江外國語學院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杭州310012
    中國民族博覽 2016年4期
    關鍵詞:中阿阿拉伯杭州

    郭 筠(浙江外國語學院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杭州 310012)

    ?

    宋朝杭州與阿拉伯國家交往特點與意義
    ——以阿布·菲達的《地理書》為例

    郭筠
    (浙江外國語學院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杭州310012)

    【摘要】阿布·菲達的《地理書》是中世紀一部重要的地理書籍,作者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時值中國宋朝時期,書中有不少對杭州的描寫。本文通過《地理書》中對杭州描寫的注釋和思考,分析了宋朝杭州與阿拉伯國家交往的特點。處在獨特地理位置上的杭州溝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在對外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本文所做的研究是杭州與阿拉伯國家關系史、中阿文化交流等歷史學科研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關鍵詞】阿布·菲達;地理書;杭州;絲綢之路;阿拉伯國家

    歷史上,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友誼源遠流長,而中世紀則是兩大民族文化交往的鼎盛時期。兩大民族通過絲綢之路的交往,在雙方歷史記載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從而形成相互認識的雛形,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充實和成長。阿布·菲達的《地理書》是中世紀一部重要的地理書籍,作者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時值中國宋朝時期,書中有不少對杭州的描寫。因此,通過對《地理書》中有關杭州描寫內(nèi)容的考究,分析宋朝杭州與阿拉伯國家交往的特點,不僅是杭州與阿拉伯國家關系史、中阿文化交流等歷史學科研究的需要,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一、阿布·菲達的《地理書》以及書中的杭州

    (一)阿布·菲達與他的《地理書》

    阿布·菲達(1273-1331)出生于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他是阿拉伯王子,曾在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蘇丹納昔兒部下服役。他被人稱為伊瑪?shù)露?、大學者、地理學家,曾經(jīng)閱讀過很多關于歷史、文學、宗教起源方面的書籍,也編撰了很多哲學和醫(yī)學的的書籍,他不以寫詩為生,卻擅長寫詩,尤其善于二重韻詩。他精通多門知識,撰寫了多部著作。阿拉伯地區(qū)的圖書館保留了12部他的書籍,特別是關于人文科學方面的著作,其中,《地理書》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兜乩頃肥且槐窘缍ǜ鱾€國家地理的書籍,在歐洲曾多次出版發(fā)行。俄羅斯學者科拉梯緒·可夫斯克曾說:在阿拉伯人的心中只有兩本書的重要性超過阿布·菲達的《地理書》,他們是《古蘭經(jīng)》和《一千零一夜》。由此可見這部書的重要地位。

    (二)書中關于杭州的描寫

    游歷家歸中國者,略告吾人一下諸城邑:一為康府(Khanfu),當今又稱曰漢沙(一)。城北有淡水湖,名曰西湖(SI-khu),周圍有半日程?!⒉肌し七_《地理書》。[1]

    《喀儂》記康州亦中國門戶之一,位于河上。依賓賽德云,此城為諸門戶之冠,有石城以為固。——東為塔家城。依賓賽德又云,此為中國都城,其大王拔格伯爾即居于此。

    二、杭州在中阿交往中的獨特要素

    (一)絲綢

    從古至今,在阿拉伯人的心中,最重要的中國物產(chǎn)主要有黃金、白銀、珍珠、絲綢、陶瓷。絲綢一般排在瓷器前,中阿交往中最重要的物產(chǎn)之一也是絲綢,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和西方之間的貿(mào)易從兩漢時期開始就非常頻繁,其中絲綢受到西方人的廣泛歡迎。從絲綢的貿(mào)易開始,東西方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得到了極大的促進。書中曾寫到:當羅馬凱撒大帝穿上中國的絲袍去看戲時,顯得尤為華貴,引起全場轟動;羅馬的貴婦們都以能穿上中國的絲綢衣裙為榮,中國的絲綢轟動了西方,成為羅馬帝國最受歡迎的奢侈品。[2]中國的絲綢聞名天下。書中曾寫到,阿拉伯人在廣州看到一位專為中國皇帝采辦阿拉伯商品的太監(jiān)。太監(jiān)的脖子上長有一顆黑痣。他雖然穿了五層衣衫也沒有遮住這顆痣。原因在于,他穿的絲綢薄如蠶翼,質(zhì)地透明。這是未經(jīng)漂白的生絲,總督穿的絲綢比這種更加精美,更為名貴。[3]

    浙江自古稱被譽為絲綢之府,尤其以杭州的絲綢聞名天下。據(jù)《元和郡縣制》和《新唐書》關于貢賦的記載,江南道每年貢賦的絲綢等物的州郡大部分屬于盛產(chǎn)蠶絲的蘇南和浙江,而浙江又占半數(shù)以上。[4]可見,杭州在絲綢之路運載的貨源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瓷器

    絲綢之路還被稱為陶瓷之路。我國的陶瓷業(yè)起源很早,歷代都有發(fā)展,到了唐后期,我國燒制的陶瓷已經(jīng)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自古以來,杭州的青瓷聞名于世,是阿拉伯商人非常喜愛的中國商品之一。他們在中國看到了半透明的超細瓷器,薄似玻璃?!氨M管是陶碗,但隔著碗可以看見碗里的水。” 4世紀初,在浙江出現(xiàn)了半瓷體的陶器,這種技術被杭州灣南部的越窯所繼承,并有大量的制作。到了唐代,北方邢窯的白瓷和南方越窯的青瓷最為著名,聞名天下,成為向海外大量的輸出的主要商品之一,青瓷已風靡全國。以越州為例,唐開元年間的貢品僅有交綾、白紗,可到了唐代后期,《元和郡縣志》中記載:“凡貢之外,別進異文吳綾及花皼歇、單絲吳綾、吳朱紗等纖麗之物,凡數(shù)十品?!鼻啻伤朴袢绫?,釉為翠色,晶瑩光亮可以照人。陸羽在《茶經(jīng)之器篇》中,認為越州為上。并對青白兩瓷做了比較:“或以邢州處越州為上,殊不為然。邢瓷類銀,越瓷似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銀,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保?]

    4世紀以來,生于杭州灣南岸的越窯青瓷,到了唐、五代、宋時期,也生產(chǎn)于福建地區(qū)。從唐朝開始,瓷器尤其是越窯青瓷便開始同絲綢一起輸往國外。宋代開始,陶瓷業(yè)在南方繁盛發(fā)展起來,海上航路日益發(fā)達,從杭州附近出發(fā),越走越遠。阿拉伯作家大馬士基(1256-1327)曾講,中國有一個地區(qū)叫做“瓷器地”。這個瓷器地應指中國沿海諸省區(qū),為元帝國的東南部。[3]海外考古發(fā)現(xiàn),亞洲各地乃至非洲東岸,都能發(fā)現(xiàn)浙江青瓷的使用痕跡。由此可見,杭州作為青瓷的源產(chǎn)地,同時也是貨運的中心,確實是絲綢之路中的重要節(jié)點。

    (三)杭州港市舶司

    浙江是造船和航海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為前者絲綢、陶瓷提供了外銷商品來源,又為他們提供了外傳的運輸工具。隋唐時期,由于造船技術的大幅提高,水上、海上運輸十分發(fā)達。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唐代主要造船基地有:湖州(今浙江湖州)、杭州(今浙江杭州)、越州(今浙江紹興市)、臺州(今浙江臨??h)、婺州(今浙江金華市)、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等州及劍南道(今四川成都市)沿江一帶;以及沿海的登州(今山東蓬萊市)、萊州(今山東掖縣)、揚州、泉州、福州、廣州、交州等。當時的外國商人,都愿意乘中國船來到中國,他們甚至愿意延后幾天專門等待中國船只。唐代東南地區(qū)造船業(yè)的發(fā)展,為絲綢之路海上線路的發(fā)展創(chuàng)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元時期,杭州港市舶司的地位大幅提高,在海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中起到重要作用。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地位極高。杭州港位于京杭大運河的南端,緊鄰杭州灣。宋初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設置路一級的兩浙市舶司,統(tǒng)管兩浙所有港口的對外貿(mào)易。咸平二年(999年),又在杭州、明州兩地分設府、州級的市舶司,隸屬于兩浙市舶司。當時海上貿(mào)易十分興盛,歐陽修在《居士集》中就寫道:“其俗習工巧,蓋十余萬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云霧靄之間,可謂盛矣?!钡搅四纤危鲊构?jié)前來進貢,理當來到都城杭州。兩宋時期浙江的海外貿(mào)易更為發(fā)達,與日本、高麗、大食(阿拉伯)等國的商貿(mào)頻繁,各種番品南貨,珍奇異寶,源源不斷地運到臨安。[5]得天獨厚的船舶工業(yè)發(fā)展,也為杭州成為絲綢之路海上線路的重鎮(zhèn)奠定了基礎。

    (四)茶

    唐代后期,我國產(chǎn)茶地區(qū)遍布江南各地,杭州的龍井茶至今享有盛名,從古至今,杭州都是著名的茶葉產(chǎn)地。陸羽的《茶經(jīng)之出篇》列舉當時茶的產(chǎn)地:山南、淮南、浙西、浙東、江南、嶺南各道。其中以光州、湖州、越州等地所出之茶被列為上等。這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2]

    阿拉伯人知道,唐代中國的稅收中還有鹽稅與茶稅,并說得出中國茶葉的性狀。他們在書中寫道:“此種干草葉比的葉子還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開水沖喝,治百病?!敝两癜⒗Z茶葉一詞的讀音,基本保持了它的中國稱呼。這說明,阿拉伯人在唐代就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并且將茶葉介紹到了西方。[3]兩宋時期,中國給予茶葉貿(mào)易極大的優(yōu)惠政策,促進了貿(mào)易的快速發(fā)展,“大食國藩客麻思利等回,收買到諸色物,乞免沿路商稅”。[6]凡此種種,無不證明,杭州與絲綢之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五)杭州的特殊地位

    從隋唐時期開始,隨著中國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南方已逐漸代替北方成為中國新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江南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茂,這些都成為吸引世界各地賓客、商賈來此貿(mào)易、居住的有利條件。至南宋建都城杭州,更加促進了杭州的繁榮和發(fā)展,成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中外商賈云集,店鋪、高大庭院比比皆是。蘇東坡守杭時,就曾見到外國商人和使者頻繁來到杭州,“朝貢踵接”,商隊龐大到“兩浙騷然”。[4]杭州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上以及豐富的物產(chǎn)和發(fā)達的貿(mào)易基礎,溝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其在絲綢之路上對外貿(mào)易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三、宋朝杭州與阿拉伯國家交往特點

    (一)宋朝杭州的地位有所提升

    阿布·菲達在他的《地理書》一共描寫了8個城市,分別為杭州、揚州、泉州、廣州、新羅、札姆庫忒、喀州以及肅州。雖然他提到廣州是最大、最重要的貿(mào)易港口城市,但在他的描寫中杭州排在第一個和第二個,稱之為“中國都城”,而且是“諸門戶之冠”。歷史上,市舶之制,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始置之地,當為廣州。北宋初年的市舶司與唐代有所區(qū)別,除廣州繼續(xù)保留它的重要位置外,福州、揚州讓位于明州、杭州。[7]從這些史料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杭州在國家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二)對杭州的描寫一直很好

    中世紀阿拉伯歷史地理書中對杭州有細致描寫的只有兩部,一部是上文提到的阿布·菲達的《地理志》,另一部是更廣為傳播的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后者有大量的關于杭州城市、人文的描寫。伊本·白圖泰來到中國時正值中國的元朝。伊本·白圖泰在書中描寫杭州是“是中國地域所見到的最大城市”、“城市美麗,市街布置和伊斯蘭地區(qū)的一樣”。元朝時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更加密切,杭州的伊斯蘭教進一步興盛,回回“遍布中國,江南尤多”。因此,從宋朝與杭州交往的阿布·菲達的《地理志》中的描寫一直到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對于杭州的描寫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眼中的杭州一直都是正面的、美好的。

    (三)雙向交往、共同獲益

    經(jīng)貿(mào)是雙方的,文化交流是相互的,所以通過絲綢之路相互交往的阿拉伯與杭州,既促進了雙方的經(jīng)貿(mào)發(fā)展,又促進了杭州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南宋初年,港口市舶司的收入已經(jīng)達到了杭州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這反映出中國對外經(jīng)貿(mào)交往已發(fā)展迅猛、頗具規(guī)模,尤其是中阿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往,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阿拉伯方面,巴格達、巴士拉、蘇哈爾、亞丁等城市在中阿經(jīng)貿(mào)交往中地位逐漸提高,成為重要的港口。阿拉伯國家正值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與中國和平、友好、互惠互利地交往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中阿之間的友好交往不僅促進了雙方的商貿(mào)交往,而且促進了人文、科技等各方面的交往,繁榮了中阿雙方的經(jīng)濟,增強了彼此國力,豐富了文化,實現(xiàn)雙方共同的互利發(fā)展。

    (四)不僅是貿(mào)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

    “沒有一種文明可以毫不流動地存續(xù)下去:所有文明都通過貿(mào)易和外來者的激勵作用得到豐富”。[9]“文明交往就是某一地緣文化對環(huán)境的社會生態(tài)適應性”,“就是通過開放性和互動型的動態(tài)平衡,不斷調(diào)整和更新文化來適應變化了的環(huán)境,以創(chuàng)造和傳承民族文明”。

    兩宋時期中阿之間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兩大民族都在雙方的經(jīng)貿(mào)、文化交往中不斷獲益、共同提高和進步。雖然最初的絲綢之路只是經(jīng)貿(mào)之路,但是更重要的是在雙方的交往中,文明、文化的不斷交流和傳承。

    從阿布·菲達的《地理書》和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阿拉伯人已非常了解杭州以及中國的其他城市。伊斯蘭教已傳入中國,阿拉伯人在杭州建立了清真寺,并有自己專門居住的區(qū)域。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傳到中國的同時,中國的造紙術、針灸學、經(jīng)絡學、煉丹術、臨床醫(yī)學經(jīng)驗也源源不斷地輸入阿拉伯地區(qū),特別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其影響從阿拉伯、波斯傳向歐洲,改變了中世紀的“黑暗的西方世界”,促進了歐洲近代文明的到來,并由此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唐宋時期數(shù)百年的中阿友好交往歷程中,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人民相互學習,兩大文化相互吸收,互補共榮,堪稱世界史上人類文明交往的典范。[10]

    四、古籍研究中得到的啟示

    今天的中阿關系正是雙方古籍中關于絲綢之路上中阿歷史交往的珍貴記錄的延續(xù),后人的研究也都得益于這些古籍所留下的寶貴文獻。因此,從阿拉伯古籍中搜尋杭州和阿拉伯國家以及中阿交往的文字,向世界講述中阿文化交流的“絲路故事”,不僅是中阿關系史等歷史學科研究的需要,具有更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拓寬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視野,更是對中阿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根基的考證、中阿文明交往的歷史佐證,可以喚醒中阿民眾的絲路記憶與絲路情節(jié),弘揚新時代的絲路精神、進一步加深中阿哥方面合作,續(xù)寫友好互助的新篇章。這種交往對今天中阿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以及對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都有可借鑒的啟示。因此,通過對阿布·菲達的《地理書》一類的古籍的研究,可以得到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體現(xiàn)在:

    (一)歷史意義

    1.維護了世界的穩(wěn)定,有助于構建多元文明共存的新秩序

    中國史書說:“大食在西域為最強,自蔥嶺盡西海,地幾半天下”。中世紀是兩大文明的極盛時期,也是中阿交往最密切的時期。中國和阿拉伯帝國都是當時大國和強國,中阿關系關系到整個世界的局勢發(fā)展。但事實上,中阿之間并沒有武力征服,而是以“和平性、互惠性、包容性為主的交往特征,官民并舉的交往態(tài)勢,絲綢之路為主的交往途徑,鄭和等先驅(qū)踐行的和平外交思想,以及中華文明在絲路交往中成長,并因延綿不斷的絲路支撐而成為唯一沒有斷層的最古老的文明等?!保?1]因此,中阿之間這種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的友好的交往方式有利于促進當時世界的穩(wěn)定。

    2.促進了雙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回顧中阿人民交往歷史,我們就會想起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我們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張,晝夜星馳”,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甘英、鄭和、伊本·白圖泰等中阿交流友好使者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經(jīng)阿拉伯地區(qū)傳播到歐洲,又把阿拉伯 的天文、歷法、醫(yī)藥引入到中國,在文明交流互鑒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沒有阿拉伯人把印度的學術著作和中國的造紙術以及在歐洲已經(jīng)失傳的古希臘著作傳入西歐,為歐洲的文藝啟蒙和文藝復興準備了條件,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輝煌歷史無疑將重新改寫?!保?1]絲綢之路之所以繁茂,是因為中阿之間不僅僅是絲綢、茶、香料等等生活用品的貿(mào)易,更重要的是指南針、火藥、造紙術等四大發(fā)明,以及伊斯蘭教、佛教、中阿兩大文明民族的文明交流。中阿兩大民族都在這種交往中不斷發(fā)展和繁榮。

    (二)當代價值

    宋朝時期的杭州和阿拉伯國家是中阿和平交往一個很好的典范。這段歷史對于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當代,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和意義??梢詾槭澜缟喜煌拿髦g的交往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啟示,它為當今世界上多元文化、不同文明之間各方面的對話、交流和交往樹立了榜樣。不僅對“一帶一路”戰(zhàn)略以及中國和平外交實踐與理論建設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還對全球化時代多元文明并存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中阿文化交流成為不同文明間開展平等交流的典范。[11]展望杭州與阿拉伯國家文化交流的前景,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拓雙邊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1.加強群眾性文化的廣度

    進一步強化和推進雙邊群眾性文化交流, 開展形勢多樣、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交流項目,如歌舞、雜技、武術、影視藝術和藝術展覽等。旨在加強雙邊民眾對彼此文化的認識、了解和喜愛。中國和阿拉伯國家文化部都在雙方之間舉辦過多項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例如,受中國文化部委派,由浙江歌舞劇院、浙江曲藝雜技總團聯(lián)合組成的浙江藝術代表團一行34人參加了2016年1月的第二十二屆科威特、卡塔爾等阿拉伯國家藝術節(jié)的演出。在演出中,從民樂到民歌再到民族舞蹈,從國粹文化到吳越文化,全方位的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特色,其中杭州的青年歌唱家還演唱了阿拉伯民歌,引起了全場共鳴,深受阿拉伯國家人民的歡迎。卡塔爾文化大臣和中國文化部部長給予了高度評價。

    2.加強專業(yè)領域的交流深度

    針對不同的專業(yè)領域的需求規(guī)劃和實施交流與合作項目,尤其關注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領域的無形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如思想界、文學界、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深層交流。

    交流層次不僅限于研討會、交流會,而應落實到刊物和出版物,或共同的研究成果, 如考古挖掘、文物保護、古跡手稿修復技術等。例如阿聯(lián)酋某出版機構意欲記載鄭和航海和中阿交流的歷史,與中方合作完成重走鄭和路, 最終形成攝影作品、??蛯V瘸晒?。杭州也一直致力于杭州伊斯蘭教的歷史進程、阿拉伯回回社區(qū)和阿拉伯碑銘的考證和研究工作。

    總之,中阿文化在新世紀的交流與合作擁有巨大潛力和前景,我們不應只滿足于舉辦大型熱鬧的活動, 而應著力加大深層的更加務實的合作,造福于民眾。

    參考文獻:

    [1]張星.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杜瑜.海上絲路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宋峴.中國阿拉伯文化交流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傅伯模.唐以來我國浙江海上與阿拉伯的交往[J].阿拉伯世界研究,1997(4):48-52.

    [5]王建華.浙江文化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徐松.宋會要輯稿蕃夷[M].北京:中華書局,1957.

    [7]馬健春.兩宋時期留居杭州的穆斯林蕃商胡賈[J].浙江社會科學,2011(4):105-113.

    [8]葛鐵鷹.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國”研究—以史學著作為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9][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肖等譯.文明史綱[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0]劉偉.源遠流長的中阿文化交流[J].民族藝林,2013(1):25-31.

    [11]馬麗蓉.絲路學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

    [12]朱威烈.國際文化戰(zhàn)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葛鐵鷹在書中寫道:“阿拉伯人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必然反饋到他們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等方面的著作之中,特別是阿拉伯史地學家通常都很熱衷于對異國形象的記述與描繪。以阿拉伯史學著作為例的阿拉伯古籍中對于中國記載的總基調(diào)是正面的,對于中國總體形象的描繪是美好的。”[8]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阿拉伯人對杭州的印象也是美好的。

    【中圖分類號】K876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青年基金項目15YJC770011;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青年重點項目2014QN016;浙江省社科聯(lián)重點研究課題2015Z028;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Z15JC099。

    作者簡介:郭筠(1984-),女,山東濟南人,阿拉伯語言文學專業(yè)博士,現(xiàn)任浙江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系主任,講師,研究方向:阿拉伯歷史與文化。

    猜你喜歡
    中阿阿拉伯杭州
    開啟中阿關系“新時代”
    金橋(2023年1期)2023-01-13 06:14:36
    杭州
    幼兒畫刊(2022年11期)2022-11-16 07:22:36
    《窄門》中阿麗莎的愛情悲劇探析
    來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西域察合臺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40年后《阿拉伯的勞倫斯》片頭為編劇正名
    電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阿拉伯小鎮(zhèn)的露天集市
    G20 映像杭州的“取勝之鑰”
    傳媒評論(2017年12期)2017-03-01 07:04:58
    杭州
    汽車與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5
    杭州舊影
    看天下(2016年24期)2016-09-10 20:44:10
    固阳县| 阿坝| 南乐县| 罗江县| 绿春县| 长葛市| 绥化市| 大田县| 鹤壁市| 任丘市| 石楼县| 清河县| 玉龙| 基隆市| 成都市| 禄丰县| 南通市| 黑水县| 永安市| 策勒县| 潞城市| 烟台市| 海安县| 尉犁县| 黄冈市| 宾川县| 清水县| 玛纳斯县| 同德县| 元谋县| 大石桥市| 高尔夫| 岐山县| 遵义县| 城口县| 峡江县| 南京市| 房山区| 南投县| 新沂市|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