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杰
(河北省承德市外八廟管理處,河北 承德 067000)
?
承德溥仁寺與康熙造像
高俊杰
(河北省承德市外八廟管理處,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承德溥仁寺是康熙五十二年,蒙古諸部來避暑山莊為康熙祝六十壽辰,圣祖應蒙古各部所請,依多倫諾爾建匯宗寺的先例而建。這座寺廟是承德外八廟中建成最早的,也是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康熙時期喇嘛寺廟。寺內造像不僅具有康熙宮廷造像風格,還具有喀爾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時期造像特點。
【關鍵詞】溥仁寺;康熙造像;一世哲布尊丹巴;喀爾喀蒙古
康熙帝執(zhí)政后,南方平定三藩叛亂,接著把注意力轉移到治理邊疆問題??滴醵辏?681年),康熙在承德設置木蘭圍場,并于每年秋季親率皇子、皇親貝勒、及滿、漢、蒙古王公、 大臣到木蘭圍場進行狩獵,這樣既訓練了軍隊,又達到了“撫綏蒙古”的目的??滴醵吣辏?688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發(fā)動叛亂,喀爾喀蒙古三部在藏傳佛教領袖哲布尊丹巴的率領下投歸清政府??滴跞辏?691年),康熙同內外蒙古各蒙部旗札薩克、王公貴族在木蘭圍場西北50公里的多倫諾爾以“賜宴”的形式舉行會盟。圣祖應諸部王公貴族之請,在多倫諾爾建匯宗寺“以彰盛典”。從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三十六年,清帝四次率軍出塞,在蒙古各部的配合下,徹底平息噶爾丹的叛亂,鞏固了北部邊疆。通過多倫會盟和平定噶爾丹叛亂,康熙深知團結蒙古民族的重要,深感塞外熱河地理位置的重要。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圣祖在熱河開始興建行宮,也就是現(xiàn)在的避暑山莊。從此這里既是清帝北巡塞外,習武木蘭的驛站,又是召見、宴請蒙、藏等少數(shù)民族首領,接見外國使節(jié),處理朝政的夏都??滴跷迨辏?713年),是康熙帝六十大壽,蒙古各部王公貴族前來避暑山莊朝拜祝賀,敬獻白銀20萬兩一致上書懇請修建寺廟??滴跛煲涝诙鄠愔Z爾建匯宗寺的先例,在避暑山莊外武烈河東修建溥仁寺、溥善寺(現(xiàn)已不存)兩座寺廟。
康熙帝在碑文中詳細闡述了建廟緣由,其一:朕六十壽辰,蒙古諸部來避暑山莊慶賀,各部首領們?yōu)楸磉_熱誠擁戴的心意,聯(lián)名懇請建廟以示祝賀與紀念;其二:各部首領自愿獻白銀20萬兩用于建廟,無需動用國庫銀兩;其三:天下太平,遠服要荒,建廟是結好少數(shù)民族的良好契機。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蒙古首領們的祝壽心愿,又為他們提供了一處瞻禮膜拜的場所。實質上對清廷來說,“以蒙古為屏障”,又多了一道“無形之長城”。
在建廟選址上,康熙在碑文中這樣寫道,“因指山莊之東,無關于耕種之荒地,特許營度為佛寺。陶甓于冶,取材于山。工用無輸挽之旁,金錢無逾侈之費?!币馑际钦f在避暑山莊的東面,選擇了一塊無人耕種的荒蠻之地建廟,既不會擾民,也省去了相關拆遷與征用土地的費用。并且磚瓦就近燒制,所用木材在就近山林采伐,這樣修建材料不用遠途運輸,經(jīng)費開支也不會有浪費,所以從開工到完成,很快就建成了。就地取材大大縮短了建廟的時間。從中體現(xiàn)出康熙是一個節(jié)用愛民、勤儉廉明的君主。
據(jù)前輩考證:在承德武烈河東岸,磬錘峰腳下有一個不到5公里的小山溝,名五窯溝。其北坡,均為淺黃色的泥土所覆蓋,俗稱“白糖土”,是制作磚瓦的良好原料。這里分布著二十幾處古窯遺址。建廟所用磚瓦應出自五窯溝。又據(jù)陳寶森《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一書載:“1915年,溥仁寺至安遠廟一帶的原始森林亦被姜桂題的毅軍砍伐?!闭f明在民國時期溥仁寺到安遠廟一帶尚有原始森林存在,那么,早在三百年前溥仁寺興建之時原始森林應是極為茂盛的。這些事實充分說明康熙皇帝是非常注重調查研究的。
溥仁寺規(guī)模較小,占地32000平方米。是平坦的漢族寺廟式樣,坐北朝南,四進院落,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30米。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山門、天王殿、慈云普蔭殿、寶相長新殿,兩側對稱分布鐘樓、鼓樓、配殿、僧房等建筑。據(jù)嘉慶二年十二月《溥仁寺陳設檔》記載:山門內供哼哈將2尊;天王殿內左右供天王4尊;慈云普蔭殿三世佛3尊,殿內龕內供銅佛3尊,兩座銅塔內共銅佛2尊,銅站像佛3尊,羅漢18尊;寶相長新殿長壽佛9尊,銅佛1尊,小長壽佛9尊,菩薩8尊,佛龕佛塔內供玉佛石佛白檀佛共30尊。從《溥仁寺陳設檔》看,寺內供佛像總計92尊。而現(xiàn)在寺內保存下來的佛像只有天王殿內天王4尊,慈云普蔭殿內三世佛3尊和羅漢18尊,寶相長新殿內長壽佛9尊??傆?4尊佛像。可惜那些銅佛、玉佛、石佛、白檀佛,上面沒有款識標識已不知所在,無從考證了。
康熙在位61年,宮廷造像卻非常少,目前刻有年款的康熙宮廷制作的金銅佛像也不過廖廖幾尊。可以說在康熙三十五年以前基本不見任何造像的記載。在外八廟現(xiàn)存的金銅造像中能明確認定為康熙年間造像的也極為稀少,只有1尊金銅四臂文殊菩薩造像。那么,溥仁寺內僅存的康熙造像更顯得尤為珍貴了。筆者就外八廟金銅文殊像和溥仁寺內舊存造像,結合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二十五年四臂觀音菩薩像,總結出幾點康熙宮廷造像特點:佛像面部圓潤飽滿,神態(tài)凝視垂目。頭戴精致華麗的五葉冠,葫蘆形發(fā)髻,髻頂飾珠寶。寶冠繒帶從耳際作“U”形飛揚,繒帶頂飾摩尼珠;胸前多為三圈精美的瓔珞珠寶項鏈垂于臍部,上身雙肩搭披帛,披帛由雙肩經(jīng)前胸下垂,再輕柔地繞過下臂由雙腿兩側垂搭在蓮花座兩側或對稱垂搭在蓮花座正面的座壁上;造像蓮座寬大,蓮座上多飾上下兩層連珠紋,束腰蓮臺。仰俯蓮花瓣上下對稱分布,蓮瓣寬肥飽滿,雕刻有華麗的卷云邊;金銅造像胎體比較厚重,鑄造精細。造像在腿部衣褶的刻劃上,衣紋往往形成同心圓的效果;從溥仁寺舊存造像看,不僅具備康熙時期宮廷造像特征,在軀體造型上不排除受到喀爾喀蒙古咱那巴匝爾造像風格的影響。如寶相長新殿九尊無量壽佛蓮花底座,雖然蓮座上的蓮瓣均已脫落,但圓圓的蓮蓬狀寶座一目了然。特別是慈云普蔭殿三世佛身邊的兩弟子像保存得比較完好,能清晰地觀察細部特征,蓮座為正圓形,仰蓮分三層均勻地分布蓮臺一周,蓮瓣間有蓮蓬。這種座式是喀爾喀蒙古造像標志性的特點。
在承德外八廟中,只有溥仁寺有這種類型的造像,這很有可能與一世哲布尊丹巴有關。一世哲布尊丹是康熙時期漠北蒙古的宗教領袖,他與清廷關系密切,是漠北蒙古有名的雕塑家和建筑家。
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名咱那巴匝爾是喀爾喀蒙古四部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西藏覺囊派高僧多羅那它被外蒙古諸汗從西藏迎往庫倫(即今烏蘭巴托)傳播佛教,并深得蒙古王公的信奉和支持,蒙古汗王尊稱他為“哲布尊丹巴”(意為尊貴的圣人)。多羅那它去世的次年,喀爾喀蒙古實力最強的土謝圖蒙古汗王王妃生下一子,遂被確認為多羅那它轉世靈童。起法名咱那巴匝爾,即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滴跞?,清廷在多倫建匯宗寺,召集內外蒙古各部王公貴族舉行著名的多倫會盟,宣布一世哲布尊丹巴為大喇嘛,主管喀爾喀蒙古的宗教事務。一世哲布尊丹巴與康熙帝在多倫會盟后,隨駕進京。在康熙三十一年夏,首次同圣祖赴熱河,直到噶爾丹兵敗。咱那巴匝爾冬居北京,夏居熱河,常侍康熙左右達數(shù)十年。由此看來,溥仁寺作為蒙古諸部請建的寺廟,殿內出現(xiàn)咱那巴匝爾造像風格也絕非偶然,極有可能有其本人或其弟子參與了供像的設計或制作。
溥仁寺中舊存佛像的制作工藝和衣紋服飾,更值得愛好者研究和探討。
慈云普蔭殿內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寶相長新殿中九尊無量壽佛,他們的制作工藝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中國傳統(tǒng)工藝髹漆夾纻法,彩繪而成?!皧A纻”又稱“拖紗”或“托活兒”,是中國塑像藝術中最為精巧的技藝。工藝比較復雜,首先用泥土塑成泥胎,等泥土干燥后,把苧麻或綢布用膠水一層層往泥胎上貼,一直浸貼到半寸多厚,等全身干透后,從泥胎背后預留的洞口將泥土搗碎,再將搗碎的泥土掏盡,這稱之為“換胎”。然后在內空的纻麻塑像上涂漆彩繪,這樣制作出來的佛像其面目形態(tài)遠勝于泥塑和木雕,而且體輕,表皮不易剝落,還防蟲蛀。
慈云普蔭殿中的十八尊羅漢像是外八廟保存下來的唯一一組康熙時期的羅漢造像,造像精美,惟妙惟肖,通體描金彩繪,衣著華麗袈裟,圖案豐富多彩,是我們了解、鑒賞康熙時期宮廷特色裝飾紋樣重要的實物資料。羅漢袈裟圖案系用天然礦、植物顏料繪制而成。雖然年代久遠,但袈裟圖案繪畫之精美繁復仍清晰可見。顏色以紅、綠、藍、黃四種鮮艷色調為主,滿繪各種吉祥紋飾,色彩鮮艷靚麗,紋飾的邊緣大量運用描金畫法,使袈裟外觀富麗華貴,凸顯皇家氣派。溥仁寺中十八羅漢造像堪稱外八廟造像的上乘之作。
康熙興建溥仁寺開啟了外八廟的先河??滴?、乾隆兩代帝王在承德避暑山莊周圍共建十二座寺廟,這些寺廟的興建為大清朝在京畿塞外筑起了堅固的“蒙藩屏障”。其中只有溥仁寺和溥善寺是康熙時期興建,而溥仁寺是現(xiàn)今僅存的一座康熙時期的皇家寺廟,它是我們研究康熙時期宮廷造像及清廷處理北部邊疆問題的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外八廟所藏各寺廟《佛像供器陳設等項清檔》.
[2]羅文華.龍袍與袈裟[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9).
[3]蘭義和.承德五窯溝歷史探尋.紀念避暑山莊建園三百周年論文集[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12).
[4]趙玲.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講解概要[M].北京: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7).
【中圖分類號】TU25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