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航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論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吳健航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被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歷史特點以及文化背景的原因,以德治國也是我國治國理念又一個重要方面。從歷史上看,儒家思想全面確立之后,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比較好的處理了法與德的關系,以達到穩(wěn)定統(tǒng)治的目的。從當代看,如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比作一個巨人的話,那么依法治國理念和以德治國理念就是巨人的兩只腿起著基石的作用,兩者不能偏廢,相輔相成。
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自然法;制定法
201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依法治國方略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前,江澤民總書記提出了“以德治國”理念,并把“以德治國”上升為一種治國方略。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依法治國的理念發(fā)出了更耀眼的光芒,也有人說以德治國已經不適應當代社會的國家政權建設,對于如何處理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關系的問題,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的發(fā)展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一、我國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理念的認識
(一)我國對依法治國理念的認識
依法治國即用代表群眾思想和反映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的法律來使我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井井有條,而不是像中國古代君王專制統(tǒng)治式的引導國家,要求國家在法律的框架下運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二)我國對以德治國理念的認識
以德治國,就是讓廣大人民用內心的基本品德來告訴自己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去做,用道德的力量去約束個人行為,倡導一種對現(xiàn)有社會秩序的信服感。這種信服感源自中國古老文化中優(yōu)秀品質。這是一種具有內在強制力的秩序構架,不同于以外在強制力主的法律控制手段
(三)歷史上我國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理念關系的認識
從歷史上看,中國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處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兩者的關系以期達到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當然在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這里的法律只是統(tǒng)治者穩(wěn)定其統(tǒng)治的工具,法律并沒有最高權威。同時,在古代中國以德治國基本上可以與依禮治國等同起來,即通過封建禮教的等級制度和規(guī)范來引導百姓的日常行為。關于兩者的關系,可以用“德主刑輔,出禮則入刑”來概括。它的意思是以德治為主以法制為輔來治理國家,當一個人的行為不能被禮所約束或者他的行為逾越了禮的要求時才用法律來處理,古代以適用刑法為最后手段,也是最嚴厲的手段。新中國成立以后,歷代領導人都積極的探索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的關系問題。2001年1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
二、西方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認識
(一)西方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西方人眼中的依法治國是指以國家的制定法為依據(jù)治理國家,制定法是指被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法律規(guī)范。和古代中國神判制度類似,西方直到中世紀仍在使用神判制度,諸如水審,火審等等?!盀灐边@個字就體現(xiàn)了神獸審判制度的影子,當存在多名嫌疑人時,審判者往往讓一直獨角獸用角去觸碰對方,誰被觸角碰到誰就被認為是罪犯而將被受到刑罰。在新興資產階級和歐洲封建舊貴族斗爭的過程中,制定法被隱藏在宗教教義的外衣下而得以保存下來。啟蒙運動以后,資產階級逐漸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制定法則被廣泛的制定出來以維護資本主義統(tǒng)治。制定法高于個人意志,無論誰觸犯了法律就要按照法律規(guī)定接受刑罰,制定法被認為是上帝法之外的最高位階的法律。在西方用制定法治理國家被認為是一種公平正義的體現(xiàn)而被一直沿用下來,制定法也歷經多次修改變得十分完善。
(二)西方對以德治國的認識
以德治國的“德”在西方多指自然法,特別指自然法的一些基本原則,諸如公平、正義、天賦人權等。西方自然法學派認為,對法律的認識不僅是對正式的成文法的認識,正式的成文法規(guī)范只體現(xiàn)了普遍公平的一個側面,而普遍公平來源于人們的自然理性。人們的理性一般存在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它引領著人們的行為,告訴他們什么事該做,什么事被禁止。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法高于實在法,是實在法的制定依據(jù)和評判標準。自然法是永恒的存在。它是源于人類理性的內心確信,它潛在的引導著人類制定法律,當人類法和自然法不一致時,法律的效效力就被阻卻,就要受到人類良心的批判?,F(xiàn)代西方社會之所以研究與談論自然法的情況較近代少主要的原因是自然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那種公平正義的理念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寓于普通民眾的日常談吐之中。人們把自然法理念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所具備的基本素質。
(三)西方對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關系的認識
在西方依法治國理念與依德治國理念的關系問題可以看作是制定法與自然法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自然法調整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法在更廣闊的領域調整各種社會關系,諸如社會資源的分配等等。制定法和自然法兩者調整的領域相互補充,并行不悖,共同維護著西方社會的穩(wěn)定,自然法更多的體現(xiàn)了公民對私權利的行使和維護,制定法更多體現(xiàn)了國家公權力對市民權利的必要干預。換句話說,制定法調整著西方的宏觀社會關系,而自然法潛移默化的調整的西方社會的微觀社會關系,特別是公民個人對自身行為的規(guī)范。在西方社會,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之前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平衡,兩者在各自的領域里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三、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是我國長治久安的關鍵
(一)以德治國是一個基礎性的工程
自從保障人權被寫進憲法修正案,我國越來越注重基本人權的保護。筆者認為把依德治國擺在社會治理的基礎性位置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依德治國主要是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來使人們在內心形成一個普遍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強調公民對日常行為的自我管理,對正確價值的普遍認同以達到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目的。公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自主學習,自主提高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其中有許多領域是法律無法調整的,或者說是法律不能夠有效規(guī)制的。把依德治國作為一個基礎性工程來抓有利于社會的長久穩(wěn)定和人民素質的不斷提高。
(二)依法治國是世界文明國家的基本標志也是以德治國的根本保障
放眼當今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把法律視為至高無上的力量,唯有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一些國家仍實行個人專制統(tǒng)治,這些國家內部各種矛盾復雜而激化,社會秩序比較混亂,人民生活水深火熱。法治優(yōu)于人治是全世界廣泛的共識之一。另一方面,依法治國是依德治國得以實現(xiàn)的根本保障。法律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手段,在道德調整失范的情況下只有法律才能保障最后的正義。中國歷來在潛意識里保留著德主刑輔的傳統(tǒng),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中依法治國更多的應當起著一個保障的作用,或者說是一個守門員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更好的行使自己的私權利,還能在更宏觀的社會關系背景下保障社會的實質正義。
(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最終追求是一致的
依法治國也好,以德治國也好,都是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一個體現(xiàn),同時體現(xiàn)了執(zhí)政黨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最終實現(xiàn)全民族的共同富裕。因此,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無不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并且讓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四、結語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兩個方面,他們相互連結,互相補充。從古到今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注重處理好兩者的關系,讓德治和法治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對立。同時西方社會資本主義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也充分認識到保持兩者之間默契配合的關系對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意義重大,正是西方國家處理好了依法治國和依德治國的互動關系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調和的矛盾使得社會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我國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充分發(fā)揮好依德治國的基礎性作用和依法治國的保障性作用,保持兩者的和諧互動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J.M.凱利.西方法律思想簡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140-02
作者簡介:吳健航(1989-),男,漢族,浙江杭州人,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