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北平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yī)院腫瘤內科,遼寧 盤錦 124010)
肺癌腦膜轉移的臨床診治分析
陳北平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yī)院腫瘤內科,遼寧 盤錦 124010)
目的 探討肺癌腦膜轉移的臨床診斷、治療及術后護理效果。方法 將我院2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肺癌腦膜患者15例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與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具有較為明確病理診斷,其患者在影像學檢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10例患者存在明確的腦膜轉移,同時5例患者的腦脊液中有癌細胞。所有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均采用鞘內注射藥物治療。其中采用鞘內注射+靶向藥物治療的患者有3例;實行鞘內注射+全腦放療+化療的患者1例;接受鞘內注射+靶向藥物+全腦放療的患者有4例;實行鞘內注射+靶向藥物+化療的患者4例;單獨使用鞘內注射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有1例;鞘內注射藥物+化療進行治療的患者2例;患者的總生存期在90 d~3年半。結論 腦膜轉移是肺癌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病死率較高,及早發(fā)現(xiàn)和治療,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梢蕴岣呋颊叩纳钯|量,延長生存期。
肺癌腦膜轉移;診斷;治療;術后護理
腦膜轉移是惡性腫瘤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又叫“腦膜癌病”,類型不同的腫瘤,其發(fā)生腦膜轉移的概率也不一樣,但是肺癌的腦膜轉移卻是很常見的,發(fā)病率大概為5%,概率雖然低,但由于早期診斷較困難,加上癌癥本身治療較困難,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目前腦脊液檢查和MRⅠ檢查是診斷腦膜轉移的主要手段,通過這二者手段及早預防、發(fā)現(xiàn)和治療,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單項治療或聯(lián)合治療,能夠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預后,該效果也得到了較多案例的證實。本文就肺癌腦膜轉移的診治及相關護理對延長患者生命周期的作用進行簡要闡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2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肺癌腦膜患者15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例,女6例,患者年齡為45~67歲,平均年齡為(50.3± 3.8)歲?;颊吲R床表現(xiàn)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意識不清等情況。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并無明顯的差異,可以相互進行對比。所有癥狀的產生都源于腦脊液的吸收通道被癌細胞阻塞,使得腦脊液回流受阻,進而引發(fā)顱內壓升高和腦神經功能喪失。MRⅠ增強掃描表現(xiàn)為腦膜多發(fā)線狀強化、局部性增厚強化或者彌漫點片狀、環(huán)形強化、腦室擴張、腦水腫等繼發(fā)性改變[1]。15例患者中腦脊液中檢查到癌細胞的腦膜轉移確診患者為5例,其余均表現(xiàn)為腦脊液異常,顱內壓。蛋白含量白細胞數(shù)和糖含量呈漸進性改變,這些變化均可作為腦膜轉移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腫瘤治療,抗腫瘤治療主要包含了鞘內注射藥物、放療、化療與靶向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單獨選用治療方法或者是聯(lián)合治療。所有患者均接受鞘內注射藥物進行治療,患者需要每周治療1次。患者使用的注射藥物主要包含了尼妥珠單抗50毫克/次,甲氨蝶呤10毫克/次,貝伐單抗200毫克/次,培美曲塞250毫克/次。其中有13例患者使用尼妥珠單抗鞘內注射,采用甲氨喋呤鞘內注射12例,所有患者中有8例患者聯(lián)合使用該兩種藥物。在治療的過程中有12例患者接受靶向治療,靶向治療的藥物主要包含了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克唑替尼。接受全腦放療40 Gy/20 f的患者共有9例,其中有2例患者由于骨髓抑制沒有完成放療。同時在6例患者接受全身化療,化療中使用的藥物主要包含了培美曲塞、順鉑、諾為本、依立替康和替莫唑胺。
1.3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實驗操作中所產生的數(shù)據(jù)都經過SPSS17.0的統(tǒng)計學處理。并且在處理數(shù)據(jù)的過程中采用t檢驗原理來對資料比進行分析,而資料比中所產生的數(shù)據(jù)都統(tǒng)一的應用χ2來檢驗,檢驗結果的數(shù)據(jù)P<0.05,就充分說明數(shù)據(jù)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具有較為明確病理診斷,其患者在影像學檢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10例患者存在明確的腦膜轉移,同時5例患者的腦脊液中有癌細胞。所有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均采用鞘內注射藥物治療。其中采用鞘內注射+靶向藥物治療的患者有3例,其中有2例患者病情穩(wěn)定,剩下1例患者癥狀出現(xiàn)緩解;實行鞘內注射+全腦放療+化療的患者1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接受鞘內注射+靶向藥物+全腦放療的患者有4例(3例病情已經穩(wěn)定,1例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實行鞘內注射+靶向藥物+化療的患者4例(病情穩(wěn)定2例,臨床癥狀緩解2例);單獨使用鞘內注射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有1例,治療效果并不明顯;鞘內注射藥物+化療進行治療的患者2例;患者的總生存期在90 d~3年半。
腦膜轉移是惡性腫瘤中一種比較嚴重的并發(fā)癥,該種疾病發(fā)展速度非常快,病情發(fā)展比較快,病死率比較高,病死率較高。實體腫瘤發(fā)生概率大約為5%。肺癌腦膜轉移的診斷主要依靠有明確的肺癌病史、出現(xiàn)腦實質轉移難以解釋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腦MRⅠ影像學檢查、腦脊液細胞學檢查。肺癌腦膜轉移需要通過腦脊液檢查和MRⅠ檢查進行診斷,同時通過在腦脊液中對腫瘤標志物水平進行檢測,為肺癌腫瘤轉移判斷提供參考依據(jù)[3]。
肺癌腦膜轉移患者預后效果差,目前治療主要從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鞘內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及全身化療等方面進行,但介于癌細胞已經發(fā)生轉移,所以這些治療手段療效并不十分理想,目的僅在于改善和穩(wěn)定腦神經功能,延長患者生存期。
研究表明,肺癌腦膜轉移發(fā)生后及早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干預,雖然療效差,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命周期。此外,還應加強腫瘤標志物檢測,為肺癌轉移臨床分期提高依據(jù),以便讓患者在最佳的時機內接受相應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效降低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
[1] 鞠艷芳,李方,趙宏,等.肺癌腦膜轉移的臨床診治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2):2318+2320.
[2] 秦娜,張權,王敬慧,等.35例肺癌腦膜轉移的臨床觀察[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2,17(4):352-355.
[3] 王娜,薛新穎,薛慶亮,等.肺癌腦膜轉移10例臨床分析[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6):619-621.
R734.2
B
1671-8194(2016)32-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