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炎錳
(300380 天津市西青區(qū)人民法院 天津)
關于“輿論暴力”法律問題的研究
饒炎錳
(300380 天津市西青區(qū)人民法院 天津)
2015年5月初,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火爆一時的“南京奧迪女”事件。有媒體報道:南京有個女司機買奶茶時不排隊還打人,甚至開著奧迪車去故意撞人,而且車上有張“軍區(qū)通行證”。這個“有圖有真相”的“權貴之女欺負弱者”的“新聞”就引發(fā)了網(wǎng)絡極大關注。而事件的真實情況卻是奧迪女司機是個制止別人插隊者,也是個被打者,其父只是名水電工。從事情的傳起至真相大白之時,在這期間,事件的當事人心理會有多大的波動甚至是傷害,輿論在不知事實真相情況下的無端傾斜或者說受到不法者引誘所爆發(fā)的軟暴力既是一種當前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種值得思考研究的法律問題,因此,筆者寫“輿論暴力”以求從法律角度分析解決。
當前,法理學界沒有對“輿論暴力”進行定義,按照文義解釋的方法,輿論和暴力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分別是群眾的言論和強制的力量、武力,那“輿論暴力”就是群眾的言論所產(chǎn)生的強制力量,這是一個中性的解釋。筆者認為,以上兩種對“輿論暴力”的定義并不合適,輿論暴力是指以非法侵害為目的,在報刊、網(wǎng)絡等媒體平臺通過制造或者引誘輿論,對特定主體進行的權益侵害。權益侵害主要是無形的權益如隱私權、名譽權。
1.當前現(xiàn)狀
當前社會上的輿論暴力主要表現(xiàn)在網(wǎng)絡層面上的暴力。從“陳易賣身救母”到“虐貓”再到“銅須”事件,網(wǎng)友們采取的策略如出一轍,將當事人的真實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細節(jié)等個人隱私公布于眾,使當事人承受的精神壓力從虛擬的網(wǎng)絡社區(qū)轉移到現(xiàn)實社會中,打破他們原有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秩序,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陳易之母因不堪網(wǎng)友輿論重負,停止了治療,最后不治去世。虐貓女子則用否定自己人格的言辭公開向全體網(wǎng)民道歉。而銅須事件中的女主人公則不得不與原本還深愛的老公離婚。
近些年,制造網(wǎng)絡輿論、煽動網(wǎng)民情緒的事件越來越多,在這里面一方面有媒體行業(yè)迫于競爭壓力,盲目追求高點擊率、高收視率,忽視新聞的真實性,一方面有部分人群為了“出名”博取“同情”等以達到自己非同尋常的目的。更有甚者,漸漸的將這種破壞社會秩序的現(xiàn)象進一步發(fā)展,通過制造或者引誘輿論,故意對特定主體進行權益侵害,輿論暴力由此而生。
2.輿論暴力有罪性分析
德國、日本學者通常認為,犯罪是符合構成要件、違法的、有責的行為;在我國,犯罪就是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通說認為,犯罪構成由違法構成要件與責任要件組成。違法構成要件不等于犯罪的全部成立條件,只是成立犯罪的一個要件。違法構成要件是表明行為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要件;責任要件是表明行為具有有責性的要件。
我國刑法第13條規(guī)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jīng)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chǎn)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chǎn),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chǎn),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庇纱丝梢?,對于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的行為,其實質(zhì)必然是違法的,輿論暴力行為是侵害自然人名譽權、隱私權,侵害法人等名譽權的行為,是具有違法性的。
近期新華網(wǎng)曝光了一則利用制造、引導輿論以達到自己目的的系列“維權”黑幕,這恰恰映襯了輿論暴力行為的有罪性。筆者剪取部分用以說明。今年5月,黑龍江發(fā)生“慶安事件”。民警依規(guī)合法開槍,為何被炒成“槍殺訪民”?犯罪嫌疑人翟某某等人給出了答案:這都是他們“維權圈”里的人干的。他們的供述展現(xiàn)出慶安事件迅速發(fā)酵成一起全國性輿論事件的脈絡——“維權”律師挑頭起事、推手策劃組織、“訪民”圍觀滋事。事件一發(fā)生,“維權”律師就在微信里建立了“慶安事件維權群”,并發(fā)布“徐純合是訪民”“警察開槍是領導指使”的“內(nèi)幕”?!熬鞓寶⒃L民”的謠言在網(wǎng)上迅速擴散,看到媒體報道當?shù)仡I導去慰問開槍民警,律師唐某某提議對該領導進行人肉搜索,發(fā)現(xiàn)問題后繼續(xù)炒作給政府施壓,而后又有專門人員去組織“訪民”到案發(fā)現(xiàn)場,通過靜坐、喊口號、舉標語、打橫幅等方式,炒作事件。這種輿論暴力行為不僅嚴重危害了正常的社會秩序,也同時侵害了相關人的名譽,需要法律予以懲戒。
3.輿論暴力與侮辱、誹謗罪的異同
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guī)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在我國刑法學泰斗張明楷編寫的《刑法學》里,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敗壞他人名譽,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誹謗罪是指捏造事實并散布某種事實,足以敗壞他人名譽,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侮辱罪與誹謗罪都屬于侵犯名譽的犯罪,都是抽象的危險犯。但是,誹謗罪的方法只能是口頭或文字的,不可能是暴力的、動作的;侮辱罪的方法既可以是口頭、文字的,也可以是暴力的、動作的。誹謗罪必須有散布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的行為;侮辱罪既可以不用具體事實,也可以用真實事實損害他人名譽。
筆者認為,輿論暴力與侮辱、誹謗罪有相似之處,同時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相似之處有:①主觀上,三者責任形式均為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侵害他人權益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②侵害的權益客體上,三者均有侵害他人的名譽。③行為對象都是特定的主體,特定的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數(shù)人,但必須是具體的,可以確認的。不同之處有:①輿論暴力主要是通過制造、引導輿論來達到自己的不法目的,其往往是以口頭的、文字的形式傳播,具有公然的傳播性,行為上必須有廣泛的傳播行為,如通過報紙、網(wǎng)絡等平臺散發(fā),使廣大公眾知曉并傳播。②輿論暴力的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而不像侮辱、誹謗罪只能是自然人,因為單位法人也可通過制造、引導輿論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給其造成重大損失。③輿論暴力侵害的權益客體,不僅僅是名譽權,還有隱私權,例如近些年網(wǎng)絡上越來越多出現(xiàn)的“人肉搜索”即是侵犯公民隱私權的典型體現(xiàn),行為人通過制造、引導輿論來使被害人的身份信息、隱私等內(nèi)容曝光,嚴重侵害了被害人的隱私權,給其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
筆者認為,嚴重的輿論暴力已經(jīng)違背了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這一公民基本權利,不法之徒利用群眾從眾、偏激的不健康心理制造、引誘輿論對特定主體進行有形或無形的傷害,這種暴力行為不僅應界定為違法行為,更應考慮為犯罪行為。從刑法的四要件的角度,輿論暴力應符合以下要件。
1.主體
與傳統(tǒng)的暴力犯罪如故意傷害罪不同,輿論暴力的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法人,因為自然人與法人都有使用言論自由、話語權的權利,都能通過制造、引導輿論等侵犯他人法益的行為來達到犯罪目的。
2.主觀方面
為更好的劃分輿論暴力與普通言論自由的界限,筆者認為,輿論暴力行為的主觀條件必須是以非法侵害為目的,是故意行為。在故意中,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像自然人或者法人想通過制造輿論直接打壓對手的行為即是出于直接故意,而不明真相的其他參與主體積極參與并加以傳播或者進一步改編也對特定主體進行傷害的行為即是出于間接故意,明知道會產(chǎn)生不利的后果卻放任自己的行為。
在主觀方面上,對于直接故意行為會造成比較明顯的結果,而對于間接故意行為造成的結果,有時雖然明顯,但是其主觀惡性往往相對較小,因此對于間接故意行為或者說不明真相的其他積極參與主體的行為是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當前筆者不敢輕易明確。
3.客體
輿論暴力到底侵犯的是什么法益,什么社會關系呢?筆者認為,輿論暴力所侵害的是自然人、法人的名譽權及自然人的隱私權。
4.客觀方面
像侮辱、誹謗罪一樣,輿論暴力行為所要達到由刑罰懲治的范疇,也需要“情節(jié)嚴重”。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wǎng)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3]21號第二條)的規(guī)定,利用信息網(wǎng)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①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shù)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次數(shù)達到五百次以上的;②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③二年內(nèi)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④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筆者認為,參照兩高的解釋,輿論暴力行為夠罪應不僅在看傳播、點擊、轉發(fā)次數(shù)的同時,還應考慮造成的犯罪后果,對于因侵害名譽、隱私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必須予以懲戒,另外,對于侵害公司法人名譽的,給他人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數(shù)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或者利用網(wǎng)絡等其他媒體公開損害他人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的,或者造成公司、企業(yè)等單位停業(yè)、停產(chǎn)六個月以上,或者破產(chǎn)的,均應認定構成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
四、輿論暴力法律后果和懲治方式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輿論暴力行為造成的后果不僅會危害到特定主體的名譽、隱私,也會危害到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更有甚會演變危害到社會公共秩序,引發(fā)更有危險性的犯罪。
行為成立犯罪,就導致法律后果,承受相應的處罰。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