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形式邏輯視野下的法律論證評價標準*

      2016-01-31 11:03:56楊猛宗
      社會科學 2016年10期
      關鍵詞:可接受性結論證據

      楊猛宗

      ?

      非形式邏輯視野下的法律論證評價標準*

      楊猛宗

      非形式邏輯對論證的評價標準由“正確性”轉向了“可接受性”,一個好的論證是能理性地說服他人接受結論的論證。法律論證和一般的非形式論證存在諸多共同特點。法律論證的可接受性是對法律論證的整體評價,通常應考慮大前提的選擇與確定是否恰當、案件事實的認定是否有充分的證據支持、論證是否符合法律程序規(guī)則等因素。在非形式邏輯論證評價理論的基礎上,構成法律論證可接受性的評價標準為相干性、充分性、前提的可接受性。

      非形式邏輯;法律論證;可接受性

      一、 論證評價標準的轉變

      論證的評價或評估是非形式邏輯理論研究的重要關注對象,在構建完一個論證后,我們需要評估它是不是一個好的論證。經典邏輯強調論證的有效性,非形式邏輯則突出前提真、推理正確及結論被認可,強調“可接受性”??山邮苄允侵饔^性和客觀性的統(tǒng)一,從論證評價來看,關注的是結論是否應該被接受。經典邏輯對論證的評價采用有效性標準,有效的演繹論證是在其中不可能前提都給定為真而結論確實假的論證。有效性是由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系決定的,前提是否能支持結論,前提和結論的真實性并不是評價的對象。如果一個有效的論證,其前提為真,那么這個論證是可靠的。非形式邏輯在論證評估標準上的轉變,就是從去語境的、理想化的標準即正確性(有效+真前提)標準,轉到語境的、現(xiàn)實的日常論辯的標準*武宏志、周建武、唐堅:《非形式邏輯導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頁。。在現(xiàn)實語境中,時間、地點、言談者的改變,論證的可接受性也不一樣?!巴ǔUJ為,對某人是可接受的事物對另一個人也許是不可接受的。類似地,在某個時間被接受的事物在另一個時間也許不被接受。這意味著可接受性不是一個陳述的單一的特性,而是一種關系,事實上是一個在陳述、個人、某個時間點的三元關系?!?James B. Freeman,Acceptable Premises, Cambir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563.評估一個論證,應結合這三元關系進行動態(tài)的評價。經典邏輯中強調論證的正確性。

      正確的論證是論證形式有效及所有前提真實的綜合評價。

      “對于什么是好的論證”問題,希奇柯克(Hitchcock)認為與“什么是一把好刀”的問題類似,它依賴于具體的目標,一把好的雕刻刀的品質不一定是好的削皮刀必須的。所以論證的品質與目標有關,約翰遜(Ralph H.Johnson)認為論證的目標是理性說服,“我捍衛(wèi)的基本直覺是一個好的論證是達到了其理性說服的目的”。如何決定用于評估論證的標準,約翰遜認為有三種方法:先驗的方法、經驗方法、語用的方法。一個好的論證就是達到來論證的目的,即理性說服。因此,一個好的論證就是理性地說服他人接受結論*Ralph H.Johnson, Manifest Rationality:A Pragmatic Theory of Argument, 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 pp.189-190.。

      弗里曼(Freeman)總結了關于一項陳述具有可接受性的標準的幾種觀點:一項陳述是可接受的當且僅當它是真的;一項陳述是可接受的當且僅當它被知道是真的;一項陳述是可接受的當且僅當它被接受;一項陳述是可接受的當且僅當伴隨著論證時;一項陳述是可接受的當且僅當它是可能的。其中第一種觀點是最簡單和直接回應可接受性的。但是“真”對于可接受性而言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充分的。不是必要的是因為對一些陳述有用的優(yōu)勢證據事實上錯誤的,這項陳述看起來值得接受。不是充分的該項陳述事實上是真的,然而不能提供證據來支持它*James B. Freeman,Acceptable Premises, Cambir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10.。

      真理問題是哲學中頗具爭議的問題。普特南試圖提供一個切實有效的真理理論, 以避免陷入相對主義泥潭。盡管他把真理問題與科學合理接受性聯(lián)系起來有合理的一面, 但是他的真理觀仍然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吳玉平、任曉明:《合理的可接受性:對真理概念的一種分析——普特南真理觀試析》,《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普特南提出了真理就是合理的可接受的觀點?!敖涷炇澜缡且蕾囉谖覀兊暮侠砜山邮苄詷藴实摹N覀兪褂煤侠淼目山邮苄詷藴蕘斫⒁环涷炇澜纭睦碚搱D景,然后,由于這幅圖景的發(fā)展,我們根據這幅圖景來修正我們的合理可接受性標準本身,如此不斷,以至無窮。”*[美]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童世駿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頁。在論證活動中,力求“命題與事實相符”,但我們的論證活動達不到這種理想狀態(tài),特別是結合人類社會生活進行的非形式論證。

      從上述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在人們的論證活動中,經典邏輯追求的正確性論證標準受到了挑戰(zhàn),顯示出該標準對非形式論證評估的不適應性。在經典邏輯中,“有效性”范疇上是明顯的二分法:要么有效要么無效,但是這個特點忽視了實際論辯的特點。在實際論辯中,求真并不是最高目標,說服才是論辯的目的。通過論證,讓對方接受己方的觀點或者達到駁斥對方觀點的目的,論辯者所得出的結論并不一定具有真實性。非形式論證活動中,追求的是一種可接受性,至于命題的真實性只是增加可接受性的手段而已。所以,應該用“好的論證”來取代“正確的論證”提法,論證的評價標準也應從“正確性”邁向“可接受性”。

      在法律論證中,用“可接受性”的標準來評價論證更具有意義。法律論證中前提、結論乃至論證過程體現(xiàn)了一種理性,法律論證則應該是人類理性的集中體現(xiàn)*周禎祥:《理性、規(guī)范和面向司法實踐的法律論證》,《政法論叢》2015年第2期。,但該種理性不一定具有“正確性”。法律論證中的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對法律規(guī)范的評價不應使用“正確性”,如果一定要用“正確性”也應有所限定,其“正確性”也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才具有。法律規(guī)范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guī)則,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法律規(guī)范也相應地變化。如我國的獨生子女制度,在歷史上對控制人口數量,緩解就業(yè)、資源壓力等方面起到了應有的歷史作用,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但該項制度不可能永遠實行下去,那是任何國家、民族都不能承受的,所以對法律規(guī)范以一定時期的“合理性”來評價更為合適。以具有“合理性”的法律規(guī)范作為大前提展開的法律論證,其結論才會具有可接受性。另外,法律論證與形式論證不同,有兩個基本的特點:一是可廢止的特性,由于現(xiàn)實世界不可預測、價值與利益的沖突的不可避免,相當多的法律規(guī)則存在例外規(guī)定;二是法律素材具有不一致的特性,法律規(guī)范不協(xié)調,在疑難案件中不協(xié)調性更明顯。法律論證的本質的觀點在演繹邏輯和修辭魅力之間劃分*Ingo Venzke, “What Makes for a Valid Legal Argument?”,Leid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27, No.2, 2014, pp.811-816.。

      二、 RSA&T標準與法律論證

      (一) 從RSA標準到RSA&T標準

      約翰遜和布萊爾從分析謬誤的角度研究論證的評估問題,認為一個好的論證應滿足的標準是:相干性、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即RSA標準。在一個好的論證中,其單個或整體的前提或基礎與論證中的主張相關,單個是可接受性,整體是充分地支持主張。約翰遜和布萊爾用RAS標準取代了邏輯——認識論中的“可靠性”標準。按照邏輯——認識論的標準,一個“好的論證”是個“可靠的論證”,即前提真實并且從前提到結論的推理有效。但是在日常語言論證中,一個前提為真的但不具有演繹有效性的論證,只要具有很強的歸納力度,也可以認為是一個好的論證。相反,一個具有演繹有效性的論證,按照RAS評價標準,可能不是一個好的論證。如論證形式:“ A,所以A”,如果A是真的,那么該論證具有可靠性,但是該論證不是一個好的論證,前提并不能很好地支持結論,因為存在乞題的問題,是一種循環(huán)論證。因此,RAS標準在評估各種自然語言論證中具有優(yōu)勢,不管是演繹有效還是強歸納的情形下。在RAS標準中,相關性、充分性、可接受性中,體現(xiàn)的是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關系,此處的“可接受性”指前提的可接受性,與論證結果的可接受性不是一個概念。約翰遜和布萊爾最初采用RSA的論證評價標準,并沒有將真(truth)作為獨立的標準。經典邏輯關注論證的形式有效問題,前提的真假不影響論證的有效。在20世紀,邏輯學家很少關注前提充足的問題。真要求還會帶來更多的問題:當人們從科學轉向不同的推理領域,如人們做出決定的實踐領域,道德、倫理、政治以及人們的日常事物時,真要求看起來會有問題。這不是因為真的理念在人類事務中不適用,而是應在這些領域重新審視論證的本質和功能,為了使論證能夠成為一個好的論證,前提應該為真的觀念越來越清晰。約翰遜在其2000年出版的ManifestRationality:APragmaticTheoryOfArgument一書中提出在推論核(Illative core)增加真作為標準,評價論證的標準也從RSA到發(fā)展到RSA&T。將真和可接受性都作為對前提的要求,當二者沖突時如何處理,約翰遜將此問題稱為整合問題。布萊爾和約翰遜最初使用可接受性作為前提充足的邏輯要求,并沒有包含真要求,他們認為真在論證的評價中有作用,但不認為真是前提充足的邏輯標準。然而,在討論一些謬誤問題的時候,布萊爾和約翰遜非常清楚地預先假定真要求,如果兩個前提不是同時真的,那么這兩個前提不一致。將不一致作為一種謬誤的觀點,前提真是有價值的,有一種前提為真的預期。真雖然沒有包括在前提必須滿足的邏輯標準中,但是在評價理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約翰遜提出的這三個問題對于完善論證的評價標準具有意義,真要求在評價標準中的確立改變了非形式論證中過分強調前提可接受性的傾向。在自然語言論證中,前提被接受是論證開展的重要條件,而且很多前提不適宜用真假來衡量,因為是價值判斷或思維游戲的問題。但前提為真會增加論證的現(xiàn)實意義,其實這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論證必須關注的,我們通過論證得出的結論應具有現(xiàn)實意義,而不僅僅是進行思維的訓練。約翰遜將可接受性與真聯(lián)系起來,其實是將論證中涉及到前提的兩種關系考慮進來,真考慮的是前提與客觀世界的關系,而可接受性考慮的是前提和論證對象的關系,前提是不是被接受。一個論證的前提如果能同時滿足真和可接受性,將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tài)。在非形式邏輯的論證中,前提的可接受性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很可能會出現(xiàn)前提為真而不被接受,前提不具有真的屬性而被接受的情況,論證者更多時候追求的是自己提出的前提被接受。如果要捍衛(wèi)前提的真,論證者應為真進行辯護,讓其被接受。真標準的提出,突出了論證的邏輯屬性,但并非所有的非形式論證前提都會涉及真標準的問題。

      (二) RSA&T標準是否適用法律論證

      在法律活動中,人們通過論證希望自己的觀點或主張被接受和認可,法律論證和一般的非形式論證有著諸多共同特點,非形式論證的評價標準對法律論證而言同樣具有意義。在非形式論證中,論證者希望通過論證去說服他人或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接受與否,一方面看論證的質量,另一方面與聽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環(huán)境等有關。所以本文強調可接受性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客觀性指的是論證結果應該能被接受,而主觀性與個人相關。在法律論證中,論證的前提、過程等都會影響結論的可接受性,當然由于法律論證的結論往往涉及到個人的利益關系,并且可能會對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評價論證結論的可接受性又與一般的非形式論證有所不同。法律論證中對可接受性原則的考慮主要涉及以下兩種因素,聽眾和共識,論辯者應當在區(qū)分不同聽眾的基礎上,從不同的共識性前提出發(fā),使用各種論證方法說服他們接受論辯者的主張*陳金釗:《法律方法論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3頁。。法律論證與一般的形式論證類似,其實也強調語境,對法律的認識應結合具體的政治制度和法制環(huán)境*黃碩:《論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的合理性》,《政法論叢》2014年第3期。,針對不同的論證對象采取不同的論證方法,得出一個可被接受的結論。在具體的案件審理中,法官主持調解工作也是一項法律論證,他需要將調解方案讓雙方當事人接受。對于不同類型的當事人不同類型的案件調解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當事人是公司,法官可能更多側重從案件結果的影響進行分析,當事人是個人則從實際的經濟利益出發(fā)進行調解工作。個人會更多的關注案件所涉及的經濟利益,調解書或裁決書的內容有時并不太在意。比如在具體的調解工作中,有時作為公司一方愿意支付給個人大額的款項,但在調解書中只載明很少的款項,以消除對公司的不利影響,而個人獲得了實際的利益也愿意接受這項調解方案。所以,法律論證的共識的達成與主體、論證場合等有密切關系。法律問題的分析主要借助法律論證內在的批判性反思得以推進,任何法律斷言的評價都離不開對其證成力量強弱的評估*徐夢醒:《法律論證的推論規(guī)則》,《政法論叢》2015年第2期。。

      一般的非形式論證與法律論證都追求論證的結果被認可、接受,二者在本質上有諸多相似之處。要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論證的前提與結論必須有相干性,前提必須充分支持結論等。但二者也存在一些不同,如前提的可接受性方面,一般的非形式論證中強調的是前提中所承載的內容或觀點具有可接受性,從可接受性的這種前提出發(fā),結論具有可接受性的可能性增大。如前提:尊老愛幼是人類的基本倫理道德,從這種被廣泛接受的前提出發(fā)對社會中的某種現(xiàn)象進行論證,其結論很容易被接受。如果前提承載的觀點或內容不被接受,其結論也也很難被接受。如:外出打工是發(fā)家致富的唯一手段,如果想通過這個前提來論證某人出去打工,結論恐怕很難被接受?,F(xiàn)在認為打工能致富的人越來越少了,打工只是謀生的手段。所以在我們的日常論證中,前提的可接受性深刻地影響了結論的可接受性,而這個影響其實主要是前提中所隱含的思想對結論的影響。而在法律論證中,前提的可接受性比一般的非形式論證中的情形要復雜,特別是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的可接受性不僅是其中蘊含的思想會對論證結論產生影響,還包括其他方面。當然,法律規(guī)范本身的內容不被接受(即法律規(guī)定不合理),其結論會缺乏真正的權威,即使得到執(zhí)行也不會被民眾認可。在法律論證中,對于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還存在選擇與確定的問題,在一些案件中,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同時可適用某一案件,選擇何種法律規(guī)范作為裁決的依據就顯得非常重要,不同的法律依據很可能導致結果截然相反。而在非形式論證中,前提一般是論證者給定的,聽眾只是接受或不接受的問題。

      不可否認,非形式邏輯中的RSA評價標準在法律論證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從思維本質來看,這兩種論證存在著共性。論證中都強調前提對結論的支持關系、前提的可接受性等,所以相干性、充分性、可接受性在法律論證評價中仍然應作為重要的評價標準。但是真標準在法律論證領域作用不大,法律論證中雖然也會涉及到一些與真有關的問題,如在案件審理中的一些鑒定結論,它是客觀事實真的反映,比如鑒定結論現(xiàn)實借條上借款人的簽名是真實的,那么雙方的借款關系就可以依此認定,除非有新證據表明是在脅迫等情形下所寫。但法律論證中的大前提是法律規(guī)范,它本身不存在真的問題(引述法條是否正確不應視為前提是否為真的問題,是引述者的錯誤問題,屬于謬誤)。法律論證是以現(xiàn)有有效的法律規(guī)定為前提,對法律規(guī)范的內容我們只能執(zhí)行。而案件事實是通過證據來重現(xiàn)的,被認定的案件事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客觀事實。所以,前提的真標準問題在法律論證中意義并不大,法律論證中更應關注前提的可接受性問題。

      三、 法律論證可接受性的具體評價標準

      (一) 法律論證評價標準的考量因素

      法律論證與一般的非形式論證存在諸多不同,其評價標準也不完全相同。主流邏輯 ( 包括古典邏輯以及由其發(fā)展出來的現(xiàn)代形式邏輯) 主要是基于語義方法和語形方法來分析評價論證的*張斌峰、陳紹松:《法學方法論研究的語用學轉向(下)》,《政法論叢》2014年第2期。。但這種論證評價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沒有足夠重視語用問題*雷磊:《域外法學方法論論著我國大陸傳播考略》,《東方法學》2015年第4期。。國內法律論證的相關研究成果大多以RSA評價標準為基礎,將RAS標準應用到具體的案件分析中。

      彭榆琴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切適性(Felicity)作為評價法律論證的標準,認為法律論證的評價標準是RSAF?!扒羞m性,又叫適當性,指的是人的言語行為在具體的語境中是恰當的,而不是專注于話語是否具有真值。事實上,話語在很多時候不具有真值,但是在當時的語境中卻是恰當的?!?彭榆琴:《法律會話推理及其有效性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頁。從語用學來看,在一定語境中的人們的言語交往行為,應該重視恰當性,真值倒是顯得不那么重要?!吧埔獾闹e言”其實就是言語交往行為恰當性的表現(xiàn)。論證的進行是從一定的語句過渡到其他語句,因此是一個語言過程。結果是,語言理論和邏輯理論不能無關系地并存*[德]烏爾弗里德·諾伊曼:《法律論證學》,張青波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頁。。在人類的各種類型交往中,語言是一門藝術,語言表達的得體到位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中,調解是一種重要的結案方式,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倡導的,調解能有效化解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我們發(fā)現(xiàn)調解結案率比較高的法官言語表達都非常得體,能有效控制雙方當事人情緒,能讓當事人感覺到法官的調解工作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一定的語境下恰當的言語行為對于論證結果的接受具有意義。但是所謂的“切適性”能不能作為論證的評價標準呢?

      論證評估是非形式邏輯的落腳點,也是核心。論證評估的基本問題并不是一個結論是否被接受,而是是否應該被接受。前提對結論的支持滿足何種條件才足以使結論稱為可接受的*武宏志、周建武、唐堅:《非形式邏輯導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3頁。?所以,評價標準應關注論證的基本要素,如前提的真假或可接受性、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等,符合這些標準的就可以說是好的論證,至于在論證中適用了恰當的言語行為而促使聽眾接受了論證的結果,說明這是論證的藝術問題,它與論證評價應關注的基本問題是不同的。所以“切適性”強調的是論證者在具體的語境中針對不同的聽眾應使用不同的言語行為策略,是論證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問題,其不應作為論證的評價標準。

      法律論證的目的是使聽者接受論證者的觀點(論證結論),結論是否應該被接受是論證評估應關注的問題。法律論證的結論被接受應考慮以下因素:大前提的選擇與確定是否恰當、對法律規(guī)范的理解是否符合立法精神、案件事實(小前提)的認定是否有充分的證據支持、是否符合程序規(guī)則、結論的后果及影響等。所以在法律論證的評價中應緊扣這些影響論證結論的可接受性問題的因素,像“切適性”中提及的在一定的語境中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宜作為評價論證的標準。當然,不可否認,得體的語言表達有利于論證結論被接受,其本質屬于修辭范疇。比如:我們說同樣的一句話,但語氣不一樣,效果可能也不一樣。從運用的詞語、句子來看,兩個論證是完全相同的,但結果卻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表達的藝術問題。我們認為,評價非形式論證的相干性、可接受性、充分性標準在法律論證中仍然適用,但法律論證不僅是思維的游戲、語言的游戲,更是規(guī)則的游戲,該游戲結果也許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在論證的評估中應考慮該結論的后果,如果一個法律論證的結論有損于社會的利益,破壞了長久以來建立的倫理道德秩序,該論證不是一個好的論證,法律論證中應有正確的導向。如“南京彭宇案”的判決,招致了社會的廣泛批評,該判決中的論證部分明顯沒有考慮清楚社會后果。

      (二) 具體評價標準

      法律論證是以現(xiàn)行有效法律規(guī)范為前提的論證,法律規(guī)范、案件事實構成了法律論證的前提,當然在對這些論證前提的確定與選擇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論證,比如案件事實的認定需要相關的證據來支持,這些證據能否認定案件事實可能需要進行論證。在法律論證過程中,非形式邏輯的論證評價標準(本質上也是對論證的要求)同樣適用,只是一些具體的要求會有差異,比如前提的可接受性,情形會比一般的非形式論證更復雜。

      1. 相干性

      法律論證的相干性(相關性)是指前提與結論之間有關聯(lián),也就是說前提中包含了結論的相關信息,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聯(lián)系。特定證據的相關性與個人的認知世界的方式有關。在法律論證中,對前提的相關性判斷與人們的認知能力、認知方式有關,同時也是一個法律問題,法律論證中的前提與法律制度密不可分。在法律論證中,大多認為相干性主要體現(xiàn)在證據方面,即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存在聯(lián)系。實際上,論證的相干性指的是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lián)系,在法律論證中,該前提既包括大前提也包括小前提,即法律規(guī)范與法律事實都有相干性的問題。

      在一般的案件中,法律規(guī)范的相干性問題不突出,如判斷是否構成貪污罪,我們會根據貪污罪的規(guī)定來判斷。其實,法律規(guī)范的相干性問題體現(xiàn)了論證者尋找法律淵源的能力,如果某人的法律主張或抗辯沒有法律依據則其結論不會被接受。選擇與確定恰當的法律規(guī)范,體現(xiàn)了綜合的法律分析能力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法律規(guī)范的相干性一般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法律關系的準確定性。對于法律問題的分析,法律關系的定性顯得至關重要,如果對法律關系的定性出現(xiàn)問題,那么其作為依據的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在案件的處理中就沒有意義。第二,權利請求規(guī)范與法律主張之間是否完全契合。第三,案件本質上具有類似性方可適用類推。成文法往往存在漏洞,在案件處理中經常會出現(xiàn)無法適用直接的法律規(guī)范的問題。類推是對法律體系中漏洞的一種補充方法,其思想基礎是相似的案件應有類似的處理結果。在類推適用的過程中,我們要比較兩個案件之間是否具有類似性。

      司法三段論的基本模式是從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事實中得出法律結論,法律事實也應具有相干性,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如果與論證的結論無關,在論證過程中也沒有實際價值。法律事實的相干性中包含了證據的相干性,因為諸多法律事實是經由證據來確定,證據與該事實之間應具有實質的聯(lián)系。對證據相干性的審查主要從證據與待證事實的實質關系及證據的證明價值來判斷。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目的是要查清事實,如果提供的證據并不是去支持其主張的事實,該證據應不具有相關性。法律事實的相干性應在一定的語境中來判斷。法律論證與一般的非形式論證不同,它強調程序規(guī)則。一個法律行為是否合法的判斷,應按照實施該行為時主張的理由來判斷,不能先做某個行為然后再來尋找依據,猶如先將人逮捕再去尋找犯罪的依據一樣,那樣的話會出現(xiàn)“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狀況。

      2. 充分性

      充分性體現(xiàn)的是前提對結論的支持力度,但不是必然支持。在法律論證中,前提對結論的支持并不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如符合條件化學反應一定會發(fā)生。一個充分的論證應該能經受住各種批評和指責,這種批評和指責包含兩個層面,針對前提是否支持結論的指責以及論證者對反對者的回應。約翰遜將其稱為論證的兩個層次,他認為一個好的論證至少要求兩個層次:第一是結構層次,即包括理由和結論的推論核(Illative Core),第二是辯證層(Dialectical Tier),這是論證者履行其辯證義務的論證組成部分。論證評估理論至少應包括兩種類型的標準:一是推論核集、辯證層集。在法律論證過程中,充分性表現(xiàn)在前提對結論的支持以及對各種質疑的合理回應,消除論證對象的疑慮。對法律論證充分性的判斷主要考察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論證結論是否被法律規(guī)范所涵蓋。法律論證行為應緊緊圍繞法律制度,結論必須在法律規(guī)范的涵蓋范圍內。比如,對合同違約行為的處理,法律規(guī)定了當事人可以要求繼續(xù)履行、或者解除合同賠償損失等救濟方式,那么法律論證的關于承擔違約責任的結論中對當事人的救濟方式不能超出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所確定的方式,當事人不能請求法院責令對方賠禮道歉。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事人的所有請求均應有法律依據,沒有法律依據的請求不會被支持。例如,用人單位使用欺詐的手段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該合同無效,給員工造成損失的應給予賠償,根據《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無效給員工造成損失時,員工有權提出賠償請求,該項法律規(guī)定對于員工的請求來說具有充分性。但如果員工主張精神賠償,該項法律規(guī)范中并未賦予員工要求精神賠償的權利,法律規(guī)范與此前提之間不具有相關性。

      第二,事實的認定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或優(yōu)勢證據。法律論證的結論需要法律規(guī)范與事實相結合,而事實是通過證據來還原的。畢竟,事件已經發(fā)生了,證據對事實的還原本質上讓人相信這就是事實,也許認定的事實與真實發(fā)生的事實是不一致的。當然,在事實認定過程中,存在著法官的“自由心證”問題,為了確保司法公正,從法官內在心理而言,必須是根據證據規(guī)則和司法誠信原則,全面衡量各種因素,保證內心評價活動的最大努力和善意*鄒碧華:《要件審判九步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頁。。

      第三,是否對質疑進行了合理的回應。在需要進行法律論證的場合,往往存在著利益的沖突,各方都會提供有力的證據及援引對己有利的法律規(guī)范做依據來支持己方的主張。對于質疑意見應該有所回應,這也是約翰遜辯證層關注的問題。法律論證是在一定的語用環(huán)境下進行的,聽者和說者之間應經由充分的溝通而達成共識。對質疑的回應是達成共識是必須的,也是讓聽者接受的重要途徑。在案件審理中,法官的論證更應重視這一要求。原被告在庭審中均會提出自己的主張及證據,如果法院不予采信應說明理由。在實踐中,存在法官對當事人主張的證據或法律觀點根本不予理睬而直接進行裁決的現(xiàn)象。這種做法會讓當事人覺得法庭上的一切爭辯都是沒有意義的,最終如何裁決完全是法官按照其固有的思路進行。

      3. 可接受性

      在法律論證中,可接受性一般指的是論證的結論被認可、接受,如法官的裁決結果是否被接受?!胺ü僭跀喟笗r,必須盤算一下他是否在‘孤獨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他所做出的結論在多大程度上能否被相關公眾所接受?!?陳金釗:《法律方法論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3頁。法律論證的結果應在法律體系內被證明是符合理性的,是可接受的。對此,有學者提出在修辭上須注重裁判文書的可接受性*盛雷明:《心證透明化制度研究》,《東方法學》2015年第1期。具有很強的學術意義。但我們在論證評價標準中所涉及的“可接受性”是指前提的可接受性,與整個論證結論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是不同的概念。當然,前提具有可接受性是論證結論具有可接受性的必要條件,而結論的可接受性涉及的主體眾多,不同的群體會給出不同的評價,這個評價與對論證本身的評價是有所差別的。法律論證中涉及大前提、小前提,大前提是法律規(guī)范,小前提是事實判斷,大小前提的選擇與判斷均應具有可接受性。對于前提的可接受性可考察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規(guī)范的內容應具有可接受性。法律規(guī)范作為處理法律問題的依據,其本身應具有可接受性。理論上有“善法”、“惡法”之分,法律應具有化解糾紛與維護良好社會風俗的功能,如果法律規(guī)范本身規(guī)定不合理,其結論也不可能具有合理性,不能被民眾接受。如我國曾經實施的勞動教養(yǎng)制度,對違法行為人的處理甚至超過犯罪的人,非常不合理。因此在該制度的實施過程中,社會各界長期持批評態(tài)度,最終于2003年被廢止。當然,在法律沒有修改之前,即使不合理,也應嚴格執(zhí)行,這是法治的理念。作為立法部門,應及時對不合理的法律制度進行修改或廢止,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如果依據不具有可接受性的法律做出決定,雖然從形式上解決了問題,但埋下的是仇恨的種子。當然,對于法律規(guī)范內容的可接受性,人們會有不同的看法,應站在公正、中立的立場來評判。

      第二,適用法律規(guī)范的選擇與確定應具有合理的理由。在眾多的法律規(guī)范中,出現(xiàn)沖突在所難免。適用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后果,所以論證的大前提(法律規(guī)范)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當事人都會援引對己有力的法律規(guī)定,法官也需要確定裁判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所以,如果出現(xiàn)分歧,主張適用何種法律規(guī)范的主體應有充分的理由。在司法實踐中,法官一般是簡單地列出裁決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卻未闡明為何適用該法律規(guī)范。

      第三,事實的認定應具有可接受性。在證據充分的情形下,事實認定方面不會引起爭議,如借款糾紛中有當事人親筆簽名的借條,那么曾經發(fā)生過借款的事實就不容否認。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容易發(fā)生爭議,那么對事實的認定就存在可接受性的問題。一般要從常理、當事人的客觀情況、交易習慣、證據鏈是否相對完善等角度進行判斷。

      此外,在訴訟活動中,舉證責任的合理分配也會影響到事實認定的可接受性。提出主張的一方應提供證據予以支持,此乃證據法的一般理念。舉證責任的分配合理與否,會直接影響案件的可接受性。對于舉證責任的分配,有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情形,也有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如在親子關系認定上,DNA鑒定是目前最有效、權威的做法,要求認定親子關系的一方會提出親子鑒定要求,如果對方單純否認拒絕配合鑒定,法官會直接認定親子關系的存在。這種做法是實踐中被接受,從舉證責任的分配來看也是合理的。當一方提出證據后,對方反駁必須有證據支持。

      (責任編輯:徐遠澄)

      On Argument Evaluation Criterion from a Perspective of Informal Logic

      Yang Mengzong

      The informal logic has turned from correctness to acceptability in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A good argumentation persuades others to accept the conclusion rationally. The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the informal argumentation have ma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e acceptabilit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as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legal argumentation usually is required to take into account of whether the choice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major premise is correct, whether there is 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fact-finding of the case, and whether the argumentation conforms to the legal procedur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formal logic analyse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legal argumentation,namely acceptability, relevance, sufficiency, the acceptability of premises.

      Informal Logic;Legal Argumentation;Acceptability

      2016-04-20

      * 本文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法律論證邏輯研究——面向‘法治中國’建設的整合性和應用型研究”(項目編號:15AZX019)的階段性成果。

      D90-059

      A

      0257-5833(2016)10-0107-08

      楊猛宗,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民商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在站博士后(天津 300387)

      猜你喜歡
      可接受性結論證據
      由一個簡單結論聯(lián)想到的數論題
      中等數學(2022年7期)2022-10-24 01:47:30
      法律論證理論對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啟示——基于“昆侖燃氣公司案”的分析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00
      立體幾何中的一個有用結論
      注重裁判理由的可接受性——“寄血驗子”案的法律解釋分析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14
      對于家庭暴力應當如何搜集證據
      紅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22
      結論
      手上的證據
      “大禹治水”有了新證據
      手上的證據
      論指導性案例制度的冗余與虧空——兼駁“同案同判”與“裁判可接受性”
      鄢陵县| 金乡县| 砚山县| 巢湖市| 临西县| 漯河市| 邹城市| 彭泽县| 玉屏| 青铜峡市| 章丘市| 五原县| 峨眉山市| 交口县| 三穗县| 阿尔山市| 纳雍县| 新民市| 博爱县| 文昌市| 中宁县| 揭东县| 宜川县| 卢湾区| 临湘市| 峨眉山市| 南阳市| 元江| 白沙| 霸州市| 朝阳市| 诸暨市| 巫山县| 思茅市| 宁晋县| 通辽市| 北京市| 会宁县| 白朗县| 毕节市| 宜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