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芳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
艾滋病患者的臨床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
程文芳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摘要】本文通過對艾滋病患者的臨床心理特點分析,提出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以提高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力,使他們有戰(zhàn)勝病魔的樂觀態(tài)度,進而提高對艾滋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艾滋病患者;心理特點;心理護理對策
經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HIV患者都存在著心理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病情,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所以通過分析患者的心理特點,從而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是治療工作中一項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1.1自卑、被歧視的心理:艾滋病可以通過唾液、血液、母嬰和性交幾種方式進行傳播。因為性而感染了艾滋病毒常為大部分國人所不齒,認為這種一種道德敗壞所致的臟病。這就使得患者感染艾滋病毒后怕家人、同事知道后輕視自己,并受到周圍人的歧視和責罵,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不能正式病情并主動接受醫(yī)治,進而延誤了病情,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不能正常的生活。
1.2害怕、恐懼的心理:由于艾滋病有傳染性的特點,會傳染給下一代,也可能會傳染給周圍人。所以,當艾滋病患者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毒后,常常會有多方面的擔心,并伴隨著害怕、恐懼的心理。一方面,部分艾滋病患者對艾滋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的少,認為這是一種不可控制的絕癥,所以時刻使自己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tài),害怕死亡,害怕各種治療會影響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艾滋病患者害怕親人、朋友疏離自己,擔心受到孤立與冷落,而且治療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患者害怕連累家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往往不能積極地配合治療。
1.3失落、疑慮的心理:由于患者多為青壯年,由于感染艾滋病毒而嚴重影響了他們曾經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正常性生活和能力等多方面時就會產生失落感,會變得消極沮喪,否認自身存在的價值。艾滋病患者在心情沮喪時也會產生疑慮心理,對周圍的事物常常特別敏感,當聽到周圍人小聲議論時,常認為他們把矛頭指向自己,再說自己的壞話,并從醫(yī)師或護士的細微行為推斷自己病情的加重,有疑慮心理的患者既不愿相信他人又總是對他人詢問許多問題,有被迫害妄想癥。
1.4自罪、消極的心理:由于很多艾滋病患者是由于性生活的不潔或濫交所感染的病毒,所以患者產生自罪的心理,精神負擔很重,加之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艾滋病患者會認為自己罪有應得。而且因為患者家屬、朋友、同事對艾滋病的偏見,常疏遠或冷漠患者,有的甚至斷絕關系,這都會使得艾滋病患者產生被社會拋棄、孤獨無助的心理,常有死有余辜、一死百了的想法。這種消極的心理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就會使患者出現(xiàn)不安、失眠、厭世的狀態(tài),有時甚至走向極端,出現(xiàn)自殺的行為,不僅增加了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痛苦,還會影響治療。
2.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幫助住院的患者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向患者介紹主要的醫(yī)務人員,幫助其重新建立人際關系,使其適應新的環(huán)境,并配合治療[1-2]。大量實踐證明,良好的護患關系能夠促進患者積極地接受治療,也是一切心理治療成功的基礎。首先,護理人員要用一視同仁的角度對待艾滋病患者,自身的素質要高,做到不歧視任何一位患者,贏得患者對自己的信任感;其次,護理人員要在日常的護理的過程中落實對患者的人性關懷。護士要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認真傾聽患者的心理感受并尊重患者的尊嚴和隱私,對患者的需求要及時提供幫助。有時,一句貼心的安慰、一個簡單的問候、一絲關愛的眼神都能讓患者感受到護士的真心與關愛,進而減輕他們心里痛苦,讓患者有活下去的欲望。最后,對于一些抵抗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常出現(xiàn)自殺等不理性行為的患者,護士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痛苦,寬容他們,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發(fā)泄,與此同時要針對不同問題情況的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對策,有效的安撫并鼓勵患者,使患者情緒保持穩(wěn)定,減少不良心理反應,積極愉悅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2.2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也是心理護理重要的內容。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很多家屬在得知患者感染艾滋病毒后,常對患者表現(xiàn)出疏遠、冷漠的態(tài)度,有的甚至會打罵、羞辱患者,更不愿承擔照顧患者的重擔,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精神打擊。所以護士要首先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3-4],當患者入院后要及時地讓他們全面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效預防等相關醫(yī)學常識,進而取得家屬對患者治療工作的支持。并對家屬予以正確的指導,讓他們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鼓勵患者,加強對患者的親情關懷,以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進而使患者可以在輕松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盡最大可能延長患者的壽命。
2.3對患者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多數(shù)患者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毒后常處于崩潰狀態(tài),心理承受力弱并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所以護士要與患者進行交談,針對患者對艾滋病認識的偏差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對艾滋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防治等相關方面的醫(yī)學知識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對患者做出解釋,并利用關于艾滋病治療成功的新案例激勵患者接受治療,要讓他們認識到艾滋病是可以通過藥物和自己意志上的努力而得到有效緩解的,使他們有與疾病抗爭的信心。同時,護士與患者進行協(xié)商,對每一次的護理安排都能到達共識,并說明治療護理的意義及目的,使患者主動積極的接受每一次治療。護士更要以朋友的身份關心患者,談論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并告知患者心理負擔過重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治療效果,指導患者發(fā)泄自己負面情緒的有效方法,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并愿意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度人生,進而提高治療效果,延長生命長度。
綜上所述,目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非常嚴重,護理人員要把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的對癥下藥,開展有成效的心理護理治療,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他們積極配合治療,笑對人生,提高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春燕.艾滋病臨床護理進展[J].現(xiàn)代護理,2004,10(2):159-160.
[2] 張燕,繩宇.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現(xiàn)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6.
[3] 胡新亞,陳菊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及人文關懷[J].中國實病案,2012,7(11):121-123.
[4] 孫耀海.對27例艾滋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2,4(22):72-73.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4-02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