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亮
摘 要: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科目,有效的化學教學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學生接觸化學教學是在初三化學這門課上,初三是奠定學生化學基礎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要以初三學生的個性特點為依據(jù),找出合理有效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提升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
關鍵詞:初三化學;教學方法;策略
化學與生活的很多方面相聯(lián)系,人類健康、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huán)境保護等重大問題,都需要運用化學知識去解決。因此,學習化學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更是加大了化學教學的目標,教學不僅要有效地向?qū)W生傳授化學理論知識,更要完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以便學生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變化。本文將結合初三化學的內(nèi)容和特點,以找出有效的教學方法,供廣大化學教育者參考,以幫助初三學生在化學學習初期,夯實基礎,學好知識,提升各項知識。
一、設置情景,實現(xiàn)高效教學
初三化學的知識點大多具有零散性和復雜性。所以教師在進行初三化學教學時,應考慮到這些特點,不能完全依賴課堂教學和枯燥的理論講解來進行教學,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教學,設置靈活開放的教學情景,帶領學生學習化學。教學需將理論知識融入所設置的化學情景中,這樣才可以形象生動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融入化學學習中,從而提高了化學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學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體現(xiàn),主動思考能力得到了發(fā)揮,實操能力得到了歷練。比如,在進行《物質(zhì)的溶解》這課時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模擬實驗,將物質(zhì)溶解、溶解性等知識點有意識地融入所設定的情景或模擬實驗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些食鹽和水,而后進行實驗模擬,讓學生將食鹽倒入水中,并進行觀察,得出鹽溶于水的結論。再讓學生去嘗試味道的變化,讓學生明白食鹽融入水后變成了混合物,而不是簡單的其中一種。借此教師還可以引入其他實例,比如高錳酸鉀和水向混合后顏色的改變、冰糖中倒入水味道的改變等,得出這些事物都溶于水的結論,都產(chǎn)生了溶解現(xiàn)象,從而讓學生理解溶解的概念。進而,再類比泥土或食油中倒入水,讓學生觀察,從而明白不同物質(zhì)的溶解性不同等結論。經(jīng)過一系列的情景化教學,讓學生能親眼目睹事物的變化特征,從而加深對知識的掌握,進而實現(xiàn)高效教學。
二、運用故事或電影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故事或電影情節(jié)是每個學生都喜聞樂見的,教師在化學課堂中利用科學化的化學故事或情節(jié),能讓學生對化學產(chǎn)生興致和學習欲望,更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所以,在化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化學故事,是提高學習教學質(zhì)量非常有效的策略。比如,在進行燃燒與氧化類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帶領學生了解了燃燒條件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向?qū)W生講述歐羅巴失火事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致和求知欲,讓學生自主融入課堂學習中,自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釋這個故事。再比如,進行物質(zhì)的性質(zhì)有關碘的知識講解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指紋破案的電影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進而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將自己的手指在一張白紙上按一下,然后用裝有很少的碘的試管口對準手指按下的地方,用火加熱試管底部,讓學生進行觀察,在此過程中教師再讓學生去了解碘的相關特點。教師在引入故事或電影情節(jié)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故事所涉及的相關教學知識點,并讓學生加深理解,掌握知識,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總而言之,要進行有效教學,探尋到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需要多方面去考慮研究,時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用心組織教學,完善教學。并運用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高效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擴充自己的思維。
參考文獻:
[1]張明衛(wèi).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07).
[2]韋遠生.淺談如何提高初三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科學中國人,2014(1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