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革
(遼寧省撫順市中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撫順 113008)
結直腸腺癌腸鏡活檢組織的病理診斷分析
楊 革
(遼寧省撫順市中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撫順 113008)
目的分析并研究腸鏡活檢組織病例診斷對結直腸腺癌的診斷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4例已經臨床診斷為結直腸腺癌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2例。為所有患者進行二次研究性診斷,對照組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掃描檢測診斷方法進行診斷,觀察組患者采用腸鏡活檢組織病理學診斷方式進行診斷,比較兩組患者的二次診斷符合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有效率為96.15%,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有效率為59.62%,兩組比較,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臨床上對于結直腸腺癌患者的診斷,采用腸鏡活檢組織病理診斷方式進行診斷,能夠提高患者的確診率,可以為臨床患者的診斷提供更高的數(shù)據(jù)支撐。
結直腸腺癌;腸鏡活檢;組織病理學
結直腸癌在臨床上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1],對于這種疾病的檢測和診斷方法,臨床上較多,一般所采用的有灌腸造影、多層螺旋CT掃描和結腸鏡檢測等[2],這三種診斷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之處,灌腸檢測為患者帶來的痛苦較大[3],而多層螺旋CT檢測造成的失誤較多,腸鏡活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造成的痛苦大于CT檢測,但效果較為滿意,所以本研究主要就此進行分析,結果取得滿意成效,現(xiàn)將主要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已經經臨床診斷確診為結直腸腺癌的患者中,抽取10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9例,患者的最高年齡為64歲,最低年齡為27歲,平均年齡為(34.5± 12.6)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最高年齡為66歲,最低年齡為25歲,平均年齡為(33.5±13.4)歲。兩組患者經過臨床綜合診斷均被確診為結直腸腺癌患者,對所有患者進行二次研究性診斷。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持知情態(tài)度,且愿意進行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多層螺旋CT掃描診斷方法進行診斷。掃描前為患者用水重復泄劑50%,硫酸鎂50%,確?;颊叽罅匡嬎啻闻疟?。并未患者肌注解痙藥鹽酸山莨菪堿20 mg,患者以右側臥位于檢測床上,經直腸導管進行空氣灌注,改為仰臥位或俯臥位,繼續(xù)為患者注氣,根據(jù)患者的耐受,注入氣體1000~1500 mL。患者依然為仰臥位或俯臥位,進行定向掃描,觀察患者的直腸充氣情況。之后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前對患者快速注射非離子對比劑歐乃派克,劑量為1.5 mL/kg,注射速度為2.5~3.0 mL/s。增強掃描的時機按照觀察的目的確定,對黏膜面情況進行觀察需延遲40~50 s,觀察腸壁肌層延遲60~80 s,掃描層厚度設為3.0 mm,螺距為2.0,重建間隔為1.5 mm,掃描模式為HQ,對患者的整個結直腸和肝臟部位進行掃描;觀察組患者采用腸鏡活檢方式進行檢測,為患者進行腸鏡檢查,并采用活檢鉗采取患者的組織標本。選擇福爾阿林固定,并采用石蠟包埋,對患者的組織進行5 μm厚度的連續(xù)切片處理,之后進行HE染色,制作切片。在檢測過程中需要盡量避免黏膜損壞,造成對診斷結果的影響。所以患者進行一次以上活檢只需對第一次活檢標本進行研究。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測和診斷結果,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診斷結果與臨床診斷結果的符合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IBM SPSS22.0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所有涉及到的計數(shù)資料均采用χ2檢驗,組間比采用單因素方差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否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結直腸腺癌,觀察組中直腸癌患者13例,確診13例,橫結腸癌患者14例,確診13例,誤診1例,升結腸癌患者15例,確診15例,降結腸癌患者10例,確診9例;對照組患者中直腸癌患者14例,確診9例,橫結腸癌患者13例,確診9例,升結腸癌患者15例,確診8例,降結腸癌患者10例,確診5例。觀察組患者有效診斷50例,誤診2例,患者的診斷有效率為96.15%,對照組患者有效診斷31例,誤診21例,患者的診斷有效率為59.62%,兩組比較,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21世紀初,WHO提出,鏡下發(fā)現(xiàn)重度的異型腺體如果不能肯定為黏膜下層浸潤[4],則只能診斷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包含了之前診斷的重度異型增生,黏膜內癌和原位癌等病變,只有腫瘤組織突破黏膜肌層才有可能被診斷為浸潤性癌變,因此將黏膜下層浸潤作為對直腸癌良性與惡性診斷的分界線[5]。而這一診斷標準在臨床上卻備受爭議,但是仔細分析,其對于局部整塊切除的標本進行根治性治療具有一定的意義。本研究主要分析采用腸鏡對結直腸腺癌患者進行診斷的診斷價值,從本研究的結果當中可以得出,觀察組的診斷符合率更高,說明腸鏡診斷對于結腸腺癌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經過分析能夠得出,結直腸鏡活檢能夠靈活的對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檢測,分析其組織的檢測質量,一般結腸膜的平均厚度為0.86 mm,而內鏡的取材組織粒大多為3 mm左右,因此需要在患者的黏膜下層進行取材。但是癌變具有破壞黏膜的作用,雖然活檢組織不存在平滑肌,但是因為癌變已經侵入黏膜下層,因此在觀察中只要發(fā)現(xiàn)患者的活檢組織顆粒直徑越大,便說明患者的下層浸潤的概率越高。如果在診斷過程中,患者的活檢組織太少,或者患者的活檢組織太小,壞死組織較為嚴重,那么可能會導致診斷過程中選擇高級別上皮進行活檢診斷。而對患者進行手術切除的時候,往往可能證實該疾病以為晚期。如果患者的組織學分化較差,那么說明患者的腫瘤侵襲性生長較強,因此這種情況下的表面黏膜也不易進行活檢。而在內鏡當中,如果發(fā)現(xiàn)患者的腫瘤太小或太大,這也可能會造成取材出現(xiàn)困難。在采用腸鏡活檢取材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不同情況的差異,同時需要做好醫(yī)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工作,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誤診的情況,提高活檢的診斷質量。因此綜上上述分析和討論,通過本研究能夠得出,臨床上對于結直腸腺癌患者的診斷,采用腸鏡活檢組織病理診斷方式進行診斷,能夠提高患者的確診率,可以為臨床患者的診斷提供更高的數(shù)據(jù)支撐。
[1] 柳忠美,曹惠林.600例大腸癌腸鏡活檢及術后診斷的病理研究[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3,27(3):1352-1353.
[2] 李月才,陳國范,李會君,等.大腸鏡活檢及33例腺瘤癌變的病理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13(8):2163-2164.
[3] 曹立宇,張洪福,龔西騟,等.腸鏡活檢組織中p53蛋白和增殖細胞核抗原表達及其意義[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26(1):1524-1525.
[4] 陳利文,郁寶銘,張敏,等.結直腸上皮內瘤變病理診斷意義的探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28(6):634-635.
[5] 曾廣仙,王雅莉,代麗紅,等.結直腸上皮內瘤變和癌的新概念與臨床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2015,22(7):1352-1533.
R735.3+5;R735.3+7
B
1671-8194(2016)33-0078-02